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珠旺姆:史詩敘事與當下轉向——以藏族史詩《格薩爾》人物阿達拉姆為例|論文

2021-02-20 民族文學學會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信息化社會的到來,當代文化傳承方式日趨多樣,從傳統走來的《格薩爾》史詩同樣走向複雜與多樣。《格薩爾》史詩在青藏高原的流布藉助於各種載體——文字文本、聲音文本、影像文本、表演儀式等過程文本均承載著史詩文化信息,諸如在民間由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等多民族民眾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地方風物遺蹟傳說等口碑,由《格薩爾》史詩千年傳承的木刻本、手抄本等文字,由壁畫、唐卡、版畫、石刻、面具、塑像、手抄文本插圖等形式的圖像以及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語境下史詩傳承方式轉型延展為戲劇、藝術節活動、歌舞、服裝表演等,多樣化的敘事形式體現出與時俱進的藏族民眾的文化創造力。

史詩的活態性質,使得《格薩爾》史詩傳承方式在不同語境中呈現不同內涵與外延。如青海省達日縣城市廣場赫然矗立著阿達拉姆鑄像。1999年,四川省德格縣阿須岔岔寺主持巴迦活佛在原格薩爾神廟舊址上恢復重建了格薩爾紀念館,內有128尊塑像,阿達拉姆作為女英雄位列其中。

(一)《阿達拉姆》藏戲

藏戲在西藏稱為「阿吉拉姆」,在青海省和甘肅省甘南藏區稱為安多藏戲,也叫「南木特」。南木特藏戲《阿達拉姆》是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的藏傳佛教格魯派著名寺院——拉卜楞寺的典型藏戲。在歷代嘉木樣大師的關注支持和密宗學院白瑪柔增等藝術工作者的辛勤創作下,南木特藏戲《阿達拉姆》在表演形式和劇本、道具、音樂等方面都有著非同尋常之處。「史詩不同類型文本之間存在差異。有由個別識文斷字的藝人自己抄錄的,有來源不明的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手抄本,有王公貴族僱人抄寫的本子,有講述記錄抄本、現場記錄抄本,還有用現代的錄音裝置在現場錄製的本子等等。依賴出版文本進行解讀,這些出版文本是依據什麼原則來加工的,加工的成分有多大,這些環節往往模糊不清。」南木特藏戲《阿達拉姆》是藏民族傳統小五明學科之喜劇明的典型劇目,其劇本是根據拉卜楞寺木刻版《阿達拉姆藏戲地域蒙昧自照篇》編印,現存放於拉卜楞寺印經院藏書房第一架第四經卷處,共有107頁,薩迦康巴達先多傑手抄,刊印年代不詳。曼秀·仁青多吉在《格薩爾地名研究》中研究認為:刻印時間大約是在第四世嘉木樣時期。距今已有一個多世紀。

《地獄救妻》是藏族文人(即僧侶、知識分子等精英階層)選擇、改造、利用《格薩爾》史詩這一民間敘事,並將這一敘事文本經典化、規範化的結果。《地獄救妻》史詩部本是南木特藏戲《阿達拉姆》的基礎:格薩爾前往漢地後,阿達拉姆王妃罹患重病,經多方醫治祈福無效去世,因為罪業深重,忍受地獄煎熬。格薩爾王降服了漢地茶宗迎回向善教法後,即刻趕赴閻王城中將阿達拉姆等十八億逝者亡魂救出,得以超度升入天界。創編者白瑪柔增的創編目的是宣揚前生後世思想,通過栩栩如生的直觀場面教育受眾應在此生多行慈善,潛心向佛,戒除惡業,爭取善報。拉卜楞寺的活佛們尤其是拉卜楞寺原南木特藏戲執導朗倉活佛,對密宗院的藏戲表演在表演程式和唱腔等各個方面給予了具體指導。朗倉·格桑樂協加措(1900-1988)和五世嘉木樣·義西丹必尖參(1916-1947)於1945年組建了具有安多地域特色的拉卜楞寺南木特藏戲團,主要以藏族民間故事和歷史文獻為依據,吸收藏族傳統戲劇和國粹京劇的表演藝術精華。1946年冬,由青年喇嘛專業學校的十六名學員在德央佛殿表演了首個南木特藏戲《松贊幹布》,南木特藏戲逐步演變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受到僧俗百姓的好評。

