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於秦嶺民間的孝歌:漢民族的史詩

2021-02-22 山陽婚戀網



孝歌:漢民族的史詩

周  知

 

以陝南孝歌為例


      孝歌,是流傳在我國秦嶺淮河一線民間喪禮中的一種曲藝演唱形式,古稱「輓歌」,民間俗稱「喪歌」,因為伴奏以鼓、馬鑼、小鑔等打擊樂器為主,演唱者由持香打幡的孝子領著繞靈柩轉圈,故又稱「打轉轉鼓」。它以敘事性民歌為主,內容十分龐雜,上至盤古開天,下到吃喝拉撒,天文地理、神魔鬼怪、處世養生、愛恨情仇無所不包,但主要還是以倡孝勸善為主,頌揚亡者功德,寄託生者哀思。現在的流傳區域主要在秦嶺山地的陝西南部和湖北北部,與湖北接壤的湘北地區澧水流域(古屬楚地)也有流傳,被稱之為「湘北大鼓」或「喪鼓」、「孝鼓」。

     就基本內容來說,以陝南孝歌為例,又可分為日常孝歌,即廣義的,在生產生活中隨時隨地可唱誦的民間歌謠,其歌詞結構多為雙起雙落,曲調不限,形式靈活,以娛樂為目標。另一種是狹義孝歌,即為祭奠亡靈專用的輓歌,一般由開歌路、圓場、還陽三部分組成,開歌路相當於序幕,是敬請諸神的祭詞,副歌為開五方,常為雙起雙落結構,可說可唱或又說又唱,有四言、五言和七言,流傳版本多達10餘種,篇幅長短不一,短者數十句,長者逾千行,歌者根據亡者靈柩距離最近一個十字路口路程遠近確定長短;圓場為孝歌正戲,是孝道文化核心,通常以奇數計,要唱一、三、五、七甚至九個通宵,如若情況特殊只能唱兩晚或四晚,即採取一晚兩還陽形式加以匡正;出殯前最後一晚凌晨時是還陽,亦即尾聲,是恭送諸神的祭詞,副歌為安五方,需要轉腔換調,行腔較之圓場明顯高亢急促,文本形式與開歌路類似,流傳版本也有多種。

   
 

      孝歌究竟起源於何時?雖無權威定義,但電視連續劇《大秦帝國》中雄壯悲愴的秦國戰歌及楚辭中的名篇《國殤》,正如《詩經.大序》所言: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其形式和內容已經有了後來孝歌的意思;稍後的西漢初年,田橫及500壯士不肯臣服劉邦而集體自殺,門人曾作《薤露》和《蒿裡》以示紀念,喟嘆人生無常命運多舛,譬如薤葉朝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而現在陝南民間孝歌中的《人生在世有什麼好》裡也唱道:「人生在世有什麼好?說聲死了就死了,不如路邊一棵草。十冬臘月霜打後,草死葉落根得保,待到來年春風掃,草生葉綠花發了。」雖然文字的雅俗上沒有可比性,但表達的生死觀完全是一致的。所以,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稱「輓歌辭者,或曰古者《虞殯》之歌,或曰出自田橫之客。」而當下民俗學家更多認為孝歌起源於東周戰國時期,首創者乃大賢莊子,理論依據是《莊子.至樂》:莊子妻死,惠王吊之,莊子則箕踞鼓盆而歌。無論是莊子、公孫夏還是田橫門人為孝歌首創者,都可以證明孝歌產生歷史在2000年以上,《薤露》和《虞殯》應是最早的孝歌範本。在嗣後的2000多年中,它由廟堂走向民間,創作隊伍從文人士子降格到漁樵耕讀,內容滾雪球一樣不斷漲大,同時也不斷沾上塵埃草屑,文字不再那麼典雅純粹,由過去的專業「輓歌」擴展成一種大眾敘事抒情表達胸臆的文化載體。

 


