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人才眾多,為何沒人投靠周天子?原因並不複雜!

2020-12-16 情懷與歷史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戰國和三國時期一樣,都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並且,在戰國時期,人才的流動也是比較頻繁的,比如吳起先在魯國為將,後來又相繼投奔魏國和楚國。再比如商鞅在魏國鬱郁不得志,結果在秦國受到了秦孝公的賞識,得以開啟了「商鞅變法」。至於張儀、蘇秦、公孫衍等縱橫家,更是往來於戰國七雄之間,縱橫捭闔,攪弄風雲。

不過,雖然戰國時期的人才眾多,但是,這些人才卻幾乎沒有為周天子效力的情況。在戰國時期,東周王室可謂日漸衰落,先是在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時無能為力,更是在徐州相王、五國相王后徹底失去了天子的地位。那麼,問題來了,戰國時期人才眾多,為何沒人投靠周天子呢?

首先,在筆者看來,基於以下幾個原因,戰國時期的人才幾乎沒有投靠周王室。一方面,周王室實力弱小,沒有發展的前景,從而難以吸引這些人才。自周平王東遷洛邑開始,周王室的實力就開始走向下坡路。在春秋時期,連鄭國這樣的小國都敢和周王室相抗衡,這讓後者的衰落暴露無遺。當然,在春秋時期,不管是齊桓公,還是晉文公,名義上都會打著周王室的旗號來稱霸,也即明面上還是尊重周天子的權威。

但是,在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時,周天子不僅不敢討伐這些違背宗法制、分封制的行為,更選擇冊封魏國、韓國、趙國、齊國為諸侯,這讓周王室的權威幾乎是蕩然無存。在此背景下,周王室的疆域更是遭到了戰國七雄的蠶食,也即其整體實力,已經和魯國、衛國、鄭國等小國差不多了。在戰國時期,這些諸侯國顯然和戰國七雄存在較大的差距。

於是,我們看到,呂不韋、商鞅、吳起這三位戰國時期的人才,都是衛國人,可是這三人都沒有為衛國效力,這裡面既有衛國君主不會重用人才的緣故,也和他們不看好衛國存在直接的關係。同樣的道理,在戰國時期,周王室所在的疆域和衛國一樣,不僅城池有限,而且處在魏國、韓國、趙國、齊國等大國的包圍之下,可謂地處四戰之地。因此,即便是呂不韋、商鞅、吳起等人才選擇投奔周天子,也很難獲得較大的建樹,這是由周王室的客觀實力所決定的。

進一步來說,即便是戰國七雄中,弱小的韓國對於人才的吸引力,自然遠遠不如魏國、秦國、齊國等大國。比如孫臏在魏國遭到龐涓的陷害後,第一反應就是回到齊國,而不是旁邊的韓國,因為在當時,齊國擁有和魏國一較高下的實力。再比如商鞅離開魏國,選擇投奔秦國,這也是因為秦國佔據關中、隴右等地,擁有崛起的基礎。

另一方面,相對於戰國七雄的君主,周王室的歷任君主幾乎沒有什麼招攬人才的舉動。在戰國七雄中,求賢若渴的君主,自然更容易吸引人才前來投奔,比如秦孝公、燕昭王、趙武靈王、魏文侯、齊威王、楚悼王等,都是求賢若渴的君主。與此相對應的是,周王室並沒有積極招攬人才,自然降低了其對於人才的吸引力。

除此之外,周王室對於宗法制、分封制的堅持,已經明顯落後於戰國時代的實際情況,這也促使其很難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在春秋時期,很多諸侯國的人才,不少就出自君主所在的宗室。但是,到了戰國時期,士人的崛起,促使各個諸侯國的君主不能太過依賴宗室。比如秦國的白起、司馬錯、王翦、蒙恬等名將,都不是秦國宗室的後人。

最後,但是,對於周王室來說,依然堅持「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秩序,也即周天子很難直接任用士人,更不會重用士人。與此相對應的是,楚國的楚悼王,面對吳起這樣的士人,敢於將令尹(宰相一職)相託,這是周王室不會採用的用人方式。並且,商鞅變法後,秦國採用軍功授爵來鼓勵士兵立下戰功,獲得田宅等賞賜,這也和周王室的分封制、宗法制相違背。由此,即便有人才來投靠周王室,也不可能在周王室的疆域內推出商鞅變法、吳起變法這樣的變法,也即周王室缺乏實施變法的土壤條件。