以衛藏為主的傳統南木特藏戲一般是在羅布林卡或廣場上表演,沒有專業的舞臺和背景。但在朗倉活佛的努力下,安多拉卜楞南木特藏戲《阿達拉姆》有著固定的藏戲表演舞臺及音樂演奏團,有根據戲劇內容而設計的可以靈活轉換的幕布等舞臺布景等,基本具備了藏戲舞臺表演的所有要素。南木特藏戲《阿達拉姆》的唱腔深受拉卜楞地區民間樂調和寺院樂調的影響;民間舞蹈元素也在戲劇表演中有所呈現,如《阿達拉姆》中載歌載舞的「瓊召」(即童子舞)便是以民間鍋莊舞為基礎改編而成。南木特藏戲《阿達拉姆》自1962年創編和表演起,每年在藏曆大年十三日,即正值拉卜楞寺舉行正月祈禱大法會時由密宗院僧侶進行表演,迄今為止,經久不衰。

作為民間活動的民間敘事與官方敘事、文人敘事相輔相成。甘肅省甘南州卓尼縣車巴溝的江車村,現有五部藏戲劇本,分別為《智美更登王子》《松贊幹布》《卓哇桑姆》《阿達拉姆》《降魔》等,其中屬於《格薩爾》史詩藏戲的是《阿達拉姆》和《降魔》兩個劇目,在每年七、八月份香浪節和正月裡演出;甘南州碌曲縣則岔地區表演的《阿達拉姆》也有近30年,闡明善惡有報的佛教教義。南木特藏戲《阿達拉姆》是以藏族傳統戲劇文化為根基,以《格薩爾》史詩敘事為枝幹,在我國藏區盛開的歌舞戲劇藝術奇葩,每年都會吸引海內外眾多人士駐足欣賞。將具有重要文化資源價值的《阿達拉姆》等作為藏戲藝術精品和經典文化保護與開發,必將對我國藏區旅遊事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阿達拉姆」風物遺蹟傳說

具有活態性質的《格薩爾》史詩,在本土口頭傳統中的源文本豐富而多元。無論是從作為空間形態的實體地理層面,還是從演唱藝人主體的審美觀照後所積澱、升華的精神性地理層面,藏族民間流傳著多則「阿達拉姆」風物遺蹟傳說。「阿達角城」傳說是阿達拉姆為造福百姓而射殺魔牛等野獸之處,坐落在青海果洛州達日縣桑日麻鄉境內,據說此城完好保存至民主改革時期才被拆毀。

筆者曾多次前往青海省果洛州達日縣調研,獲悉青海省果洛州達日縣桑日麻鄉是唯一的《格薩爾》史詩女英雄阿達拉姆文化遺址所在地。民間傳說,當地山神叫卡哇達瑪。卡哇達瑪是阿達拉姆與格薩爾之子。卡哇達瑪聰慧有加,3歲賽馬,13歲煨桑,14歲徵戰,但天妒英才,不幸早夭。達日縣桑日麻鄉境內共存有32處《格薩爾》相關遺址:如80-83歲時的格薩爾修行念經處;格薩爾叔叔超同的修行洞;僧達阿冬修行洞;格薩爾的哥哥嘉擦修行地;格薩爾大將丹瑪與兒子達智雲丹的上下兩層修行地;格日大將修行洞以及13個活佛修仙洞等,還有晴天時可見到的阿尼瑪卿山頭及其他山頂的煨桑臺;30員大將中力氣最大者舉石頭處。東山上有格薩爾王妃修行洞;平臺上30眼泉水,是30個天馬喝水的地方;南山上有格薩爾王晚年講經的寶座、格薩爾王腳印等。著名的「阿達角城」就在南山40公裡處,城中央的石頭是「磨劍石」;角城東南方向便是射落石頭處。此外還有格薩爾王的天馬腳印踩下去形成的湖水;湖水中間陸地為格薩爾王天馬喝水處;在桑日麻鄉寺院20公裡處,有格薩爾王妃珠姆等人的8個溫泉遺址,西面20公裡處是以阿達拉姆命名的湖泊。這裡平均海拔為4600~5000米,人跡罕至,《格薩爾》史詩風物遺址傳說在這裡保存完整。2013年7月,青海省果洛州首屆「阿達拉姆賽馬節」在達日縣桑日麻鄉康龍溝舉行。

