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為—大腦」闡釋人自身發展

2021-01-13 中國社會科學網
「文化—行為—大腦」闡釋人自身發展

2016年06月13日 08:1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夏瑞雪 蘇婉茹

字號

內容摘要:文化—行為—大腦循環模型對文化、行為、大腦連接的每個節點都做了深入闡釋,它是文化維度論和文化建構論不斷發展的結果,是解釋人自身發展的新視角。

關鍵詞:文化背景;自發性行為;文化情境;大腦循環模型;解釋;情境化行為;皮層;心理;神經活動;自身發展

作者簡介:

    人與人之間近距離、面對面的交流越來越少,人類可能需要發展出獨特的神經活動,並以此來理解他人的認知和情緒狀態。文化—行為—大腦循環模型對文化、行為、大腦連接的每個節點都做了深入闡釋,它是文化維度論和文化建構論不斷發展的結果,是解釋人自身發展的新視角。

 

  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模式。針對文化如何影響人的行為,人的大腦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等問題,跨文化心理學、文化心理學以及文化神經科學提供了思考的空間和依據。

  以文化背景解釋不同行為特徵

  早期的跨文化研究基於東西方文化差異,確立了研究的文化維度,並以此來判斷個體心理和行為的不同表現。馬庫斯(Markus)等人提出的自我構念理論認為,獨立性自我構念對應於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凸顯個體自身的特點與需求;互依性自我構念對應於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文化,凸顯人與人之間的關聯性與情境性。自我構念理論是一種相對靜態的觀點,只是把人的心理和行為置於某種文化框架之下加以解釋,沒有闡明從文化到行為的內在機制,但這種觀點開啟了文化影響心理和行為研究的先河。

  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擁有不同文化而成為雙文化甚至多元文化者。那麼,擁有不同文化系統的個體會有怎樣的行為特點?文化動態建構論認為,文化具有高動態性,個人可以持有不同甚至衝突的文化意義,其心理和行為隨著文化情境即時建構,而非穩定不變。一般地,高文化認同個體匹配啟動的文化線索,認知特徵表現與文化背景一致,出現文化同化效應;而低水平的文化認同者與啟動文化線索恰恰相反,出現對比效應。比如,高文化認同整合的亞裔美國人在美國文化背景下評估員工的績效時,很少會權衡僱員的處境條件(匹配美國文化規則),在亞洲文化背景下則有更多權衡處境條件的表現(匹配亞洲文化規則)。低文化認同整合的個體表現恰恰相反。文化動態建構論關注文化的動態作用和即時性,並考慮了文化認同的作用,較好地解釋了個體同時擁有不同文化系統時的心理和行為,但對行為如何反作用於文化未有涉足。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張振)

