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嶺鄉「講述我的脫貧故事 」
活動側記
孫俊堂
金色秋日,碩果纍纍。隨著收穫季節的到來,農民內心的喜悅蕩漾在臉上。
2020年9月26日,分水嶺鄉「慶豐收、話脫貧、感黨恩『盛武杯』首屆金秋節」拉開序幕,活動精彩紛呈,高潮迭起。
午間,圍繞脫貧攻堅工作,縣文聯、作協組織的文學採風隊邀請鄉黨委書記李曉波、鄉長張巍介紹全鄉脫貧攻堅故事。兩位80後的鄉領導踔厲風發,韶華盡顯,一口氣如數家珍介紹了分水嶺鄉的人文地理、風情民俗,又躊躇滿志地介紹了鄉黨委、政府的工作思路、奮鬥目標。在談到脫貧攻堅工作時,他們油然一笑:「總書記講過一句話『小康不小康,關鍵在老鄉』,今天下午有個『講述我的脫貧故事感恩教育演講比賽活動』,大家還是去聽聽老鄉們是怎樣說的吧。」
演講比賽活動在鄉政府會議室舉行。下午2點30分,不大的會議室裡已經座無虛席,演講人員、評委、主持人各就各位,觀眾席已無空座,我們只好擠佔在後場空地或中間走道上。
主持人青春靚麗,聲音甜美,一段開場白後,宣布演講比賽正式開始。演講人員、評委、主持人均屬鄉政府、各扶貧單位的扶貧隊員。演講是按照大家抽籤順序進行的。
第一個走上臺演講的是來自會同村貧困戶李榮。她拿著稿子深深地向大家鞠了一躬,雖有點膽怯,但掩不住心中的激動:「我家是2015年的貧困戶,貧困原因是四口人只靠3畝責任田的微薄收入,還有兩個孩子上學。在黨的脫貧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家享受的一戶一項資金入股大義合作社,每年得到分紅,兩個孩子上學享受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我們就想,黨的政策這麼好,不能躺倒身子『等靠要』,自己要有發展動力。於是利用金融扶貧貸款政策,貸款5萬元,購買了農機具,流轉了村民80多畝土地,去年在大旱的情況下,賣糧收入6萬多元,今年收成更好,肯定超過了去年。我們得到了實惠,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我要說說心裡話『黨的政策好,脫貧見成效,致富奔小康,心裡喜洋洋』。」
李榮的演講博得觀眾熱烈掌聲,9.8、9.8、9.7、9.8....評委們第一次就亮出了高分。
第二個出場的是松莊村黨支部書記薛彥青,他介紹到松莊村有十八盤、馬家溝、羊道上等十多個山莊窩鋪組成,處於大山之中,村民以開荒種地、狩獵為生。環境惡劣,交通閉塞,通信不暢,村民生活貧困。2008年之後雖然經過大規模的移民搬遷,但部分村民還難於擺脫貧困。到2015年,全村205口人中,屬於貧困的56人,貧困發生率達27.3%。近年來,村委號召搬遷戶在搬出地同步實施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工程,發展資源環境可承載的綠色生態產業以增加群眾收入;組織群眾在建設新農村的同時,開展身邊「增綠」行動,優化生產生活空間;發展生態林業、農牧產業,健全生態補償機制,讓群眾共享「生態紅利」。光伏扶貧、金融扶貧等一系列舉措,實現了整村脫貧。正如貧困戶苗彩平所說:「過去是吃了上頓愁下頓,窮得連媳婦也不敢討;現在是趕著牛兒奔小康,不僅要脫貧,還要脫『單』。」
46歲的武彥軍是石盤村的貧困戶。2008年因車禍肝膽切除的手術和後期治療,導致負債纍纍,全家居住在隨時可能倒塌的土坯房,僅靠妻子種地維持生活。欠債和貧困壓得夫妻抬不起頭,彥軍對未來的生活愈來愈沒有信心。2014年初,經村民評議,他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村扶貧工作隊積極上門幫扶對接,為其辦理了低保、門診慢性病卡,為他兒女申請了助學金,解決了孩子的讀書問題,村委會和扶貧工作隊還根據他身體狀況安排公益崗位和生態護林員。扶貧工作隊、村委會的真心幫扶,讓彥軍夫妻鼓足了勇氣,積極參加各類技能培訓,積極尋找掙錢機遇,生活狀況逐漸改善,兒女們完成了學業,通過危房改造家裡蓋起了五間新房,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武彥軍講著講著眼裡噙滿感激的淚水。
