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林
在2021年的第一天裡,我帶著某種輕鬆而莊重的儀式感,一口氣讀完了整本書,完成了一趟從英倫到東方的虛擬之旅。在文學性與哲思性的雙重加持下,《一路風塵》形神兼具地讓每一場旅行的美好和真實落在紙上。
我在閱讀之中,似乎是對面坐著一位老友與自己分享旅行中的經歷。他娓娓道來地與每一位讀者講述著自己的路途見聞,一路上欣喜有之,遺憾有之,讚嘆有之,美中不足亦有之。
如果說,在旅途中的胸臆與喟嘆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感性,那麼,要去沉澱每一步路,記錄每一處風景,感性之餘則需要更多的理性與思考,同時,思考勢必需要建立在已有的閱歷與見識之中。趙振元先生的每一篇遊記都成稿於途中的閒暇,保留了當下最直接最真實的感受,並且在最終呈現的文字上,他將自己的思考一併奉上。因此,我們看到的「一路風塵」中,不僅包括了大自然的饋贈,更有歷史的塵埃,文明的風尚與科技的光芒。
在英國遊覽牛津大學時,作者一行人漫步在西方古老的校園裡,發出了「是什麼使這裡成為人們嚮往的神聖的學術殿堂」之問,作者認為教育的初心不可動搖,追求真理的學術信念不可動搖,這一認識在國內外、中西方都具有普適性。《禮記》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沒有人知道科技發展的盡頭是什麼,未來無法預見。「至善」本是沒有止境的理想狀態,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在教育與科學事業上,身體力行地為祖國的復興夢想奉獻力量。
在貴州遊歷時,為了彌補錯失參觀「天眼」機會的遺憾,作者一行走進了南仁東事跡館。「人民科學家」南仁東為了「天眼」這座山野溝壑中的「龐然大物」鞠躬盡瘁,被譽為「天眼之父」。雖然南仁東先生沒來得及看到「天眼」向浩瀚太空發起探索的成績,但是他的學生和共同奮鬥的戰友們拿過了他手中的接力棒。時至今日,隨著阿雷西博的坍塌,位於中國貴州的「FAST」已經成為全球唯一一臺「天眼」望遠鏡。正如作者所說的「科學,是需要遠見卓識的」。「FAST」能夠讓中國在世界範圍內天文學領域取得領先地位,離不開南仁東團隊在項目籌備時,在思想和認識上的高起點與遠謀劃。
讀罷全書,我注意到在國內篇中,古鎮與小鎮的參觀與遊覽佔據了不少的筆墨。除了名氣很大的國家級古鎮之外,還有很多位於城市一角籍籍無名的風情小鎮,或是在出差之餘意外發現,或是專程驅車前往,作者總能在小鎮中發現獨特的美,甚至有「相見恨晚之感」,有時光流逝,萬物復始之嘆。可見趙振元先生對生活之熱愛,對美的捕捉與對生命和自然之敬畏。
2020年初的疫情將國內篇的遊記從時間上分為兩個部分,在疫情之後的出行中,最令人難忘的是在成都街頭的一次普通逛街。人們在小心翼翼地逐漸恢復正常的生活,城市的節奏在更加嚴格的秩序下慢慢加快,抗疫之戰取得了屬於全體國民的初步勝利。漫步在無比熟悉的街頭,城市卻已經經歷了一場新生;從前司空見慣的一切,也在那個春天裡成為確幸。音樂依然振奮人心,藝術依然感人肺腑,文學也依然發人深省;走在路上的每一步,也依然踏實,看到的每一處風景,也依然驚喜不斷。疫情改變了很多,也教會了我們很多,但是無論如何,應該完成的事業需要繼續,未實現的理想不能間斷,未走過的路還在等待探索。
我一直認為,遊記不必肩負傳播嚴肅知識的使命,但卻需要承載真實的情感與體悟,需要自然而然的靈光,需要不刻意為之的深刻。很幸運,這些我在《一路風塵》中一一收穫了。
(作者系中訪網總編輯,四川省數字娛樂文化促進會新媒體分會會長)
【來源:四川在線】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