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整理學》:你的大腦是知識的倉庫,還是創意的加工廠?

2020-12-22 Helen告2

你有沒有這樣的困惑:

讀了很多書,收集了很多知識,卻不知道如何使用?

頭腦中有無數的想法,卻不知道怎麼表達出來?

很多人以為是知識收集的還不夠,想法還不夠成熟,然後繼續埋頭讀書。其實不然,日本思考大師外山滋比古在他的《思考的整理學》中告訴我們,不是知識儲備不夠,也不是想法不夠成熟,而是缺乏對知識的思考以及對思考的整理。

外山滋比古,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名譽教授、英語文學家、評論家、全日本家庭教育研究會前總裁。他是日本百萬級暢銷書作家,作品多次入選日本中學國文教科書,被大學入學考試試題引用。這本《思考的整理學》是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學生必讀書目第一名。

如何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篩選和整理,並在此基礎上產生具有創造性的想法,作者外山滋比古給出了這樣的建議。

一、從被動遺忘到主動斷舍離,讓大腦更清晰

當我們看到家裡亂糟糟的時候,總是不自覺地要去收拾整理一下。壞了的東西,我們自然而然就把它們扔掉了。而剩下的,要麼把不需要的東西也扔掉,要麼把同類型的東西放到一起,要麼把現在用不到的放到儲物盒裡。知識亦是如此。

1.選擇遺忘

你有沒有這樣的體驗:我明明記住了,怎麼又忘記了呢?

我們總是會怪自己記憶力不好,其實是因為我們的大腦本來就是善於遺忘的。而遺忘,並不是什麼壞事。

作者外山滋比古在《思考的整理學》中說道,能讓我們遺忘的,大多是一些沒有太大價值的東西。

最自然的遺忘法則當然就是睡眠。睡眠,一方面讓我們忘記一些東西;另一方面又會讓我們的很多想法得到更加深入的思考。

除了睡眠遺忘,我們可以主動選擇遺忘。簡單來說,就是主動給大腦換個環境。

當我們看書看不下去的時候,當我們寫不出東西時,不妨離開書桌,去做些與之毫無關係的事情,主動忘記閱讀和寫作,讓自己休息一下,讓大腦休息一下。

學習的高手往往不是一直在學習的人,而是那些學一會兒,玩一會兒的人。

就像作者說的,一個不會忘卻的、永遠處於忙碌狀態的頭腦,生長不出美妙的想法。 如果想培養一顆會思考的頭腦,學會遺忘也是一種學習。

2.主動斷舍離

自然遺忘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刻意地去整理我們儲備的知識。我們總以為知識多多益善,但是即使儲備再多知識,還是有很多無知在等著我們,所以我們要對已有的知識進行斷舍離。

那我們怎麼知道哪些知識要捨棄,哪些知識要留下呢?作者外山滋比古在《思考的整理學》中給出了斷舍離的三個標準:

關注點興趣價值觀

根據這三點,對已經獲得的知識進行篩選和整理,捨棄無關緊要的內容,留下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識。

對於篩選出來的知識,我們可以運用卡片和筆記本進行整理。

留下的,才是值得進一步思考的東西。

二、讓知識串聯、發酵,思考出新觀點

如何讓整理過的知識催生思考的靈感,產生有創意的新觀點呢?

1.雞尾酒法則

雞尾酒,是一種混合飲品,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酒或飲料、果汁、汽水混合而成的。

而雞尾酒法則,簡單來說,就是把幾個知識進行結合,在承認其各自合理性的基礎上,產生自己新觀點的方法。

就像我們寫一篇文章,寫一本書,如果只是在說自己獨創的觀點,未免沒什麼說服力可言。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去調查別人對於同一個主題的研究和觀點,在他們的研究和觀點的基礎上,再去闡述自己的觀點,會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我們的新觀點。

我們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

2.先下筆為強

當我們把知識進行了篩選和整理之後,要及時將頭腦中的想法寫出來,如果不寫出來,可能很快就忘記了。

如果總想著一切準備好了再動筆,那麼很可能什麼也寫不出來了。想想我們平時寫文章的場景:本來腦海中已經有了些許的想法,但是覺得還不是很完整,想著再想一想,結果想著想著幾天過去了,文章還是沒有開頭。越不動筆,就越不想動筆。

作者外山滋比古告訴我們,只有動筆寫寫看,才會知道自己的頭腦到底有多混亂。

只有不斷地去寫,才能越寫越清新,越寫越會思考。

三、拆掉知識的圍牆,讓想法更有創意

當我們在一個領域思考地足夠深入時,往往很難有更加新穎的想法,如何跨過這道坎呢?

