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民族」如何成長為當今世界最大的民族?

2021-02-13 新京報書評周刊

記者|徐悅東

 

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北方民族的遷入,「漢化」與「胡化」成為了一個鮮明的現象。這種民族碰撞和融合使得後來的隋唐與秦漢迥然相異。漢民族的形成、「舊的中華」的崩潰與「新的中華」的確立的進程是如何進行的?一個不同於秦漢社會的「中華帝國」是如何在與諸民族互動形成的?

5月23日,新京報·文化客廳聯合甲骨文推出譯想沙龍No.4,邀請到師從於川本芳昭教授,同時也是《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譯者的劉可維副教授,以新書為引,帶來主題為「『中華』與『夷狄』——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的分享。

《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日]川本芳昭著,劉可維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4月版

 

劉可維表示,日本一直非常注重中國的古典文獻研究。在明治維新之後,隨著西方的學術體系傳入,研究中國的東方學也在日本形成了。日本的東方學包括中國哲學、中國文學和東洋史學。

為何史學會被稱為東洋史學呢?東洋是西洋的相對概念。在日本的傳統史學觀念中,「中國」基本指以漢民族為主體的王朝,比如在明朝,日本人並不將瓦剌和滿洲視為「中國」。在滿清入關後,日本才視滿清為中國王朝。

日本學者用東洋史學來概括包括中國史學在內的周邊諸民族的亞洲歷史,它甚至也包括朝鮮史和越南史。東洋史學這個學科本身就非常注重漢民族王朝和周邊民族的關係。

 

川本芳昭

對於日本老一輩歷史學者來說,東洋史具有更特殊的意義。川本芳昭認為,中國史不能被單純地當作一個國別史來看待,這就像羅馬史與西方文明的關係一樣。羅馬史並不是義大利史,羅馬史是西方文明的歷史。中國史也是東方文明的歷史。許多周邊民族國家歸根溯源都可以在中華文明中找到源頭。日本作為中華文化的支流,確實也保留了許多中國傳統文化的因素。

川本芳昭一直從事中國古代民族史的研究,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川本芳昭研究的最重要的問題意識是,漢民族是如何成長為當今世界最大的民族的。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因為漢民族在地域上的差異,並不比歐洲各國小。川本芳昭認為,要思考這個問題,就要從魏晉南北朝下手。因為魏晉南北朝奠定了漢民族發展的一種模式。

 

魏晉南北朝的主要矛盾體現在民族矛盾上。中國的歷史教科書比較強調那個時代的民族融合,一般認為那是一個以漢民族為主體,少數民族群體處於周邊的融合狀態。但實際上,魏晉南北朝的民族遷徙的規模非常龐大。在十六國前期,非漢民族和漢民族的人口比例是9:10。當時,非漢民族所佔的比重非常大。在這種情況下所引發的民族文化的變化,也非常顯著。川本芳昭認為,這形成了漢代和唐代之間的「性格」差異。

比如,漢代實行三公九卿制,唐代變成了三省六部制。漢代信仰神仙思想,當時的人追求死後自己的靈魂到崑崙山上,升到仙界。在唐代,佛教成為了信仰的主體,人們開始相信輪迴和地獄。

除此之外,在文學、服飾等文化方面,漢唐之間差異非常大。這種變化的根源是,在魏晉南北朝時代,外來民族對漢王朝的秩序和體制的衝擊。中華王朝在崩潰和重生後,形成了新的中華王朝。在這個過程中,中華的疆域、影響力都得到了顯著的擴大。如果沒有「五胡」大規模進入華夏,中國的歷史肯定要朝著完全不同的方向發展。

劉可維

在中華王朝的崩潰和重生的長期過程中,周邊民族和漢民族接觸,也使得民族意識覺醒,出現漢民族和非漢民族對抗和融合的複雜過程。在漢武帝時期,烏桓主要活動在中國東北部,作為匈奴東北部的勢力而存在。在漢武帝打擊匈奴後,烏桓遷移到今天的遼寧省到河北省北部一帶。自王莽時代開始,烏桓和匈奴、鮮卑聯手,不斷侵擾漢王朝的邊境。

