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寶《女史箴圖》:蔣介石一個抉擇終成永遠遺憾

2021-01-09 東方文化雜誌

二戰初期,英國在歐洲戰場節節敗退,亞洲地區的殖民地也岌岌可危,特別是日軍進攻英屬緬甸殖民地,駐守英軍無力抵抗,向當時的中國國民政府求援。國民政府即派出遠徵軍,幫英國解除了日本威脅。

後來,英國政府為了表達感謝,就選擇《女史箴圖》或一艘潛艇作為禮物,讓國民政府二選一。最終,國民政府毫無疑慮地選擇了潛艇。從此,這件中國最早長卷畫國寶《女史箴圖》回歸祖國的唯一一次機會,就這樣錯過了。

其實處在戰爭年代的國民政府選擇潛艇也是無奈之舉,因為它對當時國家的意義重大。但從那以後,這個200年前屬於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女史箴圖》就被成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深藏庫房,鮮于示人了。

《女史箴圖》唐摹本

《女史箴圖》作者是東晉畫家顧愷之,由於年代久遠,現僅存兩幅臨摹本。中國故宮博物館收藏的是宋代摹本。大英博物館的是隋唐摹本,風格古樸,色澤鮮豔,畫尾署名「顧愷之畫」,是公認的畫中極品,也是目前世界上尚能見到的中國最早的長卷畫作。畫卷上僅歷代題跋、籤章就佔據了一半版面,而且每一個都曾聲名顯赫。

大英博物館的唐摹本:前三幅場景已經丟失;故宮宋摹本:引言部分已失,其它內容可與唐摹本相互補充。

據大英博物館記載,《女史箴圖》唐摹本於1903年入藏。它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被一位叫詹森的英軍上尉劫去,並跟隨英國的退軍離開了中國。這位英軍上尉並不了解這幅畫的價值,只覺得卷畫扣上的玉很精美,終以25英鎊的價格賣給了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展示的《女史箴圖》

而大英博物館在處理《女史箴圖》時,既不了解中國畫的布局,也缺少保存中國古代作品的知識和技術,他們用日本畫的保存方法,將畫卷攔腰截為三段進行裝裱,表面還塗有一層酸性物質,使其出現了掉渣現象。後來發現情況不好,才急急忙忙找到中國古物修復專家進行修復,但此時的原作唐摹本已出現了非常嚴重的畫面分解現象,品相已十分糟糕。如果人們有機會能再次看到這幅畫作,相信是十分痛心的。

《女史箴圖》局部

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根據西晉大文學家張華的《女史箴》內容而作,「女史」是女官名;「箴」是規勸、勸戒的意思,畫面展現的是張華詩中所描繪的女範事跡。

張華時期的皇帝是西晉惠帝司馬衷。司馬衷是歷史上有名的「愚帝」,他最出名的「段子」就是:當年全國鬧饑荒,在大臣們向這位皇帝報告災情時,皇帝卻疑惑地問「何不食肉糜」,意思是,沒有飯吃,為什麼不吃肉呢?這讓大臣張華實在看不下去,又不便直說,於是就收集了歷史上各代先賢聖女的事跡寫成了《女史箴》,希望能起到勸誡和警示的作用。

後來,插畫高手顧愷之將《女史箴》裡的精彩內容繪製成長卷,並摘錄了張華的詩歌作為註解,整個畫卷形象生動地展現出古代婦女的「忠、貞、孝、潔、義」言行,成宣揚儒家女德,鞏固封建主義箴言。另外,通過顧愷之的描繪,也把當時社會中貴族女性的端莊優美、溫順柔和的特徵,身姿、儀態、服飾等日常特質也反映的淋漓盡致。

《女史箴圖》的重要意義

《女史箴圖》,古代長卷書畫作品。「長卷」也稱「手卷」, 由古代捲軸書籍演變而來。在世界繪畫之林中,這種傳統的繪畫形式是中國獨有的。而且畫卷的長卷設計,不僅使繪畫的空間得到充分延伸,內容也可以隨著長卷的橫向展開,有了場景轉換、內容銜接,既集中概括又具有了敘事趣味。

《女史箴圖》的人物在「線條」運用上,精細綿密而富有韌性,畫史上稱為春蠶吐絲,又如春雲浮空,流水行地,也就是高古遊絲描一類。它不但可以精細地刻畫出人物的神情形態,在表現衣物絲絹之感的處理上也圓潤流暢、飄逸自然,能夠體現出人物款款而行的動向,既悠緩自然又生動逼真。