作者外山滋比古在《思考的整理學》中說道,相似的事物無法相互影響,我們要拆掉知識的圍牆,才能讓想法更有創意。

簡單來說,我們要走出自己的專業地帶,嘗試接觸更多不同領域的知識和人,才會迸發出更有創意的想法。

頭腦風暴法是我們最經常用到的方法。圍繞一個主題,不同領域的人發表自己的看法,不做任何評論,這樣,更容易產生出其不意的創意。

就像弗朗斯·約翰松在《思維不設限》中強調,打破聯想壁壘,才能實現多元化思考,才能提升創新能力。這裡的「聯想壁壘」就是那堵圍牆。

在終身學習的路上,我們在不斷深耕專業領域的同時,也要學會吸收不同領域的知識,拓寬知識的廣度,讓不同的知識得到碰撞,讓我們的想法更具創意。

寫在最後

越整理,越清晰。

如果大腦只是一間儲備知識的倉庫,那麼它就不可能生產出有創意的想法。我們要善於把收集到的知識進行斷舍離,然後讓知識進行發酵,催生思考的靈感, 並不斷突破知識的圍牆,讓我們的大腦成為創意的加工廠。

作者外山滋比古在《思考的整理學》中還介紹了很多有關思考和整理思考的方法,例如早餐前思考更高效,醞釀新想法的秘訣(三上和三中),積讀法,遞進筆記本法等等。如果你的思考也處在混亂之中,不妨借鑑書中的方法來整理一下。

