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威萬裡!陳湯剿滅郅支單于的戰鬥全過程: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2020-12-22 學法太期聊文史

前面的文章裡介紹過漢元帝時,郅支單于殺害了漢使谷吉等人,西域副校尉陳湯假傳聖旨,召集西域各國軍隊及漢朝屯田部隊共計一萬五千人,攻打郅支單于及康居王【雖然郅支單于殺了康居王的女兒、貴族等人,但康居王仍然依附於郅支單于】,結果郅支單于身受重傷而死,其首級被送往長安示眾十天。由於篇幅所限,其中的戰鬥過程沒有詳細介紹,今天來介紹一下,過程是很精彩的。

大軍分六路挺進

甘延壽、陳湯發出彈劾自己假傳聖旨之罪奏章的當天,將集結到的大軍分為六路,其中三路從南路穿過蔥嶺、大宛國;另三路,由都護甘延壽親自率領,從溫宿國出發,從北路經烏孫國都城赤谷城,進入康居國邊界,駐軍闐池西岸。

迎戰康居副王抱闐

此時,康居國副王抱闐率幾千騎兵,在赤谷城以東攻打烏孫國大昆彌地區,屠殺、俘虜一千多人,驅趕大量牲畜,然後從後面追上漢軍,奪取漢軍後面的大批輜重。

陳湯率領西域兵馬迎戰,殺死康居兵四百六十人,奪回被掠走的百姓四百七十人,交給大昆彌。同時,把奪回的馬牛羊作為軍隊食物。

抓到俘虜,密見貴族,擁有嚮導,掌握敵情

陳湯又抓到了抱闐手下的貴族伊奴毒。陳湯進入康居國東部國界後,嚴明軍紀,不準燒殺搶掠;秘密召集康居國的貴族屠墨見面交談,展示漢朝的國威與決心,設置酒宴,共同盟誓,然後送他回去。陳湯大軍繼續挺進,在距離單于城六十裡處駐紮。此時,漢軍俘虜了康居國的一個貴族具色子男開牟,讓他做嚮導。具色子男開牟是屠墨的舅舅,也怨恨單于。於是,漢軍了解到單于的內部情況。第二天,漢軍繼續進軍,距離單于城三十裡駐紮。

先禮後兵,兵者詭道

郅支單于派使者來問:「漢軍在此,有何目的?」漢軍官員回答:「你們單于曾上書給漢朝皇帝,說願意歸順漢朝、到長安朝見。皇帝可憐單于放棄廣闊的土地、委屈在康居居住,特派都護將軍率軍前來迎接單于及其家屬。我們怕驚動單于,所以不敢直接到城下。」雙方使節來往幾次,然後甘延壽、陳湯出面,責備單于的使節:「我們為了單于,不遠萬裡來到康居,可是,一直到現在,單于卻沒有派出一位顯貴高官,前來覲見都護將軍。為何單于如此忽視此事,不講待客之道?我們路途遙遠,人困馬乏,糧草快用完,恐怕不能回去,請單于慎重考慮。」

包圍單于城,攻城開戰,激戰匈奴、康居兵

第二天,大軍距離單于城三裡駐紮,構築陣地,遙望城上五色旗飄揚,幾百名匈奴兵身穿甲冑。然後,一百多名騎兵從城中衝出,在城下來回奔跑;一百多名步兵在城門兩側,形成「魚鱗陣」,進行演習。城上守軍向漢軍挑戰:「來打吧!」一百多名匈奴騎兵直衝漢軍陣地,漢軍的強弩全部拉滿,箭頭外指,匈奴騎兵撤退。漢軍弓箭手射擊城門外操練的匈奴騎兵、步兵,匈奴兵全部退入城中。甘延壽、陳湯下令:「聽到鼓聲後,眾軍直奔城下,四面包圍,各軍記住自己的分配位置,鑿開洞穴,堵塞射擊孔。盾牌在前面,長戟和弓弩手在後面,向上射擊城樓上的守軍。」於是,漢軍攻擊開始,城樓上的匈奴守軍敗逃。土城的外面,還有重木城(由兩層木牆構成)。匈奴軍在木城上射箭,城下的漢軍多有傷亡。於是,漢軍抱來木柴放火,焚燒木城。晚上,匈奴騎兵幾百名來突圍,漢軍迎面射擊,箭如雨下,把他們全部消滅。