畫面上的山水處理,儘管在與人物比例處理上還不是很協調,但用線的變化表現出的山的不同面、不同層,有了山巒的起伏變化,還從俯視角度來表現出不同山川的綿延,這些儘管處於山水處理的初級階段,但也成為了以後山水畫形成的重要基礎。

高古遊絲描

另外,顧愷之也受到玄學的重要影響,繪畫中襯以山巖為背景,認為這樣能突出人的神志,讓其更加生動,更加像原物,更加有性格,這些也都是顧愷之企圖細緻地描繪微妙的心理變化時,真正認識到的繪畫境界。

「三絕」畫家——顧愷之

顧愷之(約344—405年),字長康,小名叫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省無錫市)人。他的家庭十分富有,祖父和父親都做過東晉的大官。

他剛出生時,母親就去世了。四五歲時,他特別想知道母親的樣子,便經常詢問父親,再依據父親的描述進行繪畫,每次畫完都要拿給父親,問像不像。剛開始時父親總說不像,但是他沒有放棄,回去繼續畫,漸漸的有了些模樣。幾年過去了,某一天,他將畫好的母親畫像拿給父親,父親看完怔住了,太像了,這就是你的母親。這一年,顧愷之只有八歲。

隨著年齡的增長, 顧愷之對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他拜大畫家衛協為師,進步特快,不久畫技就超過了老師。到18歲時,他已經技壓群雄了。

太和元年(366年),顧愷之在大司馬桓溫幕府任參軍。由於他聰明機敏,很受桓溫器重。也就在這個時期,因為公務,顧愷之到過許多地方,如四川、湖南、江蘇、浙江等地,飽覽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大自然的壯美遼闊、風光旖旎的山川景色陶醉了他,更增加了他把美麗的自然風光繪入畫中的興趣和決心。

《洛神賦圖》故宮博物院藏

「畫絕」。顧愷之的畫以人物肖像為主,主張傳神,認為「傳神寫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即描繪眼睛是人物畫藝術中的最重要的技巧。他還注意描繪細節以突出神志,如他畫魏晉名士裴楷,在其臉頰上增添三支毛,以表現裴的「俊朗」。荊州刺史殷仲堪一隻眼睛病瞎,顧愷之在為他畫像,先將眼睛畫得明亮有神,然後用飛白掃抹,以形成「輕雲蔽月」的效果,(參見《世說新語》)。

「才絕」。顧愷之也是一個擅長文學的人。十多歲時他便寫出的《箏賦》,許多人都誇耀可與著名詩人嵇康的《琴賦》相比。據說他還非常愛吃甘蔗,每次吃的時候都是從甘蔗尾吃到甘蔗頭,當人們問他時,他說出流傳至今的「漸入佳境」一詞。他還曾順口說出會稽山水「千山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好像雲興霞蔚」的千古名句,生動呈現了江南的秀美。他還著有《畫雲臺山記》《魏晉勝流畫贊》《論畫》,提出了傳神論、以形守神、遷想妙得等觀點,這些繪畫理論,在今天的繪畫藝術上仍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畫雲臺山記》

「痴絕」。說到顧愷之的「痴絕」,有一個人是不得不提及的,他就是桓玄(369年-404年)。顧愷之相信小術(靈應術),桓玄曾拿一片柳葉告訴顧愷之,這是蟬用作蔽身的葉子,人用它就可以隱身。顧愷之聽信桓玄之言,高興地用這片柳葉隱身,桓玄乘機在他頭上撒尿,他不以為怪,相信是自己隱身了,桓玄卻當沒有看見。還有,顧愷之曾將一箱自己非常珍惜的畫作封存好,寄放在桓玄處。桓玄卻把畫作全部竊取,並原樣封存箱子。待顧愷之索要畫作,只拿到一個空箱子時,桓玄卻稱自己從未打開箱子,顧愷之竟相信了,並且解釋說:「妙畫通靈,變化而去,亦由人之登仙。」(《晉書·顧愷之傳》)桓玄對顧愷之的侮弄和竊奪,明眼人一看就知,而顧對桓玄信任不疑,實為痴絕。

顧愷之與陸探微、張僧繇是南北朝時期三個最重要的畫家,代表著漢代美術得以迅速發展和成熟的人物繪畫藝術。唐代張懷瓘對其畫評價甚高,云:張僧繇得其肉,陸探微得其骨,顧愷之得其神。今天,顧愷之的作品無真跡傳世。流傳至今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仁智圖》等均為唐宋摹本。

編輯:果然

【更多推薦】:

宋徽宗的《瑞鶴圖》,究竟要看它什麼?