此外,在青海省玉樹州稱多縣清水河鎮普桑村的卡直溝,有一呈紅色的犛牛肢體般的石塊堆砌處,相傳是阿達拉姆降伏魔牛的地方。「當統治黑魔部落時,是充當盜賊的首領。在身披三甲武裝時,好似遍入天示怒容,使敵人見她心膽顫,使花虎見之失畏恐,使野牛見之悲嘆氣,使野牛見之逃山崗。」旁邊山崖上的一塊有眼有孔、形似崗哨的石崖,相傳狡猾詭秘、好事膽小的格薩爾的叔叔超同曾躲藏於此,窺探阿達拉姆降伏魔牛的壯烈情景。四川甘孜州也盛傳「阿達拉姆踢山石柱」的故事。阿達拉姆迷戀一位叫色爾哇·尼奔達雅的戰將,當她聽說尼奔達雅的領地「色爾壩」這片「盛產金砂的谷地」經常有妖魔出沒,常將少男少女當作美餐,百姓民不聊生,驍勇剽悍的尼奔達雅多次前去都未能降魔,阿達拉姆便與之共商大計,在「霍西」開啟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戰。阿達拉姆踢開大山,一座大石柱從天而降,將妖魔終身禁錮在石柱下。當地百姓為感謝阿達拉姆,就將此奇異的石柱命名為「阿達拉姆踢山石柱」。

文本和語境共同創造了意義。阿達拉姆敘事的宗教性在當下逐漸被消解,審美意識與娛樂性得到增強。其傳承充滿傳承與變異、延續與創造、傳統與個人創造力的不斷互動與共融,動態而複雜。藏區民眾用多種敘事方式紀念女英雄阿達拉姆,體現出民眾智慧在市場經濟衝擊下並未枯竭萎靡,相反,《格薩爾》史詩在傳承中得到復興。《格薩爾》史詩從口頭傳說到書面文本再到傳承形式的多樣化,不僅蘊含民間文化精神的傳承,也是選擇、判斷和再創造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的結果。

