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特稿:老兵回家

2021-02-23 北部戰區陸軍

早上6點,老兵張松的手機鬧鐘鈴聲準時響起,鈴聲還是起床號。他條件反射地一骨碌爬起來,才猛然意識到,自己此刻已經不在連隊。

環顧四周,張松發現好幾位戰友都醒了。

昏暗的車廂裡,有個老兵正快速穿衣服,卻在彎腰穿鞋時突然頓住。幾秒鐘後,他又窸窸窣窣地脫掉衣服,面朝裡,鑽進被子裡。

想到可能再也回不去自己服役過的部隊了,張松躺回鋪位,心裡感到一陣失落。12年的軍旅生涯,往後就只能留在他的記憶裡。

新的一天,就這樣開始了。

這列開往大西北的火車,正載著老兵們飛速前進,離他們心中的營盤越來越遠。

火車抵達蘭州站時,天還沒亮。在這個位於西北的工業重鎮和交通樞紐城市,很多老兵都將再次經歷彼此離別。有的老兵還將繼續搭乘這班列車前行,更多的人要從這裡下車,轉乘其他火車或汽車。

經歷了前一天的道別,老兵們現在冷靜了許多。下車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彼此說一聲「有機會再聚」。

老兵們心裡也清楚,過去,共同的從軍經歷讓他們匯聚在一起。這一別,他們將奔赴新的崗位,書寫新的人生篇章。但大家都有一個信念:當過兵,就永遠保持兵的樣子!

老兵永遠不老。他們的精神永不褪色,他們的故事還在延續,他們用奮鬥續寫著軍人榮光。

■雷兆強 聞蘇軼

老兵復退儀式時,連長和指導員為馬小龍卸下肩章。

「有機會再聚。」與留在火車上的戰友說完這句話,老兵張鴻仁摸黑背起背包,拖上行李。天還沒亮,車廂裡也沒開燈。他穿過車廂一側的走廊,走下列車,往蘭州火車站出站口走去。

刺骨的寒風襲來,張鴻仁下意識地裹緊了外套。周圍的行人也都縮著脖子,腳步匆匆。

「這大西北的風還真是冷啊!」在火車站門口,張鴻仁點上了一支煙,等待著老鄉陳大鵬。很快,陳大鵬與李宗賢一同出現在出站的人群中,他們都已經換上了便裝。

現在,所有老兵中,只有張鴻仁還穿著那身卸了軍銜的軍裝。他還不想那麼快與自己的軍旅生涯告別,他想讓家人見到自己最後一次穿軍裝的樣子。

張鴻仁家在古浪縣,陳大鵬是甘肅武威市人,李宗賢是甘肅永登人,他們都要從蘭州轉車。大家飢腸轆轆,牛肉麵成為這三個甘肅老兵腦海裡第一個想到的早餐。

李宗賢拉著大家往車站對面一家牛肉麵館走。那是一家裝修很普通的店,卻像其他麵館一樣坐了很多人。

張鴻仁第一個進了麵館,直接點了三人餐。除了每人一碗牛肉麵,還有一份熟牛肉和每人一個雞蛋。李宗賢告訴筆者,在蘭州,大家把這叫做「肉蛋雙飛」套餐。

取餐窗口,回族小夥子很快將一碗熱氣騰騰的拉麵,遞給了張鴻仁。

「有好幾年沒吃上這么正宗的牛肉麵了。」用筷子攪開湯裡的拉麵,濃香開胃的肉湯味一下子瀰漫開來。大家就著寬厚的大片牛肉,大口地吃著拉麵,馬上就感覺全身暖烘烘的,額頭都冒出了細密的汗。

