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畫流失英國,估價不低10億,大英博物館:請求中國專家保護

2020-12-14 奔走的文史

以詩傳情,以畫達意。

中國自古以來的畫作都展現了不同時期的不同特點,其描繪的山水或者人物風俗都向我們展現了時代特有的風土人情。然而說起名畫,映入大家腦海的是不是北宋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是我國國寶級的畫作,其展現了北宋當時繁榮的經濟狀況,是北宋歷史的現實寫照。有名的畫作當然不止這麼一幅,有一幅畫作比《清明上河圖》還歷史悠久,但是不像《清明上河圖》那麼幸運能夠收存於中國本土,這幅畫就是流浪大不列顛的《女史箴圖》

有名的畫作當然不止這麼一幅,有一幅畫作比《清明上河圖》還歷史悠久,但是不像《清明上河圖》那麼幸運能夠收存於中國本土,這幅畫就是流浪大不列顛的《女史箴圖》

歷史悠久,價值巨大

《女史箴圖》是東晉顧愷之根據張華《女史篇》而描繪的一幅插畫性的畫作。魏晉時期畫家們更多開始注重對人物的描繪,而女性這一群體的引起了廣泛關注。在種種歷史原因的催生下,《女史箴圖》就這樣誕生了。

《女史箴圖》其描繪的內容主要是貴族婦女的日常生活,塑造了不同的婦女形象也生動再現了當時婦女的平常生活,同時又將婦女應該遵守道德禮法蘊含其中,是一幅觀賞性和教育性都很高的畫作,是當之無愧的「畫作瑰寶」。

不幸流浪他國

這副珍貴的《女史箴圖》幾經易手,從隋朝至明朝《女史箴圖》分別被梁內府、弘文館、賈似道、張孝思收藏。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對《女史箴圖》十分的喜愛,便將其收藏起來。

但是歷史上《女史箴圖》的真跡如今已經下落不明。而其有兩個摹本分別是唐本和南宋本,但是這兩個版本具有差異,南宋本地技法還不夠精湛,所以唐本的價值更高。而唐本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入京時,被英軍第一孟加拉騎兵團的克勞倫斯·K.詹森上尉偷走。

在1902年克勞倫斯·K.詹森回到英國倫敦後將《女史箴圖》的唐本賣給了大英博物館的管理員。至此,《女史箴圖》唐本就流落他鄉,在大英博物館展出。

原有機會回國,現外派專家保護

《女史箴圖》雖說被大英博物館收藏,但是曾經它也有回到中國的機會。在1942年,日軍攻打緬甸,駐紮在緬甸的英軍被日軍圍困,新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領命率領一個團前去支援英軍,在短短兩天內擊退日軍成功幫助英軍解圍。而英國方面為了感謝中國伸出援助之手,決定讓中國在《女史箴圖》和一走潛水艇中選擇一樣由英國送出。

但是因為當時的時局原因,中國方面選擇了潛水艇,《女史箴圖》最終沒有回到祖國的懷抱。從這次事件中就有人推測,女史箴圖的價值不低於一艘潛艇,換成人民幣,至少也是10個億。但是《女史箴圖》並沒有得到最好的保護,大英博物館因為專業知識的欠缺,對《女史箴圖》的裝裱用錯了方法,過去多年《女史箴圖》開始褪色,大英博物館無奈只能請求中國方面外派專家前往英國對《女史箴圖》進行修復,中國派出邱錦仙專家和她的兩位助手赴英修復《女史箴圖》。

小結

《女史箴圖》是中國古代畫作史上的的燦爛篇章,對於《女史箴圖》不能回到祖國我們都深表惋惜。但是我們依然要去了解其背後表達的意義以及展現的時代風情,這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很好的了解過去歷史的機會。我們也期待著在未來的某一天,唐本的《女史箴圖》能夠再次踏入祖國大地,在祖國的大地上繼續向後人講訴它那個時代所發生的事。

