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學:唱響教育扶貧奮進曲

2020-12-14 中國西藏網


2018年9月,西南民族大學志願者服務隊赴若爾蓋開展科普活動。圖片由西南民族大學提供

  2020年4月,西南民族大學榮獲「2019年度全省高校定點扶貧先進單位」稱號。圖片由西南民族大學提供


2017年12月,西南民族大學「格桑花」志願者服務隊赴紅原開展支教工作。圖片由西南民族大學提供

  2019年7月11日,西南民族大學校醫院組建愛心醫療與公共衛生服務團到若爾蓋開展義診、禁毒防艾控結核及有關疾病防治宣傳活動。圖片由西南民族大學提供

  2014年9月,西南民族大學青藏高原研究院在青藏高原人工飼草基地進行牧草生產性能評價。圖片由西南民族大學提供

  2019年7月,西南民族大學校領導赴學校定點幫扶縣紅原縣、若爾蓋縣開展扶貧工作調研。圖片由西南民族大學提供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長期以來,西南民族大學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發揮高校專業優勢,以科技扶貧、智力扶貧為主要抓手,多措並舉服務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摸索出一條具有特色的教育扶貧路,榮獲「2019年度全省高校定點扶貧先進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

  深度

  深耕不輟

  在青藏高原託起生態致富夢

  青藏高原研究院,是西南民族大學一支特殊的扶貧隊伍,在艱難的環境裡,奏響了激昂的扶貧凱歌。青藏高原研究院成立於2012年,始終圍繞青藏高原地區開展科學研究、成果轉化與推廣示範、人才培養,取得了顯著成績。

  這是一支能「作戰」的隊伍。今年4月,由該研究院主持完成的科技成果「青藏高原犛牛種質資源挖掘與創新利用」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該成果創新發展了犛牛種質資源利用途徑和方法,首次建立了犛牛產業發展的「農牧區耦合犛牛全年均衡出欄4218模式」,即牧區4歲200公斤的犛牛轉移到農區養殖100天增重80公斤後出欄銷售,使多年來犛牛「夏壯、秋肥、冬瘦、春死亡」的現象得以改變。

  「多虧了這個技術,家裡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阿壩州小金縣新橋鄉村民唐先榮是「4218」模式的受益者,實現年收入從四五千元到接近10萬元的飛躍。如今,「4218」模式在高原地區大面積推廣。小金縣已建成犛牛標準化養殖場73個、養殖專合社13個。採用該模式的小金縣鑫宇農牧業發展有限公司還將出欄的犛牛進行深加工,並與韓國先進集團籤署了犛牛產業健康發展戰略合作協議。

  發揮高校教育、科研優勢,促進青藏高原的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幫助高原農牧民脫貧致富是該研究院的成立初衷。

  通過多年潛心研究,為將科研成果應用於扶貧事業,西南民族大學青藏高原研究院副院長周青平和團隊長期在高原牧區開展高產人工飼草栽培技術、飼草加工貯藏技術、科學種草養畜技術示範及培訓,建立高產牧草種植示範基地,一對一幫扶貧困戶500餘戶,輻射帶動周邊牧戶開展種草養畜2000餘戶,實現貧困戶及輻射帶動戶人均增收1700餘元,走出了科技扶貧、產業脫貧的新路徑。

  這是一支有家國情懷的隊伍。青藏高原地區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氧氣含量僅為平原地區的60%,冬季溫度低至零下40攝氏度。幾年來,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研究人員從未退縮,長時間駐紮在高寒牧區。幾年來,他們的足跡遍布四川的阿壩、甘孜,以及青海、甘肅等高寒草地,只為攻克牧區脫貧致富的瓶頸。

  在青藏高原的沙化治理領域,西南民族大學青藏高原研究院院長劉圓帶領科研小組創新草、灌、藥治沙模式,在紅原租地80畝,實地進行中藥材生態種植示範研究,並請當地人到試驗地參與種植、採收,給務工人員發工資,增加當地農牧民的收入。試驗成功後,阿壩州不少農牧民慕名前來參觀學習,她便以此為「課堂」,為參觀學習的人們講解成功的經驗和技術,現場指導種植方法。

  據了解,近年來,該研究院創新集成新技術20套(個),培育的牧草新品種已成為青藏高原人工飼草基地建設和退化草地生態恢復治理的主導品種。推廣應用使示範區的草地退化、沙化得到顯著修復,產草量提高了20%以上,犛牛、羊的生產性能提高15%以上,畜牧業經濟效益提高30%以上,牧民人均增收1萬餘元。

  力度

  多方發力

  發揮高校優勢灌溉扶貧之花

  去年,在西南民族大學開學第一課上,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珠扎作為優秀校友,與新生分享成長故事。他坦言,自己的成長和西南民族大學的培養密切相關,在學校的資助下,珠扎並未因家庭經濟困難影響積極向上的奮進之路,開發出藏醫好大夫、藏漢雙語智能辦公系統等產品,成為雲使科技公司的創始人。

