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文化闡釋》: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內在機理

2021-01-20 新華網客戶端

以「文」「化」人,用積澱的人類文明成果來教化和凝聚人心,讓不同的個體融入一個文化共同體之中,這種文化之力最終構成一個民族發展的內生力量。由北京出版集團、北京人民出版社日前出版的郝立新等著的《當代中國文化闡釋》一書,為我們全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內在機理提供了深層次的學術思考。該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研究」的最終成果,全書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形成和發展歷史、文化發展道路的基本內容、文化發展的基本理念、文化發展的具體領域、文化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等方面展開論述,既有富有洞見的理論概括,又有深入細緻的經驗分析,是系統研究當代中國文化的一部力作。

該書深刻總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實踐經驗。立足於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發展歷程的梳理,該書從理論上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在規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處處體現著社會主義制度的性質,反映了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繫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只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來統攝和整合全方位的文化建設的「多」,才能保證中國文化發展道路的性質和方向。在論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重大意義時,作者指出,這一道路不僅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保障,更重要的是,它還豐富和凸顯了世界文化發展道路的多樣性和歷史選擇性,能夠為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建設和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鑑和選擇。

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註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揭示了我國文化發展規律,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唯一正確道路。該書從這一前提出發,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未來戰略應該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守正創新,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湧流,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始終反映時代精神、引領時代潮流,為此,應該堅持不忘本來、吸引外來、面向未來的三個取向,內塑民族精神,外樹國家形象,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除此之外,作者還分別就中國民族地區的文化發展、城市文化建設、農村文化建設、網絡文化建設等方面展開了細緻研究,為這些方面的文化建設和發展提供了一系列頗具創見的對策和建議,使得該書不僅具有飽含洞見的理論啟迪,而且也囊括了實踐應用的合理方案。(陳豔波)

