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古代民族與文明通史》兩晉和十六國時期漢族諸國7

2021-02-07 小馬和你看世界

高昌(維吾爾語:Qara-hoja),漢族在西域建立的佛教國家,位於今新疆吐魯番東南之哈喇和卓(Karakhoja)地方,是古時西域交通樞紐。地當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線,為東西交通往來的要衝,亦為古代新疆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之一。高昌歷史文獻,有《新唐書·高昌傳》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公元5世紀中葉至7世紀中葉,在這個狹窄的吐魯番盆地中,曾先後出現四個獨立王國,分別是闞氏高昌、張氏高昌、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640年,唐朝滅麴氏高昌。安史之亂時高昌被回鶻侵佔。

1、歷史沿革

(1)簡述

西漢宣帝時,派士卒攜家屬往車師前部屯田,且耕且守。元帝時,在其地建築軍事壁壘,「地勢高敞,人庶昌盛」,稱為高昌壁,又稱高昌壘。同時,設戊己校尉,治於高昌,主管屯田和軍事。

東漢、魏晉沿襲其制。這一時期,高昌壁隸屬涼州敦煌郡。

西晉至十六國初期,高昌社會經濟發展,開始具備置郡的條件。前涼建興十五年(327年)戊己校尉趙貞謀叛,張駿擊擒之,在其地置高昌郡及高昌、田地等縣。十六國時期,此郡先後隸屬前涼、前秦、後涼、西涼、北涼五國。北涼承平十八年(460年),柔然攻高昌,滅高昌北涼沮渠氏,立闞伯周為高昌王,為高昌建國之始。闞伯周死後,兒子闞義成繼位。之後闞義成的兄長闞首歸弒殺闞義成,篡位。不久闞首歸被高車王阿伏至羅所殺。後來張孟明、馬儒相繼為王,被國人弒殺;高昌人推舉馬儒長史麴嘉為王,是為闞氏高昌、張氏高昌、馬氏高昌、麴氏高昌四代政權,麴氏享國最久。麴嘉王時,懨撻伐焉耆,焉耆向高昌麴嘉王求救,麴嘉王派次子為焉耆國王,高昌勢力開始壯大。

隋開皇中突厥曾破高昌城。大業五年(609年)遣使朝貢,並出兵協助隋朝攻打高麗。

貞觀初(626年)高昌王麴文泰來朝。後來麴文泰與西突厥結盟,唐太宗派遣侯君集、薛萬均等大將證討。貞觀十四年(640年),高昌為唐所滅,置高昌縣,後設安西都護府統之。

安史之亂時高昌為回鶻侵佔。

宋建隆中,高昌回鶻遣使朝貢。

明朝永樂年間,國號火州。永樂七年、十一年遣使來朝。永樂十二年,吏部驗封司員外郎陳誠出使火州。

明英宗年間,被吐魯番併吞。

具資治通鑑的記載,高昌毀於一場大的天災之中。

(2)世系

①闞氏高昌

闞伯周(460年—約477年在位)

(伯周子)闞義成(約477年—約478年在位)

(義成兄)闞首歸(約478年—約488年或491年在位)

②張氏高昌

張孟明(約488年或491年—約496年在位)

③馬氏高昌

馬儒(約496年—在位—約501年在位)

④麴氏高昌

原來姓名 出身和關系統治時間 年號

麴嘉 出自春秋燕王族支系,先祖漢代西遷, 501或502—約525年 承平 義熙

麴光 麴嘉子 約525年—約530年 甘露

麴堅 麴嘉子、麴光第 531年—548年 章和

麴玄喜 麴堅子 549年—550年 永平

麴 (佚名) 麴玄喜子 551年—554年 和平

麴寶茂 麴 (佚名)子 555年—560年 建昌

麴幹固 麴寶茂子 561年—601年 延昌

麴伯雅 麴幹固子 602—613年 620—623年 延和 重光

麴 (佚名) 不詳,政變登位 614年—619年 義和

麴文泰 麴伯雅子 624年—640年 延壽

麴智盛 麴文泰子 640年 無

640年,唐朝滅麴氏高昌。

(3)高昌人

以今吐魯番盆地為地理含義的高昌,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高昌壁時期(西漢初元元年前48至晉鹹和二年327);高昌郡時期(晉鹹和二年327至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高昌國時期(太平真君四年443至貞觀十四年640)。在長達數百年的歷史時限內,以交河城、高昌城為中心,日漸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穩定的漢人為主體的生活區域。