  近年來,在西南民族大學的資助下,不少像珠扎一樣的貧困學生圓了學業夢。2018年,學校對對口幫扶縣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行學費減免,共資助深度貧困民族地區學生1100餘人。

  扶貧先扶智。一組組數據背後,是一個個希望正在緩緩升起,知識將幫助這些學子改變命運,而他們又將改寫家鄉這片土地的未來。

  在西南民族大學,有一個特殊的研究生支教團,叫「格桑花」志願者服務隊。作為高校的志願服務團隊,「格桑花」志願者服務隊發揮自身優勢開啟遠程教學,在特殊時期為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指導與教學輔導,累計志願服務時長900小時。在甘孜州道孚縣,志願者們開展「手拉手」和「彩虹計劃」專項服務,通過網絡直播面向醫務工作人員子女開展學業輔導,榮獲第23屆「四川青年五四獎章(集體)」的稱號。

  志願者服務團隊展示了西南民族大學學生的責任擔當,在實踐中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成為扶貧工作中的一面旗幟。「格桑花」志願者服務隊,只是西南民族大學發揮高校專業優勢,積極開展科普宣傳和志願服務的縮影。

  學校充分發揮四川省社科普及基地——少數民族雙語教育普及基地的作用,緊緊圍繞對口幫扶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組建兩支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科普宣傳隊,分赴對口幫扶縣開展傳染病知識普及和預防措施、牛羊科學養殖與疫病防控等內容的雙語科普宣傳活動。

  近4年來,學校暑期社會實踐安排結合精準扶貧對口幫扶工作,設立多個脫貧攻堅專項社會實踐團,奔赴民族地區開展政策解讀、雙語智能科普、技能培訓、醫療關愛、電商帶貨、就業服務、資源對接、信息服務、「志智」雙扶等活動,幫助貧困地區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在參與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凝聚力量、貢獻智慧。

  學校與四川民族出版社彝文出版中心等單位合作,搭建「大學+小學」的「1+1」民族院校對口民族地區教育幫扶平臺,截至目前,學校已在昭覺縣「懸崖村」支爾莫中心校、甘洛縣勝利鄉中心校等23所小學建立「雛鷹書院」教學點,為民族地區學子插上飛翔的翅膀,點亮人生夢想。

  廣度

  不畏艱辛

  以實幹助力貧困山區蝶變

  「缺氧不缺精神」是西南民族大學扶貧幹部中一句響亮的口號。2014年以來,學校主要領導先後多次深入對口幫扶縣和定點聯繫村開展扶貧工作調研。為做好扶貧工作,學校精銳盡出,派出一批批駐村幹部,他們心繫高原、長途跋涉,扶貧的身影遍布自然條件惡劣、脫貧工作難度大的多個地區。

  雖然離開阿壩州紅原縣已有一年,但西南民族大學青藏高原研究院辦公室副主任張大偉仍記掛那裡的群眾。2015年9月至2019年3月,張大偉先後被派往紅原縣龍日鄉壤噶奪瑪村和瓦切鎮日幹村任駐村幹部。這期間,張大偉及其工作隊依託學校青藏高原研究基地平臺,藉助相關學院的專業學科優勢,為牧民們講解科學的牧草種植和儲存方法,還給牧民提供草種,以提高牧草的生長質量,讓犛牛「夠吃」,還可以「吃得好」。

  據了解,截至目前,西南民族大學向對口幫扶縣派出9名扶貧幹部,並接收6名紅原縣幹部到學校掛職鍛鍊。在這期間,湧現出不少感人事跡:西南民族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師馬文明在若爾蓋縣唐柯鎮俄色村駐村時,向學校申請到10萬元經費,在俄色村開鑿了一個深200米的水井,解決了當地村民飲水難題。西南民族大學藥學院黨委副書記馬嘿瑪夥幫助鹽源縣篾絲籮村引進電商渠道,開展農產品以購代捐活動,一年時間向貧困戶網購農產品達25萬餘元,他也獲得「四川省2018年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

  在對口幫扶地區,西南民族大學扶貧幹部用腳步丈量扶貧之路,用實幹結下一個個碩果。

  武陵山片區集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於一體,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數民族聚居多、貧困人口分布廣的連片特困地區。從2012年開始,按照國家民委部署,學校每年向武陵山片區派駐聯絡員;2014年開始,學校啟動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項目,每年撥付資金120萬元,用於支持聯絡員所在地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建設。並充分利用自身人才、智力優勢,結合武陵山片區實際,創新思路,多措並舉,助力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成果。