牛肉麵打開的不僅是老兵的胃口,還有他們對家鄉的記憶,以及對未來生活的暢想。

陳大鵬原本是裝甲車駕駛員。他打算把自己在部隊練就的這一技之長充分利用起來,回鄉考取機動車B級駕駛證。

說到考駕照,張鴻仁激動地拿出手機,向大家展示自己做的「功課」。去年休假,他就報考了駕校,如今他正準備回去考科目二。

之前在部隊,張鴻仁一有空就回想科目二駕考的流程。他還利用自己的測繪和製圖技術,把考試的流程和注意事項做成了一張平面示意圖,簡單明了,操作性強,學起來快。

陳大鵬羨慕不已,讓老班長把這張平面圖分享給他。

走出麵館,大西北的天剛剛放亮,蘭州這座城市的模樣才顯露出來。遠處的皋蘭山上已經被白雪覆蓋,街道兩側的樹木也只剩光禿禿的枝幹。

老兵們徑直向蘭州汽車站走去。李宗賢要留在蘭州,去看望自己的哥哥。他在汽車站跟張鴻仁他們揮手道別。

「一定要找機會再聚啊!」李宗賢說完這個沒有期限的約定,就轉身加入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很快消失不見。

剩下的路程,只有張鴻仁和陳大鵬這兩個老兵繼續走了。

一路上,陳大鵬繼續補覺,張鴻仁則看著車窗外。

中途,張鴻仁戴著藍牙耳機,接了一通電話。一番地道的方言聊天過後,他告訴筆者:「家裡人說今天將會有沙塵暴,讓我們路上小心。」

張鴻仁打開手機給筆者看照片,他與妻子以及一兒一女的合照,被設置成手機桌面背景圖片。

筆者第一次看到張鴻仁妻子的模樣。照片裡,他的妻子滿臉都是幸福的笑容。

閒聊中,筆者得知,張鴻仁的大兒子今年9歲,正上三年級,小女兒只有1歲半,才剛剛學會說話。他們一直都是張鴻仁的妻子一個人在照顧。

「她每次扛不住就會給我打電話,問我什麼時候休假,想讓我回去陪陪她,幫幫她……」張鴻仁心裡清楚,妻子為了照顧這個家付出了太多太多。

一提到妻子,張鴻仁的眼淚就在眼眶裡打轉兒。他把頭扭向窗外,不想讓筆者看到他發紅的眼眶。

去年臨近年關的一天,兒子和女兒同時發高燒,妻子急壞了,在電話那邊哭得喘不上氣,叫他趕緊回來。

當時,信息保障隊裡的休假名額已滿。張鴻仁知道,即便是隊長,也沒辦法憑空多擠出一個休假名額來。那次,他沒有向部隊領導說起家裡的事,繼續每天做妻子的「遠程丈夫」。

直到過了一段時間,終於輪到張鴻仁休假了,他才急急忙忙往家趕。回想那一路,他說「恨不能腳上踩上風火輪」。

沉默了一會兒,張鴻仁長吐了一口氣:「現在再也不用離開了。」

說起將來的打算,張鴻仁跟多數的退伍老兵一樣,準備先在家觀察一段時間,聯繫聯繫以往的老戰友,等轉業安置工作就緒後再作打算。

他告訴筆者,自己的弟弟已經在西安打拼多年,工作薪水還比較高,家裡人人羨慕。

張鴻仁的母親也跟著住在了西安。等回家安頓好,張鴻仁還打算專程去西安看望母親和弟弟。

弟弟之前跟他商量,想著讓他「賭一把」,放棄轉業安置,帶著那筆退伍費到西安做生意。他也想趁著看望他們的機會,了解一下那邊的市場。

「我弟弟說西安發展肯定比家裡好,哪怕開個24小時便利店也比縣城賺錢。」話雖這樣說,但張鴻仁還是覺得有些「賭不起」。

「萬一失敗,那損失就大了。」已經成家多年的張鴻仁,不敢拉著全家老小冒這個險。

這個在部隊面對任何訓練或挑戰都不認輸的戰士,在家庭面前卻比較「膽小」:「轉業到個安穩的單位,這樣就可以了。」