高昌本車師人故國,漢代鑿空西域,因其地理之要,設戊己校尉屯戍於此,漢人始大規模進駐該地。前涼於是處置郡,前秦、諸涼襲之,漢人遷聚繁衍益盛,更如高昌國,顯系漢族在西域的分立政權,故史稱高昌人「本漢魏遺黎」,意指由屯田士卒肇端。

《魏書·高昌傳》記錄一段北魏孝明帝對高昌的詔書,稱:「彼之甿庶,是漢魏遺黎,自晉氏不綱,因難播越,成家立國,世積已久。」(《魏書·高昌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2244頁)唐太宗統一高昌後,對高昌人下詔說:「爾等並舊是中國之人,因晉亂陷彼。」在另一封詔書也說:「高昌之地,雖居塞表,編戶之甿,鹹出中國。」(許敬宗:《文館詞林校證》卷六六四「貞觀年中巡撫高昌詔一首」,中華書局,2001年,第249頁)。

高昌社會漢人主體地位的形成,也是與魏晉以降河西及隴右乃至內地漢人為躲避戰火而大規模向西遷移和中原政權向西移民密不可分,他們當中很大一部分後來融入了高昌人口。

除此而外,高昌居民中確也雜混有相當數量的西域及北方民族人等。從十六國到唐代,許多名籍、戶籍和其他出土文書中,都記有不少屬於古代非漢人族體的姓氏,如車師的車氏、鄯善的鄯氏、焉耆的龍氏、龜茲的帛氏或白氏、匈奴的沮渠氏、氐族的強氏、鮮卑族的禿髮氏等,十六國時期《按貲配馬帳》中「亡馬」的煎蘇獦,《分配乘馬文書》中的思頭幕、阿賢提亦肯定不是漢人,諸如此類姓氏在文書中時有所見。從麴氏高昌時期開始,昭武九姓中的曹、何、史、康、安、石、米等姓遷來的日益增多,有一件與重光元年(公元520)隨葬衣物疏共出的高昌時期名籍,殘存人名四十五個,皆非漢族。同時,高昌曾先後臣服於高車、柔然、突厥等北方強族,且地理相毗,居民中也必定浸入這些民族成份,他們的習俗與漢人傳統生活習慣彼此吸納,以致出現胡人漢化和漢人胡化的傾向。

2、地理

漢唐間發展起來的中西陸路交通樞紐。原系車師前部地,漢晉為屯戍重鎮,前涼始置郡縣,南北朝至唐貞觀中獨立建國。轄境當今新疆吐魯番地區,「高昌故城」遺址在今吐魯番市東。

西漢宣帝時,派士卒攜家屬往車師前部屯田,且耕且守。同時,設戊己校尉,治於高昌,主管屯田和軍事。東漢、魏晉沿襲其制。這一時期,高昌壁隸屬涼州敦煌郡。

西晉至十六國初期,高昌社會經濟發展,開始具備置郡的條件。前涼建興十五年(327)戊己校尉趙貞謀叛,張駿擊擒之,在其地置高昌郡及高昌、田地等縣。北涼承平十八年(460),柔然攻高昌,滅沮渠氏,立闞伯周為高昌王,為高昌建國之始。至貞觀十四年(640),高昌為唐所滅,置高昌縣,其間先後更換過闞氏(460~ 491)、張氏(491~496)、馬氏(496~499)、麴氏(499~ 640)四個政權,麴氏享國最久。

高昌居民以漢族(主要為漢魏屯戍軍民的後裔和逃避戰亂的內地移民)為主,少數族(主要為昭武九姓和其他西域國家的僑民)為輔。因而高昌國建制,如官制、兵制、賦役制、士族制等,大抵脫胎漢晉,又自具特色。漢族傳統文化在高昌佔統治地位。俗奉天神,兼信佛法。十六國時期,祆教已在高昌流行,但佛教在高昌一直受到尊崇。道教也有一定的影響。

