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在滅國戰當中,為何要先挑韓國揍?其實韓國起初不是軟柿子!

2020-12-23 北派說書人

最近吶,已經被《大秦賦》給迷上了,雖然我們不敢說,《大秦賦》當中的事件皆為真實存在,但是大致的歷史線索和正史是一樣的,轉眼間《大秦賦》就到了一個新的開端,那就是滅六國,那么正史之上,這六國哪個國家先滅的呢?在李斯和尉繚為秦王政輸人了大量的信心後,秦王政便下定決心開始他各個擊破的統一之路了。此時,就在整個秦國的支持中,秦王政開始將他的野心公之於世。他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整個眼所能及的土地,都將收進他秦王政的口袋裡。而按照滅亡六國的計劃,秦王政的第一個目標,便是六國中離自己最近又是相對弱小的韓、趙兩國。這兩個國家,在強秦的恃強凌弱之下,還扛得住嗎?#秦始皇#

被秦始皇盯上的火藥桶,韓國!

正如《大秦賦》當中那樣,秦王政在趙國這塊土地上本想佔點便宜的,碰了幾次壁後,才發現趙國還具備對抗秦國的實力,不能先攻打趙國,否則將會惹火燒身。

秦王政便順勢將目的定在了最弱小的韓國身上,韓國看來已經有點危在夕了。這個七雄之中最為弱的國家,早期夾在秦、齊等各大國之間,四而楚歌的環境決定了它難以往外實現突破的道路,要不是曾有韓昭候立志改革,更得申不害等能臣大力變法,韓國想躋身七雄之似乎都缺乏正當的理由

然在韓國的歷史上曾經有過短暫的輝煌,但這種輝煌也只能保證這個國家不被他國侵犯而已。因此,若嚴格說起來,韓國從來沒有達到一個大國的地位,在多年的戰國動亂中,它始終是遭受最大傷害的那一個。而韓國之所以能經久不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它所處的地理位置給其餘六國所帶來的戰略價值,在戰國早期,韓國便已經成為魏、齊之間的爭霸資本,馬陵之戰是這種局面最大的註腳。後來秦楚爭霸時,韓國又受挾於秦國,與之共同伐楚。之後,到了戰國末期,韓國更是成了秦、齊兩國之間戰爭的緩衝地,苟延殘喘地存在著而發生在秦、趙之間的著名戰役長平之戰更是由於韓國上黨郡而起。所有這些都充分表明了,在韓國的發展史上,它基木都是作為俎上魚肉,受人控制,任人宰割。

韓國的實力和它所處的地理位置都決定了它作為秦國第一個靶子的命運。韓國的地理位置對於秦國來說也是極其關鍵的,它遏制了秦國經由函谷關東進的道路、如同當年想要東進的秦穆公必須先將目光放在晉國身上一樣,秦國如果想要往東有所突破、韓國這個障礙便不得不除。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秦、韓之間才經常爆發戰爭。而其餘五國也深知韓國對於秦國的重要戰略位置,因此在秦、韓交戰中,不時有其他國家出手相援韓國。當然,這種相援活動的收穫並不是很大,結果,在多次的戰爭後,韓國的疆域不斷為秦國所侵蝕,而到了秦王政年間,竟然只剩下了都城陽翟與其周圍的十多個中小城邑

公元前233年,當秦王政的大軍直入韓國時,當時的韓王安已經束手無策,只好向秦國納地獻璽,正式降為秦國的藩臣。在這場戰爭中,韓國失去的並不僅僅是它那七雄之一的地位,更令人感到可惜的是,在這場戰爭裡韓國失去了它一個非常重要的人才韓非。韓國不是沒有復強的機會的。歷史送給了韓王安一個韓非,但沒有人知道如果有韓非輔佐、韓國是否會有雄起的可能性,因為韓王安徹底向歷史拒絕了這個試驗。對於韓非的屢次進言,對於韓非提出的許多救國措施,韓王安卻置之不理!

