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歡本文,歡迎分享到朋友圈和聊天群。
未經允許,請勿私自轉載,否則視為侵權!
雖然我從小就熟背「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但因極少實際運用,給旁人指路也都以「順著這條路一直走,第一個路口向左拐」這樣的詞語描繪。所以,工作後,最怕領導同事跟我描述路線用「朝東走,到十字路口朝南拐」這樣的字眼,這簡直比天書還難。
有了孩子以後,因為她經常會搞混左右,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也多以左和右來幫助她建立方位感,直到有一天,恬恬聽到了我跟恬爸打電話的過程。
恬爸在某個地方等我跟恬恬,打電話告訴我,他在XX大樓的南面,我順著這條路往東走,就能看到他。
我當時就蒙了,大陰天的讓我怎麼看東南西北,就不能跟我說人話嗎?直接告訴我前後左右不行嗎?
恬恬看我為難的樣子,安慰我說:媽媽,要不然你看看地圖吧?讓導航告訴你怎麼走。
我克制住內心的不爽,打開地圖,根據導航的指引,順利的找到了恬爸所在地。
也是因為這件小事,讓恬恬對東西南北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一直問我:媽媽,手機裡的地圖會告訴我們東南西北嗎?我沒有手機,怎麼判斷呢?
帶著這個疑問,我們開啟了「東西南北」學習之旅。講真,陪孩子學習的過程,我自己也終於能分辨東南西北了,也算是跟孩子一起成長進步吧。
第一步:何為東西南北?
我們知道,東西南北是表示方位的詞,可他們到底有什麼來歷?古人是如何確定這些方位詞的呢?
東:古語有云「日出東方」,最早的東是這個「東」,其字形為日在木中,含義為旭日初升,旭日初生的地方就是東方;也解釋為太陽出來的一邊;它跟西方相對,古人以東方為主位。
西:與東相對的一邊,「日落西山」,其字形為鳥在巢上,即太陽西沉而鳥歸巢棲息。「鳥歸巢」就演義為方位字「西」。也解釋為太陽落下去的一邊;它跟東相對,古人以西方為賓位。
南:早晨面對太陽,右手的一邊。其字形外框是「木」字的變形,裡面的指方向。即草木接納來自南方的充足陽光,就生育得枝繁葉茂。所以,向陽處就是南方。它跟北方相對,古人以面南而坐為尊位。
北:早晨面對太陽,左手的一邊。古人常把北字寫成二人相背。我們的祖先世代居住在北半球,為了更多地採集陽光,居室多為坐北朝南,背面就是北面,「背」也就演繹成了北方的「北」字。古人以面朝北坐為卑位,北跟南相對。
我百度了這麼多來歷,最重要的無非以下兩點:
1,古人根據太陽的升起降落確定了東西;
2,古人根據清晨面對太陽的左右方位確定了南北。
記住了這兩點,也就意味著可以自己分別方位了。如果我們早晨出門,看著太陽就能準確分辨東西南北了,是不是so easy?
第二步:東西南北跟買東西有關係嗎?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說:我去超市買點東西。那麼當孩子學習了東西南北的方位詞後,或許就會產生疑問,為什麼是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呢?
「東西」這個詞的出處有好幾種說法,比較常見也容易被大家理解的是關於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的一則趣事。
朱熹在街頭遇上好友盛溫和。盛溫和手提一竹籃子說自己要去店鋪,並約朱熹到家長敘。
朱熹望盛溫和手中竹籃問:「賢弟手提竹籃何用?」
盛溫和答:「裝東西」。
朱熹問:「不能裝南北嗎?」
盛溫和答:「不可,東方屬木,西方屬金,竹籃子裝得,南方屬火,北方屬水,竹籃子何裝?」
古人以五行對應方位,東西南北中對應木金火水土,東西面主木金;南北主火水。在古人看來,因東屬木,西屬金,南屬火,北屬水,而金木為可乘之物,故能買賣;而水火為不可乘之物,故不能買賣。因此,屬金木的「東西」可以被買賣,而屬水火的「南北」卻不能買賣。
東西的來歷也是我跟孩子一起學歷史的過程中學到的,或許還有更早關於「東西」的出處,但這個故事卻能讓孩子一聽就懂,我覺得解釋的非常妙。
第三步:有哪些可以分辨方位的工具?
我跟孩子匯總了如下幾種可以分辨方位的工具。
1,地圖;
2,太陽;
3,交通指示牌;
4,指南針;
5,向日葵;
6,北鬥七星。
另外,我們可以讓孩子思考,如果在陰天的時候,沒有任何可以藉助的工具情況下,該如何判斷方位呢?讓孩子開動腦筋,想一想是不是還有更多可以藉助的工具呢。
第四步:學習東西南北有什麼用?
首先,最功利的意義就在於能讓孩子辨別方位,提高空間方位感。
其次,能將生活中的東西南北準確踐行在紙上,提高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
第三,當孩子熟練掌握分辨方位的方法後,有助於提高孩子的邏輯推理能力。
最後,其實不會分辨東西南北也沒什麼關係,可孩子很感興趣時,家長忍心無視嗎?
第五步,關於方位的拓展延伸
1,孩子聽了「西遊記」,但為何叫西遊記,而不是南遊記,北遊記呢?當孩子學了東西南北的方位詞時,再結合地圖,她就能理解了。是因為唐玄奘走的絲綢之路,一路向西,所以叫西遊記。
而在跟孩子探討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跟孩子順便延伸幾個問題:絲綢之路是怎樣的一條路?什麼時候建立了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對古代中國有什麼影響呢?
這樣的討論、溝通過程,是不是又可以順帶著學習了歷史和地理呢?
2,我們可以在外出遊玩看不到任何方位指示牌的情況下,讓孩子根據指南針來辨別方位,並根據實際情況,比如左拐,右轉等路線變化,來觀察指南針的方位變化,從而掌握指南針的變化規律。
3,由於我們最近對分別東西南北特別感興趣,所以我們每天走路回家的路上,我都會讓恬恬判斷,我們現在正在往哪個方向走?我們身後是什麼方向?我們左邊、右邊是什麼方向?當我們改變了路線,繼續讓孩子判斷,我們剛才轉向了哪個方向,現在又朝著哪個方向前進?
都說「最好的教育,便是無痕教育」,如果我們都能做到有心無痕,那麼潤物無聲的這一天將不再遙遠。
願我的分享,與你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