高昌氣候溫暖,宜蠶,谷麥再熟。著名土產有赤鹽、白鹽、葡萄、凍酒、刺蜜、白面、疊布(棉布)及絲織品等多種。其地處天山南北孔道,絲綢之路北路。

3、史籍記載

高昌國,闞氏為主,其後為河西王沮渠茂虔弟無諱襲破之,其王闞爽奔於芮芮。無諱據之稱王,一世而滅。國人又立麴氏為王,名嘉,元魏授車騎將軍、司空公、都督秦州諸軍事、秦州刺史、金城郡開國公。在位二十四年卒,諡曰昭武王。子子堅,使持節、驃騎大將軍、散騎常侍、都督瓜州諸軍事、瓜州刺史、河西郡開國公、儀同三司、高昌王嗣位。

其國蓋車師之故地也。南接河南,東連燉煌,西次龜茲,北鄰敕勒。值四十六鎮,交河、田地、高寧、臨川、橫截、柳婆、洿林、新興、由寧、始昌、篤進、白力等,皆其鎮名。官有四鎮將軍及雜號將軍、長史、司馬、門下校郎、中兵校郎、通事舍人、通事令史、諮議、校尉、主簿。國人言語與中國略同。有《五經》、歷代史、諸子集。面貌類高驪,辮髮垂之於背,著長身小袖袍、縵襠袴。女子頭髮辮而不垂,著錦纈瓔珞環釧。姻有六禮。其地高燥,築土為城,架木為屋,土覆其上。寒暑與益州相似。備植九穀,人多啖罝及羊牛肉。出良馬、蒲陶酒、石鹽。多草木,草實如繭,繭中絲如細纑,名為白疊子,國人多取織以為布。布甚軟白,交市用焉。有朝烏者,旦旦集王殿前,為行列,不畏人,日出然後散去。大同中,子堅遣使獻鳴鹽枕、蒲陶、良馬、氍毹等物。

4、外交

(1)北魏

世祖時,有闞爽者,自為高昌太守。太延中,遣散騎侍郎王恩生等使高昌,為蠕蠕所執。真君中,爽為沮渠無諱所襲,奪據之。無諱死,弟安周代立,和平元年,為蠕蠕所並。蠕蠕以闞伯周為高昌王,其稱王自此始也。太和初,伯周死,子義成立,歲餘,為其兄首歸所殺,自立為高昌王。

五年,高車王可至羅殺首歸兄弟,以敦煌人張孟明為王。後為國人所殺,立馬儒為王,以鞏顧禮、曲嘉為左右長史。二十一年,遣司馬王體玄奉表朝貢,請師迎接,求舉國內徙。高祖納之,遣明威將軍韓安保率騎千餘赴之,割伊吾五百裡,以儒居之。至羊榛水,儒遣禮、嘉率步騎一千五百迎安保,去高昌四百裡而安保不至。禮等還高昌,安保亦還伊吾。安保遣使韓興安等十二人使高昌,儒復遣顧禮將其世子義舒迎安保。至白棘城,去高昌百六十裡,而高昌舊人情戀本土,不願東遷,相與殺儒而立曲嘉為王。

嘉字靈鳳,金城榆中人。既立,又臣於蠕蠕那蓋。顧禮與義舒隨安保至洛陽。及蠕蠕主伏圖為高車所殺,嘉又臣高車。初前部胡人悉為高車所徙,入於焉耆,焉耆又為嚈噠所破滅,國人分散,眾不自立,請王於嘉。嘉遣第二子為焉耆王以主之。熙平元年,嘉遣兄子私署左衛將軍、田地太守孝亮朝京師,仍求內徙,乞軍迎援。於是遣龍驤將軍孟威發涼州兵三千人迎之,至伊吾,失期而反。於後十餘遣使,獻朱像、白黑貂裘、名馬、鹽枕等,款誠備至,惟賜優旨,卒不重迎。三年,嘉遣使朝貢,世宗又遣孟威使詔勞之。延昌中,以嘉為持節、平西將軍、瓜州刺史、泰臨縣開國伯,私署王如故。熙平初,遣使朝獻。詔曰:"卿地隔關山,境接荒漠,頻請朝援,徙國內遷。雖來誠可嘉,即於理未忄佔。何者?彼之氓庶,是漢魏遺黎,自晉氏不綱,困難播越,成家立國,世積已久。惡徒重遷,人懷戀舊,今若動之,恐異同之變。爰在肘腋,不得便如來表。"神龜元年冬,孝亮復表求援內徙,朝廷不許。正光元年,肅宗遣假員外將軍趙義等使於嘉。嘉朝貢不絕。又遣使奉表,自一邊遐,不習典誥,求借《五經》、諸史,並請國子助教劉變以為博士,肅宗許之。