相關焦點

  • 《當代中國文化闡釋》: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內在機理
    以「文」「化」人,用積澱的人類文明成果來教化和凝聚人心,讓不同的個體融入一個文化共同體之中,這種文化之力最終構成一個民族發展的內生力量。由北京出版集團、北京人民出版社日前出版的郝立新等著的《當代中國文化闡釋》一書,為我們全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內在機理提供了深層次的學術思考。
  • 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內在機理——《當代中國文化闡釋》評介
    作者:陳豔波(貴州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院長、教授)以「文」「化」人,用積澱的人類文明成果來教化和凝聚人心,讓不同的個體融入一個文化共同體之中,這種文化之力最終構成一個民族發展的內生力量。由北京出版集團、北京人民出版社日前出版的郝立新等著的《當代中國文化闡釋》一書,為我們全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內在機理提供了深層次的學術思考。
  • 傳承與發展中國武術文化
    保持中華本色遵循中國武術自身發展規律,要保持中國武術的中華本色。作為身體行為文化的中國武術,存在其自身的文化生成規律。與西方體育的身體文化特徵相比較,中國武術所展示和內隱的文化意涵,更多是天人合一的理念、厚德載物的精神與彬彬有禮的競爭意識。
  • 歷史闡釋的限度問題
    馬克思與其相反,正是抓住了人的主體性活動及其聯繫與發展,才對資本主義社會有了歷史性的而非自然性的闡釋。確如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所說,「就是在理論方法上,主體,即社會,也必須始終作為前提浮現在表象面前」。(《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9頁)離開了主體和主體性,就不可能進行正常的歷史闡釋。  然而,歷史闡釋的主體性不能等同於主觀性。
  • 王華平:沒有什麼比理解人自身更讓人著迷
    蘇格拉底說:「我確定,隨著年歲增長,努力研讀生命後,人所能得到的唯一智慧是明了我們已經老邁,活著卻對別人及自己全然不認識。是的,尤其是自己。」奧古斯丁曾感嘆,計算人心的情感活動比計算人的頭髮還要難得多。正因為人「擢髮難知」,理解人自身才會成為一個難題。人類自有歷史以來,就沒有停止過理解自身的努力。
  • 真正了解一下行為上癮,就會明白為什麼人會上癮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發展,每天看屏幕的時間越來越多。或許我們不應該把它看成是一種疾病。這是社會構造的一部分,但是這確實也是一種上癮的行為,而且我們在不斷地走向危險的邊緣。在此之前,我們要了解一個東西。行為上癮,通俗的來說就是,一組短期內可安撫人未能得到滿足的心理需求,但長期執行會對人有害的行為。就比如說手機,當我們用了幾個小時以後,就會覺得被安撫,這只是短期,但是在現在這個時代,這顯然是不可能,所以說我們就會一直使用下去。但是卻不會永遠得到滿足,所以說當我們對任何事物有了這樣的行為以後,就應該提醒自己,我們有了行為上癮。與之相對應的是物質上癮。類似賭博,吸毒。這些在短期內可以得到滿足。
  • 麻莉|鮑曼對跨文化動力與音樂行為中的文化多樣性的研究
    當然,這不意味著對於個人和個別的群體或者組織者自身來說,理論綱領不再出現在一個規範了的,確定的音樂行為中。恰恰是觀點的多樣性顯示出,不僅在音樂的表現形式,而且重要的是,在作為交流手段的,不同的音樂實踐和理論反思中的「持續不斷的定義革命」。處在不斷變化和發展過程中的文化定義不是固定不變而是不斷擴展的。由於文化是與歸屬感和認同感聯繫在一起,通過文化的相互影響,文化認同也不會是與某一種綁定,而是多元的。
  • 孩子的情緒對自身行為的影響,父母一定要看看
    但是,情緒究竟與孩子的成長和智力發展有什麼關係,家長們可能知道得並不多。所以,經常聽到一些家長說:「小孩子鬧點情緒,過兩天不就好了,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這樣來認識 問題,就不恰當了。情緒、情感是一種心理現象,是人的心理活動。
  • 闡釋的循環和悖論
    既然承認了闡釋者的理論闡釋有著無限的可能性,那麼追尋文本的本來意蘊意義何在?我想這正是其文可貴之處:明明知道意義的本源是無法尋覓的,但是對之的探索和追尋仍不失一定的意義。因為在張江看來,對作品意蘊進行追索的過程本身是有意義的,它的價值並不在於獲得了什麼,而是在於這一行為和過程能夠引起什麼樣的討論。
