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人民醫院加快人才隊伍建設,著力提高醫療技術和服務水平
聚力打造自貿港高水平醫院
海口市人民醫院綜合大樓。
海口市人民醫院舉行儀式歡迎馳援湖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醫護人員凱旋。
海口市人民醫院醫護人員在湖北重症病房救治患者。
1月29日(農曆正月初五),海口市人民醫院醫護人員在廣東省徐聞縣海安新港碼頭卡點值守。 本報記者 王凱 攝
1月26日(農曆正月初二),海口市人民醫院發熱門診,醫護人員在接診病人。 本報記者 宋國強 攝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海口市人民醫院提供
從引進世界一流醫療設備到率先開展高精尖手術,從開設專病門診、推行MDT診治到打造精品學科、醫教研一體化發展,從精細管理、深入開展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工作到柔性引進國內國際一流醫療人才……海口市人民醫院以建設「綜合型國際標準化醫院」為奮鬥方向,在醫道傳承與開拓創新中穩步前行,向打造人民滿意的自貿港高水平醫院這一目標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成為群眾就醫路上「溫存的停靠」。
「讓醫生圍著病人轉」
整合多學科資源,打造精品學科,為患者提供「一站式」診療服務
去醫院看病,很多人會面對繁雜的分科而無所適從。一種疾病,往往需要患者輾轉多個不同科室,不但會給患者就醫帶來不便,也可能耽誤治療時間,從而造成更大的看病負擔。
如何從患者的治療需求出發,「一站式」解決患者看病難題。近年來,海口市人民醫院(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附屬海口醫院)積極探索和踐行多學科合作診療,尤其是該院成功打造的國家級標準的腦卒中中心和胸痛中心,在為心腦血管危急重症患者提供優質醫療服務的同時,也增強了醫院的品牌優勢,提高了醫院的核心競爭力。
8月8日11時35分,海口市人民醫院急診大廳內,急診呼叫系統響起:「一位疑似卒中患者被送至醫院」。1分鐘內,患者生命體徵數據採集完畢;3分鐘後,患者被轉運至CT室;20分鐘後,靜脈溶栓完成,患者病情開始好轉。
這是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口市人民醫院急診卒中中心目睹的一幕。作為我省腦卒中患者救治主力軍的海口市人民醫院,診療速度如此之快,歸功於其近10年來一直致力於為急診患者提供「一站式」診療服務。
「每過15分鐘,卒中患者無殘疾生存的可能性便下降10%」海口市人民醫院急診科醫學部主任付斌介紹,近年來海口市人民醫院致力於打破「科室壁壘」,打造多學科合作的精品學科,既避免了患者在多個科室間輾轉求醫,又抓住了治療患者的最佳時機,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讓『病人四處找醫生』變成了『醫生圍著病人轉』。」付斌說,國際醫學的發展趨勢和海口市人民醫院自身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針對一些危重疾病,建立多學科合作的診療機制,最大限度整合多學科優勢,不僅有助於建立某類危重病種診療的新標準,也明顯改善了急危重症病患的就醫體驗。
「大醫院就要啃硬骨頭,我們要為當前盡職,更要為長遠負責。」這是海口市人民醫院院長楊毅軍在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得最多的一句話。這句話的背後,凝結著服務一方百姓的擔當,展現了厚植髮展優勢的眼光。
楊毅軍認為,急危重症的多學科協作診療在大幅提高診療效率、為患者帶來切實利益的同時,也使團隊中的每名成員從中受益,推動了醫院醫療水平的整體提升,對促進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也大有裨益。
「有了金剛鑽,敢攬瓷器活」
率先引進「達文西」機器人開展手術,明顯提升手術治療質量和效率
「有了金剛鑽,才敢攬瓷器活。」醫院要服務好患者,離不開過硬的醫療技術和先進的醫療設備。
8月10日上午,71歲的趙先生正躺在海口市人民醫院的手術臺上接受前列腺腫瘤切除手術。
通常,該手術需要4名醫生圍在手術臺前,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但當天手術進行時趙先生身邊只有一臺像章魚一樣的機器人和一名醫生助手。機器人拿著手術器械進入腹腔內部,小心翼翼地避開動脈血管,探查著腫瘤的存在。事實上,並非這個長得像章魚的「達文西」機器人在做手術,而是泌尿外科主任醫師呂蔡在操控著它。
