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說出「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漢民族,為何在西晉被屠殺

2020-12-22 看乎

很多人都說,漢族是個和善友愛的民族,愛好和平的民族,但是,漢族也是個彪悍的民族,驍勇善戰的民族。

在漢朝之時,西漢名將陳湯在給漢元帝的上書中,說了一句話,令人熱血沸騰:「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體現了大漢子民的自信,從天子到平民百姓,皆是覺得大漢是天下最強的,是足以橫掃天下的,體現了民族自信,所說所行又是何等的霸氣。同時這句話也不是一句空話,回望漢朝歷史,可以看到令人振奮的漢民族的彪悍。

在漢宣帝統治時期,匈奴發生了內亂,五個匈奴部落的單于互相徵伐,爭奪匈奴王的寶座。在這個部落之中,有一個匈奴部落的單于叫做呼韓邪,率領整個部落臣服於大漢。但是這引起了另一個部落的單于郅支的不滿,郅支單于假裝願意歸順大漢,待得大漢派出使團前往郅支部落時,郅支卻囚禁了大漢使團,還砍了使團首領谷吉的頭。

谷吉被殺的消息傳到了長安城,朝野上面一片震怒,小小匈奴竟然敢在太歲頭上動土,於是紛紛請戰。郅支得知後,心想,這茫茫大漠,不知有數千裡之廣,只要我跑遠到離長安萬裡之外的地方,你大漢再強又能奈我何?於是郅支在帶著部落跑到了中亞的康居那一片劫掠去了,以為漢朝不可能派軍隊過來的,自己可以安枕無憂了。

而郅支想不到的是,漢朝真的過來了,靠的還不是漢朝自己的主力部隊,只是從藩屬國調兵,便把他打得是落花流水,惶惶如喪家之犬一般。建昭三年,陳湯和甘延奉命出使西域,發現郅支單于的部落力量在日益增強,遲早會成為大漢的隱患。於是陳湯與甘延先斬後奏,直接假傳聖旨,抽調西域各個藩屬國的軍隊,以及駐紮在車師國的大漢官兵四萬餘人,浩浩蕩蕩的進攻到康居。

縱使你躲到康居又如何,縱使你離長安萬裡又如何,縱使有茫茫大漠千裡戈壁又當如何,惹惱了我強漢,我便兵臨城下,將你消滅。這一戰打出了強漢的風採,並震懾了其他別有二心的藩屬國以及部落,留下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霸氣絕倫的話。同時這句話的精神內核一直流傳至今,如今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因此,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曾經的漢人是如此的彪悍,以「封狼居胥」為目標,可後來卻娘化了,變得懦弱不堪,曾經打得遊牧民族四處奔逃,甚至逃跑到歐洲那一片的強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卻是娘化了的晉朝,任由遊牧民族在中原燒殺搶掠。既然是在戰火連天的東漢末年,中原內戰不斷,但是在對外也是從未服輸。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但遊牧民族仍是對漢族忌憚不已。前有公孫瓚帶領白馬義從打得胡人聞風喪膽,後有曹操北擊烏丸,收復北方大地,盡顯漢族男兒豪氣。但自從司馬家族篡奪了曹魏的王權之後,曾經將遊牧民族殺得伏屍百萬,流血漂杵的漢民族,卻被胡人當成了軟弱不堪的「兩腳羊」?

這是因為司馬家族,除了司馬懿之外,大多只擅長內鬥宮鬥,在軍事上一竅不通,以至於胡人四處劫掠,大肆屠殺我漢族子民。而晉朝時,男性更是以陰柔為美,男性整天抹脂擦粉,又如何能面對在弱肉強食中成長起來的北方遊牧民族。正是這種陰柔審美的盛行,導致晉朝開始娘化,才讓漢人在五胡之亂之中變成了任人宰割的「兩腳羊」。

參考文獻:

《史記》

《漢書》

《後漢書》

《晉書》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他還有一句至理名言: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前言:「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在吳京的《戰狼》中成為經典臺詞,但是你知道嗎,一句讓我輩無限引以為豪的心靈偈語,卻並非出自吳京的劇本,而是在我國歷史上一直存在的,他的原話是「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而在《神探狄仁傑》中也對此言做了解讀,「如果膽敢侵犯我大唐的人,不管他跑到了哪裡,都會被殺死」,而這句話就是漢朝陳湯的至理名言。
  • 說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陳湯到底有多牛!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此言一出,中國整個歷史的回聲都盪氣迴腸,響徹至今。這句話讓世人知道了漢人的霸氣、強大和自信。在我們的想像中,能喊出這種話的人一定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大英雄。那你對這個人的了解有多少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喊出這句流傳千古霸氣宣言的人——陳湯。
  • 明犯強漢者 雖遠必誅
    明犯強漢者 雖遠必誅明犯強漢者 雖遠必誅
  • 漢帝國的豪言壯語:「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出自誰的手筆?
    中國最霸氣的豪言壯語:「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出自誰的手筆?開篇即巔峰:68歲晚年寫中國首篇罪己詔何以成為典範?隨著漢帝國的崛起,在此後的十年時間裡,劉徹將嶺南的閩粵南粵相繼納入漢帝國的版圖內。一半戶口都沒了,漢帝國損失非常巨大。作為帝國至高無上的統治者,劉徹或許已經知道自己在後世會背上窮兵黷武的罵名。但他更加清醒地明白,自己一生四處徵伐,是為了開創一個沒有戰爭的未來,是為了帝國永久的安寧。公元前89年6月,劉徹頒布了一份詔書,在這份詔書中他反思了自己連年徵戰給百姓帶來的痛苦與傷害。
  •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是史上最令華夏子孫盪氣迴腸的口號?
    這一去,打出了國威軍威,打出了令中華民族盪氣迴腸的名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一)單于驕慢匈奴是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的遊牧民族,趁戰國紛爭時滾雪球般壯大,不斷襲擾中原各國。陳湯擔心夜長夢多,與甘延壽商議後,憤怒地對使者發出最後通牒:「我等為迎接單于遠道而來,到現在還見不到一個有分量的人物來接洽!單于為何如此忽略大計,盡失客主之禮?我軍兵來道遠,人困馬乏,軍糧將盡,恐怕無法完成任務了!希望單于和大臣們迅速商議決斷!」
  • 許雲輝: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是史上最令華夏子孫盪氣迴腸的口號?
    這一去,打出了國威軍威,打出了令中華民族盪氣迴腸的名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陳湯擔心夜長夢多,與甘延壽商議後,憤怒地對使者發出最後通牒:「我等為迎接單于遠道而來,到現在還見不到一個有分量的人物來接洽!單于為何如此忽略大計,盡失客主之禮?我軍兵來道遠,人困馬乏,軍糧將盡,恐怕無法完成任務了!希望單于和大臣們迅速商議決斷!」
  •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漢朝的使者們為何這麼牛?
    更為重要的是,其後人留下了我漢家人最為雄壯的聲音。「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其實像陳湯「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樣的事兒,那都算是客氣的,畢竟當時漢王朝已經都護西域,北匈奴暗中使壞,錘他也是應該。如果你敢動我,那就滅國陪葬。正如《漢書》中所言:「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縣北闕。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這話是蘇武說的,他當年出使匈奴,也是因為使團裡有人想橫一把,幹涉匈奴內政,結果失敗了。這可以理解嘛,畢竟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
  • 中國最霸氣的豪言壯語:「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出自誰的手筆?
    中國最霸氣的豪言壯語:「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出自誰的手筆? 開篇即巔峰:68歲晚年寫中國首篇罪己詔何以成為典範? 隨著漢帝國的崛起,在此後的十年時間裡,劉徹將嶺南的閩粵南粵相繼納入漢帝國的版圖內。此時的劉徹已經開始步入老年。
  •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是誰說的?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出自西漢名將,陳湯!吳京導演的電影《戰狼》裡面,有這樣一句臺詞,叫「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而這句話的原版,就出自陳湯。當年陳湯率漢軍擊破匈奴,在給漢元帝的戰報中,就寫了這樣一句話。宜縣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裡,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 西域副校尉陳湯:不經上報直接千裡奔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陳湯 影視劇形象 我們在影視劇中常常會聽到這樣的一句話: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每當這句話被演員們斬釘截鐵的說出,再配上磅礴大氣的背景音樂,總是會讓人覺得有一股熱血在體內翻滾,激動的熱淚盈眶。 實際上,這句話的原話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是不是覺得很有氣勢?那這麼有氣勢的話是出自誰口呢?這個人就是當時漢朝的西域副校尉陳湯,不要以為"校尉"這個官階很低。
