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教委教育督導團更名為國家教育督導團]
經國務院領導批准,2000年1月,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覆,將原國家教委教育督導團更名為「國家教育督導團」,並明確其主要職責是:研究制定教育督導與評估的方針、政策、規章制度和指標體系;對地方人民政府貫徹執行國家有關教育方針政策的情況進行指導、監督、檢查、評估,保障素質教育的實施和教育目標的實現。這是貫徹落實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精神,加強教育督導機構和教育督導制度建設的重要舉措,對於推動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級各類教育貫徹落實教育的法律法規、方針政策,保障素質教育實施,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對不斷發展和完善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督導制度,也必將產生重大和深遠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頒布了《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教師法》、《職業教育法》、《掃除文盲工作條例》、《社會力量辦學條例》等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規,初步形成了教育法律、法規體系。黨中央、國務院還確定了科教興國戰略。但要做到依法治教,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必須加強對教育工作的監督。教育督導制度的建立、健全,是我國現代教育管理體制和依法治教機制日趨完善的重要標誌;對下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教育工作進行監督、檢查、評估、指導(簡稱「督政」)是我國教育督導的一大特色。
江澤民同志在全教會講話中強調:「建立健全目標管理責任制,層層明確目標和責任。要把教育工作的實績特別是素質教育的實績,列為各級黨政幹部政績考核和上級對下級考績以及選拔幹部的重要內容。」《決定》也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目標管理責任制,層層明確目標和責任。要把教育工作的實績特別是素質教育的實績,列為各級黨政幹部政績考核和上級對下級考績以及選拔幹部的重要內容。」建立評估檢查體系,逐級考核檢查地方政府及其主要領導幹部抓素質教育的情況,是督導部門應當承擔的一項重要職責。國家教育督導團的成立為完成這一任務創造了條件。
「加強教育督導機構,完善教育督導制度,在繼續進行『兩基』督導檢查的同時,把保障實施素質教育作為教育督導工作的重要任務。」這是中央《決定》對教育督導工作提出的任務和要求。成立國家教育督導團為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教育督導制度提供了新的機遇。
撰稿 崔立雙
審稿 於 芳
[「兩基」進展情況]
2000年是黨的十四大確定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簡稱「兩基」)戰略目標的最後一年。各地認真學習貫徹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和江澤民同志關於教育問題重要談話的精神,繼續把「兩基」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本著「積極進取、實事求是、分區規劃、分類指導」的原則,加強領導,認真組織,狠抓落實,全國如期實現了「兩基」目標。
經國家教育督導團驗收審查,2000年有111個縣(市、區,含縣級行政區劃單位11個)達到了國家及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現階段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要求,被列入第七批公布名單。有63個縣(市,含其他縣級行政區劃單位1個)達到基本普及初等義務教育要求,被列入第四批公布名單。
截至2000年底,全國已實現「普九」的人口地區達85%;實現「普初」的人口地區(這類地區本世紀只能「普初」)為12%;尚未實現「普初」的人口地區為3%左右。全國青壯年非文盲率已達95%。全國2863個縣中,實現「兩基」的縣數累計達到2385個(另有縣級行政區劃單位156個,合計2541個),佔總縣數的83.3%。山東、河北兩省所轄縣(市、區)均實現了「兩基」,成為繼京、津、滬、蘇、粵、浙、遼、吉、閩之後全面實現「兩基」目標的省份,全國累計實現「兩基」的省已達11個。
至此,按1994年確定的「兩基」工作三片地區統計:一片地區9省(直轄市)673個縣(市、區),全部通過「兩基」驗收;二片地區13省(直轄市)1437個縣(市、區)中,共有1328個縣(含縣級行政區劃單位31個)實現「兩基;三片地區9省(自治區)753個縣(市、區)中,有540個(含縣級行政區劃單位125個)實現「兩基」。
撰稿 劉 徵
審稿 於 芳
附一
全國第七批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縣(市、區)名單
河北省 11
雞澤縣 南宮市 巨鹿縣 內邱縣 隆堯縣 鹽山縣 阜平縣 淶源縣 曲陽縣 廣宗縣 海興縣
內蒙古自治區 7
鄂倫春自治旗 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赤峰市松山區 正藍旗 和林格爾縣 烏拉特後旗 阿拉善左旗