相關焦點

  • 人境•先賢|格薩爾王:藏族英雄 史詩流芳
    倡導相對於原始宗教更為體系化的佛教,形成了以佛教世界觀為核心、具有統一特徵的藏族文化,是藏族人民引以為自豪的曠世英雄。格薩爾王傳說中,他同父異母的親密兄弟嘉察協噶(母親是漢族),戰功顯赫,貢獻巨大,直到最後在戰場上英勇犧牲,是說唱史詩《格薩爾王傳》中人格最為完美的正面英雄。甘孜州有格薩爾王出生地——阿須草原遺蹟、格薩爾王古都森周達澤宗遺址、格薩爾王妃珠姆官寨遺址及戰爭遺址等。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阿來 ‖ 格薩爾王:藏族英雄 史詩流芳
    倡導相對於原始宗教更為體系化的佛教,形成了以佛教世界觀為核心、具有統一特徵的藏族文化,是藏族人民引以為自豪的曠世英雄。格薩爾王傳說中,他同父異母的親密兄弟嘉察協噶(母親是漢族),戰功顯赫,貢獻巨大,直到最後在戰場上英勇犧牲,是說唱史詩《格薩爾王傳》中人格最為完美的正面英雄。甘孜州有格薩爾王出生地——阿須草原遺蹟、格薩爾王古都森周達澤宗遺址、格薩爾王妃珠姆官寨遺址及戰爭遺址等。
  • 在帝文化想播就播全程助力珠牡選拔
    在四川省甘孜縣的格薩爾王城,尋覓珠牡王妃,旅遊形象大使選拔賽,正在火熱報名中。  此次選拔賽秉承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也為吸引更多的藏族女青年參賽,特意將選拔區域輻射至全國藏區,不論你是來自雲南迪慶、是甘肅甘南、或是青海玉樹皆可參賽。此次活動,在帝文化想播就播將藉助平臺策劃和技術優勢,全方位擴大活動宣傳,助力珠牡選拔比賽。
  • 試析《格薩爾王傳》中的部落聯盟現象
    攝影;剛傑·索木東摘要:部落是藏族社會的根基,史詩中嶺部落從單一的血親聯盟逐漸發展成以聯姻、戰爭為前提的部落聯盟,統一了青藏高原。它藝術地再現了古代藏族社會從氏族、部族、部落到部落聯盟的過程。  《格薩爾王傳》是蘊育於藏民族社會生活土壤之中的偉大史詩,它反映的社會背景同藏族社會的歷史現狀一樣,「以遊牧為生、部落為根」。講述了從原始社會末期到奴隸社會初期,青藏高原各遊牧部落的生活和他們之間發生的戰爭故事。
  • 明「星」閃耀丨格薩爾王:他是藏族英雄,亦是「活著」的史詩
    四川省作家協會主席阿來這麼評價他:「藏族英雄,史詩流芳。」圖據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格薩爾王格薩爾王為什麼能夠入選四川歷史名人?歷史上的他演繹了怎樣的傳奇?近日,阿來接受記者專訪,為網友講述格薩爾王的故事。格薩爾(約公元1038年—1119年),藏族英雄,出生在今甘孜州德格縣阿須地方。
  • 世界上最長的英雄史詩是什麼?上海書展展示「格薩爾文化」
    8月14日開幕的2019上海書展上,青海省果洛自治州帶來百餘種圖書和藏文古籍,將別具魅力的「格薩爾文化」介紹給上海讀者。這也是上海開展援外工作以來,受援地區首度參與上海書展。10年前,被藏族人民傳唱千年的史詩《格薩爾王傳》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部世界上最長的英雄史詩,被譽為藏族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孕育出藏地獨特的「格薩爾文化」。
  • 中國史詩傳統:文化多樣性與民族精神的「博物館」(一)
    《格薩爾王傳》是關於藏族古代英雄格薩爾(Gesar)神聖業績的宏大敘事,藏語稱為「嶺仲」(Gling Sgrung)。史詩以韻散兼行的方式講述了英雄格薩爾一生的神聖功業,以獨特的串珠結構,將許多古老的神話、傳說、故事、歌謠、諺語和謎語等口頭文學,融匯為氣勢恢宏、內涵豐富「超級故事」,經過一代代說唱藝人的不斷創編和廣泛傳唱,形成了規模浩大的史詩演述傳統[8]。
  • 焦紅原 ||《阿尼嘎薩》與《白馬史詩》
    西北民族大學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博士後王豔認為,《阿尼·格薩》在白馬人的族群歷史和集體記憶中是找不到人物原型的,「阿尼」的字面意思是爺爺,實際上是指祖先。《阿尼·格薩》更像是一個英雄的同義詞,而不是特指某個人。藏族史詩《格薩爾》與白馬人《阿尼·格薩》雖然在用不同的語言講述同一個英雄格薩爾的傳奇故事,但是故事的結構、章節、所蘊含的思想內容都不一樣,有明顯的變異。
  • 《吉爾伽美什史詩》: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英雄敘事史詩
    一、基本介紹《吉爾伽美什史詩》(The Epic of Gilgamesh)是目前已知世界最古老的英雄敘事史詩。
  • 格薩爾王城|最全的參觀指南,請您笑納!
    史詩記載:甘孜縣絨壩岔片區的堆西娘娘神山為格薩爾戰馬的寄放地,在格薩爾十二歲時,就是通過此戰馬才獲得嶺國的王位。史詩記載的此戰馬就為「棗紅色」。據史詩記載:嶺國森倫王有三個兒子,分別是太陽格薩爾,月亮格薩爾的哥哥賈察,星星為格薩爾的弟弟絨察,因此我們藉助這個文化史料,將溫泉打造為太陽、月亮、星星形狀的溫泉。
  • 流行於秦嶺民間的孝歌:漢民族的史詩