汽車行駛在高速路上,冬日早晨的光線薄薄地打在身上。車窗外,連綿的祁連山在白雪覆蓋下,零零散散地露出灰黃色的沙土。

半路上,筆者掏出背包裡的礦泉水,發現冰得喝不下去。

「怎麼樣,冷吧?來,喝口熱的。」張鴻仁拿出隨身攜帶的保溫水杯,倒了一杯熱水。

老兵永遠都是思慮周全,什麼事都提前準備好,每一件攜帶的物品就像戰備物資一樣齊全。

汽車繼續向前行駛,在經過天祝藏族自治縣後,天上飄下了雪花。行至烏鞘嶺一帶,已經是大雪紛飛了。

因為是山路,司機明顯降低了車速,大巴車頂風冒雪,小心翼翼地向前行駛。

「部隊專業性那麼強的工作,甚至是測量數據超過5位數的炮兵偵察,我都能掌握。對於地方的日常工作,我應該很快也能上道。」都說近鄉情更怯,張鴻仁這幾句未來規劃,卻是信心滿滿。

看著窗外的雪景,張鴻仁陷入了暢想。

「不對啊,剛才路牌上不是說距離古浪縣就1公裡了嗎?怎麼現在還沒到?」離家越來越近,張鴻仁有點著急了。

其實,坐在汽車右側的筆者看得更清楚:路牌上寫的是18公裡,只是「8」字的印記脫落了,張鴻仁心急之下看錯了。

就在24小時前,張鴻仁還跟其他老兵一起,在大巴車上向留在部隊的戰友敬禮。現在,鬱鬱蔥蔥的四川盆地,已經切換成了大雪紛飛的家鄉。

魯迅在《雪》中寫到:「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後,卻永遠如粉,如沙。」雪越下越大,像從天上撒下來的鹽巴,汽車擋風玻璃前的雨刮器一刻也沒停地搖擺。

「你看,那是犛牛!」沿著張鴻仁手指方向,筆者看到了山坡上正在雪中覓食野草的犛牛。

「到了到了!」前面就是張鴻仁的家鄉,古浪縣。

簡單的道別後,陳大鵬繼續隨車趕往武威,張鴻仁和筆者下了車。

出了古浪縣汽車站,張鴻仁的叔叔專程開車來接。

到了縣城裡的一棟公寓樓下,張鴻仁下了車。他低著頭,一言不發地走在最前面。從一樓到二樓的這短短十幾級臺階,他走得很慢。

「回來啦!」張鴻仁一抬頭,看見嬸嬸開著門,衝屋裡的人喊道。站到家門口,暖烘烘的家的味道撲面而來。

一套六七十平方米的公寓裡擠滿了人,那是張鴻仁整個大家族。張鴻仁連背包也沒來得及卸,直接跑到妻子面前,想抱一抱妻子懷中的小女兒。

女兒卻沒認出他。

「你看,這是爸爸呀,快叫爸爸!」媽媽一個勁給女兒教,小女兒卻有些害怕地把臉扭到一邊,躲進了媽媽的懷裡。

對於眼前這個有點陌生的男人,小女兒就好像不認識。她只記得手機裡和視頻裡的那個人才是爸爸。

張鴻仁愣了片刻,尷尬地笑了笑,把伸出去的雙手又收了回來。

他走到81歲的奶奶跟前。這次是奶奶先抬起了雙手,張鴻仁趕緊把奶奶的手握在手心。

這次,他終於和家人雙手緊握。

這個身穿深紅色棉襖、戴著藍色布帽的老人,是小時候最寵愛張鴻仁的親人。16年前參軍,張鴻仁坐著村裡的手扶拖拉機去縣武裝部報到時,奶奶身體還很硬朗。如今,她的聽力已經嚴重退化,身體也變得佝僂了。

在筆者的建議下,張鴻仁和家人在不大的客廳裡拍下了全家福照片。拍照前,張鴻仁特意拿出「光榮退伍」的綬帶和大紅花,將這一刻永遠定格下來。

張鴻仁的父親看到兒子回來,顯得很高興,看著兒子不住地笑。多年的辛勞塑造了他臉上深紅的膚色和滿臉的皺紋。父親本來是盼著兒子能繼續服役。在他心裡,兒子能當兵,是一家人最驕傲的事。