相關焦點

  • 唯一存世的「漢劍」,價值遠超10億,英國搶走後至今拒不歸還
    而我們最關切的,還是那些在近代戰爭中被列強奪走的中國文物,而今我們參觀西方國家的博物館,還能在裡邊看到琳琅滿目的中國古代文物。幾十年來,我們從未停止流失海外文物的追回工作,但因為歷史的種種原因,已經追回的文物少之又少,前方的工作也困難重重。劍,古代的兵器之一,為「短兵」,兵中王者,被稱為「百兵之君」。
  • 盜墓賊落下12斤的「黃金劍」,估價過億元,專家:英國曾搶走一把
    劍是我國古代的兵器之一,屬於「短兵」,無論是作為武器還是作為配飾,劍在中國歷史上,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長劍可以用於戰鬥中,短劍可以護身,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很多關於劍的故事,比如說「刻舟求劍」的典故,或是「荊軻刺秦王」,就連我們的大詩人李白,詞人辛棄疾,都是一個劍客。
  • 大英博物館:全靠掠奪,十大珍品3件源自中國,英國文物僅1件
    但是更多的文物流失則是滿清無能所致,在清朝中後期,西方國家日趨強大,而清朝的統治者則故步自封,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無法自拔,導致國力衰敗,讓西方列強一次又一次地侵略,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也在侵略的過程中帶走了大量的中國文物,這些可都是無價之寶。
  • 大英博物館中古玉器,巧奪天工!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顛博物館,位於英國倫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羅素廣場,成立於1753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
  • 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是一件中國文物,曾主動歸還,為何被中國拒絕
    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一件中國文物,曾主動歸還,為何被中國拒絕英國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庚子之變的發起國,在掠奪和收藏清宮文物方面,與其他國家相比,因為動手早、下手狠,所得豐富且精品多。英國許多博物館、圖書館甚至私人收藏家都藏有清宮文物。其中以大英博物館最突出。鎮館之寶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之一,收藏了世界五大洲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物和藝術品多達百萬件。而該館收藏中國文物的歷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館時期,被認為是世界上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歐美博物館之一。
  • 順手牽猴:大英博物館是英國海上強權崛起的產物
    這時英國已取代荷蘭,成為最大的海上強權。各路合法不合法的航行者穿梭橫行各大洋,從非洲、美洲、中國,將各種稀罕物件源源不斷運回帝國中心,而斯洛恩這樣熱衷收藏事業的人物,就成了匯總工作的經手人。去世之前他立下遺囑,將其藏品全部交由議會處置,並開出兩萬鎊的索價。這在當時絕對是一筆巨款。
  • 專家欲高價收回當初被八國聯軍搶走的「永樂寶劍」,英國人:不賣
    導語:專家欲高價收回當初被八國聯軍搶走的「永樂寶劍」,英國人:不賣說起永樂寶劍,它的歷史也算是非常的悠久了。永樂寶劍早在1420年就已經誕生,在當時永樂寶劍被永樂大帝當成一件禮物送給了活佛。雖然這把劍的地位不低,但它卻在1900年被侵略中國的八國聯軍給搶走。在1900年,英、法、美、俄、日本、義大利、奧匈帝國、德國這八個國家對大清發起了戰爭,在那一年的8月14日,北京城已經淪為人間地獄。圓明園也慘遭此劫,八國聯軍無惡不作。在圓明園和其它地方搜刮掠奪的財產和寶物更是數不勝數。永樂寶劍也包括在其中,讓人感到既憤恨又無奈。
  • 此人急用錢,6萬元賣掉祖傳古畫,專家買下後,大笑:6億也不賣
    清朝末年時期,有很多古文物從皇宮中流出,有大部分流失到了海外,有小部分流失到了民間,從此這些文物是開始了「流浪」。有不少珍貴文物在流失海外之後並沒有得到珍惜,外國人對中國文物的了解程度並不高,於是就有很多古文物慘遭「破壞」,例如《女史箴圖》,這幅千古名畫在大英博物館無人問津,直到開始碎裂,掉粉,工作人員才察覺到這幅畫快要壞掉了,於是趕緊請了專家前來修補。流失海外的文物好歹進入了博物館,有專業的人員管理和保管,雖然差點毀壞,可是他們也盡力修補了,那流失民間的文物又如何呢?
  • 大英博物館:到底是大英帝國的光榮還是恥辱,看看藏品就知道了
    大英博物館位於英國倫敦的布魯姆斯伯裡區,收藏了大約八百萬件文物,是目前存在的規模最大,最全面的博物館。(不清楚800萬件是什麼概念,我告訴你,我國最大的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連地上的可以當文物的磚頭算上,也才180萬件文物。)
  • 老漢挖到一筐黃金,銀行估價2500萬,專家聞風而至,結局大跌眼鏡......
    劉老漢聽說自己挖到的黃金居然要上交,自然很不樂意,嚷嚷著要專家們回去。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唐代摹本現館藏於英國大英博物館,1860年英法聯軍攻破北京後流失海外至今,現在中國學者研究此畫不得不跑去大英博物館去隔著玻璃學習