該例手術是海口市人民醫院成功完成的第80例「達文西」機器人手術。早在2013年,剛剛30歲出頭的呂蔡和科室的幾位同事一起,被醫院派往國外學習如何實施最先進的「達文西」機器人手術。隨後,在海口市政府的支持下,海口市人民醫院籌備引進「達文西」機器人相關事宜。2018年底,這臺「達文西」機器人終於落戶海口市人民醫院。海口市人民醫院也成為我省第一家擁有此型號機器人設備的地方公立醫院。
「引進一臺『達文西』機器人需要2000萬元資金,不光需要前期的巨大投入,後續設備的維護和專業醫療團隊的培養,更考驗醫院的醫療水平和實力。」呂蔡表示,海口市人民醫院先後派遣5組醫務人員去學習機器人手術業務。如今,有不少泌尿疾病重症患者奔著海口市人民醫院的「達文西」機器人手術而來。
患者為啥這樣信賴這臺機器人?呂蔡介紹,「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的優勢是:在高清晰的3D視頻成像系統的支持下,把手術部位放大20倍,突破了人眼的局限,使病灶更清晰,手術部位更精準。機器人「手臂」可靈活轉動360度,突破了人手的局限,在原來人手伸不進的區域,完成轉動、挪動、擺動、緊握等操作,沒有死角。「達文西」機器人手術比傳統手術清除病灶更徹底,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大大縮短了患者術後康復時間。
據介紹,「達文西」機器人手術適用範圍廣,幾乎涵蓋除神經外科、骨科外的所有手術,包括普外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外科、胸外科、婦科、五官科、小兒外科等。
「醫院要發展,關鍵在人才」
實行積極開放的人才政策,讓各類人才進得來、留得住、用得好
人才是事業發展最寶貴的財富。近年來海口市人民醫院著力建設高素質、專業化人才隊伍,創新人才培養支持機制,實行積極開放的人才政策,構建更加開放的引才機制,全面提升人才服務水平,讓各類各層次人才進得來、留得住、用得好。
8月14日下午,海口市人民醫院全科門診正在開展技術技能培訓,培訓的主題是「嬰兒發育評估」。主講老師就是海口市人民醫院兒童醫學部副主任王丹虹。
王丹虹如今是海口市人民醫院兒科的一位年輕骨幹醫生。2004年,她從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本科畢業,得益於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與海口市人民醫院建立的合作關係,來到海口市人民醫院實習並留用。3年後,王丹虹在海口市人民醫院的支持下,又回到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攻讀碩士研究生。
「醫院非常注重年輕骨幹醫生的培養,作為一個教研結合的研究型醫院,在這裡工作,可以充分感受到『教學相長』這4個字的真正內涵。」王丹虹表示,海口市人民醫院為年輕醫生的成長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常邀請世界一流專家來院開辦講座、指導業務,同時分批次選拔素質高、能力強、業務精的骨幹醫生到省外學習,幫助更多想幹事業的年輕人練好「內功」。
據介紹,對於工作後繼續攻讀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年輕醫生,海口市人民醫院出臺了多項獎勵政策,通過免費提供住宿,免交水電費用,發放生活補貼、優秀學生獎學金,以及年終獎等方式,緩解學生在讀期間的生活壓力,讓他們可以踏踏實實提高醫療專業技能,順利畢業。寬鬆良好的發展環境,讓很多年輕醫生選擇留下來。
此外,海口市人民醫院還積極對接國際優質醫療資源,引進了一批洋專家,打造國際醫療團隊,深入臨床一線開展交流查房、多學科聯合診療、護理交流、學術研討等,進一步提升疑難重症診療能力。
「醫療是高科技行業,醫院要發展,關鍵在人才。」楊毅軍表示,本著「不為我有,但為我用」的引才理念,根據省、市的有關政策,海口市人民醫院改變以往單一的「剛性」引才方式,多舉措「柔性」引才。對醫院急需的人才,首先考慮為他們辦理錄用或調動手續,對於一些知名醫院的專家學者,確實辦理不了調動手續的,想方設法在感情上與其溝通,讓他們能關心醫院的建設與發展,採取聘任為客座教授或籤訂短期合同等方法,讓他們定期來為海口市人民醫院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