綜上,戰國時期人才那麼多,卻沒有人為周天子效力,這也是一個雙方共同選擇的結果,也即人才更原因為秦國、魏國、趙國、齊國、楚國等大國效力,而周王室也缺乏招攬人才的誠意和激發人才潛能的條件,最終形成了周王室越來越衰落的局面。到了戰國末期,秦國在消滅山東六國之間,先吞併了東周王室,從而為剪滅六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

相關焦點

  • 戰國時期湧現那麼多人才,為何沒有人去給周天子效力,匡扶周室呢
    所謂亂世出英雄,在中國古代歷史當中,戰國時期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大亂世,也正因為如此,戰國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 不過,令人奇怪的是,為什麼戰國時期那麼多人才,卻幾乎沒有投靠周天子的人才,要知道,當時周天子至少也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卻沒有人才投奔,這是為什麼呢?
  • 戰國時期周天子為何不招兵買馬,效仿其他諸侯國壯大自己?
    周天子在春秋時期都做不到的事,到了戰國時期就更不可能做到了。周天子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悲哀就在於明明是天下共主,偏偏不能行使天下共主的權力,他唯一的權力大約就是在各種授權書上籤下「同意」兩個字。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是什麼呢?簡單說就是周天子沒地沒錢沒軍隊。
  • 春秋戰國各國都有人才投奔,為何沒有投奔周天子?這三個原因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以突擊的方式襲殺紂王帝辛,宣布建立周朝,隨後大封天下,在武王、成王時期先後兩次分封了上百個諸侯國,加上原來夏商的封國歸附的,當時周天子的勢力版圖多達200多個諸侯國。留給周天子的領地沒有多少。
  • 春秋時期,周天子已沒了存在感,為何晉齊楚不敢取而代之?
    不過稍微熟悉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自從武王死後,周天子沒傳幾代就淪為了打醬油的擺設,基本上沒啥存在感,尤其步入了春秋戰國時代,周王一個比一個悲催。直到了戰國末期,秦才敢冒天下大不為而滅了周。這裡就有個問題了:既然周天子沒了存在感,那些大諸侯國為啥就不取而代之呢?
  • 春秋時期的戰爭,尚且講究禮儀,為何戰國時期卻毫無顧忌?
    但是在到了戰國時期以後,這些春秋時期存在的「戰場禮儀」啥的就好像失去了作用一般,各個諸侯國打起仗來幾乎就可以稱得上是毫無顧忌,戰爭是越來越慘烈。這又是什麼原因呢?春秋戰國的諸侯國性質不同其實原因很簡單,雖然很多人都把春秋戰國放在一起,認為這是一個時期,但其實並非如此,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雖然在時間上連在一起,其內諸侯國也都屬於正常的世襲更替。但其實兩者所涵蓋的眾多諸侯國在性質上卻截然不同。
  • 春秋戰國,周天子已成吉祥物,為啥沒人滅他,諸侯:誰願意去找死
    春秋戰國,周天子已成吉祥物,為啥沒人滅他,諸侯:誰願意去找死 中國古代有一個很有趣的時代,這個時代就是春秋戰國時期。明明天下有周天子,卻沒有人聽他的,甚至連最小的諸侯國都比周天子的實力強。周天子基本上成了一個城主,而不是天下共主。
  • 戰國時期不可一世的楚國國君,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稱王的?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道不可磨滅的痕跡,在多重思想的衝擊下,使得經濟、文化、軍事、哲學等方面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這個時期中,出現了無數的英雄豪傑、明君聖賢,最終這一璀璨的時代隨著秦始皇的一統天下而結束,隨後進入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朝代。
  • 為何東周沒有成為「七雄」之一,周天子心中的苦,誰懂?
    春秋戰國雖說混亂,卻引得百家爭鳴,創造璀璨的文化,而文化才是中華的根——讀我的書、寫我的字、說我的話,方為中華人。有人會問了:周朝和朝代興替又有什麼關係?其實,明白西周為何沒落,東周為何滅亡,我們便會知道,什麼是腐朽,而朝代為何滅亡。