張鴻仁向全屋人一一問候過後,全家人就商量著一起去吃飯,為張鴻仁接風。在全家人眼中,張鴻仁的歸來就跟過年一樣,是大喜日子,必須得慶祝。

年邁的奶奶聽不清大家的交談,只是坐在沙發上看著大家,安靜地笑著。

臨走之前,妻子問張鴻仁要不要把軍裝脫下來?張鴻仁堅持要穿著。在夫妻二人的那間臥室裡,牆上掛滿了妻子、兒子、女兒的照片,卻唯獨沒有張鴻仁的照片。

大家穿好外套,小女兒也被裹得嚴嚴實實準備出門。

「爸爸!」就在出門的那一刻,小女兒終於認出了他,衝張鴻仁的背影喊出了那一聲「爸爸」。

張鴻仁又是一愣,轉頭看到女兒盯著自己,眼淚馬上就出來了。

「哎!」他似乎費了很大的勁,才答應了這一聲。

張鴻仁折回去,從妻子懷裡抱起女兒,輕輕地吻了一下。他還特意要求筆者就在家門口,為他們父女倆拍張照片。

「等這張照片洗出來,我要把它掛到臥室的牆上去!」張鴻仁大笑著說。

在家人的幫助下,馬小龍的兒子打出「歡迎爸爸退役回家」的橫幅。

在古浪縣的一家酒樓,張鴻仁一家人訂了一間豪華套間,用寓意為紅紅火火的牛羊肉火鍋為張鴻仁接風洗塵。

幾盤牛羊肉下鍋之後,張鴻仁端起酒杯,從奶奶開始,向自己的家人敬酒。年過八旬的奶奶在張鴻仁父親的幫助下,抿了一下孫子敬的這杯酒。

張鴻仁又依次向父親、姑姑、姑父、叔叔和嬸嬸敬酒,感謝他們這麼多年對自己和妻兒的照顧。

最後一杯酒,張鴻仁端著酒杯來到了妻子跟前。

妻子一時有些緊張,又有點不好意思,擺擺手說:「你給我敬什麼酒啊!」

「媳婦兒,這麼多年辛苦你了!」張鴻仁說完這句話,一仰頭,將杯中酒一飲而盡。

「終於等到你回家,以後我再也不用自己一個人硬撐了。」妻子短暫猶豫之後,也將杯中白酒一飲而盡。嫁給張鴻仁十年了,這個堅強的女人為他養育了一兒一女,照顧了家中老人。丈夫不在身邊的漫長歲月裡,她承受了太多無助和艱辛。

敬完這最後一杯酒,張鴻仁和妻子的眼圈都有點發紅。

回到座位上,已經微醺的張鴻仁悄悄告訴筆者,在他的記憶中,這是妻子人生第一次喝酒,哪怕是當年結婚之日,她都滴酒未沾。

當天晚上,張鴻仁的中學同學迫不及待地把他約了出來,在一家「音樂餐吧」為返鄉回家的他慶祝。

和同學們在一起,已經換上了便裝的張鴻仁開心得像個剛畢業的學生。酒過三巡後,他第一個在點歌機上點了當晚的開場曲——《軍中綠花》。

一曲唱罷,張鴻仁挨個感謝自己的老同學,尤其跟關係最好的髮小說了很多話。以往,每次從部隊休假回家,都是這位發小開車來接。

半夜十二點多,同學們將張鴻仁送回家。

從此,脫去軍裝的張鴻仁不再是四級軍士長。

測繪導航、作戰保障、炮兵偵察……這些,也將淡出他的生活。他只是妻子的丈夫,父母的兒子,養育兒女的父親。

很多年後,在人來人往的街道,在古浪縣某個辦公室、某間廠房,或者在西安某個便利店裡,我們或許會看到這位老兵。

那時候,張鴻仁可能會偶爾想起自己33歲那年家鄉的大雪,想起那16年的鐵馬冰河。帶著和家人美好生活的希望,他還會繼續以戰場上衝鋒的姿態,直面全新的生活。

這一次,對張鴻仁來說,是結束,也是新的開始。

老兵回家,老兵不老。

■雷兆強

採訪過程中,張鴻仁一直不明白筆者為什麼要採訪他。他覺得自己太平凡了。來到張鴻仁家中,筆者深深感受到,這個自稱「平凡」的老兵確實只是兩百萬軍隊中的平凡一兵,但他是整個家庭的頂梁柱。