  據了解,2012年以來,學校共向武陵山片區派出60名聯絡員,在重慶和湖南相關縣(市、區)掛職,多人獲得當地政府嘉獎。

  今年11月,西南民族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黨委書記楊良春結束掛職工作回到成都。在掛職湖南湘西州民族宗教事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期間,楊良春走訪多個少數民族特色村鎮,調研當地發展、建設和保護情況,「群眾滿意就是我們最大的收穫」,同時,她也收穫了滿滿的情誼,這份情誼由一批批西南民族大學派駐幹部用雙手播種、用汗水澆灌。

  這份情誼也是一種牽掛。為助力武陵山片區教育脫貧,2014年以來,西南民族大學錄取武陵山片區四省學生9000多名,並在當地中學掛牌優質生源基地16個。加大對武陵山片區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有效緩解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生活壓力。此外,自2015年以來,西南民族大學在校級科研項目中設立「服務民族地區發展專項項目」,按照「州縣點單、學校下單、教師接單」的模式來進行項目申報和立項,為武陵山片區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脫貧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作為四川教育扶貧的一支重要力量,西南民族大學將繼續發揮高校優勢,堅持從「深度」「力度」「廣度」三個維度持續發力,肩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和責任,支持幫扶縣的未來發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西南民族大學、廣西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最新排名及投檔線
    西南民族大學、廣西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最新排名,三所高校排名如何?實力如何?小編從全國排名、學科實力等方面對三所高校進行了整理,具體來看一下,數據均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西南民族大學排名第207,廣西民族大學排名第218,西北民族大學排名第238。
  • 四川省內知名高校,西南民族大學和西南石油大學
    西南民族大學和西南石油大學都位於四川省,而且兩所學校實力都比較強,曾經兩所學校都是「雙非」高校,但是西南石油大學2017年被評為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列入全國重點大學行列,脫離了「雙非」隊伍。而西南民族大學依舊在「雙非」隊伍之中苦苦掙扎。
  • 中南民族大學和西南民族大學哪個實力更強
    目前,中國有各類民族大學14所,分布在北京、遼寧、甘肅、內蒙古、青海、寧夏、寧夏、湖北、四川、廣西、雲南。其中國家民委直屬高校有6所,分別是中央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和大連民族大學。其中中央民族大學是211、985、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 西南大學精準扶貧的責任與擔當: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把成果結在農戶家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西南大學發揮農科和教育特色優勢,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堅守三農情懷,踐行教育初心,懷揣科教扶貧和科技興農時代使命,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2019年3月,西南大學黨委書記李旭鋒等在重慶市石柱縣黃連種植基地考察。
  • 西南民族大學與四川民族學院,2019年錄取分數線!
    四川省有兩所民族類高校,分別是西南民族大學和四川民族學院,前者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後者位於情歌的故鄉——四川省康定市。西南民族大學為一本高校,擁有3個博士點,和兩個博士流動站;而四川民族學院為二本高校,主要為本科教育,無碩士點,四川省2019年普通類各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分別為:一、文科:本科第一批:540分;本科第二批:472分;專科批:150分。
  • 西南民族大學多舉措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近年來,西南民族大學堅持「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服務、為國家發展戰略服務」辦學宗旨,以切實舉措推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民族地區的普及推廣。一是立足雙語基地,加強雙語人才培訓。學校於2017年1月成立彝區教育扶貧團隊,啟動實施「雛鷹書院」計劃,聯合四川民族出版社彝文出版中心等相關單位定期向建立「雛鷹書院」的小學捐贈彝族傳統文化典籍等圖書。截至目前,已在彝區23所小學建立「雛鷹書院」,打造「大學+小學」模式,促進涼山彝區教育和人的全面發展,探索當代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教育的新路徑。三是紮根民族地區,開展志願服務。
  • 西南民族大學第五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介紹
    研究生(推免)期間將在西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攻讀行政管理專業。現為西南民族大學第五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將服務於紅原縣中學。在校期間擔任管理學院行政管理1601班班長、管理學院團委辦公室助理。研究生(推免)期間將在西南民族大學藏學學院攻讀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藏漢翻譯)碩士專業。現為西南民族大學第五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服務於紅原縣中學校。大學期間,擔任西南民族大學藏學學院團委學生會青志隊隊長。
  • 中國民族報社社長張華志調任西南民族大學正司級副校長
    西南民族大學新聞網日前發布消息稱,9月17日,學校召開黨委常委會會議,國家民委人事司司長黎樹斌宣布中共國家民委黨組、國家民委關於張華志同志任職的決定:經中共國家民委黨組研究,並商中共四川省委同意,張華志同志任西南民族大學黨委委員、黨委常委、副校長(正司級)。
  • 四川省內知名高校,四川輕化工大學和西南民族大學