  • 習近平總書記14次闡釋網際網路建設 發展成果要惠及13億人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常態要有新動力,網際網路在這方面可以大有作為。   本次座談會習總書記從網信事業、網絡文化、網絡企業、網絡人才幾方面進行了闡釋。中國網記者統計發現,自十八大以來,總書記14次對網際網路相關問題作出重要講話,足以證明我國高度重視網際網路事業的建設。
  • 從「我」到「我們」:公共性哲學的當代闡釋
    由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郭湛等著的《公共性哲學——人的共同體的發展》已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不久前正式出版。這是郭湛繼2002年出版《主體性哲學——人的存在及其意義》之後,時隔近20年出版的又一本深度思考人的存在與發展的哲學著作。
  • 了解大腦運行機制 促進兒童全面發展
    為什麼要促進孩子身心的全面發展?對於家長來說,這不應僅僅是一個觀念,還應了解其背後的科學原理。兒童在生理、認知、情感、社會幾個方面的發展是緊密相關、互為影響的。尤其是越小的孩子,整體化發展特徵越明顯。對於大腦神經機制的科學研究,也深刻揭示了兒童大腦整體性發展的規律。
  • 「社會生態人」假設與人的全面發展的哲學解讀
    「社會生態人」假設與人的全面發展的哲學解讀■ 周明明(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副書記)鍾貞山教授的《「社會生態人」新人性假設與人的全面發展——基於價值哲學的視角》,幫助我們審視「客觀世界以及人類自身與客觀世界的關係
  • 《中國現代詩人的思想文化闡釋》:探尋新詩研究的新徑
    這裡收錄的四篇論文,分別出自本人指導的四位碩士研究生之手,算是較為集中地展示了近年來本人在指導研究生過程中,從論文選題到研究思路尋求某種新徑的嘗試: 不再僅僅拘泥於詩人、作品自身
  • 心理學家探究「人是唯一自身得不到益處卻對同類進行殺戮」的背後
    相對於動物之間的生存之戰,我們常會看到,很多人類對同類的殺戮,從自身角度出發而言,既不會獲取相應的好處,還會有搭上自己性命的風險,那人為什麼就做這種賠本的買賣呢?就有研究人精神系統的心理學家對於此現象進行深層發掘,找尋這背後的真實原因。心理學家對於人類毀滅性分析分成兩類,一類是來自良性的敵對情緒,也稱自我保護。
  • 闡釋學:「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是不是一種闡釋?
    近代闡釋學發展出來的一些核心觀念,例如文本解釋的對話性質,須從這種雙向牽連來理解。這些新觀念拓展了闡釋學的範圍,加深了闡釋學的內涵,但也帶來了對相關概念的混淆和誤用。在闡釋學發展的當今階段,應讓闡釋、對話、誤讀等等概念各歸本己。
  • 「別材別趣」:文學性的中國式闡釋
    中國傳統闡釋的典範《詩辨》的文學性探討的整體性、程度性、守成性特質,無疑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基本傾向息息相關。首先,一般認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以「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為核心線索。「天人合一」,就其基本內涵以及運思模式而言,表現出強烈的動態性、關係性和整體性等特色。
  • 分化與共生:布爾迪爾場域理論的當代闡釋
    關鍵詞:布爾迪爾;慣習;場域理論;當代闡釋 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的「現實空間」,正在全方位立體化地影響和重塑著我們的生存環境和日常生活,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了陸、海、空、天之外的「第五大疆域」。作為中國社會的主要輿論傳播場域,網際網路輿論空間的結構與發展趨勢,是把握中國傳媒變局的一個重要面向,也是審視社會傳播的公共領域對中國政治社會發展產生影響的一個重要切口。
  • 孫正聿:凝鍊和闡釋構建哲學學術體系的學術命題
    人類把握世界的各種「基本方式」,從實質內容上說,都是以思維規律把握存在規律,從而實現「思維和存在」在觀念和行為中的統一。在這個意義上,「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是人類把握世界的全部「基本方式」的「重大的基本問題」。
  • 肖巍:女性主義「神經倫理學」的興起——從全球男女大腦性別差異...
    一、對大腦「性別差異」的研究長期以來,西方哲學一直認為人是理性的動物, 理性是人類有別於其他動物的本質屬性,而大腦無 疑是體現人類理性、意識、潛意識、道德、宗教與藝術 等精神創造物的生物載體,這些精神創造物支配著 人的所有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