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為什麼要在安史之亂中篡奪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2021-01-09 李家萬事興

李亨並沒有搶了自己的父親唐玄宗的皇位,實際上是唐玄宗當時就想傳位給李亨,當時皇位並不是香餑餑,相反是燙手的山芋。

事情是這樣的,安史之亂時,長安失守,唐玄宗開始帶著人往四川跑,當時軍中已經人心浮動。比如走到馬嵬驛的時候,陳玄禮及其士兵就引發兵變,楊國忠等人被誅殺,而楊貴妃也死了。

此時唐玄宗的威望達到最低點。因為士兵都不怎麼把他當一回事。大唐的地方官此時也不太清楚皇帝到了哪裡,消息傳遞受阻了。大家希望唐玄宗不要往四川去,或請之河、隴,或請之靈武,或請之太原,或言還京師。

總之一句話不能入川,但唐玄宗鐵了心要入川,大家就攔住唐玄宗不讓走,此時唐玄宗命令李亨去解釋。

留不住唐玄宗,大家看李亨來了,就將李亨強留下來。

李亨也不願意留下,因為他也不知道接下來怎麼辦,反正承平年代久後,遇到巨變,大家都不知道怎麼應付。

老百姓也慌了,因為皇帝都跑了,那我們這些人怎麼辦。

父老因曰:「至尊既不肯留,某等願帥子弟從殿下東破賊,取長安。若殿下與至尊皆入蜀,使中原百姓誰為之主?」

在這種情況下,唐玄宗就命令李亨留下來,並且要求傳位給李亨。

又使送東宮內人於太子,且宣旨欲傳位,太子不受。

對於唐玄宗來說此時當不當皇帝無所謂了,有一個人來頂缸就很好了,但李亨為什麼不要?

因為皇帝在此時不是什麼好職位,這是叛軍的核心目標,也是老百姓、士兵憤怒的目標。楊貴妃、楊國忠說殺就殺,難道不會升級到皇帝?

這是唐玄宗這對父子的想法。

不過唐玄宗既然命令李亨留下,

李亨就算一萬個不願意也必須留下。

李亨到達靈武之後,裴冕、杜鴻漸等人讓他稱帝,你猜當時有多少人?

時塞上精兵皆選入討賊,惟餘老弱守邊,文武官不滿三十人,披草萊,立朝廷,制度草創,武人驕慢。

文武官不滿三十人,而且武人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中,在這種情況下繼位,你覺得還是篡奪嗎?

大家為什麼逼李亨繼位,因為唐玄宗跑了,總得有一個撐起大旗領導大家與安祿山等人鬥。

當時情況惡劣到什麼地步?

張良娣剛生完孩子,連月子都不做,三天後就起來為戰士們縫補衣服。這個連貧苦農家都不如。張良娣就是後來那個狠毒的張皇后。這說明李亨當時肯定受到威脅,使得自己的妻子不得不出來作秀。雖然史書記載李亨勸過張皇后要注意休息。

如果李亨當時不接受皇帝位,會發生什麼?誰也不知道。

大旗豎好之後,局面開始發生變化,大唐氣運沒有斷,各路援軍紛紛聚集,大家開始認可李亨這個皇帝。

李亨繼位之後唐玄宗是什麼態度?

靈武使者至蜀,上皇喜曰:「吾兒應天順人,吾復何憂!」丁酉,制:「自今改制敕為誥,表疏稱太上皇。四海軍國事,皆先取皇帝進止,仍奏朕知;俟克復上京,朕不復預事。」

這個喜字可以說明很多問題,此時唐玄宗主動改稱太上皇,顯然是對李亨的認可。這樣可以看出李亨並沒有奪取皇位。

長安收復之後,李亨對唐玄宗說自己不當皇帝,依舊當太子,還位於唐玄宗。

此時情況就不一樣了,皇帝的威嚴有了,唐玄宗此時肯定也想當回皇帝,不過形式不允許了。李亨此時說還位,有多少真心,估計也很難說。

當然唐玄宗不可能真的要回來,李亨也不可能讓出去,因為形勢不允許,將士也不答應。所以李亨當時不但沒有想到奪位,甚至躲都來不及,是被逼繼位。

(上面引用的文獻均來自《資治通鑑·唐紀·唐紀三十四》)