在光武帝時期,烏桓來東漢朝貢。光武帝讓他們遷徙到遼西、右北平一帶。東漢政府實際上把烏桓當打擊匈奴和鮮卑的軍事勢力利用。鮮卑在東漢初年也到達了遼東的長城附近。為了控制這些民族,漢朝設置了烏桓校尉府等專門管理非漢民族的官職。烏桓和鮮卑在東漢時時而歸降,時而侵擾邊境。那時,中華王朝實際上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中華和夷狄的邊界變得比較模糊,不再明確地以長城劃界。

隨著非漢民族的歸附,這些非漢民族一方面接受漢朝的統治,另一方面自身又極具獨立性。這種情況在山西和關中也在上演。匈奴和羌人都大規模地進入了傳統漢民族的世界裡。他們在一方面介入漢民族的內部事務,比如曹操利用烏桓組建騎兵。另一方面,在他們與漢民族的接觸過程中,他們自身產生了觀念上的變化,比如烏桓和鮮卑獨立化的趨勢。

漢民族和非漢民族的雜居,造成了彼此間的衝突。這一衝突在西晉以後逐漸凸顯,比如,泰始六年禿髮樹機能叛亂、元康四年匈奴叛亂、元康六年氐族叛亂。因此,江統提出了「徙戎論」,這實際上是一種民族分治政策,他主張將這些非漢民族遷回到原來的居住地裡。當然,這個政策是不可能實現的。

 

禿髮樹機能

後來,中國歷史進入到五胡十六國時代。北朝存在著大量的非漢民族政權。他們統治著大量的漢族,也接受著漢族的政治文化。但是,他們又保持著自身的傳統。中國的史學家比較注重非漢民族的漢化。但實際上,川本芳昭發現,當時也出現了漢族的胡化。

在秦漢時代,四川盆地的主體已經成為漢地,建立了郡縣統治。當時四川的文化和生產力都很高,出現了司馬相如、楊雄等文學家和學者。在西晉後期,隨著中原王朝的勢力衰退,四川出現了大量非漢民族。中原王朝逐漸失去對四川地區的有效統治。中原王朝統治力在四川的縮小的情況,一直到南北朝後期才有所改觀。在進入宋代之後,這些非漢民族才逐漸淡出漢文史料。

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雲南。自漢武帝徵服西南以來,漢代以昆明和大理設置郡縣,建立比較穩固的統治。但到東晉,中原王朝統治力衰退,地方勢力逐漸取代了中央的統治。到了唐代,唐王朝幾乎徹底失去對雲南的統治。後來還出現南詔、大理等國。到元代以後,中華王朝才重新確立對雲南的統治。

類似的現象出現在我國的其他地方。中華王朝的發展過程中實際上經歷了這種統一擴張,後由非漢民族進入而導致的崩潰收縮。在經過融合之後,舊中華又變成了新中華,並再次統一擴張,變得更大,影響力更強。劉可維記得,川本芳昭在課堂上說,由於西方文明的介入,打破了中華王朝的這種模式。若中華王朝順著這個規律發展下去,遲早有一天會出現「朝鮮省」和「日本省」。

中華王朝的崩潰和擴張的過程,

對周邊民族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在中華王朝崩潰和擴張的過程中,中華王朝周邊的國家實際上也發生著非常顯著的變化。在日本列島上,倭國就會定期到漢朝朝貢。公元57年,倭國的使節覲見光武帝,光武帝賜名「倭國」,還授倭奴王金印。後來,這枚金印在日本的福岡縣裡被發現。當時的日本正在彌生時代,尚未形成統一的政權。一般人會將日本列島上的群族統稱為倭。

光武帝所授之印

倭國通過跟中華王朝建立了關係,引進了大量的器物,比如銅鏡、鐵器等手工製品。另一方面,它又通過與中華王朝建立關係來確立自身的正統性。邪馬臺國是一個倭人聯合體,他們與狗奴國對峙。他們會借曹魏政權的詔書來警告狗奴國國王。這說明邪馬臺國已經開始利用中華王朝的影響力和建構的國際秩序,來壓制日本列島內的其他政權。