黑龍江省 6
甘南縣 泰來縣 同江市 撫遠縣 肇源縣 友誼縣
山東省 5
單縣 鄄城縣 成武縣 巨野縣 曹縣
河南省 4
盧氏縣 臺前縣 正陽縣 滑縣
湖南省 2
吉首市 龍山縣
海南省 1
儋州縣
重慶市 2
巫山縣 奉節縣
四川省 10
峨邊縣 廣元市朝天區 青川縣 古藺縣 興文縣 宜賓縣 筠連縣 萬源市 蘆山縣 石棉縣
貴州省 10
龍裡縣 凱裡縣 貴陽市小河開發區 息峰縣 修文縣 赤水市 綏陽縣 六盤水市鐘山區 銅仁市 平壩縣
雲南省 21
昆明市東川區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 昭通市 威信縣 會澤縣 武定縣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河口瑤族自治縣 文山縣 西疇縣 馬關縣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 景洪市 南澗彝族自治縣 劍川縣 龍陵市 潞西市 梁河縣 盈江縣 隴川縣 鳳慶縣
西藏自治區 1
曲水縣
甘肅省 6
華池縣 渭源縣 定西縣 古浪縣 甘谷縣 秦安縣
青海省 5
貴德縣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 門源回族自治縣 大通回族自治縣 烏蘭縣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0
和靜縣 木壘縣 溫泉縣 伊吾縣 疏附縣 烏什縣 嶽普湖縣 英吉沙縣 疏勒縣 若羌縣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10
4團 16團 24團 44團 53團 144團 152團 161團 169團 哈密農場管理局紅山農場
附二
全國第四批基本普及初等義務教育縣(市)名單
內蒙古自治區 4
阿榮旗 扎蘭屯市 科爾沁右翼中旗 太僕寺旗
陝西省 6
永壽縣 長武縣 麟遊縣 安康市漢濱區 嵐皋縣 吳旗縣
貴州省 22
松桃縣 務川縣 沿河縣 望謨縣 盤縣 冊亨縣 劍河縣 雷山縣 從江縣 臺江縣 江口縣 鎮遠縣 六盤水市六枝特區 大方縣 獨山縣 羅甸縣 威寧縣 紫雲縣 安順縣 普定縣 遵義縣 荔波縣
雲南省 15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 綠春縣 紅河縣 元陽縣 永善縣 魯甸縣 彝良縣 西盟佤族自治縣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德欽縣 福貢縣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 硯山縣 邱北縣 中甸縣
甘肅省 2
宕昌縣 和政縣
寧夏回族自治區 1
涇源縣
青海省 2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 都蘭縣
西藏自治區 9
隆子縣 加查縣 桑日縣 朗縣 仁布縣 崗巴縣 札達縣 普蘭縣 邊壩縣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
伽師縣 塔什庫爾幹自治縣
[「兩基」專項督導調研]
2000年第三、四季度國家教育督導團組織國家督學分別對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西藏、陝西、重慶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兩基」工作進行了專項督導調研。各調研組共深入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47個縣(市、區)、90個鄉(鎮)、200多所學校。
此次調研的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除吉林、福建已於1998年全省實現「兩基」目標外,其餘11個省市中,四川、西藏、陝西、重慶地處西部地區(其中西藏是三片地區),另7個省地處中部地區(主要是二片地區)。截至1999年底,這11個省市的「兩基」工作均按規划進行,「普九」地區人口覆蓋率分別為:山西91.51%,黑龍江87.97%,安徽93.54%,江西87.11%,河南93.14%,湖北87.07%,湖南87.93%,重慶78.55%,四川87.11%,陝西75.38%,西藏6%。已經實現「兩基」達標的吉林省和福建省,及時把工作重點轉移到鞏固成果、提高水平上。
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實施「兩基」工作的主要經驗,一是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兩基」工作,切實落實「兩基」重中之重的地位。二是各省都注意教育立法和執法,加大教育督導檢查的力度。三是注意抓好「兩基」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工作。四是千方百計籌措教育經費,加大教育投入,改善辦學條件,並重視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五是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努力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六是堅持「積極進取,實事求是,分區規劃,分類指導」的方針,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兩基」。