嘉死,贈鎮西將軍、涼州刺史,子堅立。於後,關中賊亂,使命遂絕。普泰初,堅遣使朝貢,除平西將軍、瓜州刺史、泰臨縣伯,王如故,又加衛將軍。至永熙中,特除儀同三司,進為郡公。後遂隔絕。

(2)北周

自嘉以來,世修蕃職於魏。大統十四年,詔以其世子玄喜為王。恭帝二年,又以其田地公茂嗣位。武成元年,其王遣使獻方物。保定初,又遣使來貢。

(3)隋朝

煬帝嗣位,引致諸蕃。大業四年,遣使貢獻,帝待其使甚厚。明年,伯雅來朝。因從擊高麗,還尚宗女華容公主。八年冬歸蕃,下令國中曰:「夫經國字人,以保存為貴,寧邦緝政,以全濟為大。先者以國處邊荒,境連猛狄,同人無咎,被髮左衽。今大隋統御,宇宙平一,普天率土,莫不齊向。孤既沐浴和風,庶均大化,其庶人以上皆宜解辮削衽。」帝聞而甚善之,下詔曰:「彰德嘉善,聖哲所隆,顯誠遂良,典謨貽則。光祿大夫、弁國公、高昌王伯雅識量經遠,器壞溫裕,丹款夙著,亮節遐宣。本自諸華,歷祚西壤,昔因多難,淪迫獯戎,數窮毀冕,翦為胡服。自我皇隋平一宇宙,化偃九圍,德加四表,伯雅逾沙忘阻。

5、政治

麴氏王國以高昌(新疆吐魯番縣東南60裡阿斯達拉)為王都,以長子為繼承人,稱「世子」。國王之下,置交河、田地二公,由王子擔任,分別鎮守交河、田地二城(交河城,新疆吐魯番縣西雅爾;田地城,新疆鄯善縣西南魯克沁。《周書》卷50《高昌傳》)。王廷內,置中郎,傳宣王令。置令尹—人,「比中夏相國」(《周書》卷50《高昌傳》),很可能兼理高昌郡事,相當於丞們兼京兆尹。令尹之下,文官系統在麴氏王朝末期,分為八部,即:吏、祠、庫、倉、主客、禮、民、兵部。每部置長史一人為正長官,司馬一人為副長官。八部下,置侍郎、校書郎、主簿、從事等官吏,「階位相次,分掌諸事」;此外,還置「省事」,專門負責「導引」(《周書》卷50《高昌傳》)。高昌是個高度君主集權的王國。軍國大事,幾乎全部由國王專斷(甚至民間土地所有權的轉讓,也由國主決定);在國王周圍也有一個很小範圍的決策機構,「由世子(很可能即兼令尹)及(交河、田地)二公」組成,日常事務,由他們「隨狀斷決」(《周書》卷50《高昌傳》)。王廷諸官,屬於行政官員,「雖有列位,並無曹府」,每天清晨諸官上朝,「集於牙門評議眾事」(《周書》卷50《高昌傳》)。官雖多而衙門少,事務性質的工作,辦起來到也集中、迅速。

高昌國和中原一樣,也實行郡縣制。據黃文弼考證,其大城有五,即高昌、田地、交河、蒲昌和天山城;並且傾向於五城即五郡。由於解放後大量吐魯番文書的出土,經研究,高昌麴氏王朝後期,有都城一高昌城;郡城三:交河、田地和南平城(新疆吐魯番縣城南40裡的讓布工商古城,俗名「拉木伯」);縣城十四:橫截、永昌、無半、始昌、安樂、安昌、永安、洿林、高寧、寧戎、威神、臨川、酒泉、龍泉城;鎮戍四:東鎮城、篤進、鹽城和柳婆城。總計二十二城。《周書·高昌傳》說:「諸城各有戶曹、水曹、田曹」,每城由國王派遣司馬、侍郎相監檢校,名為「城令」。

