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初期,英國在歐洲戰場節節敗退,亞洲地區的殖民地也岌岌可危,特別是日軍進攻英屬緬甸殖民地,駐守英軍無力抵抗,向當時的中國國民政府求援。國民政府即派出遠徵軍,幫英國解除了日本威脅。
後來,英國政府為了表達感謝,就選擇《女史箴圖》或一艘潛艇作為禮物,讓國民政府二選一。最終,國民政府毫無疑慮地選擇了潛艇。從此,這件中國最早長卷畫國寶《女史箴圖》回歸祖國的唯一一次機會,就這樣錯過了。
其實處在戰爭年代的國民政府選擇潛艇也是無奈之舉,因為它對當時國家的意義重大。但從那以後,這個200年前屬於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女史箴圖》就被成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深藏庫房,鮮于示人了。
《女史箴圖》唐摹本
《女史箴圖》作者是東晉畫家顧愷之,由於年代久遠,現僅存兩幅臨摹本。中國故宮博物館收藏的是宋代摹本。大英博物館的是隋唐摹本,風格古樸,色澤鮮豔,畫尾署名「顧愷之畫」,是公認的畫中極品,也是目前世界上尚能見到的中國最早的長卷畫作。畫卷上僅歷代題跋、籤章就佔據了一半版面,而且每一個都曾聲名顯赫。
大英博物館的唐摹本:前三幅場景已經丟失;故宮宋摹本:引言部分已失,其它內容可與唐摹本相互補充。
據大英博物館記載,《女史箴圖》唐摹本於1903年入藏。它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被一位叫詹森的英軍上尉劫去,並跟隨英國的退軍離開了中國。這位英軍上尉並不了解這幅畫的價值,只覺得卷畫扣上的玉很精美,終以25英鎊的價格賣給了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展示的《女史箴圖》
而大英博物館在處理《女史箴圖》時,既不了解中國畫的布局,也缺少保存中國古代作品的知識和技術,他們用日本畫的保存方法,將畫卷攔腰截為三段進行裝裱,表面還塗有一層酸性物質,使其出現了掉渣現象。後來發現情況不好,才急急忙忙找到中國古物修復專家進行修復,但此時的原作唐摹本已出現了非常嚴重的畫面分解現象,品相已十分糟糕。如果人們有機會能再次看到這幅畫作,相信是十分痛心的。
《女史箴圖》局部
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根據西晉大文學家張華的《女史箴》內容而作,「女史」是女官名;「箴」是規勸、勸戒的意思,畫面展現的是張華詩中所描繪的女範事跡。
張華時期的皇帝是西晉惠帝司馬衷。司馬衷是歷史上有名的「愚帝」,他最出名的「段子」就是:當年全國鬧饑荒,在大臣們向這位皇帝報告災情時,皇帝卻疑惑地問「何不食肉糜」,意思是,沒有飯吃,為什麼不吃肉呢?這讓大臣張華實在看不下去,又不便直說,於是就收集了歷史上各代先賢聖女的事跡寫成了《女史箴》,希望能起到勸誡和警示的作用。
後來,插畫高手顧愷之將《女史箴》裡的精彩內容繪製成長卷,並摘錄了張華的詩歌作為註解,整個畫卷形象生動地展現出古代婦女的「忠、貞、孝、潔、義」言行,成宣揚儒家女德,鞏固封建主義箴言。另外,通過顧愷之的描繪,也把當時社會中貴族女性的端莊優美、溫順柔和的特徵,身姿、儀態、服飾等日常特質也反映的淋漓盡致。
《女史箴圖》的重要意義
《女史箴圖》,古代長卷書畫作品。「長卷」也稱「手卷」, 由古代捲軸書籍演變而來。在世界繪畫之林中,這種傳統的繪畫形式是中國獨有的。而且畫卷的長卷設計,不僅使繪畫的空間得到充分延伸,內容也可以隨著長卷的橫向展開,有了場景轉換、內容銜接,既集中概括又具有了敘事趣味。
《女史箴圖》的人物在「線條」運用上,精細綿密而富有韌性,畫史上稱為春蠶吐絲,又如春雲浮空,流水行地,也就是高古遊絲描一類。它不但可以精細地刻畫出人物的神情形態,在表現衣物絲絹之感的處理上也圓潤流暢、飄逸自然,能夠體現出人物款款而行的動向,既悠緩自然又生動逼真。
畫面上的山水處理,儘管在與人物比例處理上還不是很協調,但用線的變化表現出的山的不同面、不同層,有了山巒的起伏變化,還從俯視角度來表現出不同山川的綿延,這些儘管處於山水處理的初級階段,但也成為了以後山水畫形成的重要基礎。