在充分肯定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兩基」工作的同時,各調研組認為「兩基」工作也面臨著嚴峻的形勢,主要是:(1)教育投入嚴重不足,拖欠農村教師工資現象嚴重,公用經費短缺,農村基本辦學條件缺乏。(2)農村稅費改革給農村教育經費投入帶來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3)農村初中生輟學嚴重。(4)少數民族地區教育落後。(5)一些地區教育管理混亂,缺乏監督機制。
對此,各調研組提出以下意見和建議:(1)理順教育經費投入渠道,確保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建議國家結合農村稅費改革,研究進一步完善基礎教育事權與財權統一的體制,制定義務教育階段生均最低投入標準,實行各級財政分擔的機制,中央財政應通過轉移支付加大對義務教育的投入,地方以縣級財政為主,省、市財政適當補助。(2)統籌研究,加強指導,合理有序地調整農村中小學布局。目前全國小學學齡兒童下降,初中學齡人口上升,各地紛紛搞規劃,進行大規模的中小學布局調整。在調整中應注意不要因為小學學齡兒童少,大範圍撤校並點,而違背了小學生就近入學的原則;也不要只看當前初中生多盲目蓋校舍,導致幾年後初中入學高峰過後校舍閒置。建議有關部門認真做好人口測算,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搞好中小學校舍調整工作。(3)加快農村教育改革,從根本上控制初中輟學問題。農村初中輟學率高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農村初中收費高,困難家庭負擔不起;二是農村初中教學內容脫離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實際,學生沒興趣。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根本辦法都在改革農村初中教育。建議加大農村初中課程設置和教材內容的改革,同時想方設法降低培養成本,並採取措施幫助貧困子女就學。(4)採取特殊政策加大對少數民族教育的扶持力度。少數民族教育明顯落後於全國水平,國家在西部大開發中要特別強調教育先行,治貧先治愚,要專門召開西部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教育工作會議,研究制定有利於發展西部和少數民族教育的政策。「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和危房改造工程要優先考慮西部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同時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階段的助學金和寄宿制生活費標準,資助貧困農牧民子女入學。(5)抓緊研究「十五」期間「兩基」攻堅和達標後鞏固提高工作,建立督導評估鞏固提高成果的機制。20世紀末我國已在85%的人口地區實現「兩基」目標,尚有15%的人口地區未實現「兩基」。「十五」期間要進一步提高「普九」的人口覆蓋率,同時鞏固提高「兩基」成果。要繼續堅持「兩基」重中之重的地位,指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做好「十五」期間「兩基」攻堅和達標後的鞏固提高的規劃,同時建立切實可行的督導評估機制,以保障「兩基」工作的可持續性發展。
撰稿 於 芳
審稿 郭振有
[表彰「兩基」、「普初」工作先進縣(市、區)]
2000年,教育部對在「兩基」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績的縣(市、區)進行了表彰獎勵。按照原國家教委1996年印發的《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表彰獎勵1996年實施方案(草案)》的規定,對實施「兩基」工作先進縣(市、區)的表彰獎勵工作分三次進行。2000年的表彰獎勵工作為第三次。根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對各縣(市、區)的考察和推薦,國家教育督導團的審查,最後確定67個「兩基」先進縣(市、區)和11個「普初」先進縣(市、區),教育部對這78縣(市、區)進行表彰獎勵。
這78個先進縣(市、區)是在全國實施「兩基」規劃目標中湧現出來的典型。這些縣(市、區)全部位於中西部,有許多是貧困縣、省貧縣,經濟基礎薄弱,文化教育發展水平相對落後,實現「兩基」困難重重,但他們決心大,幹勁足,認真貫徹《義務教育法》和《掃除文盲工作條例》,把「兩基」(「普初」)工作擺在重中之重的地位,舉全縣之力,紮實工作,堅持依法治教,落實實施義務教育和掃盲工作的目標責任制,在保障教育經費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和待遇,在全社會形成重視教育的良好氛圍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績。
撰稿 劉 徵
審稿 於 芳
附
2000年「兩基」、「普初」工作先進縣(市、區)名單
一、「兩基」工作先進縣(市、區)名單(51個)
河北省 4
武安市 懷來縣 冀州市 內邱縣
山西省 2
朔州市平魯區 蒲縣
內蒙古自治區 4
呼和浩特市新城區 烏蘭浩特市 奈曼旗 達拉特旗
安徽省 1
合肥市西市區
江西省 1
龍南縣
河南省 3
濟源縣 商水縣 夏邑縣
湖北省 2
大冶市 穀城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 2
扶綏縣 蒼梧縣
重慶市 1
奉節縣
四川省 8
高縣 儀隴縣 大英縣 宣漢縣 漢源縣 宜賓縣 古藺縣 通江縣
貴州省 3
開陽縣 貴定縣 錦屏縣
雲南省 5