不過,後來,由於八王之亂造成西晉的崩潰,倭國和中原王朝的聯繫就中斷了。直到南朝劉宋王朝,漢文史料才再度出現倭國的記載。倭國每一次遣使都有著明確的核心訴求,就是希望中華王朝冊封王位。實際上,倭國自己給自己設置了這樣的官爵和王位,不過是想讓中華王朝給它「扶正」,正式授予自己這樣的官爵。這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冊封模式。倭國在中華政治思想的影響下,形成了一種以自身為中心的「中華意識」。他們開始將自己定位為治理日本列島內的統治者。日本在熊本縣出土的江田船山古墳出土的鐵劍的銘文中,就已經出現了「治天下大王」的名號。

這種稱號表現出,倭國有一種逐漸想擺脫中華王朝羈絆尋求獨立的姿態。在日本列島,倭國是天下的中心,它就是一個「中華」。在東亞的視角下,它不過只是南朝的藩屬國。以自身為中心的思想,可以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些思想進入中原的五胡之中。這就是非漢民族和漢民族在接觸過程中逐漸興起的自利化的趨勢。

隋唐是一個胡漢融合的王朝。倭國始終屬於南朝的體系之內,直到隋朝後他們派出遣隋使,這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倭國的外交方針。由於北朝的擴大,原本與南朝建立關係的柔然、吐谷渾和高句麗等政權相繼滅亡。在這些政權之後,突厥、土蕃、渤海、新羅、日本逐漸走進歷史的前臺。實際上,這是「中華」擴大了,開始影響到更遠的範圍了。

在十六國和北朝時期,各非漢民族多多少少經歷過漢化的過程。有些是被動的、有些是主動的。孝文帝改革是北魏的統治階層主動發起的。這些非漢民族的漢化,為民族融合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如果不接受對方文化,那只能通過滅絕和驅離來實現。蒙古人在打敗西夏後,基本上採用滅絕和驅離的政策,所以党項族就消亡了。漢族人口過於龐大,採用這種政策是不切實際的。所以,不管主動還是被動,最終的結果都是民族間的融合。劉可維認為,從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來看,外來民族的輸入當然是有益的。對於鮮卑族來講,鮮卑族就消失在歷史當中了,這很難用好壞來判斷。

在南北朝乃至元明清時代,民族融合和碰撞一直在進行。因此,漢服和唐裝很不一樣。我們現在穿的對襟的馬褂實際上來自滿洲人的服飾。這都是民族融合的表現。劉可維覺得,民族融合是有益的,他開玩笑地說,日本在公元四世紀後,就幾乎沒有大規模外來民族的輸入,所以日本男性謝頂特別嚴重。

 