 宗教.史詩.漢民族


      漢民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偉大的民族,自有史以來,無論是在人文科學還是自然科學領域,都創造了諸多輝煌業績,湧現出無數傑出人物,以造紙術為首的四大發明影響了整個世界文明進程。但是,漢民族卻有兩個很明顯的缺失:沒有明確的宗教,沒有完整的史詩。

     漢民族沒有明確的宗教,並不等於漢民族沒有宗教信仰。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就是漢民族最早的宗教,而漢民族最大的特點是圓融,宗教也具備這一特點,它不是保守封閉的,教義也並非一成不變,在向前推進過程中始終處於開放狀態,因生存環境和生存狀態而變化,一路不斷兼容並蓄為我所用,由單一走向複合,接受儒家文化的積極進取,汲取順其自然的道家精髓,崇尚悲憫眾生的佛家情懷,滾動發展進程中逐漸式微了原本的宗教含意,從而形成了以儒為魂、以道為骨、以釋為血肉的新的宗教,雖然這種海納百川式的宗教教義至今未曾明確,因經典卷帙繁浩,集眾家之長而難以命名,但它卻更符合費爾巴哈對宗教的概述,即人本學和自然學的結合,比之單純的神學和圖騰更趨於理性和完善。

     漢民族表面上之所以沒有明確的宗教,或者說形成如今的「集合教」,是因為中國歷史過於綿長,每朝每代都有各自的治國理念,高祖信黃老,武帝尊儒術,玄宗拜佛,徽宗崇道,廟堂文化必然引領草根文化,幾千年間沒有一家宗教能貫穿始終,當然也就難以在民間根深蒂固。如果說宗教是一個民族文化之根,那麼,史詩就是一個民族的文化之苗,是宗教的衍生品,即宗教的藝術形式反映。假若漢民族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戛然而止,那麼屈原的《九歌》無疑可擔當漢民族史詩這一重任;假若司馬遷時代漢民族被異化或者文化終結,那麼《史記》也算作是無韻之史詩了。問題是以漢民族文化為主體的華夏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中斷過的文明,儘管漢民族也曾經短期或局部地區被外族奴役,但種族始終獨立存在,文化始終未被奴化,反而將入侵者文化吞噬,使自己變得更加強勢。漢民族不斷刷新文明,創世的腳步從來沒有停止,從盤古女媧開始,而且在時代更迭過程中產生了無數英雄,如三皇五帝、孔子、孟子、關公、嶽飛、包文拯等,這些都是一部創世史詩或英雄史詩遠遠無法囊括的。煌煌二十四史雖然紀錄了華夏歷史演變過程,但它屬於廟堂文化,統治者意志體現過於明顯,導致某些細節的真實性還不如野史稗史,與史詩的民間性特質背道而馳。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已有藏民族的《格薩爾王傳》、蒙古族的《江格爾》、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白族的《創世紀》和彝族的《梅葛》等,而華夏文明領銜者的漢民族文學作品敘事詩歌中,最長者《孔雀東南飛》也不過375句1785字。史詩是在神話的基礎上形成,作為全世界最古老最偉大的民族之一,漢民族並不缺少自己的神話,也不缺乏傑出智慧人物,難道就真的沒有產生出一個「足以代表全國民之精神」的大作家,真的「敘事的文學尚在幼稚之時代」(王國維語)嗎?史詩是民族精神的結晶, 是人類在特定時代創造的高不可及的藝術範本,一個民族的史詩不會束之高閣放之廟堂,它一定是以歌謠的形式隱藏在民間的,漢民族歌謠浩如煙海,已經具備產生史詩的堅實基礎,那麼,漢民族的史詩究竟是眾多歌謠中哪一部?它又深藏於中華大地何處?