相關焦點

  • 唐玄宗無奈殺美,李亨卻為何在安史之亂中篡奪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安史之亂為什麼李亨要廢掉唐玄宗在唐朝安史之亂爆發以後,作為當時帝國的統治者,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並沒有展現出自己應有的態度。他選擇拋棄整個關中地區的居民,躲到蜀地去享受一時之安穩,但是這也直接導致唐朝抵抗軍在前線作戰中失去士氣,而唐玄宗李隆基自己也被自己的兒子李亨在關鍵時刻廢掉了。那麼唐肅宗李亨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刻廢掉唐玄宗自己登基稱帝,這主要要從兩個角度來考慮。 唐玄宗的存在不利於整個帝國抵抗叛軍事實上,當時唐玄宗李隆基的存在對整個帝國的整體穩定來看,是處於嚴重不利影響的。
  • 安史之亂中,李亨為何能成功篡奪唐玄宗李隆基的皇位?
    李亨在安史之亂的過程中自行宣布繼位,變相等於謀反。這是事實,誰也無法改變,但是過錯全部在他嗎?我看未必。帝王為了維護皇權統治,捨棄親情的一幕,在史書中比比皆是。這其中自然包括李亨。安史之亂中的父子倆安史之亂爆發後,叛軍一路勢若破竹,兵鋒直指京師長安。僅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叛軍就攻破了長安的屏障:潼關。面對長安無險可守的局面,文武百官無不驚慌失措。
  • 唐玄宗為什麼要在安史之亂後讓出皇位?
    安史之亂叛軍攻入長安,唐玄宗倉皇逃跑,馬嵬驛一出兵變,楊貴妃被迫自縊,一代「聖君」威嚴掃地。在愛情與江山之中,唐玄宗選擇了後者,這也說明他是不可能放棄皇位的。面對滿目瘡痍的江山,年老遲暮的皇帝,心裡只想著向蜀地逃跑。臨行前,當地百姓攔路請求皇帝留下來,帶領大家討伐叛軍。
  • 安史之亂時,太子李亨為何選擇到靈武即位?原因很簡單!
    安史之亂是唐玄宗末年到唐太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在歷史學者看來,安史之亂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天寶十五年(756年)五月,安史叛軍破潼關。六月十三日,唐玄宗帶領少數妃嬪、隨臣逃出長安。
  • 【歷史大爆炸】安史之亂爆發後,太子李亨為何選擇與父親唐玄宗分道揚鑣
    大唐天寶十四載,即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起兵反唐。「「漁陽鞞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爆發。第二年,即天寶十五載六月十三日,唐玄宗李隆基在叛軍即將攻陷長安前,倉促出逃。由於事起倉促,很多王公大臣都沒來得及通知,離開長安時的全部護衛軍隊主要由實力大減的北衙禁軍和龍武軍組成,總數不過3000餘人。
  • 孫英剛:安史之亂中肅宗重塑正統的努力
    安史之亂期間,肅宗為重造李唐天命、構建自身統治合法性而採取的無年號紀年、改李唐正朔,乃至採用曾祖高宗上元年號異於常規的措施。這在中古時代相當罕見,彰顯出肅宗不同尋常的政治考量。要理解這些舉動的政治文化和思想意涵,或應考慮當時肅宗與玄宗關係,以及肅宗開創新局的企圖心來加以詮釋。肅宗對曆法的操弄,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探究曆法與中古政治理想的樣本。
  • 安史之亂真亂:小安殺老安,老史殺小安,小史殺老史,小史自殺
    其中安史之亂大名鼎鼎,許多人都可以脫口而出,這又是為何?因為這是發生在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大唐王朝,因為這是發生在唐朝的鼎盛時代,唐明皇時代。唐明皇開創的開元盛世的確是前所未有之盛世,政通人和,天下大治,人口八千萬,版圖東三省,文化燦爛,經濟繁榮,四海昇平,八方來朝。
  • 詳談安史之亂:只因一場舞蹈成了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的轉折點?
    11.安史之亂中的大功臣唐河南節度使張巡此時堅守睢陽城。因為睢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睢陽是京杭運河與其他運河的重要節點,如若此處失守,整個運河會因此被阻斷,中央與江南的聯繫也會被堵塞。(張巡畫像。從公元755年十二月至公元763年二月十七日,歷時八年的安史之亂結束。
  • 唐朝皇帝之7-肅宗李亨
    唐朝皇帝之7唐肅宗李亨唐肅宗 宮廷政變中驚憂而死的亂世皇帝李亨(711年—762年),本名李嗣升、李璵,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不算武則天和殤帝李重茂),756年—762年在位。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
  • 李亨——唐肅宗——李氏名人
    天寶五載(746年)正月十五日元宵之夜,李亨出遊,在市井之中與韋堅相見。之後韋堅又匆匆與皇甫惟明相約夜遊,一同前往位於城內崇仁坊中的景龍道觀。以二人太子妃兄與邊鎮節帥的身份,夜間相約,私相往來,勢必會給宰相李林甫以可乘之機。李林甫立即要御史中丞楊慎矜寫成報告,以韋堅乃皇親國戚,不應與邊將「狎暱」為由對韋堅提出彈劾。
