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共同文化」觀與共同體建構

2021-01-08 央廣網

在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看來,共同文化(common culture)是人們共享與共創的知識資源、文化作品以及生活方式等,「共享」是指藉助共同文化,人們進行交往並達成共識;「共創」是指在共同生活與相互學習過程中,人們創造了能夠共享的文化。辯證地看,「共享」與「共創」不存在絕對的先後關係,它們共同確立的共同文化是共同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於此,一方面,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認為共同文化是共同體確立的基石,是共同體成員團結的紐帶,是共同體自我完善的保障;另一方面,他們指出:為了適應風險時代共同體的需求,就必須相應地豐富共同文化的內容。為此,他們另將一些作品確認為交往中介,並重新闡釋了一些理論著作,擴展了「共同的創傷性記憶」的內涵。

一 多維的共同文化

對於共同文化,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指出,它並非同一的、強制的,而是多維的、平等的,「多維」是指依據共同體的確立、團結與自我完善等需求,共同文化大致上可分為共享的知識資源、共知的藝術作品和理論著作以及「共同的創傷性記憶」等三個層面;「平等」是指這三個層面在共同體中所擔負的責任沒有主次之分,最終都是為了人類謀求更多的幸福。

其一,共享的知識資源是人們交往與達成共識的基礎。在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看來,共享的知識資源大致上是指交往者共同使用的語言與共同享有的文化知識。藉助它們交往者能夠自然地交往,也容易達成共識,這有助於他們解決一般意義上的共同困難。不同的群體、不同的民族以及全人類擁有著相應的共享資源,如霍耐特指出,藉助共享的語言和共創的生活方式,亞文化群體增進了團結,形成了一定政治力量;薩特認為,處於法國殖民中的阿爾及利亞人,在共同學習民族文化的過程中,構成一種同一的反殖民力量;哈貝馬斯肯定道,宗教的某些「世俗的真理內容」有助於人類保持社會與人格的共生。總體上看,藉助共享的知識資源,人們增進了身份認同與合作,減少了誤解和矛盾,組成了一個團結的共同體。

其二,共知的藝術作品和理論著作既是人們對話的中介與團結的紐帶,又提供著「對話」和「團結」等思想資源。在威廉斯等人眼中,共知的藝術作品和理論著作主要是指人們不斷闡釋與傳播的經典作品和著作,如華茲華斯的《華茲華斯詩選》與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等,它們為人們共知並影響著行為和生活。在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看來,一方面,這些作品和著作是人們對話的中介與團結的紐帶,某種程度上它們是一種更親密的志趣交往;另一方面,它們提供著豐厚的「對話」和「團結」等思想資源,增進了人們對 「團結」和「對話」等內涵及其實踐方式的認識。圍繞這些作品和著作,人們在構建一個文學交流與政治商談共同體的基礎上,更懂得如何增加共同體的團結,有效應對和處理公共事件。

其三,共同的創傷性記憶提醒人們協商和團結的重要性,減少了爆發衝突和戰爭的可能性。在建構共同體的過程中,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也將「共同的創傷性記憶」視為共同文化的一部分。當然,這是人們不願意面對的一種文化或文明的傷疤,它主要充滿著大規模的毀滅性戰爭所遺留下的普遍性痛苦,如奧斯維辛集中營等。經過諸多思想家的不斷反思和闡釋,奧斯維辛等事件逐漸沉澱為人們共知的一種消極文化或一樁文明醜聞,它們迫使人們必須面對這種「人為的悲劇」,並在不斷反省文化或文明中,採取對話和協商方式去解決猜忌與衝突,從而減少發生大規模戰爭的隱患。為此,鮑曼提醒道,經過奧斯維辛集中營事件,人類需要謹記,一旦現代科技被誤用,道德悲劇就會惡化為毀滅性的自然悲劇。

二 共同文化的多重角色與共同體建構

歷時地看,在共同體建構與自我完善中,共同文化扮演了多重角色:它是共同體確立的基石,是共同體成員團結的紐帶,是共同體自我完善的保障。其中,多維的共同文化大致上對應著這些多重角色,如共知的藝術作品和著作的更大價值體現在「共同體成員團結的紐帶」中。不過,共時地看,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認為,多維的共同文化並不絕對一一對應於這些多重角色,因為有時某種共同文化兼顧著多種職責,如共享的知識資源同時擔當著共同體的基石與共同體團結的紐帶等職能,而這種「兼顧」特性能夠將人們緊密團結起來,增強共同體的牢固性,從而為更多人創造平等和民主等契機。