 

孝歌的史詩特質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斷言:「中國人沒有自己的史詩,因為他們的觀察方式基本上是散文性的。」然而,自從20世紀《格薩爾王傳》等三部少數民族史詩的相繼發現,黑氏斷言不攻自破;1982年,湖北神龍架地區文化館幹部胡崇峻從敬老院一位張姓老人處發現了長達3000行的手抄本《黑暗傳》,這部由天地起源、盤古開天、洪水泡天、女媧造人四部分組成的民間歌謠,被著名學者、中國神話學會會長袁珂先生首次定名為漢民族的史詩,1984年9月21日,《湖北日報》捷足先登,在頭版刊登《神農架發現漢族首部創世史詩》的重要消息,並且上了當天的《人民日報》要目,後來經過一番周折還被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多年後,秦嶺文化學者、著名詩人王若冰行吟大秦嶺,又在他的《走近大秦嶺》一書中再次援引這一觀點。但是,通過閱讀《黑暗傳》全文,筆者發現這部被稱之為漢民族史詩的手抄本與陝南孝歌相比,僅僅是《開歌路》若干版本之一種,它只不過是把陝南孝歌在流傳過程中遭到肢解的《開歌路》整合細化而已,僅有創世卻無英雄,而且篇幅太短達不到史詩要求。但陝南孝歌卻不一樣,光一部全本《二十四孝》就達萬行,篇幅超過《黑暗傳》三倍。如果袁、王二位先生觀點能夠成立的話,真正可代表漢民族之精神的、稱得上史詩的敘事文學應該是包括陝南孝歌、湘北大鼓、鄂西喪堂歌在內的大概念孝歌,而不是僅為孝歌序曲之一的《黑暗傳》。

       

    孝歌堪稱漢民族史詩,具體理由如下:

      一是孝歌發源地及流傳地。孝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曾經盛行於秦嶺淮河一線的秦楚大地,現在的主要流傳地依然是湖北和陝西,而秦楚兩地在漢文化發展史上的活化石意義不言而喻,秦人和楚人分別為華夏(漢民族別稱)族最早北遷和南遷的一支,堪稱華夏族長子,在文化創造方面,尤其是鼎盛時期的秦風楚樂,佔有華夏文明很大份額;同時,秦嶺又是被公認的華夏龍脈,為中華民族的父親山,龍是漢民族的圖騰,秦嶺這條石龍是與華夏母親河黃河這條水龍遙相呼應,均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

      二是孝歌的外在形式。以流行在陝南山區的孝歌為例,圓場亦即核心部分均為五字或七字敘事體韻文,夾雜有大量漢民族神話和傳說,語言地域性特色十分明顯,在方言俚語中又時不時會蹦出一些文言雅詞,所述物事大多數依然為目前秦嶺山區民間日常生活所見,不像少數民族歌謠,懷鄉愁緒較淡,很少對動物和自然景觀的深情吟詠,而且曲調旋律簡單,基本沒有高音,表演形式單一,不需要過多的肢體語言,易學易傳,符合史詩標準。

      三是孝歌的表述內容。孝歌將創世史詩和英雄史詩合二為一,具有統領性質的《開歌路》為創世史詩,簡略地從盤古開天地按朝代順序講述下來直到中華民國。滿人統治的清王朝一因距離太近,二因仍以漢文化為主流故列入其中,而蒙古人統治的元朝及五代十六國則擯除之外,頌揚人物中更不容異族英雄忝列其中,充分體現了漢民族視漢文化為天下正統一家獨大的傳統觀念。

     四是孝歌的文化內核。以孝治國是好多朝代的統治方略,「舉孝廉」是常見的吏制制度之一,這點也恰為民間樂於接受。百行孝為先,以孝為賢,以孝為本,在漢民族民間傳統中,視父為天,視母為地的倫理綱常和某些少數民族子承父妻及收繼婚的習俗迥然不同,所以孝歌的主旋律是不同版本的《二十四孝》,萬世傳頌的英雄不是為國血戰沙場的勇士,不是治世有功之能臣,而是董永、王祥這類官方史冊多無記載、以民間傳說形式存在的孝子賢孫。可以說,《二十四孝》就是漢民族史詩中的英雄史詩,它們各自獨立成篇,卻由一個孝字為軸心連綴。