脫去軍裝的張鴻仁,不再需要為如何處理一份份浩繁的軍用地圖、如何為炮兵作戰精確到分秒而傷神,而將要為讓全家老小過上幸福生活而努力。這個當兵最後一年還想著繼續留隊的四級軍士長,在妻子為他喝下人生第一杯酒的那一刻便下定了決心,他要為自己的家人,再次披掛上陣,徵戰人生的「新戰場」。

然而,一份份退役士兵名單備註欄裡,密密麻麻的「轉業」二字,又多多少少在訴說著老兵們的「賭不起」。畢竟,「出了這個門什麼都不會」是很多老兵最愛說的自嘲之語。有些老兵也喜歡半開玩笑地說「下半輩子就這樣了」。

真是這樣嗎?

今年5月14日,川航3U8633機長劉傳建在前窗玻璃突然脫落的情況下,完成了一場世界航空史上的「史詩級」迫降,拯救了一整機旅客的生命。他的故事被各大媒體報導後,一位網友如此留言:「沒有什麼超級英雄,只有一位英雄機長。」跟著媒體的鏡頭,人們才逐漸發現,這位「英雄機長」還有另外一層身份:一名普通的退伍軍人。

2006年從軍隊退役後的劉傳建,把軍人的作風保留了下來,用他姐姐的話說,弟弟是個執著的人。如果不是這次意外,我們不會發現那個普普通通的退伍軍人竟然有這樣的「神通」。正是因為他堅持以軍人的標準對待一切工作,危難之際才有了這樣的「史詩級」傳奇。

11月10日,退伍30多年始終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王明禮、在航空發動機總裝車間埋頭鑽研的「遼寧工匠」李志強、「全國鄉村旅遊致富帶頭人」吳惠芳等19人,與劉傳建一道,登上了中央宣傳部和退役軍人事務部聯合發布的2018年度「最美退役軍人」榜單,成為廣大退役軍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時代標杆。

從芸芸大眾中走向榮譽獎臺,這些老兵很平凡,又很不凡。曾經的軍旅生涯不僅給了他們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更重要的是,他們早已在火熱軍營裡百鍊成鋼。

脫去軍裝,只是換個地方去奮鬥。戰士的本色如同箱子裡的那身舊軍裝,早已融入了老兵的血脈。哪怕再平凡的工作,戰士都會以戰鬥的姿態去面對,這才有了那些不平凡的傳奇。

昨日已成往昔,明天才是未來。老兵們,請重拾軍人的榮耀、披掛軍人的風採,繼續在人生的另一個戰場,勇敢地奮鬥,贏得未來!

本文刊於2018年12月14日《解放軍報》「軍營觀察」版

北部戰區陸軍微信公眾號

未經授權允許,嚴禁轉載發布!