其一,作為共同體確立的基石,人們藉助共同文化順暢地商談著共同體建構中的諸多事項。在確立共同體時,共同文化在其中扮演著多重角色,例如共享的語言是人們溝通和對話的基礎,通過它人們通暢地商談建構共同體的目的、步驟以及應對困難的方式。再如共知的藝術作品與理論著作扮演著人們交往的紐帶,並提供了共同體的相關宗旨。對此威廉斯指出,奧威爾的作品倡導共同體應是一個平等的、共享的場所,韋爾默認為黑格爾的著作論證了完善的倫理生活應該給予所有人以公正地承認。另外,共同的創傷性記憶從反思的角度明確著共同體的初衷,如歐盟與聯合國的宗旨中都凸顯著「和平」的重要性,因為奧斯維辛集中營這種共同記憶告誡著人們訴諸武力的災難性後果,也提醒著人們團結的永恆性。

其二,作為共同體成員團結的紐帶,共同文化既強調了團結的重要性,又闡釋了團結的豐富內涵,還探究了多種團結的途徑。例如關於團結的重要性,哈貝馬斯指出:只有在一種共同文化中,人們才能實現個體性與社會性的統一。薩特認為,殖民地人們只有實現文化認同,才能結成一種堅定的反抗力量,爭取民族獨立。而對於團結的內涵,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揭示了它涉及亞文化群體的幸福、民族獨立以及全人類的安全等方面。至於團結的途徑,威廉斯倡導平等尊重每個文化群體,霍耐特提倡公正地承認所有人,並以法律來保證他們的權利。正因為共同文化發揮著這種粘合劑的作用,所以哈貝馬斯肯定歐盟之所以能化解許多內部矛盾,保持著歐洲的和平,很大程度上就與各成員國共享歐洲悠久的歷史密切相關。

其三,共同文化是共同體自我完善的保障。在為所關懷的對象構建共同體的同時,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還探究著如何完善既有的共同體,以便使它們能為其成員創造出更多的幸福契機。在這些理論家看來,共享的知識資源仍是成員溝通和交往的基礎,而共知的藝術作品和理論著作則蘊含著取之不竭的共同體思想資源,如通過汲取康德的「寬容」理念,哈貝馬斯認為,寬容的共同體能夠使更有效地解決公共事件。另外,通過不斷地反思「奧斯維辛集中營」事件,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進一步提醒人們協商和團結的重要性,尤其因新的重大事件而出現分歧時,這種共同的創傷性記憶勸告人們對話與商談的必要性,從而保持著共同體的團結和穩定,繼續為人們提供著安全感和溫馨感。

三 風險時代的共同體與豐富著的共同文化

隨著風險時代的來臨,共同體擔負起更多的責任。而為了使共同體更好地履行這些職責,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適時地豐富著共同體的內涵,如一些作品被確認為交往中介,一些理論著作得以重讀,「共同的創傷性記憶」的內涵得到擴展。豐富後的共同文化更有助於共同體解決很多風險問題,從而為人們帶來更多的幸福感受,如安全感和溫馨感等。

其一,一些作品被確認為交往中介,它們培養著人們的自由民主等意識,有助於共同體擔負更多的責任。風險時代,由於人們同時承受著多重風險以及風險所導致的多重恐懼,因此人們更需要藉助共同體來獲得安全感,更迫切地要參與到共同體中,為自己以及其他人謀求更多的幸福契機。這就需要更多的、甚至更高級的交往中介,來增進人們的交流與合作。為此,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又確認了一些交往中介,如韋爾默認為現代主義經典作品《尤利西斯》適合多人一起「立體閱讀」,既能培養個人的感知力,又能加強人們的相互學習和交往。同時他指出,後現代主義既是人們參與和交往的場所,又能培育人們的自由民主等意識,而這既豐富了共同體成員的個人品格,又將共同體完善為能解決更多公共事件的商談之所。