但凡韓國有一個立志高遠的君主,也不會讓韓國變成這個樣子,韓王安的態度引起了臣子們的不滿。在韓國,有點眼色的人都知道韓國不久便將敗於秦國之手。韓非的離韓赴秦,雖說其緣由是因為韓王安的任命,因此裡面並沒有任何叛離韓國的味道,但此舉無異於在當時的韓人心中激起了萬千情緒,似平選擇明主才是明智之舉,這之後,當韓非死在秦國的消息傳到韓國後,韓人對自己所效命的這個國家有了更大的失望,在一個弱小的國家裡、又有一個不思進取的君主,這樣的政權值得自己為之面奮鬥嗎?

七雄韓國需要一個王,一個能夠擔起責任的王。

韓國從上到下開始了一種分崩離析的危險、而這種危險正好給了虎視著它的秦國一個很好的滲透機會。按照尉繚的計策,在對付六國的過程中,分化的不僅僅是六個國家彼此之間的關係,更要從每個國家的內部進行分化滲透,離間君主和臣子之間的關係而韓國此時的情形正好讓這個計策有了用武之地,因此秦王政便開始在韓國培植親秦勢力、企圖以這股勢力來控制韓國,最後達到滅亡韓國的目的在這次的分化策略上、秦國選擇了時任韓國南陽都郡守的騰,騰是當時韓國僅存極少的能臣之一,姓氏不可考、只知其名為騰、後因在秦國官封內史,故稱內史騰。公元前231年,尉繚的內部分化開始在韓國起作用了就在這年、內史騰主動向秦國投降,並將所領南陽地全部獻給了秦國,秦國輕而易舉地接受了韓國的一塊土地,令疆域本已狹窄的韓國更顯窘迫,沒有人能對內史騰的叛離表示指責,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內史騰的叛離代表了一種歷史潮流,即天下英雄即將全部會聚在秦國的土地上。

另外,對於韓王安,對於這樣一個不知亡國恨的君主,不說他的臣下遺棄了他,就是歷史遺棄了他,也是一種理所當然的事,南陽郡一失,本已束手無策的韓國除了靜靜地等待死亡的來臨,再也不能進行任何程度的反抗了。而南陽郡的得手對秦國的意義也是重大的,這之後,秦國將這塊土地作為前進的基地,使它以一個跳板的姿態為進攻韓國作出巨大的貢獻。除此之外、南陽郡對於以後進攻南方的楚國也奠定了一個堅定的後方基礎,在這方面,攻滅楚國的王翦還必須得對南陽守內史騰表示感謝,南陽郡到手,韓國奄奄一息,這個時候正是出手的好時機。秦王政大腿一拍,決定立即送病人膏肓的韓國一程,免得看著它這般苟延殘喘。

韓國的王在未開戰前,其實在心裡易經準備好降秦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派出了大軍直逼韓國都城新鄭。此時,新鄭裡的君王除了顫抖以外,聚集士兵的力量早已消失在他那毫無顧忌的歲月裡了,秦王政在選擇攻滅韓國的將領裡看中了內史騰,這似乎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從內史騰獻上南陽郡後,新鄭的攻伐便註定給這個韓國降將來執行了。畢竟,有哪一個秦國將領會比一個韓國將領更熟悉韓國的情況呢?而對於這個問題,內史騰給了秦王政一個完美的回應。

就在秦王政下令內史騰出徵不久後,新鄭被一批渡過黃河的大軍所滅這個消息很快便響徹整個雲霄了。韓國終於從此消失在歷史的舞臺上了。當韓王安被內史騰俘虜的時候,看著這個曾經是自己手下的將領,韓王安是否會憤怒地問他一句:「你為何要背叛我?」而在這一番詢問過後,韓王安是否會得到一個令人心寒的回應:「是你逼我的。」無論韓王安是否為他的沉淪而自責過,他都不得不接受這樣一個事實:他昔日掌握的國家,如今竟然成了他人的郡縣。公元前230年,

