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信息化社會的到來,當代文化傳承方式日趨多樣,從傳統走來的《格薩爾》史詩同樣走向複雜與多樣。《格薩爾》史詩在青藏高原的流布藉助於各種載體——文字文本、聲音文本、影像文本、表演儀式等過程文本均承載著史詩文化信息,諸如在民間由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等多民族民眾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地方風物遺蹟傳說等口碑,由《格薩爾》史詩千年傳承的木刻本、手抄本等文字,由壁畫、唐卡、版畫、石刻、面具、塑像、手抄文本插圖等形式的圖像以及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語境下史詩傳承方式轉型延展為戲劇、藝術節活動、歌舞、服裝表演等,多樣化的敘事形式體現出與時俱進的藏族民眾的文化創造力。
史詩的活態性質,使得《格薩爾》史詩傳承方式在不同語境中呈現不同內涵與外延。如青海省達日縣城市廣場赫然矗立著阿達拉姆鑄像。1999年,四川省德格縣阿須岔岔寺主持巴迦活佛在原格薩爾神廟舊址上恢復重建了格薩爾紀念館,內有128尊塑像,阿達拉姆作為女英雄位列其中。
(一)《阿達拉姆》藏戲
藏戲在西藏稱為「阿吉拉姆」,在青海省和甘肅省甘南藏區稱為安多藏戲,也叫「南木特」。南木特藏戲《阿達拉姆》是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的藏傳佛教格魯派著名寺院——拉卜楞寺的典型藏戲。在歷代嘉木樣大師的關注支持和密宗學院白瑪柔增等藝術工作者的辛勤創作下,南木特藏戲《阿達拉姆》在表演形式和劇本、道具、音樂等方面都有著非同尋常之處。「史詩不同類型文本之間存在差異。有由個別識文斷字的藝人自己抄錄的,有來源不明的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手抄本,有王公貴族僱人抄寫的本子,有講述記錄抄本、現場記錄抄本,還有用現代的錄音裝置在現場錄製的本子等等。依賴出版文本進行解讀,這些出版文本是依據什麼原則來加工的,加工的成分有多大,這些環節往往模糊不清。」南木特藏戲《阿達拉姆》是藏民族傳統小五明學科之喜劇明的典型劇目,其劇本是根據拉卜楞寺木刻版《阿達拉姆藏戲地域蒙昧自照篇》編印,現存放於拉卜楞寺印經院藏書房第一架第四經卷處,共有107頁,薩迦康巴達先多傑手抄,刊印年代不詳。曼秀·仁青多吉在《格薩爾地名研究》中研究認為:刻印時間大約是在第四世嘉木樣時期。距今已有一個多世紀。
《地獄救妻》是藏族文人(即僧侶、知識分子等精英階層)選擇、改造、利用《格薩爾》史詩這一民間敘事,並將這一敘事文本經典化、規範化的結果。《地獄救妻》史詩部本是南木特藏戲《阿達拉姆》的基礎:格薩爾前往漢地後,阿達拉姆王妃罹患重病,經多方醫治祈福無效去世,因為罪業深重,忍受地獄煎熬。格薩爾王降服了漢地茶宗迎回向善教法後,即刻趕赴閻王城中將阿達拉姆等十八億逝者亡魂救出,得以超度升入天界。創編者白瑪柔增的創編目的是宣揚前生後世思想,通過栩栩如生的直觀場面教育受眾應在此生多行慈善,潛心向佛,戒除惡業,爭取善報。拉卜楞寺的活佛們尤其是拉卜楞寺原南木特藏戲執導朗倉活佛,對密宗院的藏戲表演在表演程式和唱腔等各個方面給予了具體指導。朗倉·格桑樂協加措(1900-1988)和五世嘉木樣·義西丹必尖參(1916-1947)於1945年組建了具有安多地域特色的拉卜楞寺南木特藏戲團,主要以藏族民間故事和歷史文獻為依據,吸收藏族傳統戲劇和國粹京劇的表演藝術精華。1946年冬,由青年喇嘛專業學校的十六名學員在德央佛殿表演了首個南木特藏戲《松贊幹布》,南木特藏戲逐步演變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受到僧俗百姓的好評。
以衛藏為主的傳統南木特藏戲一般是在羅布林卡或廣場上表演,沒有專業的舞臺和背景。但在朗倉活佛的努力下,安多拉卜楞南木特藏戲《阿達拉姆》有著固定的藏戲表演舞臺及音樂演奏團,有根據戲劇內容而設計的可以靈活轉換的幕布等舞臺布景等,基本具備了藏戲舞臺表演的所有要素。南木特藏戲《阿達拉姆》的唱腔深受拉卜楞地區民間樂調和寺院樂調的影響;民間舞蹈元素也在戲劇表演中有所呈現,如《阿達拉姆》中載歌載舞的「瓊召」(即童子舞)便是以民間鍋莊舞為基礎改編而成。南木特藏戲《阿達拉姆》自1962年創編和表演起,每年在藏曆大年十三日,即正值拉卜楞寺舉行正月祈禱大法會時由密宗院僧侶進行表演,迄今為止,經久不衰。