石林彝族自治縣 彌勒縣 華坪縣 祥雲縣 昌寧縣
甘肅省 3
鎮原縣 永登縣 隴西縣
青海省 2
湟中縣 互助土族自治縣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4
喀什市 葉城縣 布爾津縣 焉耆縣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5
30團 61團 農六師芳草湖農場 125團 121團
西藏自治區 1
拉薩市城關區
二、「普初」工作先進縣(市、區)名單(11個)
貴州省 3
納雍縣 盤縣 劍河縣
雲南省 3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勐海縣
陝西省 2
安康市 吳旗縣
青海省 1
海東地區循化撒拉族自治縣
寧夏回族自治區 1
隆德縣
甘肅省 1
迭部縣
西藏自治區 5
當雄縣 洛隆縣 江孜縣 錯那縣 林芝縣
[「減負」工作督導檢查]
為貫徹落實江澤民總書記《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及教育部「減負」工作電話會議精神,按照《關於在小學減輕過重負擔的緊急通知》和《關於貫徹落實教育部〈關於在小學減輕過重負擔的緊急通知〉開展專項督導檢查的通知》的要求,2000年上半年,國家教育督導團辦公室組織國家督學和有關部門對遼寧、上海、河南、浙江四省(市)開展「減負」工作情況進行了專項督導調研。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督導部門也都認真開展了「減負」工作專項督導檢查。
2000年的「減負」工作是與學習貫徹江總書記關於教育問題重要談話同時開展的。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紛紛召開省委常委會議、政府辦公會議,認真學習江總書記《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落實教育部「減負」電話會議精神,並廣泛動員社會、家庭、學校開展端正教育方向、明確教育思想的大討論,使全社會對「減負」工作取得了共識。特別是浙江和河南兩省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在學習江總書記《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和中央領導的批示時,從深層次分析了本省發生幾起事件的原因,研究制訂解決的措施。並以省委、省政府的名義分別召開教育系統、有關部門和各級學校負責人座談會,統一思想,查找工作上的漏洞和差距,研究制訂了「減負」和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創建良好社會環境的具體措施。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在開展「減負」工作中逐級建立了「減負」工作領導小組,層層落實責任制;建立「減負」工作督導檢查機制,把「減負」工作情況列為考核有關部門、學校、教師工作實績的重要內容,使「減負」工作有組織領導,有工作制度,有工作目標,有檢查評估,做到依法「減負」和依法督導檢查。如:吉林省政府督導室組織的「質量萬裡行」督導檢查;安徽省重點開展的對執行課程計劃、節假日補課等六個方面的督導檢查;上海市建立的人民教育督察員制度;浙江省開展的「減負千校行」活動;天津市教育督導室開展的「減負年」活動等,都取得較好的效果。
為了使「減負」工作不留死角,各地還普遍建立了「減負」舉報制度和檢查通報制度,對違紀事件一經查實,予以揭露曝光,並加強了社會對「減負」工作的監督。如上海、天津、湖南等省政府督導室對違規辦班行為堅決制止,給予曝光查處,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由於各地採取了許多切實有效的措施,使中小學生,特別是小學生的過重負擔情況得到遏制,多數學校能夠控制學生在校活動時間,學生書包明顯減輕,基本剎住了利用節假日、雙休日、寒暑假進行集體補課歪風,受到廣大教師、學生和家長的歡迎。
各地在開展「減負」工作中,堅持「標本兼治,重點突破,疏堵結合,整體推進」的原則,以「減負」工作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突破口,推動了教育教學、升學考試、招生工作和教育評價工作的改革。各地還根據「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的原則,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結合起來,動員社會力量綜合治理、齊抓共管,使學校周邊環境得到改善。
2000年全國「減負」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減負」工作開展不平衡;一些領導同志對「減負」工作缺乏應有的認識;片面追求升學率,下達升學指標,按成績排名次,不按規定開齊課程,強迫學生使用名目繁多的複習資料,雙休日補課等現象仍在一些學校存在;在「減負」工作開展較好的地區也出現了一些反彈現象。
[全國教育督導工作會議]
2000年度教育督導工作會議於3月10日~12日在寧波市召開,教育部副部長呂福源為會議寫了賀信。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和新疆建設兵團的教育督導室主任參加了會議。浙江省有關領導到會並講話。會議以認真學習江澤民總書記《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貫徹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為宗旨,總結交流了各地開展教育督導工作的經驗,就加強教育督導制度建設、確保如期實現「兩基」工作目標,推進素質教育督導評估等問題進行了研究。教育部副總督學、督導團辦公室主任郭振有做了工作報告,副主任於芳作了會議總結。
