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生型」神話屬創世神話(也稱萬物起源神話、開天闢地神話)中的一種,包括初始性創造的解釋性神話、族源神話等民族誕生神話及文化發端神話等,主要講述萬物生成、天地開闢、人類起源。自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華文化中的「盤古開天闢地」「盤古死而化生」神話婦孺皆知。藏族起源神話有「猴生說」「卵生說」「大鵬說」「巨龜說」「化生說」等多種。
藏族的「魯」,與「龍」含義略有不同。藏族的龍有兩種,一種叫「祝」,「祝」是一種動物龍,從不以人和神的面目出現,形狀與漢族的龍相仿;一種叫「魯(龍)」,「魯」則為人們一般所說的龍神,是苯教的一種重要神靈。「祝」是「魯」的一種,但「魯」不等於「祝」。筆者「魯母化生」神話中的「魯(龍)」屬於後者。
藏族的上古神話,時間久遠,構成複雜。「魯母化身萬物」創世神話類型最早在藏族龍母創世神話輯本《十萬龍經》之中有記載,在漢地、古巴比倫神話均能找到蹤跡。印度婆羅門教經典書籍《奧義書》中的《梨俱吠陀》亦有記載。因此它包含著漢族、印度等民族和國家的信仰因子。
源於對現實生活的理解,藏族人認為龍神像人類一樣擁有自己的住所,居住在江河、海洋、泉水、沼澤、湖泊等,還居住在森林、石崖、石包、土地之中,甚至居住在家中灶間。幾乎無處不在。龍神形象亦較為奇特,有人身蛇頭、人身馬頭、人身熊頭、人身虎頭、人身鼠頭、人身羊頭、人身豬頭、人身豹頭、人身牛頭、人身鹿頭、人身孔雀頭等。藏族龍神究竟屬於哪一種動物尚不確定,只是籠統地認為龍神的基本形態是蛇或魚,兼有馬、牛、羊、豬、虎等古代人類常見獸類,是由多種動物特徵結合而成的可以隨時附身或變化的精靈,生長在水中或是地上,與魚、蛙、蝌蚪、蛇、螃蟹、蝴蝶、蠍子、螞蟻等有關。隨著藏族原始宗教的發展,龍神形象不斷被社會化和人格化,並賦予善惡觀念,社會職責愈加明晰,家族愈加龐大,種類愈加複雜。
「魯母生萬物」的創世神話是藏族人最早產生的一種神靈信仰。藏族人對龍的崇拜一直可以追溯到吐蕃以前。藏族苯教經典《十二萬龍經》(簡稱《十萬龍經》,也稱《花黑白十萬龍經》)記載: 世界起源於龍,龍是世界之母,即「龍母」,它直接表示世界的次序,有「龍母創世」一說。龍頭的上部變成太空,龍的右眼變成月亮,龍的左眼變成太陽,龍的四顆上門牙變成四顆行星。當它睜開眼睛的時候,白天就出現了;當它閉上眼睛的時候,黑夜就降臨了。黑的上下牙處顯現出似月性的黃道帶,龍的聲音形成了雷,龍的舌頭形成了閃電,龍的呼吸之氣形成了雲,龍的眼淚形成了雨。它的鼻子產生了風,它的血液形成了宇宙的五大洋,它的血管形成了無數的河流,它的肉體形成了大地,它的骨骼變成了山脈。
藏族起源神話敘述了宇宙和人類從世間卵生成拉神(天界神)、念神(中界的半神)和龍神(水中和地下的精靈)的降生過程。《十萬龍經》將宇宙天地分為三界: 上界住的是念神,中界住的是地主(地祇),下界大海裡有五百座龍宮,龍宮裡住著龍王龍女,過著與地上人類一樣的生活。三界神靈作為藏族原始神靈的信仰一脈相傳,亙古未變。
藏族古代以「仲」(敘述故事)、「德烏」(象徵性語言)和「苯」(苯教)治理王政。「吐蕃王布德共傑時,這三件法寶尤為興盛。」根據《賢者喜宴》記載,從西藏第一個王開始,贊普世系二十七代,其政權由神話傳奇、謎語及苯教所護持。可見民間文學和原始宗教在民眾中間影響巨大。通過講神話故事,達到使民眾了解和執行上層政策的預期目的。「仲」(敘述故事)範圍指涉《格薩爾》史詩、機智人物阿古頓巴故事等具有歷史事實和文學敘述的藏族世俗文學,這類文學都源自創世神話。