秦國在韓地設置潁川郡,建郡治於陽翟(今河南禹州)。韓國滅亡了,它在實踐上給了秦王政更大的信心,這種信心是李斯和尉繚所不能給的。韓國的滅亡說明了秦國確實能採取各個擊破的路線,而挑撥離間的手段更是以兵不厭詐的理論依據大大地發揮了它的效用。秦滅六國的道路已經成功地踏出了一步,只有到了這個時候,秦王政才真正覺得自己和他之前的所有先祖都是不一樣的,因為他們沒能做到的事,他秦王政做到了!

當然,秦王政要高興還太早。除掉一個韓國並不能代表秦國的統一之路即將順暢地走下去,在韓國之外,還有另外五個國家在等著秦軍。秦王政眼前這條路仍舊迷茫而曲折,他只能繼續摸著石頭過河,有如先祖在西垂之地兢兢業業地開墾著一片居住地時的誠恐。但剛強的秦王政拋開了一切疑慮。此時,在秦王政的心裡,只有兩個字閃現著,這是繼韓國之後的另一個國家,不錯,那就是跳了很久的趙國!

相關焦點

  • 秦滅六國為什麼是從韓國起,到齊國終,這順序有什麼講究?
    秦國第一個目標選定在韓國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韓國實力在「戰國七雄」中最弱;二是韓國地處中原腹心,扼制著秦出函谷關東進的道路。所以秦國首先把韓國這個「軟柿子」給捏爆,既可以率先打破「戰國七雄」的平衡格局,又可以給秦軍將士增強信心。說白了,韓國就是給秦滅六國拿來練手的。秦國第二個目標選定在了趙國。
  • 秦國進攻東方六國的過程中,為何第一個消滅的就是韓國?
    ,為何第一個消滅的就是韓國?答:作為兩千多年前中國戰國時代「七雄」裡版圖面積最小,綜合實力最弱的一家,韓國在整個戰國中後期,主要就給人一大印象——挨秦國揍!被揍的有多慘?換句話說,秦國一統天下的大業,「奮六世之餘烈」的全過程,就是「踩著韓國」當跳板。而且參考一下秦國的整個戰國時代的戰史,雖然和「戰國七雄」裡的其他幾家也不少打,可「揍韓國」的次數,統計下來就是最多。哪怕韓國多次臣服,幾乎一挨揍就割地,可秦國就是認準了他,逮住機會就是一頓揍。戰國「對手」這麼多,秦國怎麼偏偏這麼喜歡「踩韓國」?
  • 韓國為何是秦國首要攻打的目標?它為秦國發動戰爭提供了哪些條件
    其實在很多人的心目當中,韓國是非常弱小的國家,但是韓國的歷史上也曾經有過興盛的階段,從最開始對於趙氏孤兒的成全,到後來韓昭侯申不害變法之後爆發出來的勁韓之勢,這些都是韓國歷史上比較知名的政治事件,也是成全了韓國一個時代輝煌的事件。
  • 秦滅六國,為何最先選定的是韓國,將其第一個滅掉呢?
    到秦王政時期,六國已經今不如昔,實力下降嚴重,不具備抗衡秦國的實力了。 秦王政長大後,除掉了嫪毐和呂不韋,將權力攬在了自己手中。秦王政親政後,在李斯的勸說下,開始了統一六國的步伐。當時秦國有6個對手,為何秦國會最先選定韓國,將其第一個滅掉呢?
  • 滅巴蜀的為何是秦國,而不是楚國(下)
    蜀王派軍隊討伐苴侯,苴侯實力弱小,根本不是蜀國的對手,只能跑到巴國避難,苴侯向巴國求救,巴國則向秦國請求支援。秦國君臣面對這個機會出現了不同的意見,以張儀為首的大臣主張置之不理,先行討伐韓國,討伐韓國的意義在於與魏國、楚國示好。若討伐韓國成功,則可以進一步削弱魏、楚兩國,迫使周天子交出九鼎寶器,挾天子以令諸侯。進而齊、趙、燕三國也會臣服,山東六國不戰而臣服於秦國,則秦國霸業可成。
  • 秦始皇統一六國,為什麼第一個滅韓國,而不是趙國?