會議認為,1999年我國教育督導工作取得了歷史性的進展。第三次全教會確立了教育督導在保障實施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規定了教育督導工作的任務、目標。江澤民總書記和朱?基總理在報告中都強調了要建立自上而下的包括對主要領導幹部抓素質教育工作的檢查評估制度和必須加強督導工作問題。這對進一步加強我國的教育督導工作,建立面向21世紀的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督導制度,具有重大的意義。
會議總結了1999年教育督導工作所取得的成績。針對「兩基」工作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及時召開了「兩基」督導工作會議,統一了堅持「兩基」重中之重地位不動搖的認識,有力地促進了「兩基」工作健康發展;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落實教育經費政策、加強薄弱學校建設、執行課程計劃、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等情況的專項督導檢查,取得較好效果;國家教委教育督導團更名為國家教育督導團,建立了督政與督學相結合的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督導制度;全國地方教育督導法規建設取得新的進展,各級教育督導機構和隊伍建設不斷發展,國家督學工作及督導培訓工作進一步加強;素質教育區域性實驗工作繼續推進,實驗工作有新的進展;國家和地方的督導研究會工作更加活躍,教育督導理論研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會議就2000年教育督導與評估工作提出,當年全國將實現黨的十四大確定的「兩基」規劃目標。「兩基」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已經集中在中西部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當前「兩基」工作存在的教育經費嚴重不足、辦學條件差、校舍不足、危房面積大、拖欠教師工資、農村初中入學率低、輟學率高、師資短缺且合格率低、初中入學高峰即將出現等問題,都給「兩基」造成新的壓力。會議要求教育督導部門要充分認識「兩基」工作的艱巨性,認真研究「兩基」工作中的問題,繼續堅持「兩基」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動搖,堅定不移地推動「兩基」工作,確保2000年規劃目標的實現。
會議要求,實現「兩基」達標的地區要在鞏固提高成果的同時,建立縣(市、區)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工作督導評估機制,建立對黨政領導抓素質教育的檢查考核制度。認真做好減輕學生負擔的專項督導檢查工作。根據江總書記關於「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的談話精神,要按系統工程對凡是與教育工作、與青少年健康成長相關的行業、部門和學校的社會環境進行監督,真正擔當起督導工作的責任。
會議指出,創新是督導制度建設和發展的靈魂。要根據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建設一支數量充足、高素質的督學隊伍,逐步增加一些專家型的督學,專兼結合;開展和加強督導與評估理論研究和對學校的督導評價工作,從工作職能上綜合評估應該由督導部門牽頭,其他業務部門配合,共同進行評估;要建立督導公報制度和督導專報制度,客觀、公正地向社會公布評估結果,樹立督導的權威性。各級督學要抓住機遇,提高自身素質,提高督導水平。
會議還認真討論了《縣、市區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工作督導評估辦法(試行)》。
撰稿 程錦慧
審稿 於 芳
[第六屆國家督學會議]
2000年10月16日~18日第六屆國家督學會議在北京召開。新聘任的第六屆國家督學和教育部有關司局負責人共計80餘人出席了會議。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至立,中共中央統戰部常務副部長劉延東,教育部副部長王湛,教育部總督學柳斌出席會議並講話。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總督學顧問陶西平,原山東省政協副主席、總督學顧問馬長貴出席會議,陶西平代表總督學顧問講話。教育部副總督學、教育督導團辦公室主任郭振有和基礎教育司司長李連寧分別作了關於教育督導工作和基礎教育工作的匯報。出席會議的領導向第六屆國家督學頒發了聘書。
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十五屆五中全會、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和江澤民同志《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精神,總結教育督導工作經驗,研究基礎教育工作,主要是「兩基」工作的新情況、新問題,確定今後一個時期教育督導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工作方針。