  • 戰國時期,魏國陷害了兩位人才,最終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其中,就魏國來說,是戰國七雄中第一個崛起的諸侯國。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周威烈王)正式封為諸侯。後世史家著書無不稱讚魏文侯之賢。魏文侯任用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國強兵,開拓大片疆土,使魏國一躍為中原的霸主。由此,非常明顯的是,魏國在戰國初期因為人才的聚焦,從而迅速崛起。不過,對於魏國來說,可謂成也人才,敗也人才。
  • 樂毅攻下齊國70餘座城池,為何不是戰國四大名將?原因並不複雜!
    在此基礎上,樂毅率軍在齊國攻下了70餘座城池,只有即墨和莒這兩座城池沒能攻破。經過樂毅伐齊後的燕國,也因此來到了自己的巔峰,在疆域面積上一度僅次於秦國和楚國。那麼,問題來了,樂毅攻下齊國70餘座城池,立下赫赫戰功,為何沒有成為戰國四大名將呢?一首先,就戰國四大名將來說,戰國四大名將是指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
  •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為何沒有三國時期的歷史更讓人感興趣?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為何沒有三國時期的歷史更讓人感興趣?三國時期和春秋戰國時期可謂我國歷史上最為動亂的階段。不過,描繪三國歷史的《三國演義》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是取材於春秋戰國歷史的《東周列國志》則沒有前者那麼高的知名度。
  • 春秋戰國時期,為何晉國被三家瓜分,根源在於這一群人
    那麼,為何曾經出過霸主的晉國遭到了如此的下場,曾經有過城濮之戰輝煌的晉國又為何會被三家瓜分?為什麼被分的是晉國如果說周天子權威衰落代表著這個國家政治權力的動搖,那麼在一個諸侯國內,國君權力被架空,也表明這個國家也將發生大的變動。
  • 戰國時期衛國人才輩出,為何卻一直弱小?孔子之孫看出問題
    戰國時期,除了「戰國七雄」外,還有一些小國,比如說衛國。在戰國的歷史上,衛國非常特殊,這個國家領土狹小、國力孱弱,不得不依附於大國,不過衛國卻是一個「人才大國」,可是說是人才輩出,出現了不少戰國第一流的人才。然而,衛國盛產人才,卻沒有能夠使用這些人才,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宋國,為何卻在春秋戰國時活成了一個笑話?
    很大,西周初年諸侯國有800多個,到了春秋初年,還剩下170多個戰國之初,只有幾十個了,不過在西周分封的諸侯國中,卻有一個極其特別的諸侯。宋國。而它特別的原因,在於它的臣民為商朝遺民,被封爵之人也是殷商貴族,正兒八經的貴族。
  • 連廉頗都能入選戰國四大名將,一生未嘗敗績的吳起為何沒能入選?
    而戰國時期不亞於這四人的吳起、孫臏、田單、樂毅,都沒能上榜。在這段時期內,周朝的禮制徹底崩塌,周天子承認卿大夫可以通過權勢奪取自己國君的君位,這代表周天子再也無法保護他祖先分封的諸侯了,周王室威信掃地,從此天下諸侯都敢明目張胆地擺脫禮制的束縛,再也不服天子的管制,戰國時期由此開始。
  • 戰國時期的秦武王,為何在洛陽被鼎砸死?秦武王的性格是原因之一
    秦武王嬴蕩是中國歷史上極為鋒銳的一位君主,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第32位君主。
  • 魯國春秋之前是天下數一數二的大諸侯,為何變成弱國,原因在此
    戰國末期最強的是秦國,大家應該都知道,秦滅六國嘛,而春秋時期最強的呢?大家應該也不會陌生,春秋五霸,那麼戰國初期和春秋初期呢?
  • 為何反秦義軍的天下共主是楚懷王,而不是周天子?
    而且後世王朝很多人在懷念周朝,那是不是秦末的時候人們也懷念周天子呢? 這很顯然是不可能的,倒不是說周朝滅亡的早,實際上周朝真正滅亡是在公元前256年,而陳勝、吳廣反秦是在公元前209年,這其中其實相隔的時間並不算是很長,堪堪半個世紀而已,倘若周天子真的很有號召力,不至於這麼短的時間就失去了威信。
  • 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在幹啥?
    宗周的實力都還沒徹底缺失,但根據地洪水災害持續,而洛邑東土猶存發展趨勢的空間。平王東遷以後,原來周天子威信喪失,對各國的約束力猶如水中浮萍,與此同時,各個諸侯國的綜合國力逐漸上升,越來越不滿足於分封的土地,慢慢超越自己的自衛權;各個諸侯國爭做姬姓的大家長,欲變成新的權利管理中心。那樣分裂的殘破動蕩的階段就應是春秋時代。
  • 戰國時期,燕國的強盛,為何只維持了燕昭王一世?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子,但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這七個諸侯國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