相關焦點

  • 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內在機理——《當代中國文化闡釋》評介
    由北京出版集團、北京人民出版社日前出版的郝立新等著的《當代中國文化闡釋》一書,為我們全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內在機理提供了深層次的學術思考。該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研究」的最終成果,全書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形成和發展歷史、文化發展道路的基本內容、文化發展的基本理念、文化發展的具體領域、文化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等方面展開論述,既有富有洞見的理論概括,又有深入細緻的經驗分析,是系統研究當代中國文化的一部力作。該書深刻總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實踐經驗。
  • 王俊博:民族精神的重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當代發展
    原標題:民族精神的重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當代發展 由黑龍江出版集團主辦、中國政法大學和中國新聞出版集團協辦、黑龍江教育出版社承辦的「民族精神與文化發展學術研討會暨《民族精神與文化主題書系》出版座談會」近日在中國政法大學召開。
  • 論中國當代油畫發展現狀,中國當代油畫多元化發展形成因素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在文化開放的同時,也受到越來越多外國文化的挑戰,形成了帶有中國藝術特色的中國當代藝術思潮,這是對中國的社會文化進行了探索與創造。改革開放,使得中國的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化也自然而然地發生變化,當然也包括油畫藝術的發展。
  • 中華文化的當代價值與意義
    只有牢牢站穩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立場,才能從根本上認識中華文化的價值 ●中華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沃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華文化發展長河的內在延伸,對於中華文化有多方面的需求: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建設與鞏固;社會的道德建設和價值觀建設;吸取歷史上治國理政的經驗智慧 ●圍繞當今世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依託中華文化的智慧,著力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和中國價值的「中國方案」。
  • 中國當代文化傳播大使——陳一源
    作為當代易學家,傳統書法文化的先行者,先生於書法,詩詞,等一系列文學作品均有所建樹,更是首倡《彭學》應為第四大顯學,在書法上,先生擅於多種書體,且極富個人風範,行草楷隸,無一不通,無一不精,楷書奇絕險峻,法度嚴謹,隸書作品輕重有致,古樸典雅,行書之作,筆勁圓動,骨力純正,草書作品更是筆走龍蛇,遒美奇秀。
  • 姜昆:對外交流應隆重推出當代中國的創新文化
    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著名表演藝術家姜昆參加2020中國企業家博鰲論壇的平行論壇——「守正創新2020中國文化經濟發展論壇」時發言。主辦方供圖中新網博鰲12月4日電 (瓊芬)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著名表演藝術家姜昆4日在海南博鰲指出,中國文化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不能只停留在對於「傳統」的簡單展現,還應該隆重推出當代中國的創新文化。
  • 從「我」到「我們」:公共性哲學的當代闡釋
    由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郭湛等著的《公共性哲學——人的共同體的發展》已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不久前正式出版。這是郭湛繼2002年出版《主體性哲學——人的存在及其意義》之後,時隔近20年出版的又一本深度思考人的存在與發展的哲學著作。
  • 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中國
    原標題: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中國   ●當代中國與歷史中國有著內在連續性。要把握中國社會發展方向,必須重視中國歷史。歷史規律存在於歷史過程之中,而不是存在於歷史過程之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應該超越解釋學範疇,真正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轉化並滲透到我國制度文明建設中。   ●在歷史、當代、未來相互銜接的歷史之流中,我們的立足點應該放在哪裡?當然是立足當代,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 分化與共生:布爾迪爾場域理論的當代闡釋
    摘 要:作為中國社會的主要輿論傳播場域,網際網路輿論空間的結構與發展,是把握中國傳媒變局的重要面向,本文從近年我國輿論場域的分化與主導態勢入手,借鑑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爾的場域理論,對社會轉型期的當代中國輿論場作解讀和闡釋,嘗試尋找不同場域間可溝通的共同性、自主性與獨特性的可行之道。
  • 2020年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年會暨傳統舞蹈文化的當代實踐性研究研討會成功舉辦
    我想,古不乖時,今不同弊,託古存真,融古出新,這是高水平特色型舞蹈藝術大學的文化追求。」北京舞蹈學院副院長、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負責人鄧佑玲主題發言我院副院長、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負責人鄧佑玲以《保存、復建、重構、創作:傳統舞蹈實踐發展的幾種樣式》為題,從傳統舞蹈文化的範疇與內涵、舞臺化實踐樣式和價值定位三方面進行了深入闡釋。
  • 「文化—行為—大腦」闡釋人自身發展
    「文化—行為—大腦」闡釋人自身發展 2016年06月13日 08:1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夏瑞雪 蘇婉茹 字號 內容摘要:文化—行為—大腦循環模型對文化、行為、大腦連接的每個節點都做了深入闡釋,它是文化維度論和文化建構論不斷發展的結果
  • 五四運動對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意義
    新華社發如何理解五四運動對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意義,特別是幫助新時代中國青年正確理解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時代價值及其內在邏輯,並樹立遠大理想,都是至關重要的。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加強對五四運動歷史意義的研究,深刻揭示五四運動對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深遠影響」,強調要「講清楚為什麼五四運動對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具有如此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講清楚為什麼馬克思主義能夠成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的指導思想,講清楚為什麼中國共產黨能夠擔負起領導人民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歷史重任,講清楚為什麼社會主義能夠在中國落地生根並不斷完善發展
  • 八雅先生到訪北京當代中國書畫研究會進行文化產業交流
    2020年6月18日上午10時,八雅文化網創始人兼主編,中國八雅文化春節聯歡晚會發起人,八雅文化產業聯盟主席八雅先生,到訪北京當代中國書畫研究會,並與副會長寧國波先生進行文化產業發展及今後深度合作進行了交流,著名青年畫家林鵬先生全程參與交流活動。
  • 我們討論的當代青年文化,到底是什麼?
    由於網際網路尤其是移動網際網路的不斷發展,當代青年文化也出現了殺馬特文化、嘆老文化、小清新文化、佛系文化、萌文化、二次元文化、主播文化、粉絲文化、喪文化、極簡文化、朋克養生文化、惡搞文化、拍客文化、網購文化、表情包文化、流行語文化、塗鴉文化等多種文化樣態,形成了開放性的傳播路徑與以網絡為載體的生成樣態,具備了發展性、開放性、包容性等特點,構成了當代青年文化不斷演進發展的獨特譜系
  • 盛世芳華 · 當代中國花鳥畫大展
    中國花鳥畫在元代向著水墨領域逐步深入,而水墨寫意花鳥畫更是在明代漸成主流之勢,再通過「青藤白陽」之手得到空前的繁榮和發展。清代花鳥畫在承前創新的基礎上與西方的繪畫藝術碰撞交融,真正地成為了現代意義上的花鳥畫。20世紀至今中國花鳥畫的演變,重要的不是語言的變化,而是隱藏在語言變化背後的文化觀念及形式的改變。
  • 「別材別趣」:文學性的中國式闡釋
    中國傳統闡釋的典範《詩辨》的文學性探討的整體性、程度性、守成性特質,無疑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基本傾向息息相關。首先,一般認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以「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為核心線索。「天人合一」,就其基本內涵以及運思模式而言,表現出強烈的動態性、關係性和整體性等特色。
  • 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共同文化」觀與共同體建構
    在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看來,共同文化(common culture)是人們共享與共創的知識資源、文化作品以及生活方式等,「共享」是指藉助共同文化,人們進行交往並達成共識;「共創」是指在共同生活與相互學習過程中,人們創造了能夠共享的文化。辯證地看,「共享」與「共創」不存在絕對的先後關係,它們共同確立的共同文化是共同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
    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編者按:今年8月下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本問題》一書由人民出版社和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正式出版。該書提綱挈領,以點帶面,深入闡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豐富內涵、核心要義和鮮明特色。人民網理論頻道節選其中篇章連載,以饗讀者。
  • 當代文化哲學中的文化相對主義
    當代文化哲學中的文化相對主義 2020年05月24日 07:42 來源:《教學與研究》(京)2019年第8期 作者:袁鑫 字號 內容摘要:文化相對主義是從文化多元論中衍生出來的一種比較極端的文化哲學思潮
  •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差異性與相通性
    【摘要】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由之路。用馬克思主義提升傳統文化水準,是中國傳統文化當代發展的必然選擇。探索兩者之間相互融合的規律,對於發揚並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