其二,一些理論著作得到重新闡釋,共同體的原則得到了豐富。在風險時代,一些新的棘手問題被凸顯出來,例如怎樣包容與保護更多難民、如何保證人們有效地履行協議來共同應對風險問題等。為此,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通過重讀一些理論著作,獲得了一些寶貴的思想資源。例如通過重讀黑格爾耶拿時期的作品,霍耐特收穫了承認理論與倫理共同體等相關概念,從而更明確了公正法律在共同體完善中的重要性。哈貝馬斯則藉助重讀康德的《論永久和平》,指出對於歐盟與聯合國這樣的共同體而言,一部公正的法律能夠更好地督促成員國履行所制定的協議。而哈特與奈格裡通過吸收福柯《規訓與懲罰》等著作中的「生命權力」概念,強調共同體應該發揮愛的多重功能,為諸眾創造出一個相互關愛和團結的氛圍。

其三,「共同的創傷性記憶」內涵得到擴展,使得人們更懂得和平與團結的重要性。風險時代,核威脅和恐怖主義等威脅著人類的安危,而為了建構世界性的共同體與完善既有的共同體,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不斷反思和豐富著「共同的創傷性記憶」,以此不斷提醒人們溝通和團結的持久性。一方面,這些理論家通過繼續拷問「奧斯維辛集中營」事件來提醒人們不忘這個痛苦記憶,如鮑曼以「現代性大屠殺」的視角整體地反思現代文明,強調要理性地認識這個「人為悲劇」;另一方面,這些理論家又以「9·11」事件為個案,既將它逐漸納入「共同的創傷性記憶」的範圍,來探究這個悲劇發生的深層原因,又由此聯繫到奧斯維辛事件,整體地審視人類的文明,從而強調了溝通和團結的恆久性。

項目基金: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共同體思想及其啟示》(HB16WX015)。

作者簡介:李進書(1972— ),男,河北省沙河市人,河北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藝術理論與文化思想;侯雨(1984— ),女,河北省石家莊市人,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西方文藝理論。