之前,郅支單于聽說漢軍到達,本打算離開這座城。但他懷疑康居王對他怨恨,與漢朝勾結、裡應外合;又聽說烏孫等國都發兵,自己如果出去也無處投奔。所以,他逃出單于城後,又返回,說:「不如堅守,漢軍遠道而來,不可能持久進攻。」他全身披掛,在城樓上親自指揮匈奴軍作戰。他的家屬(閼氏、夫人)幾十人也用弓箭射人。漢軍弓箭手射中郅支單于的鼻子,他的夫人也有很多死亡。郅支單于於是從城樓上下來。午夜後,木城被漢軍攻破,匈奴退入土城,登上城頭,呼號吶喊。此時,康居王帶領一萬多騎兵援軍來到單于城附近,分散在十幾處,環城四面部署,跟裡面的匈奴守軍互相呼應。康居兵乘著夜色,多次向漢軍陣地發起攻擊,但都不能得手,只好敗退。

天將亮,四面火起,漢軍官兵振奮,乘著火勢大喊,鼓聲響徹天地。康居兵繼續後退。漢軍推著舉著盾牌,從四面衝入土城。郅支單于率匈奴男女一百多人逃進王宮。漢軍放火焚燒王宮,官兵爭先衝入,郅支單于身負重傷而死。軍官杜勳砍下郅支單于的人頭。漢軍在王宮搜到了漢使的符節及谷吉等人攜帶的書信。漢軍斬殺閼氏、太子、名王及以下共計一千五百一十八人,生擒一百四十五人,俘獲一千多人。後郅支單于的頭顱被送往長安,被示眾十天後掩埋。甘延壽、陳湯上奏:「……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後續:回朝差點被治罪

當時朝中石顯等人專權。石顯曾經想把姐姐嫁給甘延壽,被甘延壽拒絕。甘延壽回到長安後,丞相等人對其假傳聖旨之事深惡痛絕,故對其功勞並不稱讚。

陳湯平時又有貪財的毛病,把在西域擄掠的財寶帶到塞內,違反了很多法令。所以,司隸校尉給沿途郡縣下文,命令逮捕陳湯的部下,加以審問。陳湯上奏:「我和部下萬裡凱旋班師,可現在卻抓捕我的部下,等於是替郅支單于報仇啊!」漢元帝下令,立即釋放所有被抓捕的官兵,沿途地方官府以酒食犒勞陳湯軍隊。

甘延壽、陳湯回到漢朝後,朝廷評論其功勞。石顯、匡衡認為,他們假傳聖旨、擅自調兵,不殺他們,已是寬大;不可封賞。漢元帝內心覺得甘延壽、陳湯做得好,但又不好違背石顯、匡衡的意見。過了很久,事情一直沒有確定。

劉向上書,替甘延壽、陳湯辯護:「……陛下本來就發怒,有誅殺郅支單于的念頭……他們二人率軍砍下郅支單于的人頭,懸掛戰旗於萬裡之外,宣揚國威於崑崙山以西,洗刷谷吉被殺的恥辱,建立光輝的功勳,震懾所有夷民……當年李廣利徵伐大宛,折兵五萬,耗錢億萬,歷經四年辛勞,僅獲得三十匹好馬而已,雖然斬下大宛王母的人頭,也不足以抵銷其損失。但武帝不追究其過失,予以封賞……如今,甘延壽、陳湯沒有調動漢朝內地的部隊,沒有中原供給一鬥糧食,他們的功勞比李廣利超過百倍……」於是,漢元帝下詔赦免二人的罪過。最後,甘延壽被封為義成侯,任長水校尉;陳湯被封為關內侯,任射聲校尉。