    秦始皇處理完嫪毐和呂不韋,開始計劃東進滅六國。秦國大出府庫金錢,分遣賓客使者,奔走列國,視其寵臣用事者,即厚賂之,探其國情。
  • 韓國滅鄭、趙國滅中山沒人管,齊國滅宋卻幾乎滅國,為何?
    進入戰國,各個國家互相徵伐,徵伐到一定階段就導致滅國。其中典型的有韓國滅鄭之戰,趙國滅中山之戰,齊國滅宋之戰。三次滅國之戰,韓滅鄭,使韓國實力進一步增強。趙滅中山,使趙國霸業乃成,震懾諸侯。但是齊國滅宋之後卻招來幾乎滅國之災。為何呢?
  • 秦滅六國的順序有何深意?為何第一個滅的不是最弱的韓國?
    秦國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王朝,在我國歷史上的地位舉重若輕,秦國滅了六國,最後一統天下。「韓、趙、魏、楚、燕、齊」這是秦滅六國的順序。很多人覺得韓國最先被滅,那麼秦國最先出兵攻打的就是韓國,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秦國第一個攻打的國家其實是趙國。熟悉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在嬴政解決了秦國內部的問題之後,在李斯的建議下開始著手統一天下,那時,他們定下的策略相比很多人都知道,就是著名的「遠交近攻,逐個擊破」。
  • 秦始皇推行統一戰略,準備吞併六國之時,為何要先滅掉韓國呢?
    在兩年後,韓王安將韓國南陽一帶也獻於秦國,內史騰被秦王嬴政派去接受韓國所獻之地,內史騰被秦王任命為代理南陽郡守一職。於次年,內史騰奉秦王嬴政之命開始攻打韓國,隨後便有了前文一幕,內史騰大敗韓軍,擒獲韓王韓安,收繳韓國的全部土地,是韓國併入秦國,內史騰也被嬴政封為內史(掌管京師鹹陽及京畿42縣,轄地約為今關中平原和商洛地區,地位要比各郡郡守高),內史騰最終老死在任上。
  • 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為何最早被秦國滅亡?從政治體制分析
    導言: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為何最早被秦國滅亡?從術治變法弊端入手,分析戰國七雄韓國滅亡原因?而秦國在富強,崛起,以及稱霸的過程中,曾幾度拿韓國開刀,韓國也是秦國在統一之路上第一個被滅國的國家;韓國最早被滅亡原因是多方面的,與其處於四戰之地的地緣政治有關,也有疆域面積小,人口數量較少有關。
  • 秦滅六國,韓國為何是第一個?
    弄死嫪毐和呂不韋後,嬴政終於執掌了秦國大權,開始準備秦國吞併天下的具體方案。 在滅六國的計劃上,大臣們出現了分歧。 以韓國宗室韓非為首的一派大臣認為,韓國雖然弱小,但這些年在夾縫中求存,生命力頑強。
  • 秦滅六國後,各國的君王結局如何?全都不得善終
    韓國韓國與秦國接壤,按理說,秦國民風彪悍,作為鄰居應該也差不到那裡去吧,可偏偏韓國就屬於那種軟柿子型。韓國被滅後,韓國君主安被囚禁在了陳縣,後來因為韓國的舊部起兵反秦,韓王安就被拉出來當了替罪羊,被砍了頭。
  • 韓國總被秦國欺負,但大戰卻總是站在秦國這邊,這是什麼怪操作?