  • 大英博物館:世界上第一座國家博物館
    位於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其藏品豐富、種類繁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大英博物館擁有100多個展廳除英國本國收藏外該博物館還收藏了世界各地近800萬件的寶貴文物和書畫珍品囊括了古埃及、巴比倫、希臘、羅馬、印度、中國等文明古國的頂級文明
  • 流失海外的文物,那些藏有重要中國文物的海外博物館!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海外各主要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達十萬件以上,這僅僅是統計在冊的,真實流失海外文物數量無法統計,只能說「海量」!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經在一次演講中說:「故宮收藏了上萬件來自外國的文物,但是都是來路清晰的,是從海外貿易、商品交流、使節納貢匯集而來的,不像大英博物館、羅浮宮、大都會博物館等收藏著很多來歷不明的別的國家的文物。」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海外各主要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達十萬件以上。
  • 大英博物館+羅浮宮竟然有免費官方在線逛!不用翻牆,中文導覽,對孩子太友好了!攻略!
    勝利女神迎風微微前傾身軀,健美的胸部披著薄薄的長袍,體魄健壯而又不失輕靈,富有質感。至今,勝利女神每天受到成千上萬人的瞻仰,成為已知雕像中表現熱情奔放與動態的作品。蒙娜麗莎:名作《蒙娜麗莎》被置放在羅浮宮二樓中間的一個大廳中,被鑲在牆壁內,顯然是特別的保護。玻璃罩周圍射出的柔和的燈光,足以使觀眾看清畫面的各個細節。
  • 大英博物館:世界上第一座國家博物館,更是座「戰利品大寶庫」
    但其實很多無價之寶幾乎是不被展出的,所以準備要去的小夥伴們,一切隨緣。在眾多的展館中埃及館、希臘館和中國區域最受追捧,因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們就在這些展館裡,尤其一層埃及館的羅塞塔石碑被人們包得裡三圍外三圍。雕刻於公元前196年的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被奉為解密古埃及文及埃及四千多年歷史的鑰匙。
  • 大英博物館有個鎮館之寶「歌女」木乃伊,專家說:它背後藏有遺憾
    在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內,陳列著一具特殊的木乃伊,有趣的是,相比於其他木乃伊生前的顯赫,她身份低微,名字也是黯淡無光,可這些依然掩蓋不住其本身的歷史價值。此時問題出現了,這具木乃伊究竟有何奇特之處?在她的背後,還留有怎樣的遺憾?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 大英博物館開放190萬張藝術品圖像,《女史箴圖》纖毫畢現
    大英博物館陳列的復活節島石像《女史箴圖》找到「顧愷之」和千年的痕跡顧愷之《女史箴圖》(唐摹本)為大英博物館最著名的中國藝術藏品,2013年,大英博物館邀請了中國及其他地區的書畫和修復專家,一起討論《女史箴圖》的狀態和保護方案。
  • 唯一傳世的「逆天」漢劍,估價超5個億,被英國搶走過拒不歸還
    由於我國古代清政府的腐敗和國家技術水平較低等原因,我國被西方列強欺壓多年,他們發動侵華戰爭,爭奪我國領土主權,燒殺搶奪,使得我國的很多珍寶都不幸流失海外。而時代在演變,國家也在發展,我國不懈探索,發展成了大國強國,在國家和各國愛國人士的努力下,很多文物都走上了回家路,許多國家也主動歸還我國文物,然而,並不是所有國家都這麼仁慈的,就如我國唯一傳世的「逆天」漢劍,估價超5個億,被英國搶走過櫃拒不歸還。
  • 大英博物館如何收集到三千件貴重中國書畫?收購和接受捐贈都有
    在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三千多件中國書畫中,有一千多件是19世紀廣東人繪製的外銷畫,主要是由雷納(Rneere)小姐在1877年捐給大英博物館。這個韋格納,最近亦引起了英國學術界的興趣,有學者專事研究這個神秘人物的身世,相信不久就會解開謎底。她送來的藏品中有許多是假大名頭,如宋徽宗、趙孟等,有中國的蘇裱和日本裱,看來她去過中國江南和日本。
  • 「大英博物館百物展」策展人:嚴肅客觀對待英國殖民和貿易史
    而這往往很有趣,看到當地的博物館將什麼作為現代生活的代表。上博展出的二維碼由此次展出的大英百件文物組成,亦是一件藝術品。澎湃新聞:在巡展過程中,每一次當地的專家有沒有提供特別的建議,特別是針對來自他們本土的一些文物?
  • 大英博物館官方上淘寶直播!
    繼凡爾賽宮首次淘寶直播後,大英博物館也來了!6月30日北京時間下午4點,備受期待的大英博物館,將聯合飛豬在淘寶直播進行官方全球首播!這也是大英博物館因疫情閉館100多天後,首次對公眾亮相,包括羅塞塔石碑、木乃伊在內的眾多館藏文物都將在淘寶直播間裡一一亮相。遊客只需要在淘寶APP搜索「一起來雲遊」,就可以享受專人講解+包場的超級VIP待遇。大英博物館始建於1753年,至今館藏已達800多萬件,涵蓋了200多萬年的人類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