更多原創軍事新聞訪問北部戰區陸軍網:bblj.81.cn

投稿郵箱:bbzqlj@126.com 

「長按」此二維碼「識別」 可免費「關注」

相關焦點

  • 退伍老兵 歡迎回家
    退伍老兵戴上大紅花。 通訊員/供圖 株洲日報記者 鄧偉勇 通訊員/羅知遠 株洲日報訊 9月4日下午,醴陵火車東站前坪廣場,「熱烈歡迎株洲籍退役軍人光榮返鄉」的標語格外醒目。
  • 【高秉涵先生專輯】高秉涵 | 淚灑老兵遺骨回家的路
    這是臺灣老兵的口頭禪。在我的人生語錄裡,也有我常說的幾句話,我用一生的光陰,來丈量回家的路還有多長多遠?回家的路再長,也長不過一生,回家的行囊再重,也重不過鄉愁。大陸報告文學作家趙方新先生曾說:沒有一條回家的路,比這條兩岸回家的路更難走,不僅要跨越地理意義上的海峽,還要跨越現實政治的鴻溝;不僅要縮短千山萬水的時空,還要彌合心靈情感的裂痕;不僅要承受自然界的淒風苦雨,還要擺渡人性的激流險灘。
  • 送你出徵,接你回家!這些老兵的身影令人肅然起敬
    送你出徵,接你回家!這些老兵的身影令人肅然起敬 2020-03-22 16:02:02   來源:中國軍網
  • 離散67年後落葉歸根 九旬臺灣老兵王誠松回家了
    核心提示:2014年本報曾經報導過臺灣老兵與失散的海安女兒相聚的消息。3月28日,王秀蘭再次飛往臺灣,這次去臺灣與上次的忐忑不同,王秀蘭很是興奮,她要把父親接回家。4月3日晚上,時隔67年,九旬臺灣老兵王誠松回到了老家海安縣雅周鎮王垛村。剛進家門,王老熱淚盈眶地說:「我終於回家了!」
  • 臺灣裡長16年背200位老兵骨灰回家,全部分文不取
    讓骨灰落地,告訴長者「回家」了 ■劉德文是臺灣省高雄市祥和裡的裡長,從2003年至今,經常為了怎麼將赴臺老兵的遺骨背回家而奔波,可謂他們魂歸故裡的引路人。年輕時想回家不能回,現在可以回了,老兵們卻又有了各種顧慮。在臺灣他們可以享受免費醫療,回老家後生病住院以及生活費都無力承擔,還怕給家裡人添麻煩。而且他們身體也不適合長途跋涉,回家已經成為了永遠夠不到的夢。2003年春,一名老兵提著兩瓶高粱酒,邀請劉德文去他房間裡坐坐。
  • 靈魂擺渡:臺灣裡長16年背200位老兵骨灰回家,分文不取
    靈魂擺渡:臺灣裡長16年背200位老兵骨灰回家,分文不取 臺灣高雄祥和裡裡長劉德文從2003年起,開始義務幫赴臺老兵回鄉落葉歸根
  • 《尋路,幫烈士回家》獲2019江蘇報紙好新聞系列報導一等獎
    2月22日,新江北報用整版刊登了《長眠異鄉72載 請幫江北英烈王慰華尋找「回家路」》的特稿。得知揚子晚報發起了《尋路,幫烈士回家——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大型全媒體行動》,她覺得這個活動非常好。「從小到大,我一直都深受革命文化薰陶、聆聽先烈們的故事,」魯曼說,「我相信所有的人應該都像我一樣,希望歷史能夠榮歸故裡、回歸家鄉。我在這裡與大家一起接烈士回家!」
  • 蘇聯解體後,老兵們的榮耀正在被偷走
    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後,老兵們紛紛下崗失業,由於除了軍事技能他們沒有別的人力資本,這些曾經的蘇聯英雄們無法再次就業,生活成為了他們的難題。在遭遇下崗失業之後,這些清理輻射而染病的老兵們,他們的政府也沒有能夠提供應有的照顧。
  • 有一種記錄,寫在中國新聞特稿時代的開端
    這篇後來被奉為經典特稿名作的作品,透過一位冠軍的死亡,讓人們看到了他的生活、他的經歷,更看到了社會和人性。南方周末這篇文章宣告了中國新聞特稿時代的到來。在各種摸索實踐中,中國特稿之路漸漸走出來了。一個特稿故事的誕生,需要記者持續無數個日與夜的採訪寫作。新媒體時代,新的熱點永遠層出不窮,特稿的意義在哪裡?
  • 有一種記錄,寫在中國新聞特稿時代的開端
