引言
「假作真時真亦假。」現如今的抗日劇,日本人大部分都是由中國人扮演,看多了日劇裡的神操作後,觀眾都覺得煩,總覺得搞笑:如果日本人真像你所演的那樣笨,那麼他們還用得著侵華嗎?
神劇多產背後是枉顧歷史邏輯,以至於漏洞百出。有抗日劇邀請日本演員演日本鬼子,原本是想著更加逼真,可是日本演員看見後卻哈哈大笑。
那麼,抗日劇中,有哪些邏輯錯誤?為什麼日本演員看到抗日劇就哈哈大笑呢?那就讓這位日本人來給我們答案。
一、東京失意,前來北漂
這個日本老熟人名字叫做矢野浩二。他出生於1974年,是日本大阪人,地道的日本青年。1992年從高中畢業,他便有一顆演員的夢想。
懷揣著當演員的夢想,隻身一人來到大都市東京,打算在這個繁華的城市中實現自己的夢想。經過多年的闖蕩後,他悲哀地發現現實的殘酷性。
矢野浩二,一來沒錢,二來沒家庭背景,三來學歷不過人家。論顏值,東京大街上的年輕小夥個個比矢野浩二更會化妝,長得更帥,論演技,東京都市有不少演員學院,培育出不少演技超群的小演員。可以說,按照矢野浩二的條件,在高手如雲的東京中,一抓一大把。真要想在東京闖出一片天,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年輕氣盛的矢野浩二,覺得自己還是有天賦的,只要再加油,就可以成功。
於是,矢野浩二在這種信念的支持下,默默無聞地在音樂公司上班。幹了8年,結果又整整5年在給別的演員當助理、當司機,給那些演員開車、拎包、打掃,離演員身份最近的時候,就是他出來跑龍套,一句臺詞都沒有!
就這樣他度過了8年,從18歲到26歲,自己依舊一事無成。與他同齡的夥伴,早早就放棄演藝夢想,回到家鄉,在家鄉過著飯疏食飲水的平常日子,悠遊自得。而他的演藝之夢,還是遙遙無期,換做一般人早就絕望了。
「我當時特別想演戲,無論是什麼戲,我都想演,哪怕是不入流的電影都能接受。」他向記者笑著說道。
二、中國發展順風順水
皇天不負有心人,2000年4月,他等到一個機會。這個機會不是來自日本,而是隔海希望的中國。北京方面聯繫到他,說是讓他出演一部電視劇的男主角:在中國念書的日本留學生。
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在日本呆了8年還是跑龍套,而去到中國至少還能演一個帶臺詞的角色,雖然是異國他鄉,但是擺在面前的機會實在難得!
於是他答應對方的請求,像去東京漂泊那時候一樣,隻身一人去到中國北京。這部劇名字叫做《永恆戀人》,是一部偶像劇。故事講述的是,四個從小玩到大的好夥伴之間的感情故事。
矢野浩二在劇中扮演角色名字叫做川島,作為一名來中國留學的日本學生,他演得十分賣力,跟由安雯扮演的妮子,上演一場浪漫的感情戲。儘管如此,但是這部劇在當年的電視市場上,激起的水花非常小,沒能火遍全國。矢野浩二的明星夢又一次落空。
但是並非毫無收穫,雖然這部劇沒能大熱,但是卻給他開了一扇門,通過這部劇他打入中國演藝界,結交不少的中國好友,獲得更多的機會。
中國與日本一衣帶水,在日本工作與生活是分開的,可是中國卻不是這樣,在中國,尤其是演藝界,有好人脈和好人緣,往往你會比別人更加容易獲得機會。
作為一個日本人,在當地的圈子裡尤為受到照顧,當他開口說中文時,更是有人表揚他。這讓有些靦腆的矢野浩二,感到不好意思,也感到溫暖。在他看來,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儘管市場尚未完全開發,但是潛力無限,自己早點在中國站穩腳跟,一定要比後來者更具備優勢!