  • 唐肅宗李亨只是太子,最後是如何在唐玄宗這「聖君」手裡奪得權利
    李亨以太子身份繼位,必須有父皇「傳位」的輿論,否則就會名不正而言不順。為此,制書宣稱:「聖皇久厭大位,思傳眇身,軍興之初,已有成命,予恐不德,罔敢祗承。」其實,玄宗並沒有「傳位」的明確表示,祿山叛亂之初,命「太子監國」與傳位是不同性質的事。裴冕、杜鴻漸等也大造輿論,「請遵馬嵬之命,即皇帝位」。
  • 安史之亂對唐朝文壇有多大影響?當時最牛的幾個詩人都在幹什麼?
    唐朝天寶十四載,安祿山以擔心國家安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於範陽起兵,安史之亂就此爆發。次年叛軍攻破長安,唐玄宗逃至馬嵬驛,太子李亨暗中聯繫陳玄禮,殺了楊國忠,並逼唐玄宗處死楊貴妃。之後後太子與玄宗分道,玄宗入蜀,太子北上靈武,並在靈武即位,於757年收復兩京,762年唐代宗繼位。763年,歷時七年有餘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安史之亂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也對唐朝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那麼安史之亂對唐朝的文壇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我們了解一下當時的著名詩人都在做什麼就知道了。
  • 安史之亂本不用打八年,只因有三次大好機會被唐朝白白錯失
    安祿山史思明兩大叛賊悍然扯旗,戰火驟然席捲中原,持續八年的拉鋸戰,近乎要掉唐朝半條命。艱難平定的後果,就是藩鎮割據從此成了常態,西北國土更從此鞭長莫及,一塊塊悲情淪陷。昔日國富兵強的盛唐時代,就此一去不復返。
  • 諸神的黃昏:從安史之亂到河北三鎮
    如果說安史之亂是盛唐轉向中唐的轉折,那同時代的西方,同樣也發生了轉折,754年法蘭克王國宮相丕平篡奪皇位,756年,丕平獻土,教皇國的基礎從此奠定。中世紀一般來說開始於476年西羅馬帝國的崩潰,結束於1453年東羅馬帝國的滅亡,但是教皇國的成立意味著世俗的統治者不再完全是「羅馬人的皇帝」,希臘正教和西方愈行愈遠,直到1054年教會大分裂。
  • 安史之亂本來不用打八年:有哪三次大好機會,被唐朝白白錯失?
    唐朝五代北宋作者|我方團隊張嶔《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大唐王朝最叫人痛的滴血的大事件,莫過於安史之亂機會1:王忠嗣的警告安史之亂前,盛唐最位高權重的節度使是誰?恐怕還輪不到雄踞北方的安祿山,首推坐鎮西北的王忠嗣。這位大唐將門之後,青年時就敢以數百精兵奇襲吐蕃贊普的傳奇英雄,戎馬生涯裡不停建功立業。不到四十歲時,就把吐蕃突厥等大唐敵人輪流打了個遍,官位也創了大唐新紀錄:一人獨攬河東河西朔方隴右四鎮節度使,盛唐近半精兵盡在其手。
  • 馬嵬驛之變:唐玄宗、太子李亨和陳玄禮扮演著什麼角色?
    這樣,既使玄宗無法拒絕,又使玄宗面子上過得去。二、陳玄禮在馬嵬驛之變中扮演著什麼角色?從馬嵬驛門之圍,到遮道請留,再到李亨靈武即位,顯然是一系列緊密相聯的有計劃的行動,其目的都是為了逼玄宗交出政權,退居太上皇的地位。而長年護衛玄宗的禁軍首領陳玄禮,並不是這一事件的主謀。
  • 歷史故事——唐肅宗與唐代宗父子
    李亨一手策劃馬嵬兵變,誅殺楊氏,矛頭已指向了玄宗。天寶十五載(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靈武城的南門城樓,舉行了簡單的登基儀式。登基後,改年號為至德,並且將當年改為至德元載,玄宗被推尊為太上皇。至德二年(757年),安慶緒殺死安祿山,肅宗沒有聽從謀士李泌的建議趁亂直搗叛軍老巢,錯失殲敵良機。
  • 安史之亂中,唐軍兵力遠勝叛軍,為何平叛仍用了八年?
    這場讓大唐由盛轉衰的大動亂,一直持續到763年方告結束,昔日大唐的繁榮在戰火中付之一炬,蒼生飽受塗炭之苦。然而,一手發起戰亂的安祿山在起兵之初僅有十五萬人馬,與此同時唐軍卻有二十萬之眾,為何唐軍在兵力佔優勢的情況下無法立刻平叛呢?另外,安祿山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兩年就去世了,那麼這場戰事為何還會持續數年之久呢?
  • 食人三萬餘,擋幾十萬兵,安史之亂中名將張巡的功過是非
    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一路勢如破竹,給李唐江山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以徵討楊國忠為名,正式舉起反旗,從範陽起兵。這個三百多斤的胖子,玄宗的乾兒子、偷羊的胡人以無限勇猛之勢奔著李唐江山席捲而來。
  • 身兼四鎮節度使、能夠阻止「安史之亂」的中唐第一名將——王忠嗣
    安史之亂:盛世大唐的終結天寶末年爆發的「安史之亂」徹底將唐帝國從巔峰拉下神壇,作為唐代盛衰轉折點,其起禍緣由歷來眾說紛紜。追究這場浩劫爆發原因之時,人們也會考慮是否能夠徹底避免這樣的悲劇發生。往嚴重方面來說,王忠嗣因複雜的東宮背景而被玄宗強硬拋棄間接促使了「安史之亂」的爆發,平叛時間帥才的缺乏也是「安史之亂」久剿未平的部分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