我是@Helen告2,一起讀書,一起成長。

相關焦點

  • 暢銷日本34年《思考的整理學》:擺脫混亂思維,激發大腦創造力
    如果是倉庫職能的大腦,需要保證儲存的東西不丟失,亦即不被大腦遺忘;但對於工廠職能的大腦,則是要對多餘的東西進行整理,甚至直接扔掉,才能留給工廠足夠的空間,效率才會更高,亦即我們接下來要聊到的《思考的整理學》。
  • 《思考的整理學》|碎片化時代,開啟大腦創造力和獨立思考的指南
    如果大腦只是存儲知識的雜亂倉庫,就難以輸出打動人心的思考觀點;而在人們越來越依賴於電腦的當下社會,人類大腦的記憶存儲功能似乎都在減退,記憶與重複,也許是電腦最顯著優於人腦的優勢。「人類如果真想保有人性,就應該在機器無法下手或無法靈活操控的事情上發揮人的能力,創造性才是最關鍵的。」
  • 《思考的整理學》:保持思考創造力的好方法
    「我們自己就是待燃的火把,勇敢地去發掘這股可以創造人生奇蹟的力量吧,藉助積極思考的力量,你將發現一種全新的思考與生活方式。相信奇蹟,你就能創造人生奇蹟。」—— 諾曼· 文森特·皮爾該怎樣的思考才能讓我們能夠有條有理,能夠產生源源不斷地靈感和創造力呢?
  • 《思考的整理學》:智慧的人生從學會遺忘開始!
    所謂思考的整理,就是如何更巧妙地遺忘。 ----(日) 外山滋比古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就常常被告誡「博聞強識」「必須要記住」的重要性,一旦忘記就會被批評、指責,甚至是責罰。漸漸地,我們的頭腦裡便下意識地開始不斷地記憶,不斷地塞進去很多「有用的東西」,從而讓自己變成一個知識淵博的人。
  • 大腦應該如何正確地思考?教你一套獨特又高效的思考整理法
    最近在看日本百萬級暢銷書作家外山滋比古獨特又高效的思考整理法——《思考的整理學》,看的過程中在思索"思考"到底是什麼?我覺得無非就是「三步法」:有思考的東西、學會正確的思考方式、將思考後的結果完美呈現。所以這次我從三個部分談談我關於「思考」的淺薄之見。
  • 為什麼你不會思考:學校只教我們記住知識,卻從沒教我們如何忘記
    長大後想起這個片段,我也只當是他將所學化為己用,不需要拘泥於一招一式的記憶而已。直到我看到這本書,《思考的整理學》,我才明白,原來遺忘也是一種特殊本領,通過遺忘,我們能夠更有效的思考、創造以及產生靈感。
  • 《思考的整理學》——來自1986年作者對「滑翔機人才」的看法
    歷經幾天的時間,看完了《思考的整理學》一書,回過頭感覺頭腦中對以往很多不了解的事情都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但是,你以為這本書只是平平無奇的講述了該如何對思考進行整理嗎?剛開始我也是這麼想的,但看完以後我終於明白這本八幾年的著作能夠暢銷日本34年不衰,銷量還超過253萬冊的原因了。
  • 大腦科學最新研究:學霸們思考時,都做了這個動作(你也學得會)
    人類強大的感官系統需要佔用大量的腦資源,大腦為了節省資源,能避免思考就避免思考。我們在學習時,要面對大量陌生的知識,大腦會拒絕思考,所以,我們會不喜歡學習。你可能會問,既然大腦不擅長思考,那為什麼有的人會成為學霸呢?
  • 怎麼清理腦海裡的很多想法,讓新的思考沸騰起來?
    是的,如果你同時要接收許多的事物及有很多的思考,腦海裡在瞬間就會變得亂七八糟。該怎麼整理這些東西呢?那時學長讓我讀外山滋比古的《思考的整理學》,非常受益,最近我的朋友也對我抱怨也有這樣的困擾,我再把這本書推薦給他,因為這本書內容條理清晰,筆觸生動有趣。
  • 撒貝寧學習有「拍照記憶法」,寫作者積累素材有《思考的整理學》
    對讀書思考和寫作來說,同樣有高效的訓練方法。  今天就可以給大家推薦一本日本思考大師外山滋比古教授的《思考的整理學》。    《思考的整理學》主要是教給我們通過對思考的整理,將碎片化的信息轉化為生動的想法,使思維變得越來越活躍,並最終使思考更加具有創造力。  這本書中教授的思考整理方法對於如何獲得寫作靈感,如何提煉思考碎片,把靈感變成寫作素材非常有益。  閱讀是寫作者獲取寫作素材的重要途徑。
  • 《快書寫,慢思考》——讓大腦成為創意產生器,而不是規則編輯器
    鑑於生活中的種種瑣碎往往會侵蝕你的內心,而我又算不上是一個內心強大的人,有時候寫什麼真的是一件讓人頭痛的事。顧慮得越多,能寫的東西就越少。這也在最近讀的一本書裡得到了印證。《快書寫,慢思考——好創意大爆發的28個技巧》,法國作家馬克·李維的一本教你如何用自由書寫解放頭腦的書。其實當時看上這本書,就是看中了其中的三個字,「快」、「思考」。
  • 如何鍛鍊大腦,擁有超強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那你有沒有想過,是什麼決定了你大腦的反應速度?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啊,首先要了解一下大腦是如何思考問題的。 思考是一件比較累的事情,大腦為了避免思考耗費精力,會先讓記憶來完成思考的事情,因為這樣效率更高。
  • 學習的過程需要大腦的思考
    在學校的課業學習過程中,學生們會做大量的練習題來複習鞏固已經學到的知識,這其中很多練習題都來源於學生自身手中的練習冊。練習冊除了提供給學生日常練習用的習題之外,也提供給了學生這些題目的答案。首先,學習的過程是大腦思考的過程。做題的時候,大腦需要被積極地調動起來,參與到思考當中去。題目的解答過程正是大腦的思考過程,而形成的最終答案則是大腦思考的結果。在整個過程中,大腦完成了對知識信息的整理和利用,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這才是做練習題的真正目的。
  • 《思考的整理學》讀書筆記及感悟<3>——感興趣的事不用做筆記
    從上學時期,只要有任何的新知識,你一定能從我的筆記本中找到蛛絲馬跡,不知道是因為我的記性是一開始就不好,還是因為一直覺得自己記性不好,記性就真的不好,總之我開始不知不覺的很多事情都會遺忘,這也可以說是間接的導致了我比較喜歡歷史但是還是在高中時選擇了學習理科。
  • 《642件可寫的事》:不僅是創意點子倉庫這麼簡單!
    在閱讀他的作品時,讀者不禁讚嘆他的創意從何而來而且源源不斷,對此,史蒂芬·金在自己的創作生涯回憶錄《寫作這回事》(On Writing)裡寫道:世上沒有點子倉庫,沒有故事中心,也沒有暢銷書埋藏島;好故事點子真的來自烏有鄉,憑空朝你飛過來。
  • 一套學通文史哲,更讓孩子會思考、明事理,《最強大腦》主持人力薦!
    最後孩子會發現學過的知識不是一個一個的「點」,而是一條一條的「線」,然後將這一條條的線編織成一張大網,就是「知識網」。當孩子編好了「知識網」時,強大的知識體系和輸出能力也就建立了起來。 ◎ 哲思 ◎有了知識網還不夠,要讓知識網立體起來,還要文史哲三維一體學習語文。
  • 「思考」的代價,大腦的發展
    為什麼人類會思考?會去創造發明?我們為什麼對星空如此渴望痴迷,是物競天擇的自然法則,還是我們想了解未知,探索知識的本能。人類的大腦是明顯大於其他動物,比如按60公斤的哺乳類動物來說,它們的平均腦容量是200立方釐米,但早在250萬年前最早的男男女女的腦容量就已經有600立方釐米了。而我們現代人平均腦容量更是擁有1200-1400立方釐米。
  • 關於思考的書籍推薦
    無論你是誰,你都會發現思維導圖是快速提升工作效率的絕佳思考工具,你隨時隨地都可以獲得它的幫助無論是目標設定、時間管理、資源分配、創新思考、會議報告,還是人生規劃,你都可以運用思維導圖在一張紙上把它完整、清晰地展示出來。在任何關鍵時刻,即使是再錯綜複雜的事情,思維導圖都可以給你最有力的支持!
  • 小學數學知識整理與複習的價值與方法
    複習從字面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是把學過的東西再學一遍使之鞏固,那我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經常要進行複習,就是為了查缺補漏,幫助我們把學過的知識和方法及時的進行鞏固,可見在整理和複習的過程當中,同學們既要學會數學知識,也要學會學習的方法,這是非常重要的,那老師也希望這句話成為同學們共同研究和學習,我們整個複習和整理單元的學習目標,看看通過這一個單元的整理和複習,大家是不是對數學知識掌握的更全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