「中國重彩仕女第一長卷」——《漢宮春曉圖》

相關焦點

  • 《女史箴圖》與《女史箴》
    在中國繪畫史上,魏晉南北朝(420~581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時期。長期戰亂,朝代頻繁更替,使當時的文化思想格外活躍,促進了藝術的發展。這一時期的石窟造像、墓室壁畫、石刻、磚刻以及漆畫等都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出現了開宗立派的專業畫家、書法家,作為奠基中國繪畫理論基礎的「六法論」也是這一時期提出的。在繪畫上,被尊為畫祖的顧愷之和他的捲軸畫最具有代表性。
  • 顧愷之《女史箴圖》——古代女子圖鑑?
    一個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為南宋人所摹;另一個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被掠,現藏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傳為唐代人所摹。《女史箴圖》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女史箴圖》是顧愷之根據張華的《女史箴》畫的一卷插圖性畫卷。此圖原為清內府所藏,公元1900年庚子之役,八國聯軍入北京,為英軍所掠。現藏於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
  • 稀世珍寶《女史箴圖》,100多年前被掠走,今成英國「鎮館之寶」
    《女史箴》流傳很廣,成為後世宮廷女子必讀的文章。後來顧愷之根據《女史箴》內容分段為畫,共繪畫了9段。各段畫面形象地揭示了箴文的含義,故稱《女史箴圖》。該畫長349釐米,高25釐米,絹本設色,集教化與審美於一身,其作品線條細膩,畫面柔美鮮活,後人鮮有超越者。在中國繪畫史上,《女史箴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 大英博物館開放190萬張藝術品圖像,《女史箴圖》纖毫畢現
    大英博物館陳列的復活節島石像《女史箴圖》找到「顧愷之」和千年的痕跡顧愷之《女史箴圖》(唐摹本)為大英博物館最著名的中國藝術藏品,2013年,大英博物館邀請了中國及其他地區的書畫和修復專家,一起討論《女史箴圖》的狀態和保護方案。
  • 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是一件中國文物,曾主動歸還,為何被中國拒絕
    《女史箴圖》《女史箴圖》是中國東晉顧愷之的名作,其原作已佚,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女史箴圖》是唐代的摹本,神韻最接近顧愷之的原畫,因而被後人奉為經典摹本,是《石渠寶笈》明確著錄的清宮藏畫。《女史箴圖》絹本設色,長(橫)377.9釐米,寬(縱)25.5釐米,全卷分為引首、本幅、尾紙三大部分。
  • 千古名畫流失英國,估價不低10億,大英博物館:請求中國專家保護
    有名的畫作當然不止這麼一幅,有一幅畫作比《清明上河圖》還歷史悠久,但是不像《清明上河圖》那麼幸運能夠收存於中國本土,這幅畫就是流浪大不列顛的《女史箴圖》。有名的畫作當然不止這麼一幅,有一幅畫作比《清明上河圖》還歷史悠久,但是不像《清明上河圖》那麼幸運能夠收存於中國本土,這幅畫就是流浪大不列顛的《女史箴圖》。
  • 劉中《冰雪國寶萬裡圖》長卷:「熊貓健兒」形態各異
    由於長卷是由許多情節連貫又相對獨立的畫面組成的圖片鏈,每一幀畫面相當於單幅取景,進而還原了一個連續的事件。眾多的物象被置於畫面上,景隨情移,情隨景動,令作品氣韻暢通、真實可信。設想一下,隨著長卷緩慢鋪展,一種充滿儀式感的欣賞體驗在觀者之間傳遞開來,賦予長卷崇高的審美意趣,傳遞出撼人心魄的藝術感染力。
  • 敗走臺灣,蔣介石帶走的8千麻袋破紙是啥?為何被稱為無價國寶
    所以在蔣介石要撤離時馬上就通知了傅斯年,他則利用自己熟悉的便利,將精品部分全部帶去了臺灣。 如今,這些內閣大庫檔案就被保存在臺北故宮博物館內,而臺北作為我國的一個小城市,卻因為這些檔案的原始資料成為我國重要的文化中心。若想要再將這批重要的文獻資料接回「家」,恐怕不是那麼容易促成的事了。
  • 《隱秘而偉大》小說:三個遺憾,一個圓滿,有情人終成眷屬!