學法太期點評

劉向的意見是很有道理的。雖然甘延壽、陳湯有假傳聖旨、擅自調兵的過失,但他們有大功,能夠隨機應變,維護漢朝在西域的威信。試想,如果他們按照正常程序走,一定要等到皇帝下旨才去攻打郅支單于及康居王,就會貽誤戰機。假傳聖旨。擅自調兵,主要是陳湯的意見,當時甘延壽雖然同意誅殺郅支單于,但還是想按照正常程序上奏朝廷。後來陳湯脅迫他,他才同意這麼做。甘延壽作為西域都護,作為陳湯的上司,對此也有責任。

但是,陳湯的勇氣、魄力、權變等,都令人敬佩!史書說他:平時為人沉著勇敢,有大謀,多策略,渴望建立奇功。從這件事就可看出他的這些品格。雖然他貪財,有過失,但功大於過。前面的文章也提到過,王莽新朝時期,匈奴入侵西域,西域多國反叛,新朝都不能及時有效反擊、鎮壓,導致新朝沒有威信,跟漢朝根本無法比!漢朝的威信是怎麼建立的?正是一個個陳湯這樣有擔當、有魄力、有勇有謀的人建立的!而且,陳湯提出的「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多麼霸氣,名留青史!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關注我,持續分享歷史趣事、古人智慧!