作為民間活動的民間敘事與官方敘事、文人敘事相輔相成。甘肅省甘南州卓尼縣車巴溝的江車村,現有五部藏戲劇本,分別為《智美更登王子》《松贊幹布》《卓哇桑姆》《阿達拉姆》《降魔》等,其中屬於《格薩爾》史詩藏戲的是《阿達拉姆》和《降魔》兩個劇目,在每年七、八月份香浪節和正月裡演出;甘南州碌曲縣則岔地區表演的《阿達拉姆》也有近30年,闡明善惡有報的佛教教義。南木特藏戲《阿達拉姆》是以藏族傳統戲劇文化為根基,以《格薩爾》史詩敘事為枝幹,在我國藏區盛開的歌舞戲劇藝術奇葩,每年都會吸引海內外眾多人士駐足欣賞。將具有重要文化資源價值的《阿達拉姆》等作為藏戲藝術精品和經典文化保護與開發,必將對我國藏區旅遊事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阿達拉姆」風物遺蹟傳說
具有活態性質的《格薩爾》史詩,在本土口頭傳統中的源文本豐富而多元。無論是從作為空間形態的實體地理層面,還是從演唱藝人主體的審美觀照後所積澱、升華的精神性地理層面,藏族民間流傳著多則「阿達拉姆」風物遺蹟傳說。「阿達角城」傳說是阿達拉姆為造福百姓而射殺魔牛等野獸之處,坐落在青海果洛州達日縣桑日麻鄉境內,據說此城完好保存至民主改革時期才被拆毀。
筆者曾多次前往青海省果洛州達日縣調研,獲悉青海省果洛州達日縣桑日麻鄉是唯一的《格薩爾》史詩女英雄阿達拉姆文化遺址所在地。民間傳說,當地山神叫卡哇達瑪。卡哇達瑪是阿達拉姆與格薩爾之子。卡哇達瑪聰慧有加,3歲賽馬,13歲煨桑,14歲徵戰,但天妒英才,不幸早夭。達日縣桑日麻鄉境內共存有32處《格薩爾》相關遺址:如80-83歲時的格薩爾修行念經處;格薩爾叔叔超同的修行洞;僧達阿冬修行洞;格薩爾的哥哥嘉擦修行地;格薩爾大將丹瑪與兒子達智雲丹的上下兩層修行地;格日大將修行洞以及13個活佛修仙洞等,還有晴天時可見到的阿尼瑪卿山頭及其他山頂的煨桑臺;30員大將中力氣最大者舉石頭處。東山上有格薩爾王妃修行洞;平臺上30眼泉水,是30個天馬喝水的地方;南山上有格薩爾王晚年講經的寶座、格薩爾王腳印等。著名的「阿達角城」就在南山40公裡處,城中央的石頭是「磨劍石」;角城東南方向便是射落石頭處。此外還有格薩爾王的天馬腳印踩下去形成的湖水;湖水中間陸地為格薩爾王天馬喝水處;在桑日麻鄉寺院20公裡處,有格薩爾王妃珠姆等人的8個溫泉遺址,西面20公裡處是以阿達拉姆命名的湖泊。這裡平均海拔為4600~5000米,人跡罕至,《格薩爾》史詩風物遺址傳說在這裡保存完整。2013年7月,青海省果洛州首屆「阿達拉姆賽馬節」在達日縣桑日麻鄉康龍溝舉行。
此外,在青海省玉樹州稱多縣清水河鎮普桑村的卡直溝,有一呈紅色的犛牛肢體般的石塊堆砌處,相傳是阿達拉姆降伏魔牛的地方。「當統治黑魔部落時,是充當盜賊的首領。在身披三甲武裝時,好似遍入天示怒容,使敵人見她心膽顫,使花虎見之失畏恐,使野牛見之悲嘆氣,使野牛見之逃山崗。」旁邊山崖上的一塊有眼有孔、形似崗哨的石崖,相傳狡猾詭秘、好事膽小的格薩爾的叔叔超同曾躲藏於此,窺探阿達拉姆降伏魔牛的壯烈情景。四川甘孜州也盛傳「阿達拉姆踢山石柱」的故事。阿達拉姆迷戀一位叫色爾哇·尼奔達雅的戰將,當她聽說尼奔達雅的領地「色爾壩」這片「盛產金砂的谷地」經常有妖魔出沒,常將少男少女當作美餐,百姓民不聊生,驍勇剽悍的尼奔達雅多次前去都未能降魔,阿達拉姆便與之共商大計,在「霍西」開啟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戰。阿達拉姆踢開大山,一座大石柱從天而降,將妖魔終身禁錮在石柱下。當地百姓為感謝阿達拉姆,就將此奇異的石柱命名為「阿達拉姆踢山石柱」。
文本和語境共同創造了意義。阿達拉姆敘事的宗教性在當下逐漸被消解,審美意識與娛樂性得到增強。其傳承充滿傳承與變異、延續與創造、傳統與個人創造力的不斷互動與共融,動態而複雜。藏區民眾用多種敘事方式紀念女英雄阿達拉姆,體現出民眾智慧在市場經濟衝擊下並未枯竭萎靡,相反,《格薩爾》史詩在傳承中得到復興。《格薩爾》史詩從口頭傳說到書面文本再到傳承形式的多樣化,不僅蘊含民間文化精神的傳承,也是選擇、判斷和再創造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