    其實,小說相比電視劇細更精彩,小編後續會繼續分析原著的精彩片段,感興趣的朋友記得關注小編~三個遺憾夏繼成在顧耀東,沈青禾,夏繼成所組成的地下黨三人組合中夏繼成永遠都會是墊後的那一個,這一點也是從側面暗示了他最終的結局。
  • 臺北故宮九大鎮館之寶:由蔣介石帶來,圖9讓大陸專家們深感遺憾
    這裡面絕大多數都是蔣介石從大陸帶來,國寶級文物數不勝數。臺北故宮是目前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始建於1962年,1965年夏落成,為仿造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主體建築共4層,白牆綠瓦,正院呈梅花形。【肉形石】肉形石如同一塊東坡肉,它出自內蒙阿拉善左旗,清康熙時供入內務府。
  • 《五王醉歸圖》3億港幣成交,國寶曆經坎坷終有去處
    蘇富比香港於今日上午舉辦的古代書畫拍賣圓滿收槌,壓軸作品元代畫壇繪馬巨匠任仁發《五王醉歸圖》經過多番激烈角逐,最終以306,551,000港幣成交。
  • 中國古代繪畫與西方相比,最大的差距原來在這裡
    你看看即便是水平最高的帛畫上的貴婦人,畫成這樣子能看出來這個人的美醜嗎?也許,毛延壽這一批宮廷畫師,確實能夠畫得比較像。但可惜的是,漢元帝在見到王昭君真容後,一氣之下把這批畫師全殺了——是不是就此造成中國人物畫上的一個斷層?我們無從而知。而這時候,西方的古羅馬,在人物畫上已經相當寫實了。
  • 蔣介石費盡心思運往臺灣的故宮國寶,竟有千餘件堆在臺灣糖廠倉庫?
    蔣介石深知自己大勢已去,開始將大規模的黃金白銀和物資人員轉移到臺灣留作後路。剛運完黃金,他便惦記起了即將從南京遷回北平的萬箱國寶。在蔣介石的幹預下,要前往臺灣的文物很快就確定下來了,不過卻遲遲沒有得到出發的通知,為什麼呢?因為沒有錢!想要將幾千箱國寶運到海峽對面,這個需要不少的經費。
  • 國寶奶奶羅文姬:心酸陪跑31年,76歲終成韓國三料影后!
    眾所周知,羅文姬是韓國人,但想必很少觀眾知道羅文姬奶奶與中國卻有著一份奇妙的緣分。1941年,羅文姬在北京出生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她在北京度過了一個完整的童年時光。都說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當時進入七十年代,韓國開始大力發展影視產業。由於當時演員人數不足,很多配音演員開始堅持做演員,羅文姬也是出於電視臺的要求,從一九七五年開始,由幕後逐步走入幕前,但是出入電視劇的羅文姬已經三十幾歲了,加上長相偏成熟,所以她只能出演母親或者老夫人之類的小角色。雖然戲份不多,但這些卻激發了她對於演戲的熱愛。
  • 1949年,臺灣永遠不是蔣介石的第一選擇,他更願意退守何處?
    許多人認為,新中國已經成立了,蔣介石或許早就離開大陸,全心全意經營臺灣了。但是事實上到了十二月底,他還在四川苦苦地尋找一個目的地!這時中國還有一大片土地還處於割據狀態,所以,解放軍在華南、大西南和西北三個方向進行了最後的解放戰爭。
  • 情報圖價值500兩黃金,如今成我國國寶,被嚴令禁止出國展覽
    談起中國著名畫家,不知大家第一眼會想到誰?張大千應該是我們國家很有名的畫家。作為一個天才型畫家,張大千的作品被西方譽為「東方之筆」,他還曾和畢卡索合影,談畫,頗受禮遇。張大千不但書法好。並且也熱衷於鑑定收藏。古名畫收藏中,並不少見,對此,他也有深入的研究。在他收集的一幅畫中,有一幅名畫是極其珍貴的。
  • 中國歷代髮式與服飾-魏晉南北朝服飾圖集(中)
    普通婦女除將本身頭髮挽成各種樣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過這種假髻比較隨便,髻上的裝飾也沒有蔽髻那樣複雜,時稱「緩鬢傾髻」。另有不少婦女模仿西域少數民族習俗,將髮髻挽成單環或雙環髻式,高聳發頂。還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在南朝時,由於受佛教的影響,婦女多在發頂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豎的環式,謂之「飛天髻」,先在宮中流行,後在民間普及。此圖為梳雙環髻的婦女(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