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有「荷馬史詩」,古印度有《羅摩衍那》,古中國呢?

2020-12-22 中華神秘文化

#史詩#

世界上的眾多民族,都留下了氣勢磅礴的史詩。

例如:古希臘的「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古印度的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等等。

就我國少數民族來說,很多也都有自己的史詩,比如藏族的《格薩爾》、蒙古族的《江格爾》、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赫哲族的「伊瑪堪」、鄂倫春族的「摩蘇崑」……

而在西南眾多少數民族中,還流傳著許多古樸神奇的「神話史詩」或「創世史詩」,構成了一個「南方史詩群」

可非常令人不解的是,佔我國人口絕大多數的漢族,歷史悠久,文明璀璨,卻一直沒有發現屬於自己的史詩。

遂成歷史一大懸案!

當然,對這個問題,學術界也有不同的觀點。

比如,有人認為,上世紀80年代在湖北神農架發現的民間敘事長詩《黑暗傳》,可被視為廣義上的漢族神話史詩。

但這種看法並未得到學界的廣泛認同,質疑較多。

也有人將《詩經·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五篇,合稱為「周民族史詩」

然而,它們不僅篇幅太短,又零散排列,似乎與那些結構宏大、充滿幻想和神話色彩的長篇史詩,還有差距。

那麼,漢族在歷史上沒有留下長篇史詩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學者們對此進行了長期深入的討論,提出了許多觀點。下面,我們來看其中常見的幾種:

1.

先來看德國大哲學家黑格爾的觀點。在其名著《美學》中,黑格爾認為,中國人(漢族)沒有民族史詩,原因在於——

他們的觀照方式基本上是散文性的,從有史以來的時期就已形成一種以散文形式安排的井井有條的歷史實際情況,他們的宗教觀點也不適宜於藝術表現,這對於史詩的發展也是一大障礙。」

2.

有學者認為,漢族的族群結構具有多元化的特徵,也就是說,其形成和發展不是單一文化的族群單純在數量上的增加造成的,而是不同族群長期互動、融合的結果。這就導致漢族族群記憶的多元化、零散化,難以形成指向族群最初歷史的宏大而神聖的敘事——長篇史詩。

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漢族的圖騰「龍」。其並不存在於現實世界中,而是融合了多種圖騰動物的特徵而形成的,反映了漢族在形成過程中多元融合的特點。

另外,漢族的上古神話儘管內容非常豐富,但都是零散的片段,同樣反映了漢族族群記憶的多元化特徵。由此也造成漢族沒有創造長篇史詩的土壤。

3.

也有學者指出,漢族沒有長篇史詩,與其較早產生書寫文字有關。史詩是一種口頭文學傳統,書寫系統的缺席,會促使口頭傳統發達,促使該民族用詩律說話,用音步和節奏來幫助記憶。

文字的較早出現,造就了漢族早熟的理性意識和抽象能力,但也抑制了史詩的產生。

同時,漢字這種表意文字與拼音文字相比,極不利於記載長篇口頭傳統。經漢字記載的漢族經典文獻,都是短小精悍的,口頭傳統的大量信息流失在了經典之外,其中可能就有史詩。

4.

還有學者指出,漢族文化的早熟、理性的發達,形成了一個知識精英階層(「士」);而越是文化發達,知識分子眾多的地方,口頭傳統就越沒有市場,變異的程度就越大。

比如,「士」階層對所謂「怪力亂神」的民間記憶,就採取了「不語」的態度,直接影響到民眾對民間記憶的認同。

再加上官方對文化的掌控,對民間話語權力的抑制,也導致了漢族難以形成史詩。

對以上看法,你怎麼看?歡迎留言發表高見!

/完.