(1)法律制度

有關法律制度,《北史》和《周書》都只提到,其刑法「與華夏小異而大同」。根據高昌章和十一年(541年)都官文書,王國中央有都官部負責刑律,其長官是都官長史麴順。為了翟忠義其人有一個奴隸逃亡,國王麴堅親自下令,要都官部行文郡縣,進行追捕,都官部的文書是直接下達給交河郡以及柳婆、無半、鹽城、始昌4縣「司馬主者」的。說明其司法系統是都官、郡司馬、縣司馬。

(2)財政制度

財政制度方面,《北史》只提到「賦稅則計田輸銀錢,無者輸麻布」。從解放後出土的文書研究,其賦稅制度較複雜,有租、有調、有徭役,還有諸如「丁正錢」、「遠行馬價錢」、「逋絹錢」等雜稅。王國中央負責財政的機構可能是民部或倉部;徭役的徵發,特別是有關軍事性徭役的徵發,可能由兵部負責。在地方郡縣,負責機構可能是「戶曹」。

6、軍事

武官系列,最高級的是左、右衛將軍,很可能即由交河、田地二公兼任。其次,是建武、威遠、陵江、殿中、伏波五將軍(《周書》卷50《高昌傳》)。近百年來,由於考古發掘。大量碑誌、文書出土,將軍稱號除上述五名外,另知有冠軍、奮威等號。沙漠城邦國的高昌,騎兵是主要兵種,其「兵器有弓、箭、刀盾、甲、靳」;兵部對馬匹和馬料控制甚嚴,出土的麴氏高昌兵部文書中,不少是有關馬匹和馬料徵調和管理的。兵部只負責軍隊的行政管理,軍隊的指揮和統率權則屬於國王和左、右衛將軍,即國王和他的兒子們。由於馬匹數量不多,高昌國的騎兵數量大概在4000騎左右。

7、宗教

另據文獻記載,高昌自古即流行佛教。從國王到百姓篤信佛教,曾有「全城人口三萬,僧侶三千」的記載,可見高昌國的佛教香火之盛。

前秦·建元十八年(382)高昌國師鳩摩羅跋提就曾向苻堅獻梵本《大品經》一部。弘始二年(400)法顯西行途經高昌時,也得到供給行資,順利地直進西南。當時也有高昌沙門道晉、法盛等遊歷西域。並有沙門法眾、沮渠京聲等從事譯經。由此可見這時高昌佛事已經非常興盛。

麴氏王朝成立後,佛教受歷代諸王保護,佛法隆盛。當地統治者也極為尊崇佛法,如高昌王麴伯雅聽沙門慧乘講《金光明經》,竟以發布地,請慧乘踐之。公元629年(唐太宗貞觀三年),高昌國王麴文泰迎來了大唐帝國西行取經的玄奘法師。玄奘西遊時,國王麴文泰率全城歡迎,熱情款待,並請求永留其國。麴文泰堅決挽留,玄奘絕食數日,才獲準允其西去。但是,還堅留玄奘講經一月,並度四沙彌以充給侍,又贈送法服、黃金、綾絹等物,派遣二十五人、馬三十匹,為之送行。又寫信給龜茲等二十四國,懇請護衛玄奘法師。從這些方面,可以知道當地崇信佛法不遺餘力。但史籍中記述寺院情況不詳,《名僧傳》記載︰約當太和年間(477~499),高昌有仙窟寺、尼寺都郎中寺。《西州志》殘卷記載︰柳中縣界至北山二十五裡之丁谷窟,有一寺一禪院;又前庭縣界山北二十二裡之寧戎谷有窟寺一所。回鶻時也盛行佛教,宋·乾德三年(965)十一月,西州回鶻可汗曾遣使僧法淵,到京城獻法牙、琉璃、琥珀盞。雍熙元年(984)王延德自高昌還,在《行記》中談到高昌尚有佛寺五十餘所,都是唐朝賜額,寺中備有《大藏經》。又有摩尼寺,寺中皆有波斯僧徒。一直到元、明之際,高昌一帶仍奉佛有僧寺。及回鶻移住後,除潛信摩尼教外,亦信奉佛教、景教、祅教等。