    就基本內容來說,以陝南孝歌為例,又可分為日常孝歌,即廣義的,在生產生活中隨時隨地可唱誦的民間歌謠,其歌詞結構多為雙起雙落,曲調不限,形式靈活,以娛樂為目標。煌煌二十四史雖然紀錄了華夏歷史演變過程,但它屬於廟堂文化,統治者意志體現過於明顯,導致某些細節的真實性還不如野史稗史,與史詩的民間性特質背道而馳。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已有藏民族的《格薩爾王傳》、蒙古族的《江格爾》、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白族的《創世紀》和彝族的《梅葛》等,而華夏文明領銜者的漢民族文學作品敘事詩歌中,最長者《孔雀東南飛》也不過375句1785字。
  • 高原英雄 I 格薩爾王
    不朽的史詩,高原英雄格薩爾王的傳說。早在10至11世紀,在我國雪域高原西藏、風光絢麗的青海湖邊、巍峨的日月山下、絲綢古道的隴原大地、天府之國的四川盆地、美麗的孔雀之鄉雲南等地區,民間廣泛流傳著一位古代藏族英雄的傳說。藏族人民更是為他集體創作出一部偉大的英雄史詩,其精深博大、規模宏偉、內容豐富,代表著藏族民間文化的最高成就。
  • 攜手共贏 | 甘孜縣聯合成都新東方,打造格薩爾特色王宴!
    《格薩爾》史詩藝術地反映了古代藏族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反映藏族民俗事象的畫面豐富多彩。這些為甘孜縣研究《格薩爾》史詩時期的飲食文化提供了極有價值的資料。甘孜縣依託深厚的文化基底,以全域旅遊助推脫貧攻堅,通過文化的深度挖掘和項目的獨特設計,規劃打造了格薩爾王城。王城以文化節點為牽引,使遊客身在王城就能了解到格薩爾史詩文化,就能體驗到吃、住、行、娛、購、遊一條龍服務。
  • 【民俗文化】藏族「魯母化生型」神話的大傳統傳承
    「仲」(敘述故事)範圍指涉《格薩爾》史詩、機智人物阿古頓巴故事等具有歷史事實和文學敘述的藏族世俗文學,這類文學都源自創世神話。藏族《起屍修金之故事》《瑪桑的故事》和《麻雀的故事》等神話文字文本,成為後世藏族文學創作的源頭,借屍還魂、死後化形等藝術手法,在民間故事、童話、傳說、小說、戲劇等文學中被普遍採用。
  • 藏地人文|尋找格薩爾王
    如何敘述如此宏大的史詩,是一個十分棘手的事情,至今,有關格薩爾王的故事仍在不斷湧現,成為一部永遠唱誦不完的活態史詩。相傳,格薩爾出生在四川德格的阿須鄉,早年曾到青海黃河區域生活過多年,他所在的嶺部落即在於此。史詩的作者們賦予他特殊的品格和非凡的才能,把他塑造成神、龍、念(藏族原始宗教裡的一種厲神)三者合一的半人半神的英雄。格薩爾降臨人間後,多次遭到陷害,但由於他本身的力量和諸天神的保護,不僅未遭毒手,反而將害人的妖魔和鬼怪殺死。從誕生之日起,格薩爾就開始為民除害,造福百姓。
  • 格薩爾王的說唱藝人:「神授」的延續,謎一樣的「十三歲」
    一直以來,遼闊的藏北草原是《格薩爾》史詩傳播的核心區域,純樸善良的藏北牧民是格薩爾說唱的忠實聽眾。一代代藏北牧區傑出的格薩爾說唱藝人是這部史詩流傳至今的傳承者、傳播者,他們用驚人的記憶和創造性的敘事才華鑄就了堪稱藏民族「百科全書」的英雄史詩《格薩爾》。
  • 藏地傳說中的格薩爾王出身如何?一位活佛做了調查報告
    噶爾哇•阿旺桑波宣讀學術論文(圖片來源:鳳凰佛教)合影留念(圖片來源:鳳凰佛教)12月6日,由青海省《格薩爾史詩》研究所、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格薩爾》研究中心、青海桑周虎頂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首屆嶺•格薩爾文化研討會在夏都西寧隆重舉行。
  • 雜多縣《格薩爾》神授說唱藝人受邀參加在吉爾吉斯坦舉行的世界民族史詩藝術節並受到吉爾吉斯斯坦文化部部長接見
    此次,受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世界民族史詩藝術節組委會的邀請,雜多縣《格薩爾》神授說唱藝人格來昂江於2019年6月26日赴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首都比什凱克,作為藝術節開幕式嘉賓進行了說唱表演並參加了文化多樣性展示暨世界民間藝人大賽。期間,雜多縣《格薩爾》神授說唱藝人格來昂江受到了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文化部部長阿澤瑪特•伽曼庫洛夫先生的接見。
  • 古希臘有「荷馬史詩」,古印度有《羅摩衍那》,古中國呢?
    例如:古希臘的「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古印度的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等等。就我國少數民族來說,很多也都有自己的史詩,比如藏族的《格薩爾》、蒙古族的《江格爾》、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赫哲族的「伊瑪堪」、鄂倫春族的「摩蘇崑」……而在西南眾多少數民族中,還流傳著許多古樸神奇的「神話史詩」或「創世史詩」,構成了一個「南方史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