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刷到一個很火的抖音片段,是鄭希怡和田亮育兒觀的battle,片段出自綜藝節目《小巨人運動會》。他們育兒觀的碰撞是什麼呢?
鄭希怡小時候上過各種興趣班,童年生活很不快樂,所以當自己有了女兒之後,她決心要尊重女兒的天性,給她一個比較沒有壓力的快樂童年。
田亮說:「我是有了孩子以後發現,當家長,首先要學的就是讓孩子去跟大家一樣,上補習班。」
鄭希怡就反問:「為什麼要大家一樣?」
田亮說這是一個家長承受不住的大流。
鄭希怡反駁說:「現在我就在承受這個」
因為,即使現在她女兒到了上學的年紀,她也沒有著急讓女兒學習文化知識,選擇給她女兒報的學校是學習 怎麼種田,種菜,7歲前都不會教孩子認字,學字,目前都不會握筆之類的。提倡的就是一種慢學的過程,所謂不隨大流吧。
隨後鄭希怡表示雖然大潮流是那樣,孩子可以不跟著別人,自己頂住那個壓力就可以了。
田亮反問:「你頂住,孩子頂得住嗎?孩子告訴你說,我很不開心。為什麼?因為別人都可以,我不行。」
鄭希怡則堅持地認為,這個家長教育孩子,孩子不需要去跟別人比較,不要那麼累,學會享受快樂就夠了。
不過,不管在哪個平臺的評論區來看,大部分網友還是更支持田亮的觀點。
個人也是比較支持田亮的觀點的。就如網友所說,家裡有條件當然可以慢學,普通家庭可耗不起。家底厚,耗得起啊,普通家庭拿什麼去跟人家比呢?人家物質條件如此優越,父母人脈也不是普通人能比的?人家的孩子即使不高考也還有大把很好的退路?快樂童年不是錯,不給孩子太大的壓力也不是錯,但是像鄭希怡這樣放養的在明星群體也算是少數。
然而,所謂明星放養,真的是完全撒手不管,放縱孩子自由,讓孩子快樂成長嗎?
明星孩子放養的真相
信息網絡的發達,讓我們能從很多電視節目或者媒體平臺上一窺明星育兒的一面。娛樂圈中很多明星的教育理念都是比較超前的,對孩子的教育認為應該「放養」,尊重孩子的天性,儘量讓孩子快樂成長。
孫儷和鄧超就曾說過不會給孩子報補習班。陸毅對自己的女兒也是以心靈成長為主,從不強迫女兒學習,希望女兒們做一個心靈富足的人。
但是明星父母們的「放養」是給孩子完全的自由,快樂成長嗎?
如果你只是片面的理解明星父母們放養,以為放養教育就是讓孩子毫無壓力,放縱自由,快樂成長,這樣就擁有了快樂童年,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曾在《天天向上》節目中放言「拒絕網課」而火上熱搜的黃覺,雖然他認為學習成績進步一點退步一點沒什麼大不了的,連孩子們玩手機也不受限制。
但是,當你真的去看完完整的視頻節目之後,你就會發現,這是世界,看問題真的不能太片面,你只看到他拒絕網課,以為他就是放縱孩子不學習了,而其實人家是用更好的學習方式讓孩子學習而已。不上網課,但不是不學習啊!
人家有個好老婆,好媽媽,為了讓孩子更有效率地掌握要學的知識,黃覺的妻子麥子親自給孩子做好學習規劃,每天只需要兩到三個小時就可以把一天的課程內容學會。妥妥地提高了孩子們的學習效率。
8歲兒子核桃性格比較內斂,黃覺就讓他學習鋼琴,在音樂中找到一個自我傾訴的途徑。5歲女兒小棗性格非常活潑,黃覺就讓她學跳芭蕾舞,並教導她要學會堅持,不能半途而廢。因為怕疼,女兒哭著鬧著不肯跳,麥子卻從頭到尾都沒有心軟,堅持地告訴她必須要做。這叫因材施教,更有利於孩子們的健康成長。
同時,黃覺和麥子也很自律,不會把大量時間花在手機和遊戲上,而是以身作則地引導孩子。
你只看到黃磊的女兒多多8歲擦口紅,9歲打耳洞,13歲染髮,你以為黃磊的女兒過於早熟了?不務正業,覺得這些都有點「不良少女」了吧。然而,看似「不務正業」的多多,從小就跟著爸爸媽媽一起參演話劇,10年間走過40多個城市,演出500餘場。7歲時,她就可以用英文創作劇本,8歲時第一次翻譯英文繪本,12歲時已經翻譯了三本英文繪本,還會用英文寫詩。她還給《小王子》《圓夢巨人》《冰川時代2》等英文動畫片配音,與大導演史匹柏流利地用英文交流。
多多還與小提琴家呂思清的兒子包攬鋼琴獨奏、鋼琴四手聯彈、小提琴獨奏等5個一等獎。
擁有「神仙兒子」的海清,時常感慨自己太幸運,「基本上從沒為孩子的學習苦惱過,感恩天地。」然後你就以為海清真的沒為兒子的學習上心了嗎?真的全靠孩子自己努力變得優秀的?
優秀的孩子從來不是天生的,海清一直以來,除了支持孩子培養興趣,還用自己的自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海清曾經對記者說過:「我帶兒子上遊泳課,所有的爸媽都在岸邊喊加油,就我手裡拿著劇本,一邊看一邊打著電話,一會兒我兒子跑過來,說媽媽我不想遊了。我說你再遊會兒,等媽媽把這段看完。」兒子學習書法和英語時,海清也會全程陪同,和兒子一起進步。
海清也是以身作則,帶動了孩子養成了自律的習慣,然後母子兩人在各自的領域一起努力向前。
所以說,明星父母們所謂「放養」教育的背後,其實是明星父母給予了孩子更有效的陪伴和強大的教育資源。#鄭希怡女兒7歲前不會寫字#明星所謂的「放養」是智商、情商兩不誤,通過物質和教育方式上的不遺餘力,減少孩子精神上的束縛,賦予孩子的人生更多可能性。
那麼作為我們普通人要怎麼辦呢?雖然我們沒有那麼豐厚的教育資源,沒有那麼強大的人脈資源,但是我們也可以以身作則地幫孩子培養好的習慣,好的品質,這也是一個人成人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內核。儘可能地多多陪伴孩子。
你希望自己的子女變成什麼樣,那就儘可能地自己以身作則去引導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