十九世紀以後, 經多次考古探險,出土無數佛像、佛畫,與梵語、胡語、漢文、回鶻語經典等。此中,以回鶻語寫成之經典,有《金光明最勝王經》、《方廣大莊嚴經》、《彌勒下生經》、《天地八陽神咒經》等,多為譯自漢譯藏經之轉譯本。此外,此地另有高昌故城、交河故城、伯孜克裡克石窟等著名佛教遺蹟。

漢代以後,漢人逐漸遷入(主要為漢魏屯戍軍民的後裔和逃避戰亂的內地移民),在回鶻移住以前,受漢族影響甚深,其風俗政令、文字等悉與華夏大同小異。另據文獻記載,此地自古即流行佛教。依《出三藏記集》卷八所載道安〈摩訶波羅蜜經抄序〉言,前秦·建元十八年(382)正車師前部王彌第來朝,其國師鳩摩羅跋提獻胡本《大品》一部。及北涼·沮渠蒙遜領有此地後,高僧輩出,譯經風氣大盛。麴氏王朝成立後,佛教受歷代諸王外護,佛法隆盛。玄奘西遊途中,路經此地,國王麴文泰率全城歡迎,熱情款待,並請求永留其國。玄奘婉拒,惟停留一個月,並為講《仁王經》。及回鶻移住後,除潛信摩尼教外,亦信奉佛教、景教、祅教等。

8、闞氏高昌

高昌,在今吐魯番市東南大約40公裡處的高昌故城。漢代以來,這裡一直是內地士兵進行屯田的重要場所,兩漢時期的戊己校尉就駐紮在此地。公元439年,北魏攻滅北涼,生活在河西地區的大批漢人向西遷徙到了高昌,加上以前由內地和敦煌等地來這裡躲避戰亂的漢人,高昌很快成了漢人云集的地方,並先後出現了闞爽、闞伯周、張孟明、馬儒等漢人為王的依附政權。公元499年,從金城(今甘肅蘭州)遷來的麴(音「屈」)嘉被任為高昌王,此後140多年,高昌出現了一個相對獨立、穩定的漢人政權,歷史上稱作「麴氏高昌」。麴氏高昌基本上沿用了中原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王以下,有相當於宰相的令尹;下面設立吏部、祠部、庫部、倉部、主客、禮部、民部、兵部等許多行政部門。高昌境內共設4個郡和18個縣。各城也仿照內地城市的坊裡建築模式,工商業集中經營,防火、防盜設施齊備,城門由禁衛軍把守,各郡、縣也分別由司馬領兵守衛。