而且,相比於日本的激烈競爭,此時的中國市場尋找更多的國外演員,在這裡他更加有機會去接觸演藝事業。在日本他只是個無人問津的跑龍套,而在這裡,他才能得到充足的鍛鍊,離自己的演員夢想更加靠近。
綜上所述,他決定留在中國發展。
首先,為了更好留在中國演戲,沒有一口流利的中文肯定是不行的。他報名了北京語言大學的語言培訓班,在班上如饑似渴的學習中文。接著,憑藉自己從業以來的演藝經驗,成功考取北京電影學院學習表演。
這段日子不比在東京日子好多少。他住在破舊的胡同中,吃最簡單的食物,不敢有太大的花銷。可是即便如此節約,身上的錢很快就用完了。為了維持生計,他不得不找很多工作來做,有段日子,他不得不當日語老師來謀生。
正所謂,冬天到了,春天也就不遠了。他在當地圈子混出點小名氣,有些導演為了演戲真實,與其讓中國演員演外國人,然後配音,還不如直接請外國人過來演戲。環顧四周後,發現北京電影圈,沒有幾個會演戲的外國人。
正當導演為此發愁時,有人推薦矢野浩二,他是日本人,會講日本話,而且在北京電影學院上過學,懂得如何演戲。正中下懷,導演邀請矢野浩二演戲。
這天,矢野浩二突然接到電話,說是電視劇《走向共和》需要日本演員。他知道這部電視劇是由大導演張黎執導,所以激動得連電話都拿不穩。他連忙同意,在片中他扮演明治天皇。這是他在中國第一個日本角色。
在劇中他表演出色,而且這部劇在央視頻道播出,收穫不少的人氣。此後,日本人演日本人,漸漸成為一個潮流,有演技會說日本話的矢野浩二,憑藉這一點在演藝圈中有了一席之地。
三、抗日劇中神邏輯
可是讓矢野浩二有些尷尬便是,那幾年抗日劇大熱,不少導演邀請他當「日本鬼子」。這讓他哭笑不得。
在這些抗日劇中,他從日軍小兵到日軍大將,沒有一個他沒有演過。對他而言,在中國扮演鬼子讓他很難受。從演員角度來看,抗日劇中至少這幾點錯誤:
首先日本講話不會經常說「八嘎呀路」「死啦死啦」之類的話,每每看到這類話出現在劇本中,這讓他忍俊不禁。
接著,日本鬼子越醜越好,越笨越棒。矢野浩二曾經為了演好日軍軍官,看了不少紀錄片,結果導演跟他說,演鬼子就要你又醜又笨就好了。
最後,臉譜化太嚴重了。日本鬼子要演好,首先要展示他如何如何壞,接著寫他如何如何慘死。「為壞而壞」,在他看來,這是表面功夫。
為了演好鬼子,他放棄抗日劇的邀約,認真挑選劇本,仔細研究,往日本鬼子角色增添自己的想法,表現鬼子深層次的惡毒。
用心演好鬼子,讓他獲得中國觀眾的喜愛。有觀眾看了矢野浩二的鬼子形象,才更好理解先輩流血的意義,和入侵者的狡猾。
結語
回顧矢野浩二的經歷,我們可以發現矢野浩二作為演員,無論是在日本,還是在中國,他都懷揣著演員夢想,始終保持底線,去演好角色,去演活角色,比起很多所謂的明星而言,他的態度和堅持更能體現演員的優良的品質。
矢野浩二,作為日本演員,在中國生根發芽,最終收穫全國觀眾的喜愛,這一步步走來,是他對演藝藝術的不懈追求!
中國「抗日神劇」中有太多不夠真實的風氣,例如把鬼子過於矮化、醜化,以至於將抗日戰爭變得如同兒戲。如果我們的抗日劇,還需要一個日本演員來指導,這不值得我們對此反思嗎?希望我們的演藝工作者,可以多多思考,演好中國抗日劇!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