藏族《起屍修金之故事》《瑪桑的故事》和《麻雀的故事》等神話文字文本,成為後世藏族文學創作的源頭,借屍還魂、死後化形等藝術手法,在民間故事、童話、傳說、小說、戲劇等文學中被普遍採用。藏族古籍文獻《柱間史》《西藏王統記》《賢者喜宴》《西藏王臣記》中有很多歷史事件的記述,如「聶赤贊普下降人間為王」「直貢贊普被殺」「修建大昭寺」「修建桑耶寺」等,其中民間傳說、神話佔有很大比例,不少被編成長篇問答歌,如《斯巴宰牛歌》《斯巴形成歌》等世代傳承。
藏族「魯母化生型」神話在藏文史籍《柱間史》《西藏王統記》都有涉獵。拉託託日年贊贊普之前的諸王「皆與神女或龍女婚配」,第二十九代贊普也是娶龍族之女為王后。
丹珠昂奔的《藏族神靈論》認為,西藏神靈龍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時期。早期龍不但形象模糊,而且居地紛繁。中期龍神已有了明確分工,按空間方位居住在東、西、南、北、中。這時的龍神可分為嘉讓龍神、解讓龍神、莽讓龍神、章賽龍神和得巴讓龍神五種,且分為三類: 一是善龍神,二是惡龍神,三是善與惡兼而有之的龍神。嘉讓龍神是善龍神,可以保護人類,帶來幸福;莽讓龍神是惡龍神,會給人間帶來災難和禍害,諸如瘟疫,疾病、乾旱等;解讓龍神、章賽龍神、得巴讓龍神是善惡龍神,他們生氣的時候禍亂人類,高興的時候又會給人類帶來幸福。中期的龍神各司其職,如洽布龍神主管降雨、降雪、釋放閃電,當人類遭遇乾旱的時候,就要向他求雨;僧波龍神主管各種龍病,當人們得癲子、瘡皰、水痘等龍病時,需祈請免去疾病;卻熱龍神主管人間的飢餓和戰爭;噶波龍神主管人類的精神世界,他讓人類善良正直,不貪不妒。晚期龍神強化了善的特徵,並將龍神與吐蕃至高無上的神靈家族聯繫在一起,人們對龍神的崇敬心理逐漸強烈。
藏族存在「龍為貴種」為特徵的崇龍信仰,並將其與王權相聯繫。遵循世界創造和人類起源兩大主題敘事邏輯發展出來的龍女婚戀故事類型,已經有了鮮明的自覺意識和人性色彩。以原始民眾信仰為依託,藏族口傳敘事中出現的龍女,與藏民族中的王公貴族、英雄人物結合,誕生出具有非凡能力的人物。與龍族通婚的觀念源於藏族苯教信仰,三界神靈與人類不僅是一母所生的親兄弟,而且其後代也可互相往來,甚至通婚。民間傳說苯教始祖辛饒米沃降臨人間之後,與龍女結合,生下一個叫「賢色居」的女兒。從此給世界帶來了好運,藏地進入雨水充足、莊稼豐收的平安時代。吐蕃早期贊普對此深信不疑,熱衷於娶龍族之女,以達到給吐蕃帶來好運的目的。
格薩爾就是天神與龍神的結合。《格薩爾》史詩中神子格薩爾是天界白梵天王派到人間的三王子,最初不願意下凡,後投胎降生為人。父親為中界念神的後裔,母親為頂寶龍王的小女兒。格薩爾凝聚了天神、念神、龍神三界神靈的血統,出身高貴,神通廣大。歷代統治者自稱「龍子」,龍成為人類始祖、至高王權的象徵。同時,龍可以是為黎民百姓司雲雨、保豐收、守護一方水土平安的善神,也可以是興風作浪禍害人間的惡龍。
龍神為財神。藏族民眾認為,龍神與人類一樣有家有室,有情感,有思想,並擁有人間難以尋覓的一切財寶。供奉龍神,可以使財富源源不斷。格薩爾娶龍女珠姆為王妃,意味著格薩爾繼續保持著其父輩與龍族通婚的傳統。嘉洛部落的頭領頓巴堅參一生供奉嘉陵湖彌貢龍王,並娶了龍王女兒為妻,財源茂盛,成為嶺國第一富戶。據研究,珠姆來自青海玉樹治多縣的嘎嘉洛家族。治多縣珠姆湖、珠姆上半截身體塑像,大量風物遺蹟傳說是民眾對譽為白度母的珠姆最好的紀念。而格薩爾的母親果姆攜帶著象徵龍界精神財富的《十萬龍經》、良好居住條件的廷肖古大龍帳子和發家致富之財運的福角龍畜母犛牛三件龍寶,從龍宮來到人間。