相關焦點

  • 五胡十六國時期的簡介
    他們在這個範圍內相繼建立許多國家,而北魏史學家崔鴻以其中十六個國家撰寫了《十六國春秋》(五涼、四燕、三秦、二趙、一成、一夏),於是後世史學家稱這時期為「五胡十六國」,實際上這一時期國家數目遠多於16個。東漢時胡人偶有內附,魏晉時期則將胡人大量內遷,由於晉廷的虛弱腐敗和胡漢矛盾,五胡在八王之亂後紛紛舉兵,史稱五胡亂華。
  • 歷史上的「五胡十六國」,指的是哪「五胡」,哪「十六國」?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誕生了很多個朝代,比如我們常常說到的「唐宋元明清」,再往上則有魏晉南北朝、東西兩晉、三國、東西兩漢、秦等等。總的來說,每個人都能隨便數十個左右出來,對歷史比較熟悉的,則還能數出二三十個出來。
  • 我們常說的「五胡十六國」,指的是哪「五胡」?哪「十六國」?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誕生了很多個朝代,比如我們常常說到的「唐宋元明清」,再往上則有魏晉南北朝、東西兩晉、三國、東西兩漢、秦等等。
  • 呂思勉和他的《兩晉南北朝史》——可能是最好的斷代史之一
    其代表作有《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秦漢史》、《先秦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呂思勉讀史札記》《宋代文學》《先秦學術概論》《中國民族史》、《中國制度史》、《文字學四種》、《呂思勉讀史札記》,而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兩晉南北朝史》。
  • 高中歷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說課稿
    一、說教材過渡語:教材是聯繫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橋梁,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對教材有所把握。本課選自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5課,主要介紹了東漢滅亡後300多年動亂紛繁的歷史概況以及這一時期出現的民族大融合的趨勢。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夠認識到這一時期的民族交融是隋唐盛世局面出現的基礎。
  • 劉可維:「中華」與「夷狄」——古代東亞的諸民族與國家 | 甲骨文...
    一個不同於秦漢社會的「中華帝國」是如何在與諸民族互動形成的?日本東洋史學名家川本芳昭教授在其鴻篇專著《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中對此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和研究。5月23日(周六)晚7點,甲骨文譯想沙龍No.4,我們邀請到了師從於川本芳昭教授,同時也是《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譯者的劉可維副教授,以新書為引,帶來主題為「『中華』與『夷狄』——古代東亞的諸民族與國家」的分享。
  • 漢族不是中華原始民族?那麼中原的原始土著去哪了?
    一、中華的原住民族其實,關於古中國的原住民的說法,在不同的史書,不同的研究者口中都有不同的答案。在目前大部分的民間形象中,所有人都認為漢族是中國這片土地的原始民族,是我們建立起了農業文明,然後再與周邊的民族進行衝突融合,才形成了現在的基礎。
  • 中華文明的產生與華夏族和漢族的形成綱要
    《十六國春秋·前燕錄》載:「昔高辛氏遊於海濱,留少子厭越居於北夷,邑於紫蒙之野。」高辛氏是帝嚳,黃帝的曾孫。厭越是契,紫蒙之野就是今天的遼寧老哈河、西遼河流域。值得注意的是,一組來自河南的法醫採樣,發現河南漢族中R1比例高達近7%,其來源現在還難以判斷。著名的天使投資人薛蠻子也是這種R1類型。西周初年山西橫北倗國墓地,5例貴族為Q類型,1例貴族為N類型,發現8例平民為Q類型,其餘的平民和奴隸樣本13例全是O系。基本上可以斷定倗國族群(包括統治者)中是以Q1a1類型為主。
  • 史上的三次民族大融合:從華夏族到漢族,再到中華民族
    巴蜀也就是四川地區古巴國和古蜀國。他們創造了先進的青銅文明。西周建立後,周人自認為是夏朝的繼承著,於是稱呼自己為「夏人」,「華夏」,分封到了中原的諸侯國統稱為「諸夏」。實際上,周人也是來源於羌,是羌族中最先進的一支,周人也是姬姓和姜姓長期通婚產生的民族。周人建立了周朝後,就將分布在四周的民族叫做「東夷」、「北狄」、「西戎」、「南蠻」,統稱為「四夷」。
  • 南北朝時期的五胡十六國
    該時期自304年劉淵及李雄分別建立漢趙(後稱前趙)及成漢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燾(太武帝)滅北涼為止。範圍大致上涵蓋華北、蜀地、遼東,最遠可達漠北、江淮及西域。在入主中原眾多民族中,以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為主,統稱五胡。他們在這個範圍內相繼建立許多國家,北魏史學家崔浩取其中十六個國家來代表這段時期,稱這時期為「五胡十六國」。在西晉時期,五胡居於西晉北方、西方的邊陲地區,對晉王朝呈現半包圍局面。