相關焦點

  • 「西方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四十年的影響:第一屆中外馬克思主義...
    首先,通過比較分析三者產生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以及理論形態的異質性,映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獨特現實發生與理論生成;其次,對國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共同問題域與不同關注點做出深入的比較分析,拓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域,使國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時空變換維度上助推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 王寧|當代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文學敘事
    02 建構當代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文學敘事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工作以來,針對繁榮中國的文學藝術創作和理論批評發表了一系列講話,他不僅繼承了毛澤東同志開創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同時還在當今的新形勢下創造性地發展了這一思想。
  • 【文萃】馬克思主義世界交往理論及當代發展
    世界交往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拓展了人們認識和把握世界的思維視域,有其思維特質。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是馬克思世界交往理論在當代國際關係中的具體運用和發展,是對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實踐的高度總結和概括提煉,不僅蘊含了關心關注全人類共同發展的情懷和構想,也體現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和重要遵循,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哲學立場和價值追求。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中國話語體系的建構
    2020年10月24日,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與廈門大學共同舉辦的第三屆中國話語高端論壇在廈門召開。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長何毅亭作了題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中國話語建構》的主旨報告,副校(院)長甄佔民主持開幕式。
  • 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資源性意義及其反思
    個別對中國並不友好、甚至肆意攻擊中國道路的激進左翼學者,不能代表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主流。另外,鑑於西方馬克思主義對西方人文社會科學、西方思想文化乃至政治領域的深度嵌入,如果運用得當,我們完全可以利用與西方馬克思主義傳統的交流,在研究、解釋和批判他們學術理論的同時,將中國道路的理論邏輯傳播過去。
  • 馬克思主義學院成功舉辦「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增進世界人民福祉...
    他們分別從重溫並解讀馬克思和恩格斯經典原著、解析國外馬克思主義發展及其當前研究、不同角度解讀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當代人類面臨的一些共性問題進行解讀這四個方面進行深入交流,討論熱烈。
  • 第八屆國際馬克思主義美學論壇在杭舉行
    在文化經濟時代,它與生活的關係日益密切,審美和藝術批評已經成為人們表達平等意識、參與文化共同體建設,甚至改變社會治理方式和文化習性的基本方式和基本內容。11月16日—17日,以"當代美學問題:理論與藝術批評"為主題,第八屆國際馬克思主義美學論壇在杭州舉辦。
  •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的心理機制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群體意識為社會全體成員所共享,又因地域、民族的不同而存在差異性。其二,社會根源性與行為說明性。社會表徵作為一種常識性的知識體系,主要源於互動和交流,也源於經驗基礎以及傳統和教育中傳遞的知識、信心和思維模式等。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近現代探索形成和激發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當代奮鬥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得到了進一步鞏固。
  • 當代西方空間批評關鍵詞研究述評
    關 鍵 詞:當代西方/空間批評/關鍵詞  標題注釋: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西方新馬克思主義文論與空間理論重要文獻翻譯和研究」(15ZDB085)以及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當代西方空間批評關鍵詞及其影響研究」(18BWW005)的階段性成果
  • 重大疫情中共同體秩序建構的哲學思考
    此時,能更好地檢驗這個生命共同體自身的健康狀況和處理艱巨任務的能力,也更能夠檢驗共同體的免疫系統狀況及其更新升級能力。這次疫情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在疫情防控過程中,能夠看出我國應急管理體系的健全程度和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宣傳效度,也能夠看出生命共同體中個體生命的理性化程度及其與生命共同體秩序建構的辯證關聯。
  • 世界共同進步何以可能?——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世界歷史意義
    求解「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這一重大全球性問題的理論藥方,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立足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直面全球治理困境所進行的重大考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審慎考量後的理論創新。
  • 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引領中國影響世界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引領中國、影響世界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黨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也是廣大宣傳思想理論研究工作者的一項重大政治責任,對於進一步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凝聚力量,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 國內外學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的比較及啟示
    研究表明,國內主要從中華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來追本溯源,國外多從西方共同體思想、全球化視角探討其思想淵源。在主體動機層面,國內學界側重中國夢和全球治理視角,而國外學界更傾向於從零和博弈角度出發,對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動機存有疑慮。就實踐路徑而言,雙方均聚焦於「一帶一路」建設,但國內研究側重法治、互通、治理等路徑,而國外學界側重軟實力輸出角度。
  • 中外知名學者聚集「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華文化學院黨組書記潘嶽主持開幕式本次論壇聚焦「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倡導以文化共存反對文化霸權、以文化交流打通文化隔閡、以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增進各國之間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推動中國與世界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推動形成當代世界真正的共同價值。
  • 陳理: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引領中國影響世界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引領中國、影響世界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黨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也是廣大宣傳思想理論研究工作者的一項重大政治責任,對於進一步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凝聚力量,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傳承與發展——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學術...
    吉林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兼學位辦公室主任、哲學社會學院王慶豐教授以「恩格斯的另一條道路」為題,從恩格斯所作出的獨特的理論貢獻出發,去解讀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傳承與發展,他指出當代要用馬克思、恩格斯的立場觀點方法去直面社會現實問題,建立剖析當前發達資本主義的理論。
  •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網絡化意蘊及實現路徑
    【摘要】在中國開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是中國文化與馬克思思想彼此交流、相互融合、共同進步的過程。分析網絡時代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可以提高馬克思主義影響力、覆蓋面及實效性,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人們的主流意識。更好地淨化網絡環境,建立健康的網絡文化,才能有效促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
  • 我們討論的當代青年文化,到底是什麼?
    青年文化產生伊始,就表現出對文化傳統的質疑、挑戰甚至是顛覆,以頹廢與激進並存的方式存在。20世紀80年代,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推進,西方文化思潮尤其是個人主義思潮逐漸對青年群體產生了較大影響,西方青年的文化表徵也一度成為這一時期青年群體追求的時尚文化。90年代,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一些精神匱乏、道德滑坡的社會現象開始出現,青年文化又開始出現懷舊轉向。
  • 「21世紀馬克思主義與世界政黨」學術座談會召開
    11月24日上午,中國人民大學當代政黨研究平臺(CPPS)和馬克思主義學院召開「21世紀馬克思主義與世界政黨」學術座談會,旨在深入探討21世紀馬克思主義與國內外政黨制度理論研究相關問題。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王易主持座談會。
  • 瞭望|從《基本問題》深學細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
    精準採擷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原創性新成果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鮮明、思想深刻、內容豐富、體系完備,涵蓋面廣泛、創新成果密集。但如何從學術上、學理上進一步建構,講清楚這一思想的理論邏輯、實踐邏輯和歷史邏輯,講清楚這一思想的道理學理哲理,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局長王心富說,《基本問題》在對黨的創新理論的學理建構上下了很大功夫。用有限篇幅準確反映這一博大精深思想體系的主要內容,並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