      五 是孝歌的宗教特色。史詩必須以宗教為依託,孝歌背靠漢民族祖先崇拜這一宗教特點,雖然以傳統孝道文化為主體,但其標榜的人生觀念和處世哲學又與漢民族雜糅甚至相互矛盾的宗教信仰暗合,體現了漢民族的「集合教」或泛宗教特點。如《二十四孝》和《女兒經》等宣揚的是儒家仁義禮智信,《養氣歌》和《酒色財氣歌》提倡的是道家修養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的出世思想,《遊十殿》講的又是諸惡莫為、因果報應佛家的做人戒律,但其中的死亡之神閻羅王已經不是毗沙國的國王,而是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了。

      綜合以上幾點可以初步認定,流行於秦嶺山區民間的孝歌,應該就是和華夏文明一起成長起來的漢民族史詩,是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


來稿聯繫方式如下

郵箱:844258565@qq.com,微信:wx7264000

一點資訊 |微信公眾號 | 新浪微博 | 鄉土商洛



 

相關焦點

  • 民間孝歌歌詞:《笑菜名》
    點上方藍色字民間孝歌,再點【關注】
  • 彝良喪葬文化中的「孝歌」和「散花」
    在我的家鄉雲南省彝良縣民間,無論在什麼場合,人們都有用歌唱或吟詩作對的方式為現場營造一種喜悅的氣氛。
  • 中國史詩傳統:文化多樣性與民族精神的「博物館」(一)
    >在中國東起黑龍江漠北,西至天山兩麓,南抵青藏高原的廣袤地域,生活著眾多的少數民族,他們主要分屬於阿爾泰語系的突厥語族、蒙古語族和滿─通古斯語族和漢藏語系的藏語語族。,在民間廣為傳誦。  正是許許多多的民間藝術家,秉持著先人千百年傳承下來的史詩傳統和口頭藝術,才使得史詩受眾有幸在傳統的歌手與歌手的傳統之間,領略到民間的詩性智慧與地方知識的博大精深,從而激發人們在人類表達文化的縱深光譜中探索構成一個民族文化底色的民間思想、價值取向和美學觀念。史詩歌手們執著於史詩傳統的演述,不僅激活了一代代族群後人的民族記憶,也啟發了中外學者對古老口傳文化的神往。
  • 科爾沁史詩傳承人金鋼於內蒙古藝術學院民族音樂傳承驛站進行科爾沁史詩傳承教學
    近幾年連續參加科左後旗文化部門舉辦的藝術節演出、旗裡組織的百團千場演出及旗文化館民間藝人協會藝術團等活動,並下鄉到阿古拉鎮、朝魯吐鎮等地,進行科爾沁潮爾史詩實驗性演出10餘場次。金剛不僅經常活躍於民間,同時也注重舞臺表演實踐。他的演唱細膩委婉、深沉莊重,將民歌的抒情性和史詩的敘述性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恰到好處。
  • 大漢王朝 石上史詩 | 漢畫像石藝術館走進徐州市第三中學,開啟校館...
    大漢王朝 石上史詩 | 漢畫像石藝術館走進徐州市第三中學,開啟校館合作新模式 2020-12-16 22: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孝歌歌詞:《八仙過海》
    點上方藍色字孝歌歌詞,再點【關注】
  •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少數民族民間歌曲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文化在當今社會成為了一種資源,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能歌善舞,在少數民族中比較常見的有傳說、歷史和神話為主的敘事歌曲,有勞動生產時唱的勞動歌曲,有表現愛情和日常生活的歌曲及各種儀式上演唱的歌曲,由於我國少數民族眾多,本系列內容將著重以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彝族、羌族、侗族和壯族幾個民族的歌曲進行講解和學習。
  • 孝歌歌詞:《酒詩》
    點上方藍色字孝歌歌詞,再點【關注】
  • 華夏民族 ——漢民族的形成
    三、文化的統一與發展    (一)漢文字的統一與規範化    戰國時期各國文字基本相同,但字形繁簡和偏旁位置卻有較大的差異。李斯受命統一文字,以秦篆為基礎,制定通行小篆,寫成範本,推行全國。另外,秦代早已流行的隸書,到西漢又得到普遍推行,當時稱之為「今文」,而稱小篆及先秦文字為「古文」。
  • 紅柯:絲綢之路就是中國神話史詩之路