《破開窮繭話彩蝶,汗水澆開致富花》,這是來自窯兒頭貧困戶李豔林演講稿的題目,是扶貧幹部幫他撰寫潤色的。李豔林和妻子都是小學文化,生在大山裡,缺乏致富本領,靠打工養家餬口,還負擔兩個孩子在外讀書,生活過得貧困。與別人不同的是,豔林自從列入一般貧困戶後一直不願見人,他說:「成為貧困戶並不是件光榮的事,現在黨和國家的政策這麼好,咱有胳膊有腿的還得國家照顧,實在是不光彩!」之後,他在父親的支持下借款買了兩頭牛,當起了「牛倌」。在鄉政府的關心下學習掌握了飼養牛的技術,特別是4000元的貧困戶一戶一項補貼到帳後,更加堅定了他發展養牛業的信心。在包村幹部、扶貧工作隊、支村兩委幫扶力量的幫助下,先後又獲得了5萬元扶貧小額貸款,幾年間,滾動發展到擁有大型拖拉機、打捆機,400多平方米、可存欄55頭牛的大牛棚。現在,他家一年下來可銷售肉牛30頭,年利潤可達20萬元,率先達到小康水平。「我家4口人,光養牛一項,全家人均毛收入就5萬元,俺現在是甚也不發愁。以前是人養牛,現在是牛養人,活到這個程度真是說句良心話,得感謝黨的扶貧好政策呀!」
如果說李豔林的脫貧故事叫人大吃一驚,那麼賈貴流的演講會讓人回味無窮。他家是分水嶺鄉司莊村,今年60歲。1997年一場車禍導致他肢體殘疾。禍不單行,2012年妻子又患病做了手術,家無積蓄,人無能力,加上正在上學的兒子也需要錢,一全家人陷入極度貧困的泥沼。2014年,他家被列入扶貧對象。駐村工作隊了解了他家庭情況後,首先在思想上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堅定脫貧致富的信念。並同村支兩委在經濟上和技術指導上支持幫助他家在208國道旁開了「農家樂」飯店,還給了孩子5000元的助學金,幫助孩子完成學業。同時,他又得到國家5萬元的無息貸款,擴大了經營範圍,收入一年比一年多,2017就光榮脫貧。在他的帶動下,村民們也利用山大溝深的優勢,大力發展養殖業。現在全村養牛60多頭,養豬400多頭,養羊300多隻,養雞2000多隻,全村脫了貧,家家戶戶過上了好日子,村民個個樂開了花!
南關村67歲的唐引元,家中只有他和老伴倆人。「我們雖說是吃『五保』,溫飽不發愁,但武沁鐵路駐村工作隊沒有忘記我們,經常來我家問寒問暖。發現我家住的是危房,便和鄉政府、村委會共同商議進行了危房改造,還解決了新農合補助,享受養老保險。現在我們老兩口不愁吃不愁穿,活得快快樂樂,這全靠黨的關懷。我感謝黨,感謝政府。共產黨就是我們的大救星,就是我們的衣食父母。」
樸實的語言,感恩的心裡話,贏得場上陣陣掌聲,評委的評分一直保持在9以上高位。
與眾不同的一位演講者是坐著輪椅在演講臺前進行的。上午我在活動的開幕式會場上已經與他有過交談,身體殘疾,下肢癱瘓,做的皮鞭子好看結實,一甩會發出「噼噼...」清脆的響聲,我也開心地試了試。有人告訴我,他還有個絕活兒,可以見啥說啥,不假思索就能編出一段順口溜,沒有想到今天他也是演講參賽者。
他叫楊永元,分水嶺村人,今年63歲。受家族病史遺傳,19歲時下肢彎曲變形,不能行走,靠爬行艱難生活。他經常對人說:「我楊永元雖然身體殘疾,但是遇上比爹娘還親的偉大的黨,趕上了好時代,還有為人民服務的上上下下各級政府領導,活了60多歲,沒受過各種節制。黨很照顧我,一直吃的低保,各方面對我好。可是咱不能給黨丟臉,更不能給村裡脫貧攻堅拖了後腿,要儘自己能力,想辦法脫貧,過上幸福生活。」
永元穩定好車輪,手伸向自己的腰包,我以為他是往外掏演講稿。沒想到,他像變魔術似地掏出了蓮花落竹板。只見他向場上人們投去微微一笑後,兩手在空中上下舞動,「噠得兒噠噠得兒噠」歡快的竹板聲在會場上響起。竹板聲由快變慢,由強變弱,漸漸停下,該他出口了。平時歡樂幽默的他在這個場合可能緊張了,一時竟忘記臺詞,引得人哄堂大笑,但更多人是為他擔心。冷靜一下,竹板再次響起,停下:
諸位村民站一站,聽我永元說一段
咱們趕上好時代,不愁吃來不愁穿
無兒無女吃五保,養老低保人誇讚
家家安的大彩電,說說唱唱天天看
家家有了小汽車,省城縣城常圪轉
全體村民加油幹,貧困帽子甩一邊
咱們趕上好時代,感謝黨來為民把好事辦
芝麻開花節節高,黨的政策就是好
我們生活有保障,感謝各位好領導
黨的政策過得硬,上下擰成一股勁
我們要聽黨的話,黨叫幹啥就幹啥
咱們緊跟共產黨,脫貧致富達小康
共同實現中國夢,幸福生活萬年長
在熱烈的鼓掌聲中,楊永元結束了他的快板書,臉上露出不甚盡然的笑容。
13號選手是來自長南村的張麗。她不是貧困戶,是一名村委成員。她演講的內容是自己如何幫助貧困戶脫貧的故事。2017年,她被選為村委委員後,感到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的,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幾年來她同村支兩委、駐村工作隊撲下身子實幹,擼起袖子大幹,尋找項目、落實資金,建起了養豬場、光伏電站,種植了連翹藥材,新建蓄水池,解決村民飲水困難,寬帶網絡進村,建設文化廣場、大眾澡堂,村容村貌徹底改觀,村民精神面貌發生很大變化。全村68戶貧困戶使用「一戶一項」資金入股企業分紅和自行發展產業,入股多維牧業和合作社養雞業的年分紅達8%;14戶利用金融扶貧小額貸款入股企業,年分紅4000元;貧困戶段玉堂、陳奮平參加國有林管年增收6000元。全村33戶危房得到改造,29戶貧困戶雙籤約,看病報銷兜底保障,15戶辦理慢性病卡,貧困人口享受三保險、三救助;村上還創建起愛心扶貧超市、小夜校,開展公益勞動、衛生評比、學雷鋒做好事,文明戶積分卡等等,激活了群眾的內生動力,煥發了精氣神,大家活得開心,過得幸福,為達小康鼓足了幹勁。
「國家政策這麼好,我的三個孩子都享受到教育扶貧政策,幫我減輕了那麼大的負擔,作為一個貧困戶,我不能光把感謝掛在嘴上,也得為國家和集體做點事呀!」最後一位演講者張國平由衷地說道。張國平是玉品村的貧困戶,貧困原因是妻子患有長期慢性病,住院、平時吃藥花錢不少,還有三個上學的孩子。近年來,在鄉黨委、政府、駐村工作隊、村支兩委的幫助下,利用金融扶貧政策由一頭牛發展到5頭,還當上了護林員,妻子享受慢性病報銷政策,加上自己10多畝地的收入,家裡逐漸擺脫了貧困,日子過得紅火起來。「吃水不忘打井人,致富路上報黨恩」,張國平工作積極認真,無論天氣如何惡劣堅持巡山不動搖,妻子、孩子、一家人只要有空就主動打掃街道,幫助村委做力所能及的活兒。
演講比賽在緊張有序中結束,作為一名聽眾,感覺演講者都貫穿著一個中心——感恩。
感恩,以黨中央,「為了讓廣大農民都過上幸福美滿的好日子,一個都不能少,一戶都不能落」,領導全黨、全國人民上下同欲,戮力酣戰,在人類減貧史上進行了一場偉大的實踐,取得了偉大成就,給農民帶來實惠,帶來幸福。
感恩,各級黨委、政府,駐村扶貧工作隊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真誠扶貧,構築脫貧致富的四梁八柱,不僅僅是在物質上的「雪中送炭」,更多的是不再「授之於魚」,而是「授之於漁」,在精神上扶「志」,幫扶上扶「智」,產業上扶「技」,激活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讓他們充分利用自己獨特的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培育新產業、新動能、新增長極。
比賽的成績出籠,主持人當場公布了獲獎名單,會同村的李榮和司莊村的賈貴流獲得並列第一名,南關村的唐引元和分水嶺村的楊永元分獲第二、第三名。我身邊石塔村的參賽選手杜俊林沒有進入前三名,我笑著問他有何感想,他憨厚地笑笑說:「咱不是為了領獎才來的,是想把咱的心裡話掏出來給大家講一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