    這篇後來被奉為經典特稿名作的作品,透過一位冠軍的死亡,讓人們看到了他的生活、他的經歷,更看到了社會和人性。南方周末這篇文章宣告了中國新聞特稿時代的到來。在各種摸索實踐中,中國特稿之路漸漸走出來了。一個特稿故事的誕生,需要記者持續無數個日與夜的採訪寫作。新媒體時代,新的熱點永遠層出不窮,特稿的意義在哪裡?
  • 終於要回家了!老兵滯留印度54年,預計今日回國
    留印50年中國老兵:我不是戰俘 並未投降印度  就在中國人今年春節闔家團聚之時,一名年逾八旬的中國老兵還在印度農村苦苦盼望著回國看看親人——日前,這名中國老兵的故事經由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後引起國人高度關注。  這名老兵當年是「逃兵」?50多年過去了,為什麼他一直想回家卻回不了家?印度為什麼不給他發離境許可?
  • 一場野外的晚會,致敬老兵!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一場野外的晚會,致敬老兵!退伍老兵大prart!給你意想不到的體驗!老兵不死只會逐漸凋零一聲到,一生到不管何時歡迎他們常回家看看更多推薦微 信 號 | 人民前線(ID:njjqrmqxb)監 制 | 戴 強編 審 | 張丙才 李慶金責 編 | 王軍華編 輯 | 吳榮鑫 吳雪陽刊 期 | 3555期原標題:
  • 遠徵軍老兵時隔70年回到家鄉[圖]
    第一次落淚:  接到傳遞鮮花  昨晚7點40分,隨著重慶航空公司的航班緩緩的降落在重慶機場,在機場出站口等待老人回家的我市20多名關愛抗戰老兵的志願者,早早的就拉起了橫幅,等待老人走出機場口。   昨晚8點14分,87歲的李高才被重慶航空公司的空姐緩緩用輪椅推出機場。
  • 抗戰老兵
    紅心社志願者陪同5位抗戰老兵代表出席儀式。  儀式開始前,三位領導出席了抗戰老兵座談會,慰問湯學川、葉季全、孔寶昌、許緒會、鮑於星等5位老兵代表,並為老兵們送上慰問金。  應正南一行到兩位老兵家中深入了解了老兵的生活狀況,感謝老兵們為人民幸福作出了貢獻,仔細地詢問了他們的身體狀況,並給老兵送上慰問金,向他們致以崇高敬意和親切慰問。
  • 《幫幫他們 讓臺灣老兵魂歸故裡》·又有29位老兵等待魂歸故裡
    連日來,本報報導了20位已故贛籍老兵魂歸故裡一事後,兩部尋親電話被打爆。記者通過與這些尋親讀者的溝通後,感覺到他們對在臺親人的思念之情。就在昨日,本報又接到29位已故老兵的名單,他們是在最近四年內去世的,但願這些名單中,有本報讀者朝思暮想的親人。
  • VTR老兵賽季球員推薦
    抖音認準:OL3球員推薦專家QQ群:530767996。總體來說也是比較推薦的一位中鋒。哲科也是趨近完美的一張中鋒卡。相比于吉魯,速度會稍慢一些,體重輕一些,強壯平衡稍低一些。不過優勢是雙5腳,「搓射高手」加「強力頭球」的隱藏會稍好于吉魯。但是對抗能力應該是略差于吉魯的。不過哲科的持球控球以及接球的銜接是非常穩的。「巴神」巴洛特利是一名非常值得推薦的大模型極品中鋒。
  • 這些老兵的身影令人肅然起敬
    醫務人員平安回家是他的心願 如今他也實現了自己當初的承諾—— 送他們出徵,接他們回家 退役不退志 退伍不褪色 在抗擊疫情的戰鬥中
  • 一個老兵的故事 》麵引子 l 寶藏巖
    ◆ ◆ ◆ ◆  ◆  向1949老兵致敬
  • 抗戰老兵參軍71年未回家,晚年回鄉尋親發現,106歲老母仍在等他
    比如抗戰老兵謝春生,15歲離家參軍71年未回家,晚年回鄉尋親發現,106歲老母仍在等他。 01 謝春生生於亂世,家裡有父母妹妹共四口人,經濟狀況很差。在那個年代裡,貧農家庭的孩子自然是上不起學校的,而且窮人家的孩子得早當家,謝春生很小起就要幫助父母在田間勞作、幹家務活以及照顧妹妹。
  • |我蘇特稿
    我蘇特稿 記者/餘海霞 編輯/木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