    2013年1月3日《光明日報》發表紅柯長文《漢長安與駱駝神話》。 2013年6月天山申報聯合國科教文世界遺產成功北京晚報特約紅柯寫了長文《天賦神境天山》。
  • 孝歌歌詞:《奉請歌師》
    點上方藍色字民間孝歌,再點【關注】
  • 蒙古史詩搜集整理概況及翻譯問題
    蒙古族以豐富的英雄史詩傳統而聞名於世,不僅擁有《江格爾》《格斯爾》這兩部鴻篇巨製,還有300多篇中、短篇史詩。  蒙古族屬阿爾泰語系民族,包括其史詩在內的許多民間文學作品,都具有鮮明的阿爾泰語系遊牧民族的文化特質。
  •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民族樂器的發展
    按照表演形式民族樂器可以劃分為獨奏樂器和合奏樂器,最開始民族樂器主要是用來演奏我國各民族的特色音樂。民族樂器一共可分為吹、拉、彈、打四大類,獨奏樂器有吹奏、彈撥和拉弦三大類,民族樂器中打擊樂一般很少作為獨奏樂器,合奏樂器有清鑼鼓樂、吹打樂、弦索樂和絲竹樂等。
  • 子午道,縱貫秦嶺的千年古道
    由北往南,穿越秦嶺,跨過淮河,就從曠達奔放的黃河水系轉入溫潤婉轉的長江水系,傳統意義上的中華文明締造者「江河淮漢」在這個區域融合。從華夏到漢唐,先民們櫛風沐雨、開疆拓土,整體重心由北向南漸次轉移,相互交融,終究在亞歐大陸東南一隅構建了一個以漢民族為主體、多民族融合的千年文明體系。在這個體系構建過程中,不僅要穿梭漫長的時間隧道,更需要打破溝壑縱橫、千峰林立的空間壁壘。
  • ​孝歌歌詞:《孝家請我開歌頭》
    點上方藍色字民間孝歌,再點【關注】
  • 倫珠旺姆:史詩敘事與當下轉向——以藏族史詩《格薩爾》人物阿達拉姆為例|論文
    《格薩爾》史詩在青藏高原的流布藉助於各種載體——文字文本、聲音文本、影像文本、表演儀式等過程文本均承載著史詩文化信息,諸如在民間由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等多民族民眾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地方風物遺蹟傳說等口碑,由《格薩爾》史詩千年傳承的木刻本、手抄本等文字,由壁畫、唐卡、版畫、石刻、面具、塑像、手抄文本插圖等形式的圖像以及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語境下史詩傳承方式轉型延展為戲劇、藝術節活動、歌舞、服裝表演等
  • 【文藝鑑賞】談談漢民族與漢文化
    中國的漢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大融合的民族,這個民族的源頭並不是單一的。漢民族的發展如長江黃河一樣,濫觴之時僅僅是涓涓細流,一路奔騰前進,容納百川,匯成浩蕩洪流。漢民族有多種稱謂,這些稱謂正說明了漢民族的融合性。漢民族又稱為炎黃子孫,源自於上古時期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的融合。我們又稱為華夏民族,是上古時期華族與夏族融合。中國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夷」與「裔」作為四方。
  • 孝歌歌詞:《四季古人歌》
    長按二維碼識別加關注欣賞更多孝歌歌詞☟☟☟點擊[閱讀原文]欣賞更多精彩孝歌
  • 【族際和諧】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多民族民間文藝視角
    《格薩爾》在藏、蒙古、土、裕固、撒拉等民族中廣為流傳,講唱的核心傳統內容和英雄形象等構成了這些民族共同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其中彰顯的各民族友誼讓史詩的多民族建構包含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但是,不同民族的《格薩爾》又具有自己的特點,這鮮明體現出在多民族民間文藝的生活實踐中,我國始終堅持「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政策,各民族以多種民間文藝樣式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和鑄牢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