相關焦點

  • 5秒看明白300萬字的印度史詩-羅摩衍那
    《羅摩衍那》。為什麼這麼說呢,畢竟三哥們平時拜的最多的神就是羅摩,平時喊的最多的口號也是:「勝利屬於羅摩!勝利屬於羅摩!」那羅摩究竟是誰呢?這本全書超過300萬字,被稱為印度的《聖經故事》的話中套話,故事中套故事,羅哩叭嗦,翻來覆去,聊著聊著就跑偏,嘮著嘮著就開車的《羅摩的歷險經歷》,究竟講了點啥呢?想不想知道?想不想知道?
  • 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趣味問答⑩|世界最長史詩究竟有多長?
    以下哪一部是世界上最長的英雄史詩?A:《伊利亞特》B:《荷馬史詩》C:《格薩爾王傳》D:《摩訶婆羅多》作為唯一一部「活態史詩」,《格薩爾王傳》如今仍然保持著生命力。在《格薩爾王》被發現之前,世界上最長的史詩是古印度的史詩《摩訶婆羅多》。《摩訶婆羅多》有「二十萬行長詩」之稱,總字數約為400萬字,而《格薩爾王》的長度為《摩訶婆羅多》的5倍。古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有「10萬詩節」之稱,但字數只有《摩訶婆羅多》的四分之一,因此《格薩爾王》的長度至少是《羅摩衍那》的二十倍。
  • 已經被忘記了的古印度文化,再也沒有人想起來了
    這兩條河流都起源於中國的西藏地區,然後這兩條河流都流向了印度,是印度的母親河,灌溉了印度的農業創造了印度的文化和歷史。在很多年以前,在這裡這塊土地上誕生了偉大的古印度文化,這是與中國相媲美的四大文化,它的範圍主要是以這兩條河為中心的印度次大陸的廣大地區,這個構成了古印度的地理概念。
  • 古希臘人的奠酒儀式—以荷馬史詩例
    奠酒的行為可以追溯至史前,希臘的奠酒儀式有其印歐文化的源頭,同時受到近東文明的影響。儘管有學者認為希臘地區的奠酒儀式活動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千紀,但最早對古希臘人奠酒的描寫則是源於約公元前8世紀的荷馬史詩。其時,奠酒被認為是一種向他界神明、英雄或死者等進獻液體的儀式行為。
  • 羅摩衍那
    近年來,史詩風格的作品層出不窮,音樂影視和文學作品都有(如《指環王》),然而市場上的史詩作品在我看來都過於單一,齊刷刷的向歐洲史詩看齊,而鮮有人看重亞洲的史詩,在南亞東南亞這片神秘的大陸上發掘人們對史詩的虔誠。每每聽到恢弘的史詩風格的音樂的時候,都覺得備受洗禮,或許文字的表達不如音樂那般直接和富有衝擊力所以其實《羅摩衍那》並沒有給我大氣恢弘的感覺,相反倒是看出了一些細膩。
  • 古希臘的《荷馬史詩》距今多少年?同時期的我國處於什麼階段?
    可是從18世紀開始,法國和德國的學者們普遍傾向於認為荷馬並無其人,而應當是古希臘各民族說唱藝人的總代表,《荷馬史詩》也是經過了長時間的多次整理加工才變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樣子。但也有學者認為荷馬確有其人,《荷馬史詩》是其廣泛的運用了民間詩歌的材料,之後又作了加工、整理,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史詩。
  • 【古希臘】荷馬史詩和黑暗時代
    兩部史詩都分成24卷。《荷馬史詩》以揚抑格六音部寫成,集古希臘口述文學之大成,是古希臘最偉大的作品,也是西方文學中最偉大的作品。西方學者將其作為史料去研究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9世紀的社會和邁錫尼文明。      《荷馬史詩》具有文學藝術上的重要價值,它在歷史、地理、考古學和民俗學方面也提供給後世很多值得研究的東西。
  • 古印度|一個掩藏在寥寥史料下的璀璨文明
    古印度缺乏自己的文獻資料,這是當今學者研究印度史料的共同難題,為此研究古印度歷史不得不得從中國古代文獻、古希臘文獻等資料中去尋找相關參考內容。這長達千年之後的修訂和完善,使得《摩訶婆羅多》成為了古印度文學史中的標誌性成就。另一部史詩巨著《羅摩衍那》講述的是列國時代的一個國家居薩羅國王與妻子之間患難與共的故事,這部史詩的編著也是經過將近8個世紀才最終完成。
  • 《荷馬史詩》記載的古希臘「大英雄」其實是一幫殺人放火的海盜
    雖然現代人都將海盜視為海上盜賊,但是在古希臘文化中,海盜有時卻有著「英雄」的含義,這主要是因為古希臘的神話傳說造成的。在集古希臘口述文學大成的《荷馬史詩》中,古希臘文學家盛讚了古希臘英雄們的「海盜壯舉」,將其推上神壇。
  • 從《荷馬史詩》中看古希臘英雄主義與中國式英雄的不同!