高古遊絲描
另外,顧愷之也受到玄學的重要影響,繪畫中襯以山巖為背景,認為這樣能突出人的神志,讓其更加生動,更加像原物,更加有性格,這些也都是顧愷之企圖細緻地描繪微妙的心理變化時,真正認識到的繪畫境界。
「三絕」畫家——顧愷之
顧愷之(約344—405年),字長康,小名叫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省無錫市)人。他的家庭十分富有,祖父和父親都做過東晉的大官。
他剛出生時,母親就去世了。四五歲時,他特別想知道母親的樣子,便經常詢問父親,再依據父親的描述進行繪畫,每次畫完都要拿給父親,問像不像。剛開始時父親總說不像,但是他沒有放棄,回去繼續畫,漸漸的有了些模樣。幾年過去了,某一天,他將畫好的母親畫像拿給父親,父親看完怔住了,太像了,這就是你的母親。這一年,顧愷之只有八歲。
隨著年齡的增長, 顧愷之對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他拜大畫家衛協為師,進步特快,不久畫技就超過了老師。到18歲時,他已經技壓群雄了。
太和元年(366年),顧愷之在大司馬桓溫幕府任參軍。由於他聰明機敏,很受桓溫器重。也就在這個時期,因為公務,顧愷之到過許多地方,如四川、湖南、江蘇、浙江等地,飽覽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大自然的壯美遼闊、風光旖旎的山川景色陶醉了他,更增加了他把美麗的自然風光繪入畫中的興趣和決心。
《洛神賦圖》故宮博物院藏
「畫絕」。顧愷之的畫以人物肖像為主,主張傳神,認為「傳神寫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即描繪眼睛是人物畫藝術中的最重要的技巧。他還注意描繪細節以突出神志,如他畫魏晉名士裴楷,在其臉頰上增添三支毛,以表現裴的「俊朗」。荊州刺史殷仲堪一隻眼睛病瞎,顧愷之在為他畫像,先將眼睛畫得明亮有神,然後用飛白掃抹,以形成「輕雲蔽月」的效果,(參見《世說新語》)。
「才絕」。顧愷之也是一個擅長文學的人。十多歲時他便寫出的《箏賦》,許多人都誇耀可與著名詩人嵇康的《琴賦》相比。據說他還非常愛吃甘蔗,每次吃的時候都是從甘蔗尾吃到甘蔗頭,當人們問他時,他說出流傳至今的「漸入佳境」一詞。他還曾順口說出會稽山水「千山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好像雲興霞蔚」的千古名句,生動呈現了江南的秀美。他還著有《畫雲臺山記》《魏晉勝流畫贊》《論畫》,提出了傳神論、以形守神、遷想妙得等觀點,這些繪畫理論,在今天的繪畫藝術上仍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畫雲臺山記》
「痴絕」。說到顧愷之的「痴絕」,有一個人是不得不提及的,他就是桓玄(369年-404年)。顧愷之相信小術(靈應術),桓玄曾拿一片柳葉告訴顧愷之,這是蟬用作蔽身的葉子,人用它就可以隱身。顧愷之聽信桓玄之言,高興地用這片柳葉隱身,桓玄乘機在他頭上撒尿,他不以為怪,相信是自己隱身了,桓玄卻當沒有看見。還有,顧愷之曾將一箱自己非常珍惜的畫作封存好,寄放在桓玄處。桓玄卻把畫作全部竊取,並原樣封存箱子。待顧愷之索要畫作,只拿到一個空箱子時,桓玄卻稱自己從未打開箱子,顧愷之竟相信了,並且解釋說:「妙畫通靈,變化而去,亦由人之登仙。」(《晉書·顧愷之傳》)桓玄對顧愷之的侮弄和竊奪,明眼人一看就知,而顧對桓玄信任不疑,實為痴絕。
顧愷之與陸探微、張僧繇是南北朝時期三個最重要的畫家,代表著漢代美術得以迅速發展和成熟的人物繪畫藝術。唐代張懷瓘對其畫評價甚高,云:張僧繇得其肉,陸探微得其骨,顧愷之得其神。今天,顧愷之的作品無真跡傳世。流傳至今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仁智圖》等均為唐宋摹本。
編輯:果然
【更多推薦】:
宋徽宗的《瑞鶴圖》,究竟要看它什麼?
「中國重彩仕女第一長卷」——《漢宮春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