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的人們發現,動物具有一定的規律性,雖然有的差異性很大,但是也有很多共同點。農耕子今天以昆蟲為例來分享一些有趣的現象,對於交接動物的特性就會有一個新的認識。
動物是順應天時地利熱存在的一個個群體,離不開食物源、水源地、棲息地,對於環境有一定的選擇性和適應能力,具有繁衍後代需求和種群特性等。
1.動物總是圍繞食物源而存在
有一個有趣的存在就是小麥吸漿蟲,它總是在小麥開始抽穗以後才開始從土壤底部向上移動,最後羽化,在小麥上面產卵,幼蟲吸食小麥籽粒的營養,最後又落到土壤,第二年條件適合的時候才出來,否則,它就會在土壤裡不出來,所以,小麥吸漿蟲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和其它作物輪作。
每年都會在核桃開花期變成成蟲,然後在幼果期鑽入表皮地下,甚至於內表皮取食,所以基數大的地區,每年都會出現核桃黑蛋。
蚜蟲在潮溼的環境大量繁殖,都不需要交配,而在高溫乾旱季節產生有翅蚜,遷飛到生長旺盛的植株上面危害。
成蟲完成交配以後,就會將卵產在幼蟲喜歡的食物上面,這就是動物的對於食物源的趨性。
2.動物離不開水
雖然昆蟲不可能都在水中生活,但是在一定的階段,沒有水就無法繁衍。比如蚊子、蒼蠅、蜻蜓等昆蟲都會在水面上完成交配,或者將卵產在水裡面,或者在潮溼的環境中,幼蟲在裡面生存,也只有在成蟲的時候到處飛舞。潮溼的空氣或者田間小氣候都是大部分昆蟲繁殖的場所。
3.昆蟲有相對固定的棲息地
我們都知道蝗蟲有選擇性的產卵地,所有的昆蟲都會有選擇性的植物取食,越冬場所也相對固定。了解這些,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消滅害蟲,而不僅僅局限於化學防治。
4.繁殖能力
每一種昆蟲的繁殖能力都不一樣,其中包括一年繁殖幾次、每次能繁殖多少後代、繁殖過程中所需要的外部條件(溫度、溼度、光照、寄主數量等)等,也有一些求偶行為,比如知了的鳴叫、蟋蟀的抖動翅膀、蜂王飛入高空、雄性蠍子被雌性吃掉等,無一例外,都是適應性所決定的,是本能驅使,否則這個物種早已不復存在。
5.種群特性
螞蟻、白蟻、蜜蜂等具有一定的社會屬性,有一定的分工協作,才能完成這個群體的存在。蚧殼蟲依靠群體形成保護層,才很難滅除。蚜蟲大量聚集,化學農藥一次性很難消滅。蝗蟲單個存在和形成蝗災會發生很多變異。草地貪夜蛾隨風長距離傳播,才讓人類防不勝防。
所有的動物都有規律性,比如遷徙規律、求偶習性、冬眠習性、自相殘殺習性等,了解這些,更加會對大自然產生無限的求知慾望,甚至於外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