參考資料

《資治通鑑》

相關焦點

  • 說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陳湯到底有多牛!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此言一出,中國整個歷史的回聲都盪氣迴腸,響徹至今。這句話讓世人知道了漢人的霸氣、強大和自信。在我們的想像中,能喊出這種話的人一定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大英雄。那你對這個人的了解有多少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喊出這句流傳千古霸氣宣言的人——陳湯。
  •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是史上最令華夏子孫盪氣迴腸的口號?
    當日,陳湯與甘延壽指揮漢胡聯軍,直撲匈奴郅支單于盤踞的康居國(約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今哈薩克斯坦一帶)。同時,他們上表自我彈劾假傳聖旨之罪,詳細陳述出兵理由。這一去,打出了國威軍威,打出了令中華民族盪氣迴腸的名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 許雲輝: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是史上最令華夏子孫盪氣迴腸的口號?
    當日,陳湯與甘延壽指揮漢胡聯軍,直撲匈奴郅支單于盤踞的康居國(約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今哈薩克斯坦一帶)。同時,他們上表自我彈劾假傳聖旨之罪,詳細陳述出兵理由。 這一去,打出了國威軍威,打出了令中華民族盪氣迴腸的名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 西域副校尉陳湯:不經上報直接千裡奔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陳湯 影視劇形象 我們在影視劇中常常會聽到這樣的一句話: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實際上,這句話的原話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是不是覺得很有氣勢?那這麼有氣勢的話是出自誰口呢?這個人就是當時漢朝的西域副校尉陳湯,不要以為"校尉"這個官階很低。其實校尉的權力很大,可以調兵遣將、進行外交、監督上級等,實際權力甚至要高於將軍。那麼為什麼陳湯會說出這樣的話呢?是誰招惹了他呢?
  • 西漢最後的名將陳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郅支單于帶領部眾,向西南遷徙,一口氣又跑了三千華裡,跑到了高老莊地界。哦,不,康居地界。康居倒是頗歡迎郅支單于。一方面,康居遠在蔥嶺以西,山高皇帝遠,素來不臣服漢朝。另一方面,最近,烏孫欺負他們有點過分。而且烏孫打康居,康居不太敢還手,烏孫背後站著西域都護呢。所以,康居王決定接納郅支單于,讓他在康居西邊,替康居防守烏孫。
  • 他還有一句至理名言: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前言:「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在吳京的《戰狼》中成為經典臺詞,但是你知道嗎,一句讓我輩無限引以為豪的心靈偈語,卻並非出自吳京的劇本,而是在我國歷史上一直存在的,他的原話是「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而在《神探狄仁傑》中也對此言做了解讀,「如果膽敢侵犯我大唐的人,不管他跑到了哪裡,都會被殺死」,而這句話就是漢朝陳湯的至理名言。
  • 【讀通鑑】陳湯: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我想,只要是講中文的地方,都應該如雷貫耳吧。說這話的,就是陳湯。之前,我們講到,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保障了漢朝北境數十年和平,北匈奴郅支單于向西北遷徙,在西域一帶,與漢朝再起爭端。漢朝將領甘延壽、陳湯擊破北匈奴,斬郅支單于。
  •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陳湯
    漢元帝時,他任西域副校尉,曾經假託聖旨,脅迫西域都護甘延壽出兵,攻殺與西漢王朝相對抗的匈奴郅支單于,為安定邊疆做出了很大貢獻。官至射聲校尉、從事中郎,封關內侯,在長安去世。王莽掌權後,追諡陳湯為破胡壯侯。出自西漢名將陳湯給漢元帝的上書,是表明擊退北匈奴郅支單于的功績 。這句話是誅殺完再說的而不是誅殺前所說。全句為:「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裡。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 陳湯假託君命一戰殲北匈奴,發出最強音「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漢武帝去世後,由於政權更迭,給匈奴帶來了喘息之機,不過,匈奴內部也開始分化,經過一番爭鬥,只留下兩大勢力——南單于呼韓邪,北單于郅支。其實這兩大勢力是親兄弟,但就是誰也不服誰。但呼韓邪的處境更為惡劣一些,因為在這場內鬥中,他的部眾和牲畜已經損失殆盡,還丟失了單于庭,北部面臨著來自郅支的軍事壓力,南面的漢朝也是盯著他不放。
  •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是誰說的?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出自西漢名將,陳湯!吳京導演的電影《戰狼》裡面,有這樣一句臺詞,叫「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而這句話的原版,就出自陳湯。當年陳湯率漢軍擊破匈奴,在給漢元帝的戰報中,就寫了這樣一句話。宜縣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裡,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喊出這句名言的戰神,卻因貪汙而晚景悽涼