相關焦點

  • 華夏民族 ——漢民族的形成
    西漢末從印度通過西域傳入佛教,東漢至魏晉南北朝,又從南北兩道傳入佛教經典、教規、儀式與教派,影響到漢人和其它中國各民族的文化與思想、風習等各個方面,為唐代佛教中國化,漢地佛教影響傳播於中國邊疆及周圍鄰國打下了基礎。道教在漢人社會中形成,大概是在東漢,到南北朝時在許多民族中得到了傳播。漢人以敬天、拜祖為宗教核心又有多種宗教與萬物有靈崇拜兼容並包的態勢,是漢地宗教發展的一大特點。
  • 漢民族比猶太民族厲害在哪
    ,等等,這也是漢民族比猶太民族厲害的地方。漢民族曾經同化過無數的少數民族,西北的、西南的、東南的,突厥的、鮮卑的、猶太的,全都同化過。猶太民族幾千年來很少同化別的民族,所以到現在,漢民族有10多億人,猶太民族還只有1000多萬。當然了, 1000多萬猶太人為我們人類在各個領域都貢獻了完全不成比例的巨大的貢獻。對中國,猶太民族也有過貢獻。
  • 漢民族是如何起源與形成的?龍真是漢民族的圖騰?
    漢民族的前身是華夏族,華夏族不是一個民族,而是一個由多部落組成的族群。在上古時代,中國有三大部落族群,分別是華夏、東夷、苗蠻。夏商周三代屬於華夏族後裔,經過不斷與其他族群的融合,最終形成了基本統一的華夏族主體。
  • 流行於秦嶺民間的孝歌:漢民族的史詩
    宗教.史詩.漢民族      漢民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偉大的民族,自有史以來,無論是在人文科學還是自然科學領域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就是漢民族最早的宗教,而漢民族最大的特點是圓融,宗教也具備這一特點,它不是保守封閉的,教義也並非一成不變,在向前推進過程中始終處於開放狀態,因生存環境和生存狀態而變化,一路不斷兼容並蓄為我所用,由單一走向複合,接受儒家文化的積極進取,汲取順其自然的道家精髓,崇尚悲憫眾生的佛家情懷,滾動發展進程中逐漸式微了原本的宗教含意,從而形成了以儒為魂、以道為骨、以釋為血肉的新的宗教,雖然這種海納百川式的宗教教義至今未曾明確
  • 漢民族的來源和形成
    漢武帝時,由於漢朝強大,漢人也被尊貴,故常稱漢人為好漢。      漢民族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中華民族的遠祖,可大致分為華夏、東夷、苗蠻三大族團。據2019年的數據,漢族人口為118295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90.56%。中華民族以及世界各地的華僑、華裔估計人口16億多。漢民族由華夏民族演變而形成      華夏族由華胥氏及其嫡裔夏人構成。
  • 華夏族,漢民族,中華民族
    《說文》「夏,中國之人也」,指古河洛地區,古人視河洛為山雞聚集地。後來,夏王朝建國,以「夏」為國號,由此,似乎也就順理成章了。總之,華是美稱,夏指麗色,聯稱為崇尚美麗的中華漢人。華夏族,崇尚美麗的可愛民族,遠古即有禮義之邦的美名,古代中原的中國人。它以黃帝為人文道統祖先,最先誕生在河洛地區,炎黃合併後,方統一為一個遠古的漢民族家庭。
  • 當今世界最最一盤散沙的民族---斯拉夫人
    有很多人說阿拉伯人一盤散沙,還有很多人說突厥人一盤散沙,其實跟斯拉夫人相比,這些民族已經很團結了,比如阿拉伯人有阿盟組織,有海合會,還一起支持巴勒斯坦,基本都不承認以色列,但是有著共同祖先的斯拉夫人,在當今世界時真正的四分五裂
  • 漢民族形成的常識你未必知道
    漢人是因為漢朝的長期存在使中原地區的族群凝聚而成,所以有了「漢人」的稱呼。翁獨健先生主編的《中國民族關係史綱要》中提到,漢朝成立之後,漢民族共同體形成。中國上古史學專家許倬雲認為,魏晉南北朝以後,「華夏人」開始出現「漢人」自稱謂,在此之前,「漢人」、「漢民」多為周邊國家對漢朝國民的稱呼。
  • 【文藝鑑賞】談談漢民族與漢文化
    中國的漢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大融合的民族,這個民族的源頭並不是單一的。漢民族的發展如長江黃河一樣,濫觴之時僅僅是涓涓細流,一路奔騰前進,容納百川,匯成浩蕩洪流。漢民族有多種稱謂,這些稱謂正說明了漢民族的融合性。漢民族又稱為炎黃子孫,源自於上古時期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的融合。我們又稱為華夏民族,是上古時期華族與夏族融合。中國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夷」與「裔」作為四方。
  • 世界最奇特民族 象人族的生殖器世界上最大
    據不完全考證,當今世界存在2700多個民族,雖然大多數民族都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進步,但也有少數民族至今還處於原始生活狀態,保持著極其奇特的生活習俗。
  • 燕然勒石——漢民族的光輝歲月
    燕然勒石拓片漢和帝即位後,匈奴和秦漢王朝已經打了幾百年的仗。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抗拒匈奴;秦「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裡」;漢高祖劉邦陷白登之圍,用計脫險;漢武時,衛青、霍去病開始北伐匈奴,扭轉了數十年來對匈作戰頹勢,但是匈奴一直是中原帝國的威脅。漢宣時,匈奴向漢朝投降;漢元時,昭君出塞,帶來多年和平;王莽、東漢初年,匈奴又常入寇來犯。