  • 如何翻譯「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看見英國BBC的翻譯,我笑了
    2017年,《戰狼2》火遍全球,其中"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再次在群眾之中散播開來。雖說這句話眾所周知,但以這樣的方式傳於海外,還是獨有一番風味的。昔日有唐虞、帝堯的治世時期,當今有我強漢。匈奴的呼韓邪單于已稱臣,作為漢朝北部屏籓,唯有郅支單于還在從事叛逆活動,還沒有伏罪……"從而發出"宜縣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裡,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吶喊!隨後便起兵一舉蕩平了郅支單于一部。隨著時間的推移,"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演變成了"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更是被英譯了多個版本。
  • 【讀通鑑】陳湯: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我想,只要是講中文的地方,都應該如雷貫耳吧。說這話的,就是陳湯。之前,我們講到,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保障了漢朝北境數十年和平,北匈奴郅支單于向西北遷徙,在西域一帶,與漢朝再起爭端。漢朝將領甘延壽、陳湯擊破北匈奴,斬郅支單于。
  •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郅支單于看著沒有他壯、也沒有他高的呼韓邪,很想揍呼韓邪一頓,但看了看站在呼韓邪身邊的帶頭大哥漢帝國,想了想,還是扭頭走了。郅支單于回到家後,擔心呼韓邪帶著漢軍摸到家裡堵他,就率部西遷,跑去和烏孫做了鄰居。郅支單于向周圍一看:呵,遠離了漢帝國,周邊我個頭最大,這還不得混個地區霸主噹噹!
  • 陳湯剿滅郅支單于的戰鬥全過程: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為何單于如此忽視此事,不講待客之道?我們路途遙遠,人困馬乏,糧草快用完,恐怕不能回去,請單于慎重考慮。」包圍單于城,攻城開戰,激戰匈奴、康居兵第二天,大軍距離單于城三裡駐紮,構築陣地,遙望城上五色旗飄揚,幾百名匈奴兵身穿甲冑。然後,一百多名騎兵從城中衝出,在城下來回奔跑;一百多名步兵在城門兩側,形成「魚鱗陣」,進行演習。
  • 封狼居胥,飲馬瀚海,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而漢軍初期則是重視步兵,騎兵打步兵自然優勢佔盡,來無影去無蹤,匈奴騎兵超強的機動性往往能打漢軍一個措手不及。自從衛青出現以後,與漢武帝多次商討研究戰勝匈奴之策,便提到了升級漢軍的騎兵部隊。而霍去病,正是千百年難得一見的天才騎兵將領。漢武帝曾想傳授古代兵法給霍去病,霍去病卻不拘束於古法,認為對陣匈奴這種敵人,更重要的是臨陣的方略。
  • 西藏軍區邊防戰士哨點宣誓畫面曝光,「雖遠必誅」標語牌格外搶眼
    視頻中,邊防戰士身著新式星空迷彩,威武帥氣;身後掩體懸掛的「雖遠必誅」標語牌格外搶眼。@高原戰士微博視頻截圖「銘記偉大勝利,弘揚戰鬥精神,艱苦不怕苦,缺氧不缺精神,做不辱使命的高原戰士!」邊防官兵背後掩體懸掛的「雖遠必誅」標語牌格外搶眼 視頻截圖演兵場發現,視頻中,除了鮮紅的國旗,篆刻著「戍邊衛國」四個大字的碑石,以及全身穿著新式星空迷彩的邊防戰士,在畫面中還出現了一處掩體上懸掛著「雖遠必誅」標語牌,格外引人注意。
  • 陳湯假託君命一戰殲北匈奴,發出最強音「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匈奴和漢民族之間的恩怨,最遠的要從商周說起,但是兩個民族之間的衝突卻是在漢朝時鬥爭的最為激烈。匈奴對中原豐富的資源虎視眈眈,而中原多數比較被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匈奴南下才會發兵對抗。漢武帝之前,匈奴對於漢朝來說,一直是一個比較強悍的存在,中原的帝王由於此前遭受戰爭內亂,經濟及武力都跟不上,對匈奴的欺壓也是忍氣吞聲。
  • 詩中歷史:兩個私生子詮釋什麼叫「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龍城之戰是自漢初以來對戰匈奴的首次勝利,這一勝政治意義大於軍事意義,堅定了西漢戰勝匈奴的信心。河南之戰:公元前127年,衛青率軍進攻匈奴盤踞的河南地(黃河河套南岸地帶),殲敵數千,控制了河套地區。解除了匈奴騎兵對長安的直接威脅,建立起了進一步反擊匈奴的前方基地。
  •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羅馬軍隊與漢軍唯一一次交手,結果如何?
    流傳千年的奏摺中有句名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一直以來,這句話都被視為漢朝國力強盛的最真實寫照。在漢朝強大的同時,遙遠的歐洲還有一個強大的國家--羅馬帝國。羅馬帝國最強盛的時期正好與中國的秦漢時期重合。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羅馬和秦漢分處歐亞大陸兩端,彼此略有了解。那麼,兩國軍隊有過交手嗎?
  • 致莫雷: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作者:文字遊戲,改編自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明天起,做一個愛國青年罵肖華,批莫雷,拒絕NBA從明天起,關注國足和CBA我有一顆心,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從明天起,和每一個球友聯繫告訴他們我的真實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