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資治通鑑·周紀三》【原文】燕人共立太子平,是為昭王。昭王於破燕之後。吊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卑身厚幣以招賢者。謂郭隗曰:「齊因孤之國亂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誠得賢士與共國,以雪先王之恥,孤之願也。先生視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古之人君有以千金使涓人求千裡馬者,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而返。君大怒,涓人曰『死馬且買之,況生者乎!馬今至矣。』不期年,千裡之馬至者三。今王必欲致士,先從隗始,況賢於隗者,豈遠千裡哉!」於是昭王為隗改築宮而師事之。於是士爭趣燕:樂毅自魏往,劇辛自趙往。昭王以樂毅為亞卿,任以國政。
【解讀】燕昭王是戰國時期燕國第39任君主。他在位33年,招賢納士,振興燕國,讓積弱積貧的燕國盛極一時,差點還滅掉了齊國。本文講的是燕昭王上任初期的故事。
一、背景介紹
公元前318年,身居北方的燕國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燕王噲將君位「禪讓」給相國子之。
(具體分析詳見本專欄另一篇文章《資治通鑑》中蠢到窒息的禪讓背後:看權力是如何被逐漸侵佔的)
燕子之為王三年,國內大亂。將軍市被與太子平謀攻子之。《資治通鑑·周紀三》
燕國國內動亂幾個月,死亡達幾萬人,全國上下人心惶惶。此時,齊宣王看準時機,興兵討伐燕國。燕國軍隊毫無戰意,城門大開不守。齊國軍隊順利抓獲子之,並把他剁成肉醬。而燕王噲也在戰亂中被殺害了。
這是一個典型的「不作不死」案例,是非曲折都已成空,這場鬧劇的最終結果是齊國成為了最大贏家。
但是齊國人吃相太難看,「殺其父兄,繫纍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毀壞了燕國的宗廟,把裡面的禮器都拉回齊國臨淄了。這哪是平亂啊,簡直就是要滅國了。
於是其他勢力看不下去了。燕國人民開始了反抗,諸侯各國也策劃救援燕國。齊國迫於形勢和壓力,不得不撤出燕國。
公元前312年, 趙武靈王將燕王噲送在外國當人質的庶子,從韓國護送回燕國即位,是為燕昭王。
二、事件始末
燕昭王即位後,面對是一個傷痕累累、恥辱加身的燕國朝堂,名副其實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
{!-- PGC_COLUMN --}深」。
他開始深入基層,了解民間疾苦,憑弔死者,探訪貧孤,與百姓同甘共苦。此外他還紆尊降貴,用重金來招募人才,但是效果甚微,搞得燕昭王非常不得勁。
有一次,他問大臣郭隗如何才能招攬賢士共商國是,復興燕國。厲害的郭隗給他講了一個厲害的故事,並講了一句厲害的話,從此惠澤子孫,千古留名。
這個厲害的故事是這樣的:
古時候有個君主派一個負責灑掃的涓人用千金去購求千裡馬。
那個人找到一匹已死的千裡馬,用五百金買下馬頭帶回。
君主大怒,涓人解釋說:「死馬您還買,何況活的呢!天下人知道了,好馬就會送上來的。」不到一年,果然得到了三匹千裡馬。
那句厲害的話是這樣的:
今王必欲致士,先從隗始,況賢於隗者,豈遠千裡哉!(現在大王您打算招致人才,就請先從我郭隗開始,比我賢良的人,都會不遠千裡前來的。)
燕昭王聽後深受啟發,馬上為郭隗翻建府第,高官厚祿賞賜,拜為自己的老師,倍加恭敬。
消息一傳十、十傳百,求賢若渴的燕昭王高築黃金臺招攬賢才。於是各地的賢士果然爭相來到燕國。
燕昭延郭隗,遂築黃金臺。劇辛方趙至,鄒衍復齊來。(@李白《古風·燕昭延郭隗》)
燕國也因為君明臣賢、勵精圖治,一躍成為強國。
三、解讀與啟發
燕昭王無疑是燕國復興的關鍵人物。回顧他在本故事中的表現,為我們樹立一個「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的樣板,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1.做人,從低調處入手。作為長期在韓國做人質的燕昭王,在國家剛被齊國侵略、本人沒有任何國內根基的前提下,先從最基礎、最容易的的民生工作入手,與百姓同甘苦共命運,能夠極好地樹立自己務實、親民、實幹的形象,有利於儘快獲取全國各階層對自己的擁護。
2.做事,從高調處著眼。燕昭王明白人才對於國家的重要性,所以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所以「卑身」,就是放下君王的架子,甘心執弟子禮,以賢者為師,讓賢者有尊嚴。所謂「厚幣」,就是不惜重金,不講代價,以極其優厚的待遇供奉賢者,讓賢者有價值。古往今來的招賢措施,都不外乎讓賢者「有尊嚴」「有價值」。
3.注重宣傳。從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燕昭王是一個善於講故事、善於宣傳的領導幹部。比如,「吊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領導下基層調研並慰問困難群眾,這種小事居然能夠載入史冊還廣為傳播。又比如,燕昭王在聽取了郭隗的故事後,馬上樹立郭隗為典型,「築宮而師事之」,樹立了一個求賢若渴的君王形象。
4.善於炒作。燕昭王不僅懂宣傳,而且會炒作。他在郭隗身上花下重金還不算,還在易水河畔「築黃金臺,置千金於臺上,以延請天下名士」,極大地滿足了老百姓的好奇心和傳播欲,頓時造成轟動,將自己的招攬賢才的廣告效應放大到了極致。
經過上述的分析,我們能夠看出來,一個人要低調做人、高調做事,這是成大事者的必備因素。同時,也適時進行自我宣傳、自我炒作,有利於更好地打造自己「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形象,就如同「滾雪球般」不斷加持自己。
當然,宣傳炒作要有度,不能引發周邊反感,否則會有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