陳至立同志在開幕式上提出,剛剛閉幕的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發出了向新世紀進軍的號令,在進入新世紀之後,在今後五到十年時間內,我國在教育觀念、教育制度、課程教材體系、教學方法、教育手段、教育模式等方面,都將發生深刻的變化。教育督導要緊緊圍繞教育的中心任務和改革發展目標,以求真務實的精神做好工作。今後一個時期教育督導工作的主要任務是:(1)繼續做好「兩基」督導檢查工作。「十五」期間,要把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繼續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重點加強農村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普及義務教育工作。大中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要把工作重點放在「兩基」達標後的鞏固和提高上,不斷提高「兩基」整體水平。繼續做好「兩基」督導工作,仍是教育督導部門的首要任務。各級教育督導部門要加強對「兩基」工作的指導,嚴格督導評估的工作程序,堅決制止弄虛作假和搞形式主義,確保「兩基」工作的質量。(2)開展對教育熱點、難點部門的督導檢查和調查研究。教育督導部門要將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和中小學亂收費作為督察的內容之一。此外,對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提高教育質量,開足開齊規定課程,特別是音、體、美課程,教師繼續教育問題等,都要繼續做好專項督導檢查工作。對那些侵佔教育資源,侵犯教師的教育權和學生的受教育權,違反法律、法規的做法,也要進行督導檢查。(3)建立保障實施素質教育的機制。教育督導要承擔起保障素質教育實施的歷史使命。要建立指導、監督地方人民政府貫徹教育方針政策情況的機制,主要是建立和完善檢查評價領導幹部抓素質教育的工作制度。建立「督政」和「督學」相結合的區域性推進素質教育的檢查、評價制度,使素質教育的有關改革措施落實到每個鄉鎮、縣區和地市。要建立全面的、科學的、有效的學校督導評估機制,按照教育法律法規、方針政策的要求,遵循教育規律,規範辦學行為,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對學校、校長、教師和學生的評價指標體系,開展評價工作。此外,還要加強教育督導機構和完善教育督導制度。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充分發揮教育督導部門的作用,在人員編制、活動經費和工作條件等方面保證教育督導工作的需要。教育部要加快制定頒發《教育督導條例》。陳至立希望新聘任的第六屆國家督學一要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水平。二要積極參加教育督導活動,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三要公道正派,廉潔自律。
王湛的講話充分肯定了「兩基」工作取得的歷史性進展和督導工作對推動「兩基」所發揮的作用。他指出,總結「兩基」的實踐經驗,做好新世紀初的「兩基」工作和基礎教育工作,必須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必須堅持依靠人民群眾發展教育事業的思想;必須堅持不斷深化改革,以改革促進和保障教育發展的思想;必須堅持依法治教,加強教育督導工作;必須加強教育隊伍的自身建設。
韓清林等7位國家督學在大會上發言,分別就「兩基」工作、素質教育的督導評估、督導制度建設等問題發表了意見。與會代表還對會議主題和領導講話進行了熱烈討論。
撰稿 崔立雙 廖 潔
審稿 於 芳
附
第六屆國家督學名單
(按姓氏筆劃排列)
於 芳(女) 馬 釗 馬長冰 馬有良 馬振海 馬樟根 王文才 王文湛 王可植 王世福 王茂根 文(吉吉) 韋鵬飛 蘭宏生 馮振家 白景龍 劉達中 劉炳琦 紀登訓(女) 張鳳民 張民生 張 茵(女) 張慧芳(女) 李仁和 李家林 李海績 沙迪爾.哈德爾 金漢傑 金學方 陳白玉 陳謨開 陳德珍 周德藩 奉 江 孟吉平 楊學為 楊貴珠(女) 楊瑞敏(女) 羅鴻福 趙陸一 俞恭慶 胡庭平 翁 輝 袁雲亭 高玉琛 高 榮 談松華 郝鐵生 錢根珊 賈聚林 郭長宇 郭振有 閻立欽 閻龍喜 姬慶生 崔守謙 符鴻合 覃立垣 溫孝傑 遊銘鈞 韓清林 彭智勇 董琪珩 顏 振 廖槎武
特約教育督導員
田麥久 關三多 何小威 臧鐵軍
[教育督導法規建設和機構隊伍建設]
教育部1999年制定印發的《關於加強教育督導與評估工作的意見》對於各地制定地方督導規章,完善督導制度,開展督導工作起到了指導和推動作用。繼北京、上海、遼寧、湖南四省(市)政府頒布《教育督導規定》;深圳、廈門人大頒布《教育督導條例》之後,2000年陝西省也頒發了本省的《教育督導規定》,青島市人大通過了《教育督導條例》。同時,一些市、縣也制定了市、縣級的教育督導規定,這對推動地方教育督導法規建設,保障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000年1月3日,原「國家教委教育督導團」更名為「國家教育督導團」後,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更加重視教育督導機構和隊伍的建設,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已全部建立了省級教育督導機構,除江蘇、海南、四川、青海、寧夏等5省(區)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外,其餘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成立了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督導團)。全國已有97.5%的地(市)建立了教育督導機構,其中65%是人民政府教育督導機構。2684個縣(市、區)建立了教育督導機構,佔全國縣(市、區)總數的97.77%,其中人民政府名義的督導機構佔59.7%。