    四川輕化工大學,是以輕工為主的高校,屬於專類高校領域;而西南民族大學,雖然是一所民族類高校,但是轉化到學科來講,更像一所綜合性大學。兩所學校相對四川省內眾多的「雙非」高校而言,實力都比較強,影響力也要更大一些,所以都屬於四川省內知名高校。
  • 現場|第二屆西部民族高校師生美術作品聯展於西南民族大學美術館展出
    展覽時間:2020年12月29日—2021年1月13日展覽地點:西南民族大學(航空港校區)藝術學院美術館2020年12月29日,第二屆西部民族高校師生美術作品聯展在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美術館開幕展出。參加本次展覽開幕式嘉賓有:四川省美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楊梁相,西北民族大學黨委副書記石迎春,西南民族大學校長劉玉彬,西南民族大學黨委常委、紀委書記王偉,西北民族大學校辦主任王志軍,西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周安平教授,北方民族大學設計藝術學院繪畫系副主任馬靜兵教授,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前院長甘庭儉教授,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劉興全院長,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李樹副院長,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符輝副院長
  • 成都市同城高校,四川工商學院和西南民族大學
    四川工商學院和西南民族大學兩所學校都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雖然兩所學校確實是同城高校的,但是兩所學校的距離比較遠,開車差不多一個半小時的路程。兩所學校的辦學體制也不相同,四川工商學院,是一所民辦高校;而西南民族大學,則是一所公辦高校。
  • 西南民族大學教學科研單位及學位點、專業大調整
    記者近日從西南民族大學獲悉,本次調整撤併7個學院,新組建11個學院,更名4個學院,獨立設置1個學院,有本碩博人才培養的學院達到6個。這是西南民族大學建校近70年來學院學科專業重大調整。  堅持「『馬院姓馬,在馬言馬』的鮮明導向和辦學原則」,西南民族大學重點建設馬克思主義學院。
  • 凝心聚力 西南醫科大學對口幫扶成效顯著
    龍溝鄉脫貧奔康的背後,是千裡之外西南醫科大學對口幫扶的結果。  自2015年8月以來,西南醫科大學及所轄附屬醫院、附屬中醫醫院、附屬口腔醫院(以下簡稱「三附院」),承擔了合江縣、敘永縣、古藺縣、普格縣、昭覺縣及鹽源縣等24個市、縣(區)和681戶貧困戶的對口幫扶工作。
  • 西南民族大學2020年四川省本科專業錄取分數統計
    西南民族大學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學校始建於1950年,是新中國最早建立的民族高校之一。學校是國家民委直屬綜合性民族高校,國家民委與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高校,是民族高等教育鑲嵌在祖國大西南的一顆明珠。
  • 西南民族大學藏羌彝文化研究院揭牌成立
    四川日報訊(記者 張立東)6月15日,西南民族大學藏羌彝文化研究院揭牌成立。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甘霖為藏羌彝文化研究院揭牌,並主持召開藏羌彝文化傳承創新工作座談會。他強調,要以研究院成立為契機,把優秀的藏羌彝文化研究好、傳承好、發展好,推動包括少數民族文化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 「巾幗扶貧故事」勵志扶貧唱響巾幗戰貧「奮進曲」
    貴州亙藍母圖民族布藝蠟染開發有限公司品牌商標創始人張義瓊就是此次評選的「全國三八紅旗手」之一。▲張義瓊(右二)帶領婦女群眾種植藍靛張義瓊來自三都水族自治縣,因為貧困,1998年,讀完初中的她和寨子裡的很多姐妹一樣,到沿海城市打工。
  • 西南民族大學50餘名學生個人信息被冒用虛報個稅
    原標題:50餘名學生個人信息洩露 被企業冒用虛報個稅近日,畢業於西南民族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張薇,在個人所得稅App查詢發現,2019年8月收入一筆800元的勞務報酬,扣繳義務人名稱為成都星晴廣告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星晴傳媒」)。但實際上,張薇從未在這家公司工作過,也並未收到這筆所謂的勞務報酬。
  • 西南交通大學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案例再獲獎項
    近日,在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的指導下,由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長安大學)、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統戰工作研究分會、陝西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主辦的「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升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質量」學術論壇在西安舉行。
  • 廣安市地誌辦公室與西南民族大學旅遊與歷史文化學院開展交流活動
    11月23—24日,西南民族大學覃影、盧徵良、俞貞三位教授帶領旅遊與文化學院王興文等60名學生代表到廣安市開展學術業務交流活動。廣安市政府副秘書長、地方志辦公室主任徐誠,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董奇智等參加交流活動。
  • 西南交通大學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案例又獲新榮譽
    近日,在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的指導下,由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長安大學)、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統戰工作研究分會、陝西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主辦的「築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升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質量」學術論壇在西安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