    荷馬以其獨特的筆調為我們展示了古希臘時期英雄的群像,也表現了那個「英雄時代」的英雄主義理想,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英雄。而正如前文所說,英雄是人類永恆的話題,每種文化都塑造了各自獨特的英雄,都展現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獨特的英雄主義。中國在長期戰爭歷史的發展中,自然也塑造了一批諸如劉備,關羽,宋江,林衝等中國式的英雄形象,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他們所展現出的英雄主義理想自然與荷馬史詩中的英雄主義大相逕庭。
  • 荷馬史詩中的古希臘特洛伊戰爭後黑暗時代
    歷史文化之古希臘時期(二)-黑暗時代1100BC到800BC。黑暗時代,又稱英雄時代,荷馬時代。盲詩人荷馬所寫史詩記錄,敘述了邁錫尼文明的舊聞,但又描述了當時社會的現狀,所以又稱此時代為「荷馬時代」。邁錫尼人由於常年徵戰,自己國力消耗巨大,一個特洛伊就攻打十年之久,高估自己的實力,導致戰爭拖延時間太長。邁錫尼文明衰落。
  • 《荷馬史詩》——考研筆記2
    外國文學史的課本通常先講希臘神話,但是先從《荷馬史詩》開始,因為心儀的大學曾經出過名詞解釋《荷馬史詩》這道考題。北京師範大學和北京語言大學也都曾出過這道題。手中的複習資料有以下幾種版本的介紹。版本1:《荷馬史詩》由《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二部史詩組成,相傳為盲行吟詩人荷馬所作,故名《荷馬史詩》。它是現存最古老的希臘文學作品,代表了古希臘文學的偉大成就。《荷馬史詩》以傳說中的特洛伊戰爭為背景,《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二部史詩中充滿了鬥爭,但《伊利亞特》為憤怒的激情所籠罩,而《奧德賽》在鬥勇之外更多地表現鬥智。
  • 荷馬史詩有三萬行,需要天量的羊皮紙,如何完整傳承下來的
    但荷馬史詩這一時期流傳過程中,有三點需要注意。 一,據說,《荷馬史詩》並非希臘本土作品,而是在小亞細亞流傳數百年之後,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前後,斯巴達古典政體的創始人呂庫戈斯將之引進希臘本土,皮西特拉圖在雅典執政時用文字固定下來。
  • 「荷馬史詩」中,神是命運的一部分
    關於西方文化,有一種說法是「言必稱希臘」。這裡的希臘當然是古希臘。可以做兩種理解:一是追本溯源,西方文化要追溯到這裡;二是古希臘代表著古代文明的輝煌成就。現在一般都認為希伯來與希臘共同構成西方文明的源頭,所謂「二希」文化。
  • 詩人荷馬到底是否真有其人?《荷馬史詩》到底是怎樣寫成的?
    然而《荷馬史詩》作者荷馬(Homer)的真實身份,多個世紀以來一直令人置身五裡霧中,完全沒有頭緒。在古典時代,希臘人普遍相信《荷馬史詩》的記載是歷史事實,亦都普遍接受荷馬此人的存在,只有少量質疑的聲音。古希臘歷史之父希羅多德(Herodotus)在他的著作《歷史》當中,認為荷馬是在他之前約 400 年的人,也就是大約公元前 850 年左右之人。
  • 古印度文明,恆河永流傳
    無論是後期吠陀文獻、兩大梵文史詩,還是受古希臘文明影響的犍陀羅佛像,抑或是印度兩大早期帝國(比秦帝國版圖更大的孔雀帝國和文化藝術極盛的笈多帝國),都屬於古印度文明第二期——恆河文明的範疇。古印度最早的文明,誕生在南亞最長河流印度河的河谷。印度河主要流經今天的巴基斯坦。「印度」 (Indus)一詞,本義是「河流」,首先用來稱呼印度河,很晚才被用於稱呼印度這個國家。
  • 《荷馬史詩》是高峰,也是斷崖
    自古以來,「荷馬史詩」一直享有崇高的地位。據傳斯巴達在公元前 9 世紀就有朗誦史詩的活動,公元前 7 世紀到前 6 世紀的雅典,吟誦史詩是節日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荷馬史詩」有大量手稿在希臘各地傳抄。公元前 6 世紀中葉,庇西特拉圖當政時期,雅典成立了一個專門的機構負責編輯和整理史詩。
  • 《荷馬史詩》與《摩訶婆羅多》中神性的比較
    (一)宙斯與大梵天身份的共性     宙斯作為古希臘神話中的眾神之王,奧斯匹林十二主神之首,是統治宇宙萬物的至高無上的主神,是希臘神話諸神中最偉大的神。我在《俄耳甫斯教義輯語》中看到有這麼一段用來描述宙斯神權強大的「宙斯是最初,宙斯是最終,雷電的神主。宙斯是開始和中間,宙斯賜萬物存在。宙斯是大地和繁星滿布天空的根基。宙斯永生不死,雌雄同體。
  • 一頂「綠帽子」引發的戰爭:從「木馬屠城」到《荷馬史詩》
    以其作者荷馬而命名。但荷馬此人的真實身份始終撲朔迷離,多個世紀以來有各種說法。都說荷馬是盲人詩人,恐怕連這也未必真實,事實上學界就有很多人懷疑荷馬並非盲人。「歷史之父」希羅多德寫的巨著《歷史》中,有對荷馬的簡單記載。亞里斯多德說荷馬是生活在特洛伊戰爭後140年的人。古希臘歷史學家、雅典將軍修昔底德也肯定了荷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