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並沒有搶了自己的父親唐玄宗的皇位,實際上是唐玄宗當時就想傳位給李亨,當時皇位並不是香餑餑,相反是燙手的山芋。
事情是這樣的,安史之亂時,長安失守,唐玄宗開始帶著人往四川跑,當時軍中已經人心浮動。比如走到馬嵬驛的時候,陳玄禮及其士兵就引發兵變,楊國忠等人被誅殺,而楊貴妃也死了。
此時唐玄宗的威望達到最低點。因為士兵都不怎麼把他當一回事。大唐的地方官此時也不太清楚皇帝到了哪裡,消息傳遞受阻了。大家希望唐玄宗不要往四川去,或請之河、隴,或請之靈武,或請之太原,或言還京師。
總之一句話不能入川,但唐玄宗鐵了心要入川,大家就攔住唐玄宗不讓走,此時唐玄宗命令李亨去解釋。
留不住唐玄宗,大家看李亨來了,就將李亨強留下來。
李亨也不願意留下,因為他也不知道接下來怎麼辦,反正承平年代久後,遇到巨變,大家都不知道怎麼應付。
老百姓也慌了,因為皇帝都跑了,那我們這些人怎麼辦。
父老因曰:「至尊既不肯留,某等願帥子弟從殿下東破賊,取長安。若殿下與至尊皆入蜀,使中原百姓誰為之主?」
在這種情況下,唐玄宗就命令李亨留下來,並且要求傳位給李亨。
又使送東宮內人於太子,且宣旨欲傳位,太子不受。
對於唐玄宗來說此時當不當皇帝無所謂了,有一個人來頂缸就很好了,但李亨為什麼不要?
因為皇帝在此時不是什麼好職位,這是叛軍的核心目標,也是老百姓、士兵憤怒的目標。楊貴妃、楊國忠說殺就殺,難道不會升級到皇帝?
這是唐玄宗這對父子的想法。
不過唐玄宗既然命令李亨留下,
李亨就算一萬個不願意也必須留下。
李亨到達靈武之後,裴冕、杜鴻漸等人讓他稱帝,你猜當時有多少人?
時塞上精兵皆選入討賊,惟餘老弱守邊,文武官不滿三十人,披草萊,立朝廷,制度草創,武人驕慢。
文武官不滿三十人,而且武人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中,在這種情況下繼位,你覺得還是篡奪嗎?
大家為什麼逼李亨繼位,因為唐玄宗跑了,總得有一個撐起大旗領導大家與安祿山等人鬥。
當時情況惡劣到什麼地步?
張良娣剛生完孩子,連月子都不做,三天後就起來為戰士們縫補衣服。這個連貧苦農家都不如。張良娣就是後來那個狠毒的張皇后。這說明李亨當時肯定受到威脅,使得自己的妻子不得不出來作秀。雖然史書記載李亨勸過張皇后要注意休息。
如果李亨當時不接受皇帝位,會發生什麼?誰也不知道。
大旗豎好之後,局面開始發生變化,大唐氣運沒有斷,各路援軍紛紛聚集,大家開始認可李亨這個皇帝。
李亨繼位之後唐玄宗是什麼態度?
靈武使者至蜀,上皇喜曰:「吾兒應天順人,吾復何憂!」丁酉,制:「自今改制敕為誥,表疏稱太上皇。四海軍國事,皆先取皇帝進止,仍奏朕知;俟克復上京,朕不復預事。」
這個喜字可以說明很多問題,此時唐玄宗主動改稱太上皇,顯然是對李亨的認可。這樣可以看出李亨並沒有奪取皇位。
長安收復之後,李亨對唐玄宗說自己不當皇帝,依舊當太子,還位於唐玄宗。
此時情況就不一樣了,皇帝的威嚴有了,唐玄宗此時肯定也想當回皇帝,不過形式不允許了。李亨此時說還位,有多少真心,估計也很難說。
當然唐玄宗不可能真的要回來,李亨也不可能讓出去,因為形勢不允許,將士也不答應。所以李亨當時不但沒有想到奪位,甚至躲都來不及,是被逼繼位。
(上面引用的文獻均來自《資治通鑑·唐紀·唐紀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