    這樣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歷史上有很多的記載,從秦惠文王登場開始,秦國與韓國的關係一直處在微妙之中,每一次秦國想要入主中原,就會拿韓國開刀,要麼搶奪韓國的城池,要麼去敲打韓國的君主與丞相。如果真的要比較的話,那麼當年的韓國真的是一個小孩子,三天兩頭被秦國這個爸爸在那裡教訓。
  • 名列戰國七雄的韓國,家裡有礦,夾縫中生存卻被秦國第一個攻滅
    從晉國母體中孕育而出的韓國,與新興的趙國、魏國、田氏齊國一起,組成了戰國政治舞臺上的新生力量。在立國之初,作為新興的地主階級統治國家,韓國一度生機勃勃。韓國立國之初,都城在平陽(今山西境內),距離魏國首都安邑很近,魏國大軍可謂是朝發夕至。為了避其鋒芒,韓國先將都城遷徙到了今河南境內的宜陽,後又遷都到韓鄭邊境的陽翟。
  • 韓王派鄭國疲秦弱秦,結果他名垂青史,韓國第一個被秦國所滅
    秦始皇嬴政上位之時,秦國的實力已經超過其他六國。而被秦、魏、齊、楚包圍的韓國,則是七國裡實力最弱的,隨時有被秦國吞併的危險。在這種情勢之下,韓桓惠王沒有將希望寄託到變法圖強上,而是派鄭國去秦國修渠,妄想疲秦弱秦。
  • 齊國滅宋後引起五國伐齊,那韓國消滅鄭國為何沒事?
    齊國滅宋後引起了五國伐齊,但是韓國將滅鄭國卻沒有事。這主要是因為宋國和鄭國的實力不同,齊國滅宋以後,齊國變得強大,讓其他國家忌憚,但是韓國滅鄭國以後,韓國並沒有因此而變強大,滅了鄭國也是純屬巧合,所以韓國滅鄭國沒有引起其他國家的重視。
  • 長平之戰秦國被重創,為何其餘六國未能統一起來,聯手出兵滅秦?
    為什麼吞併諸侯國最多的不是秦國,秦國卻能做到成為最後的霸主呢?原是吞併最多諸侯國的楚國為秦國做了嫁衣。秦國險勝,不拉仇恨在秦國統一各國的路上,除了六個諸侯國裡的韓國和燕國,其餘國家都在特定時間狠狠的推了一把秦國,在不經意之間幫助了秦國。魏國,齊國和楚國,以及趙國,都為秦國的統一助了把力。
  • 秦滅六國第一步,先滅韓先滅趙?李斯與韓非不同,秦王如何選?
    事實上在嬴政之前,「東出」便是秦國歷代先王的絕對政治信仰。到了嬴政這代,更是天時地利與人和日漸成熟,所以嬴政事實上是迫不及待要統一全國,成就自己的霸業的。但是這樣的大事一定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對現實當下「從哪一步做起」的難題,此時嬴政的兩個謀士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秦始皇統一中國,為什麼先滅掉韓國?
    秦國正是採用各個擊破的方法,對韓趙魏進行蠶食,然後發展成為鯨吞。自從上黨戰役以來,韓國丟了上黨地區,韓國重無強大的力量抵抗秦國了。力量越來越弱,成了秦人砧板上的魚肉。秦國每一次的兵器試驗,一定是與韓國人先用的。秦國軍隊的戰爭場地和靶場,都是在韓國境內展開的。韓國成了秦國人的兵站和前線基地。二,韓國是秦國門口的墊腳石。
  • 大秦賦秦滅六國 先滅韓還是先滅趙 王翦對還是李斯對
    熱播電視劇《大秦賦》秦王嬴政終於要準備滅六國一統天下了,嬴政召開軍事會議與眾臣討論。秦國要東出就繞不開三晉韓魏趙,到底是先出兵攻打哪一個,眾臣各說一詞,其中李斯認為先弱後強,先出兵滅了最弱的韓國,然後再攻打魏趙,而王翦認為先滅了最強大的趙國,如此韓魏就能輕而易舉地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