  • 鮮卑族與鮮卑諸國1
    91年,受到東漢和南匈奴打擊的北匈奴被迫遷往中亞,鮮卑族趁機佔據蒙古草原。二世紀中葉,檀石槐率部統一鮮卑各部,檀石槐死後,鮮卑陷入分裂。三世紀前葉,軻比能重新統一東部和中部鮮卑,但軻比能死後,各部落又開始獨立發展。在此期間,鮮卑同中央王朝時和時戰。十六國時期,鮮卑各部落趁中原混亂不堪,先後建立國家。385年,拓跋部建立北魏,並在439年統一北方。
  • 看看歷史上的十六國時期有多亂
    十六國時期,漢地江南、荊湘地區有東晉控制,而漢地北部和西南部則先後建立了二十多個國家。,北魏史學家崔鴻取其中十六個國家來代表這段時期,稱這時期為「十六國」。五胡十六國時期代表北方(有時包括巴蜀,雲南)在西晉滅亡到北魏統一華北期間的時期,當時南方則為東晉時期。「五胡」為匈奴、鮮卑、羯(匈奴分支)、羌和氐。
  • 華夏族和漢族的區別 華夏族和漢族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民族
    公元前4000年,河西走廊和黃土高原北部居住著夏族,晉南關中一帶居住著華族,淮河以南和漢江流域居住著蚩尤的先人。公元前2700年夏族領袖黃帝東進,戰勝華族領袖炎帝,兩族達成聯盟並將蚩尤滅掉,佔據整個中原,華夏二族逐漸融合成華夏族。後來華夏族融合了藏緬族、吐火羅人、東夷、通古斯族、西戎、祝融氏、蚩尤後代、匈奴、鮮卑等。西漢時期,一個以華夏族為基礎的新民族:漢族產生了。
  • 國家博物館之古代中國基本陳列:三國兩晉南北朝,三百餘年看文物
    回歸正題,上一期我們為大家介紹了《古代中國陳列展》中的「秦漢時期」,沿襲歷史的脈搏,本期將為大家介紹群雄輩出、政權更迭頻繁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提到「三國兩晉南北朝」這幾個字,相信很多人會想到當年總是寫著數學作業、看漫畫、開小差的歷史課。什麼朝代更迭、什麼英雄人物,就那麼糊裡糊塗地塞進了被動聽講的腦袋裡。
  • 「漢民族」如何成長為當今世界最大的民族?
    5月23日,新京報·文化客廳聯合甲骨文推出譯想沙龍No.4,邀請到師從於川本芳昭教授,同時也是《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譯者的劉可維副教授,以新書為引,帶來主題為「『中華』與『夷狄』——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的分享。
  • 中國古典文化是東亞文明走向未來的基石
    中國古典文化是一個開放的集合體,其中較為核心的儒道釋之價值理念在東亞各國都有一定程度的傳播與影響,但其中最為顯著的無疑是儒學思想及其價值體系。儒學的倫理本位、禮樂教化、家國同構等價值觀以及仁義禮智信、忠孝、恕己恕人、德政、秩序、中庸、和諧等個人層面與家國層面的價值訴求,對古代朝鮮半島、日本及越南的精神文化與制度文明都有明顯的構築功用。
  • 匈奴漢趙殘暴而亡,羯族石勒取而代之|兩晉南北朝史話連載05
    本篇系精編經典中國通史之《兩晉南北朝史話》連載05,歡迎收看。西晉滅亡以後,司馬氏在江南重建政權,史稱東晉,北方各少數族統治者展開了爭奪戰,這是一個嚴重分裂的時代,歷時達136年 (304一439),史稱「五胡十九國」時期。「五胡」即指匈奴、鮮卑、羯、氐、羌;十九國是指成漢、漢趙、後趙、前涼、前燕、冉魏、前秦、後燕、西燕、後秦、西秦、後涼、南涼、北涼、南燕、北燕、西涼、西蜀、胡夏。其中比較重要的為十六國,所以也稱「五胡十六國」。
  • 趙匡胤對南方諸國發起滅國戰爭,唯獨放過了大理國,到底為什麼?
    宋太祖趙匡胤在建國之後,曾經就對南方諸國發起了滅國戰爭,不過,當宋軍在滅亡南漢進入廣西後,宋太祖卻命令軍隊停止進攻。此後,他便接受了大理作為藩屬國的存在,並承認其獨立的地位。那麼,為什麼宋太祖不選擇滅亡大理?這背後又有什麼樣的原因呢?
  • 漢族為什麼是人口最多的民族?這三個特點造就了漢族的強大
    那麼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哪一個呢?要回答這個問題,肯定往人口大國方面想,只有中國和印度是人口大國。但是與我國比起來,印度還差了一截。據統計,漢族人口目前已經超過了十億,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所以說,漢族是當之無愧的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那麼漢族人口為何如此之多呢?這麼龐大的人口規模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
  • 古代服飾與姓氏中的民族認同
    十六國北朝時期大量的造像碑記不斷地被發現,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的姓氏、服飾資料,這為進一步探究當時的社會生活、民族關係等提供了方便,同時使研討十六國北朝時期的民族認同成為一種可能。不僅如此,服飾也時常是民族邊界的一個標誌。「冕旒衣冠,在現代人看來,也許只是外在裝束,充其量也就是一個民族風格,或者在正式場合中作為身份標誌,並沒有什麼太嚴重的意義。但在古代東亞來說,冕旒衣冠卻是『承認』和『認同』的象徵,不僅涉及民族(華夷),而且涉及國家(王朝),甚至呈現文明與野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