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金頂梵音」原生態演繹百年拉卜楞文化變遷

2021-02-08 中國新聞網

圖為大型藏族歌舞樂《金頂梵音——拉卜楞》演出現場。 魏建軍 攝

中新網蘭州6月3日電 (魏建軍 艾慶龍)「該劇以藏族傳統的歌、舞、樂等舞臺藝術表現形式,以慈悲度母形象追溯藏民族的起源,追憶拉卜楞文化源頭。」大型藏族歌舞樂《金頂梵音—拉卜楞》編導桑德表示,這開啟了百年拉卜楞文旅融合的先河。

伴隨著甘肅旅遊逐漸升溫,該歌舞樂自5月24日晚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恢復公演後,有力助推了當地文旅加快復甦。

圖為演出現場。 魏建軍 攝

一曲曲高亢悠揚的藏族唱腔,一幕幕獨具魅力的藏式舞劇,瞬間將觀眾帶回了碧野千裡、牛羊成群、棕牆金頂、梵音如潮、安樂祥和的高原。短短85分鐘,重現了藏區牧人的出生、成長、戀愛、輪迴,集中展現了拉卜楞服飾、民俗、喪葬文化等。

桑德介紹說,該劇從追憶觀世音菩薩點化獼猴的藏民族起源中拉開帷幕,從出生禮儀和成年禮儀到茫茫草原的千騎奔騰,從天葬臺到黑帳篷,從青稞酒香到華麗的服飾,從龍頭古琴到遠古藏戲,完美詮釋「生之旅·歌之舞·舞與歡·輪與回」。

圖為演出現場。 魏建軍 攝

自2018年,中南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與夏河縣拉卜楞藝術團聯合創作《金頂梵音—拉卜楞》以來,便開始公益演出,為將原汁原味地展現藏區原生態文化,該劇已經歷了6次修改。

桑德說,作為藏族主要舞種的弦子舞在該劇中也廣泛使用,它有順擺彩袖、踏足擺頭、顫膝點步的舞蹈特點,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藏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和憧憬。

整場演出將藏族傳統民間樂器曼陀鈴、胡琴、扎尼琴、手鼓、鷹笛等匯集在一起,借拉卜楞南木特藏戲、歌、舞、樂等藝術形式,展現本土遺存至今的經典文化藝術精髓,謳歌高原淨土的粗獷、豪放和熱情,讓觀眾目不暇接、如痴如醉。

夏河縣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副局長段西義表示,以前打造了很多類似歌舞劇,但沒有成型,《金頂梵音—拉卜楞》開啟文旅融合先河,今後,將在文化旅遊標杆村裡面也設置一些這樣的歌舞劇,讓遊客白天賞自然風光,晚上留下來品藏族「文化大餐」。

桑德說,舞蹈與歌聲代表藏族人民的心聲,高原藏族人民能歌善舞,藏族傳統民間樂器韻味獨存,希望通過這種表達方式,使外界認識甘南、了解拉卜楞,並將獨具魅力的藏族文化傳承發揚下去。(完)