一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是由省級人民政府領導和省級教育行政部門領導兼任教育督導負責人,同時設若干名正副廳級督學。2000年,全國共有教育督導工作人員35217人。其中專職督學8631人,兼職督學21178人(含教育部聘請的總督學顧問、國家督學及各級督導機構從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中聘請的特約教育督導員2673人)。
撰稿 廖 潔
審稿 於 芳
附一
全國教育督導機構情況表
附二
全國教育督導隊伍情況表
[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對義務教育法實施情況的意見和建議]
1999年9月、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以下簡稱義務教育法)的實施情況進行了檢查。檢查的內容主要有三項:一是國務院及其主管部門制定配套法規、規章和推行義務教育情況;二是保障義務教育經費及其辦學條件的情況;三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情況。參加本次執法檢查工作的有彭雲、何魯麗、成思危、許嘉璐、蔣正華5位副委員長,以及7位常委會委員、5位教科文衛委員。檢查組首先聽取了國務院教育、財政、計劃、稅務、審計部門的匯報,然後由5位副委員長帶隊,分別實地考察了河南、湖北、廣西、新疆、重慶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實施義務教育法的情況。檢查組對實施義務教育法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並指出了普及義務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提出了解決困難和問題的意見和建議。
2000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將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關於轉請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落實義務教育法執法檢查報告改進執法工作的通知》批轉教育部牽頭辦理。要求教育部會同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國家民委、財政部、人事部、農業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等有關部門,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於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實施情況的報告》(以下簡稱《檢查報告》)中所提問題和建議的內容,研究改進執法工作的意見。認真研究落實《檢查報告》中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和建議。並起草了《關於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對義務教育法實施情況意見和建議的報告》(以下簡稱《落實報告》)初稿。然後會同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國家民委、財政部、人事部、農業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等有關部門,多次開會研究和徵求意見。
各部門均認為,《檢查報告》指出的問題是客觀的,提出的建議是可行的。解決好這些問題,對進一步促進義務教育法的實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各部門積極配合,對《檢查報告》中所提出的下列問題和建議進行了認真研究落實:(1)關於進一步學習和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不斷提高對義務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和執法自覺性問題;(2)關於制定全國義務教育的「十五」計劃和2015年遠景規劃問題;(3)關於建立義務教育經費由各級政府分擔的機制,加強國務院和省、地市級政府對農村義務教育的責任問題;(4)關於教育費附加的徵管和費改稅問題;(5)關於中小學危房改造和教育集資問題;(6)關於保證中小學教師工資按時發放,努力提高教師素質問題;(7)關於控制農村初中生輟學問題;(8)關於少數民族地區和邊境地區教育問題;(9)關於三峽庫區學校搬遷經費缺口問題;(10)關於分離企業自辦中小學問題。教育部在各有關部門大力支持和積極配合下,於2000年8月圓滿完成了對《檢查報告》的辦理落實工作。根據《落實報告》,國家決定「十五」期間啟動「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分兩年時間,撥專款30億元;同時制定了教師工資由財政統一發放的規定等,使義務教育工作中的一些難點問題得到解決或緩解,推動了《義務教育法》的實施。
撰稿 馬書義
審稿 於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