    其實,在西漢的名將中,還有一人也在與匈奴的作戰中,建立了十分顯赫的功勳,並喊出了」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時代最強音。但是與其戰績相比,他在後世的名望卻並不那麼高。大家聽說過他的喊出的口號,卻對他的名字和事跡知之甚少。他就是陳湯。
  • 曾經說出「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漢民族,為何在西晉被屠殺
    在漢朝之時,西漢名將陳湯在給漢元帝的上書中,說了一句話,令人熱血沸騰:「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體現了大漢子民的自信,從天子到平民百姓,皆是覺得大漢是天下最強的,是足以橫掃天下的,體現了民族自信,所說所行又是何等的霸氣。同時這句話也不是一句空話,回望漢朝歷史,可以看到令人振奮的漢民族的彪悍。
  •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羅馬軍隊與漢軍唯一一次交手,結果如何?
    ——雅斯貝爾斯(德)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746,閱讀約2分鐘據《漢書》記載,西漢名將陳湯,甘延壽遠徵匈奴,斬殺支知產後,曾向漢元帝送上奏摺。流傳千年的奏摺中有句名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於是,漢朝西域鎮守都尉甘延壽和副校尉陳唐,假詔(偽造皇帝的命令),支知產在支知城至萊水(今哈吉邊境)展開激烈戰鬥。當陳湯率領漢軍來到芝芝城門口時,發現城中的匈奴就有這樣一支隊伍。「單于在城上立五旗,百人披甲取城,百餘騎兵往來城下,百餘步兵鉗制魚鱗陳(陣),教戰……土城外有重木城,重木城射殺外人。」
  • 如何翻譯「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看見英國BBC的翻譯,我笑了
    2017年,《戰狼2》火遍全球,其中"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再次在群眾之中散播開來。雖說這句話眾所周知,但以這樣的方式傳於海外,還是獨有一番風味的。原來是大漢朝派往西域的使臣被匈奴郅支單于給殺了,這可是一件大事,所謂"兩軍交戰,不斬來使",更何況還是在沒有明確交戰的情況下,這簡直就是典型的外交挑釁,可把朝廷上下的群臣氣壞了。若是一個小國被欺負也就被欺負了,可大漢朝能和小國相比嗎?郅支單于此做法,大漢朝如無回應,那可就成為了他國的笑柄。
  • 漢帝國的豪言壯語:「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出自誰的手筆?
    中國最霸氣的豪言壯語:「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出自誰的手筆?開篇即巔峰:68歲晚年寫中國首篇罪己詔何以成為典範?隨著漢帝國的崛起,在此後的十年時間裡,劉徹將嶺南的閩粵南粵相繼納入漢帝國的版圖內。劉徹去世50年後,漢帝國派駐西域的副校尉陳湯,帶領西域屬國的軍隊誅殺了逃亡西域的匈奴郅支單于。威脅漢帝國的匈奴勢力最終徹底瓦解。陳湯在事後給皇帝的奏摺中說,應該向天下各國表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 明犯強漢者 雖遠必誅
    明犯強漢者 雖遠必誅明犯強漢者 雖遠必誅
  • 中國最霸氣的豪言壯語:「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出自誰的手筆?
    中國最霸氣的豪言壯語:「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出自誰的手筆? 開篇即巔峰:68歲晚年寫中國首篇罪己詔何以成為典範? 隨著漢帝國的崛起,在此後的十年時間裡,劉徹將嶺南的閩粵南粵相繼納入漢帝國的版圖內。此時的劉徹已經開始步入老年。
  •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漢朝的使者們為何這麼牛?
    不僅各部匈奴單于紛紛送上兒子到長安當人質,南匈奴呼韓邪單于還一度把部族遷到了長城邊上,並迎娶漢宮女王嬙,也就是咱們所熟知的王昭君當了閼氏。雖然北匈奴郅支單于不是太服漢朝,一直想要統一匈奴各部,重現昔日的輝煌。但實力撐不起理想,其只能是在西域當強盜僱傭兵,行勒索之事,雖然是在漢朝地盤上搗亂,但和漢朝並沒有撕破臉皮。
  • 雖遠必誅:陳湯遠徵匈奴的背後,是普通士卒的種種心酸
    現在有很多戰狼鍵盤的信心來源,就是陳湯的「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而且這句話還因為某癌鍋電影而被濫用,成了無數人釋放廉價高潮的排洩口。那麼真實歷史上的郅支城之戰究竟如何呢?真實歷史上的西域遠徵遠遠比文人們意淫的要慘烈很多。我們不妨回到郅支城之戰的歷史現場,體驗一下雖遠必誅背後,普通人的艱辛歷程。
  •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他為此鏗鏘誓言,甘冒誅九族大罪,一舉滅敵國
    ,雖遠必誅!」在他看來,西域百年前曾經被匈奴控制,如今郅支單于又恃強凌弱,多年侵犯各國,造成西域百姓談匈色變,如果繼續放縱其坐大,終將成為大漢之巨患。陳湯認為,郅支單于的巢穴不僅遠離河西走廊,甚至遠出西域以西,而正是因為遠,北匈王廷始終沒有建設堅固的城牆以自守,如果組織一支遠徵軍,神不知鬼不覺地急速西進,一定可以剷除匈奴勢力,立下不世之功。這個計劃打動了甘延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