  • 各民族圖騰藝術展,看南陽漢畫傳拓技術拓制民族圖騰
    龍騰南陽訊9月12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各民族圖騰藝術展」,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開展,展覽至10月10日結束。展覽由中華世紀壇藝術館、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承辦,「民族圖騰拓片」運用南陽漢畫傳拓技術拓制。
  • 漢民族的曆法是世界第一部「宇宙律歷」
    漢民族最早察覺了來自宇宙深處的脈動,制定出了人類最優秀的曆法,在創造了傳承至今的人類古代文明同時,漢族人口達到十二億多,成為地球上人數最多的族群。漢歷深刻詮釋了「道法自然」、「道源於天」的理念。  西漢閬中天文學家落下閎創以黃鐘之數定朔策(朔望月),以黃鐘之律定冬至,以黃帝歷十九年七閏之法協調陰陽,創立世界首部宇宙律歷——《太初曆》,實現了律調陰陽。新紀元——12月25日漢歷 曆元節  我們只知道公曆12月25日是西方的「聖誕節」(耶誕節),卻不知道這一天是漢民族曆法——漢歷的曆元。
  • 的漢民族,為何在西晉被屠殺
    很多人都說,漢族是個和善友愛的民族,愛好和平的民族,但是,漢族也是個彪悍的民族,驍勇善戰的民族。在漢朝之時,西漢名將陳湯在給漢元帝的上書中,說了一句話,令人熱血沸騰:「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體現了大漢子民的自信,從天子到平民百姓,皆是覺得大漢是天下最強的,是足以橫掃天下的,體現了民族自信,所說所行又是何等的霸氣。同時這句話也不是一句空話,回望漢朝歷史,可以看到令人振奮的漢民族的彪悍。在漢宣帝統治時期,匈奴發生了內亂,五個匈奴部落的單于互相徵伐,爭奪匈奴王的寶座。在這個部落之中,有一個匈奴部落的單于叫做呼韓邪,率領整個部落臣服於大漢。
  • 民族樂器|讓世界愛上中國民族音樂
    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張騫出使烏孫國,烏孫王昆彌與漢通婚,在烏孫公主出嫁前,漢武帝為她做了一件樂器以解遙途思念之情,此樂器便是「阮」,古代稱之為「秦琵琶」。阮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彈撥樂器,至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由於阮音色圓潤,渾厚,音域寬廣,因此古代就已成為獨奏,合奏、重奏的主要樂器。
  • 漢族為什麼能同化其他民族而沒有被其他民族同化?
    漢文化的兼容並包是世界上其他文化所不能比擬的,如果說狹隘的漢族是「炎黃之後」。但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在歷史上可是曾經有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匈奴、羌人、石羯、突厥、契丹人等等,許多民族都在這裡生活過,甚至統治過。
  • 世界的重塑:從「帝國」到「民族國家」
    成為當今世界最主要的組織形式。無疑,在當今世界,「構建中國家」佔大多數,有的在國家構建中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如新加坡,但大多數構建中國家的國家建設進展緩慢,是當今世界矛盾和衝突的多發地。二、「民族國家」的遭遇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裡,世界按照「民族國家」的方式重新組合起來。可以說,當今世界是一個由「民族國家」組成的世界。
  • 嚴實:漢藏語系背後的民族源流
    編者導讀:漢語、藏語、羌語、緬甸語等400多種東亞語言被認為擁有共同的祖先語言,合稱為漢藏語系。語言學家對漢藏語系內部各語支親緣關係、分化時間以及起源地點長期存在爭議。  現代全世界的語系分布,紫色為漢藏語系,淺綠色為印歐語系。
  • 漢服的漢當真來源於漢民族?其實它來源於天上的銀河才對!
    說到漢服,許多人第一個念頭便是漢民族,確實,在從前很多的信息當中,漢服從來都是被定義為漢民族傳統服裝,從漢朝開始,歷經了上下五千年的發展歷程才形成了如今我們看到的華夏漢服的整體體系,也因此很多人都認為,漢服當中的漢字就是來源於漢民族的名稱,因為是漢族的傳統服飾所以才被稱為是漢服,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嘛
  • 現存千年的世界12個民族,中國獨佔四席:苗、瑤、 羌、漢
    因此,應該說,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愛斯基摩人無疑是最強悍、最頑強、最勇敢和最為堅韌不拔的民族。2. 羌族 民族歷史:5000~6000年炎黃子孫的起源,實際上是來自於中國上古時期的兩個重要民族,一個是古老的華夏族,另一個則是古老的羌族。華夏族經過千百年的吸收融合,逐漸轉化成為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漢族。而古老的羌人經過千百年的分化與融合,一部分融入漢民族,成為了漢民族重要的成員;更多的則是經過逐步分化,成為今天十幾個獨立民族的重要源頭,這些民族的族源史都與古老的羌族保持著密切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