《格薩爾》中的三界神靈與《十萬龍經》中的三界神靈稍有不同,《格薩爾》中上界是天神住所,它的主宰是白梵天王,中界是念神的住所,其主宰是格卓念波,下界是龍族的住處,其主宰是頂寶龍王。
龍神是雷神,一般住在雲層或天空中,主管水神和冰雹。《格薩爾》史詩中,龍神出現頻率極高。在《格薩爾·降伏妖魔之部》中,青青高原上的玉龍,住在厚厚的紫雲城;發出猛烈吼聲亦威武,拋出赤電長舌像箭鋒;一下就劈爛芝麻鷹窩,一擊就粉碎紅石峰。《格薩爾·大食牛宗》描述,廣闊天宮中,天之龍神霹靂王,身著千人皮大髦,青藍臉面雙手中,將鐵盛水的大盤,鐵之冰雹霹靂響,乘騎青龍玉龍行,三隻紅眼發火光,魔兵十萬身邊圍,暴雨雷聲轟隆隆。這位乘騎玉龍的龍神明顯具有雷神特徵。
據《十萬龍經》記載,人間 424 種病根源於龍,主要包括癩子、麻風、水皰、天花、傷寒、梅毒、瘟疫、痼疾等。因龍與龍病、降雨、財富有著緊密關聯,藏族民眾會圍繞著祛病、求雨主題進行祭祀,治療瘟疫疾病,即「龍病」。祭祀場所通常在湖、河、溪、池等水域,祭品是魚蝦喜愛的食物,如芝麻、畜肉、酥油、奶製品等,或為藏紅花、仙人掌、肉豆蔻、芫荽等藥材。這些祭品被稱為「龍藥」。出於對龍的敬畏,民間禁止向水域傾倒汙穢物,禁止捕食魚、蝦、蟹、蛙等作為龍化身或眷屬的水生動物。
龍病一旦傳染給人類,就會給人類帶來災難,而龍族也害怕生龍病。《格薩爾》史詩記錄了許多藏族古老的龍神信仰習俗。蓮花生為了求得一位龍女給格薩爾做母親,不惜給龍界降下瘟疫,並以龍王三女兒為交換,為群龍治好了龍病。蓮花生將龍女帶到人間,配與僧倫。之後,龍女生下了格薩爾。《格薩爾· 降魔之部》中的龍贊是一個以食人為生的龍魔,長著 9 個腦袋,18隻犄角,腰裡纏著 9 條黑毒蛇,手腳上長著 36 個鐵爪。《格薩爾·漢與嶺》中,漢地皇帝從龍宮娶了一位龍女做王妃,但這位龍女卻是妖魔轉生,她死後,留下妖屍,控制著皇帝,殘害百姓。格薩爾將她毀壞的藏漢金橋又連接起來,等等。
傳說中龍魔九兄弟非常兇橫殘暴,能夠帶給人類膽病、麻風病、水腫病、劇痛等病症。龍魔九兄弟之主是龍魔支東熱巴,他的八個龍魔伴神都長有動物頭。傳說龍魔九兄弟的另一個主神是龍魔蠍子頭(「黑龍魔」),最初是從一個血蛋中誕生的,生有黑色的蠍子頭,頭髮是一條條的蛇,面孔和身體沾滿了血汙。傳說龍魔的住處和坐騎從不固定,冬天騎一頭黑色的公牛,春天騎一隻蠍子,夏天騎一條黑蛇,秋天則居住在高山草甸。
惡龍故事反映了藏族先民欲徵服自然的思想動機和價值取向。故事結尾都是惡龍被徵服,從而演化出很多崇拜龍的習俗,如祭龍節。拉薩龍王潭供奉的名叫墨竹色青的俊俏龍女的故事被記載在桑耶寺的壁畫中。
在西藏阿里古格王朝遺址中,獅、象、馬、龍神等圖案隨處可見;西藏曲貢遺址發現刻有蛇紋的陶片,顯示出藏族古代氏族部落崇拜龍神;位於黃河與渾河交匯處的內蒙古清水河縣岔河口,發掘出距今六千多年前的兩條巨型魚龍形夯土雕像;新疆喀什疏附縣艾孜來提毛拉山上一處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遺址,出土了一塊陶瓷器皿的腹部殘片,上部為一深目隆鼻滿臉絡腮鬍的婆羅門頭像,下部是一條波浪形前行的蛇形龍紋圖案。大量「魯母化生型」神話原型敘事的考古遺址發現、日常生活中圖像符號、苯教文獻等文字文本、《格薩爾》史詩等口傳敘事都是藏族「魯母化生型」神話的物證和物化體現,構成了文本與物象上的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