相關焦點

  • 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坐落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藏語全稱為:「噶丹夏珠達爾吉扎西益蘇奇具琅」,意思為具喜講修興吉祥右旋寺。簡稱扎西奇寺,一般稱為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語「拉章」的變音,意思為活佛大師的府邸。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被世界譽為「世界藏學府」。
  • 藏族服飾文化的傳承與變遷
    ,西藏 拉薩 850012)摘 要:藏族服飾是藏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匯聚了藏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在一定意義上說,藏族服飾的變遷代表著藏族文化生活和社會方方面面的變遷。本文研究了藏族服飾的特點、蘊含意義以及它的時代變遷,探索藏族服飾的傳承,民族化和現代化的發展。關鍵詞:藏族;服飾;傳承;變遷1 藏族服飾的特點服飾是一個民族和區域文化的象徵,可以用來區分不同的區域、不同的種族、甚至是不同的群體愛好和職業。藏族服飾主要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
  • 中國藏學府--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位於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城西。亦稱扎西奇寺,是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一般稱拉卜楞寺。第一世嘉木樣阿旺宗哲大師創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五十三年(1714)建立「拉章」(即嘉木樣佛官),「拉章」音變為「拉卜楞」,意為寺院最高活佛府邸。
  • 2020夏河拉卜楞高原半程馬拉松賽鳴槍開跑!
    8月23日上午9點,中國九色甘南香巴拉夏河第三屆香浪節暨夏河拉卜楞高原半程馬拉松賽(以下簡稱2020夏河拉卜楞高原半程馬拉松賽)在夏河縣甘加鎮甘加秘境景區鳴槍開賽。夏河縣位於甘南高原北部,是甘肅南行旅遊線進入甘南州的第一站。夏河多深谷高山,自古為「將兵略地」,因藏傳佛教文化獨特,風情濃鬱而有「小西藏」之稱。
  • 【五一 | 甘南2日】遇最美桑科,朝聖拉卜楞
    --蘭州參加人數:100 | 30人成行(不足30人,活動名額可保留到下一期)面向對象:全宇宙各大高校學生,16-x歲青年人 桑科草原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拉卜楞寺的一隅一個離天很近的地方    拉卜楞寺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藏語全稱為:「噶丹夏珠達爾吉扎西益蘇奇具琅」意思為具喜講修興吉祥右旋寺
  • 蘭州-拉卜楞寺-桑科草原-郎木寺-扎尕那-花湖-西部牧場-繪唐卡...
    與來自八方的好友一起製作藏族美食【糌粑】。糌粑是用青稞製成的炒麵,攜帶方便,適於牧民生活,出門只要帶上木碗、腰束、「唐古」(糌粑口袋),加上茶水就可以吃了。去一座城,一定要學習一座城的文化。親手繪畫【唐卡】,奉上對藏區文化的敬重。
  • 拉卜楞寺院
    拉卜楞寺,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藏語全稱為:「噶丹夏珠達爾吉扎西益蘇奇具琅」,意思為具喜講修興吉祥右旋寺。
  • 佳文推薦 | 藏族村落地名的空間格局、生成機制與保護策略——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為例
    村落地名作為區域地名的組成主體,凝聚著深厚的地方文化內涵和社會群體記憶,是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其保護有助於傳承地方文化特徵和提升村落社區歸屬感[11]。延續村落歷史文化、保持地名的地域性、穩定性、延續性和敘事性成為村落地名保護的關鍵。藏族村落地名既是藏族地區各類地名的縮影,也承載著文化基因和文化變遷。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中國藏族的主要聚居區,被譽為是「青藏高原的窗口」。
  • 藏族人都會唱的歌!降央卓瑪與14歲小男孩載歌載舞,演繹藏族民歌...
    她曾演繹過大量的草原歌曲,深受人們的喜愛。但與其同時,降央卓瑪也未曾放下家鄉原汁原味的藏族民歌,常常將其帶到舞臺上,分享給觀眾。 在央視3套《巔峰音樂會》特別節目中,降央卓瑪便與14歲的藏族小男孩登曾多吉合作,共同演繹經典的藏族民歌《打布深深》。
  • 藏族文化及藏族舞蹈
    (百度百科《布達拉宮》)藏族文化藏族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唐卡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鬱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用明亮的色彩描繪出神聖的佛的世界;顏料傳統上是全部採用金、銀、珍珠、瑪瑙、珊瑚、松石、孔雀石、硃砂等珍貴的礦物寶石和藏紅花、大黃、藍靛等植物為顏料以示其神聖。
  • 世界最大的藏學學府:甘南夏河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它與西藏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倫布寺、青海的塔爾寺合稱為我國黃教六大宗主寺
  • 藏族服飾藝術的文化解讀
    藏族服飾藝術作為人類服飾文化的一部分,它具有與一般服飾所共有的審美功能與特徵,生動地反映了藏族人民共同的審美心理
  • 2020年甘肅第一場馬拉松丨夏河拉卜楞高原馬拉松報名即將開啟
    ,今天小編就詳細的為大家回顧一下2019夏河拉卜楞高原半程馬拉松賽的諸多特色以及亮點。拉卜楞寺,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藏語全稱為:「噶丹夏珠達爾吉扎西益蘇奇具琅」,意思為具喜講修興吉祥右旋寺簡稱扎西奇寺,一般稱為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語「拉章」的變音,意思為活佛大師的府邸。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被世界譽為「世界藏學府」。鼎盛時期,僧侶達到4000餘人,1980年對外開放旅遊。2018中國西北旅遊營銷大會暨旅遊裝備展上,入圍「神奇西北100景」榜單。
  • 「音緣」很多發燒友在找的原生態藏族歌手專輯,價值不菲很難再版了
    老易和LEO都是攝影和錄音雙修,老易更是20多次前往香格裡拉,在那裡錄製原生態藏族歌手演唱的歌曲,同時拍下了20多年前香格裡拉最初的風土人情。這些音樂和照片被雨果結集出版,這就是《香巴拉並不遙遠》專輯。這張專輯有厚厚一本攝影畫冊,還有一張高品質的xrcd24唱片,價值不菲。現在,很多發燒友都在找這張專輯,但唱片市場已經很難找到了。
  • 倫珠旺姆:史詩敘事與當下轉向——以藏族史詩《格薩爾》人物阿達拉姆為例|論文
    《格薩爾》史詩在青藏高原的流布藉助於各種載體——文字文本、聲音文本、影像文本、表演儀式等過程文本均承載著史詩文化信息,諸如在民間由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等多民族民眾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地方風物遺蹟傳說等口碑,由《格薩爾》史詩千年傳承的木刻本、手抄本等文字,由壁畫、唐卡、版畫、石刻、面具、塑像、手抄文本插圖等形式的圖像以及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語境下史詩傳承方式轉型延展為戲劇、藝術節活動、歌舞、服裝表演等
  • 行客俠----九色甘南之旅紀念;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藏語全稱為:「噶丹夏珠達爾吉扎西益蘇奇具琅」,意思為具喜講修興吉祥右旋寺。
  • 遇見甘南夏河:清爽的桑科溼地,富麗的拉卜楞寺
    從碌曲去往蘭州方向幾十公裡便進入了桑科草原。從桑科溼地前行十幾公裡,大名鼎鼎的拉卜楞寺就出現在眼前。"拉卜楞"是藏語譯音,意為佛宮所在之地,可見它的地位,難怪人們稱它「小西藏」。拉卜楞寺是中國著名的藏傳佛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曾經是甘、青、川毗鄰地區藏族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佔地8.2公頃,建築面積82.3萬平方米,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 藏回(斡回):藏人穆斯林的文化認同變遷
    根據我們的調查,我們認為這種較急劇的文化變遷的主要動力是從流動人口開始的,是族際互動的結果。我們調查發現,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流動性增強,化隆「斡回」青年一代的民族認同正在變得模糊,他們的傳統文化中從他們的先輩傳承下來的「斡」文化(藏文化)特徵正在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