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卜楞寺,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藏語全稱為:「噶丹夏珠達爾吉扎西益蘇奇具琅」,意思為具喜講修興吉祥右旋寺。簡稱扎西奇寺,一般稱為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語「拉章」的變音,意思為活佛大師的府邸。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被世界譽為「世界藏學府」。鼎盛時期,僧侶達到4000餘人,1980年對外開放旅遊。[1]
寺主是第六世嘉木樣呼圖克圖,其他領導人包括八大堪布、四大賽赤。拉卜楞寺在歷史上號稱有108屬寺(其實要遠大於此數),是甘南地區的政教中心,拉卜楞寺保留有全國最好的藏傳佛教教學體系。1982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寺廟現存最古老也是唯一的第一世嘉木樣活佛時期所建的佛殿,是位於大經堂旁的下續部學院的佛殿。
聞思學院
拉卜楞寺有六大學院,最大的是聞思學院,屬於顯宗,其餘五學院屬於密宗及其他。顯宗重理解,要系統學習佛學原理;密宗重修持,學僧接受專門教育。
聞思學院。主要學習五部大論,共分十三級。
因明部。5年學程,分5年5級。第一年學辯紅白下,第二年學辯紅自上,第三年學集類中品,第四年學集類上品,第五年學因明類。學力著作有色倉阿旺扎西的《集類論》、法稱的《釋量論》及甲曹傑、克珠傑、第一世嘉木樣等撰寫的注釋本。
般若部。4年學程,分4年4級。第一年學「論新下」,第二年學「論新上」,第三年學「第一品至第三品」,第四年學「第四品至第八品」。學習著作有《現觀莊嚴論》,宗喀巴的《現觀莊嚴廣論》、《嘉言金運》,甲曹傑的《現觀莊嚴名義釋廣解》,第一世嘉木樣的《現觀莊嚴論大疏》等。
中觀部。2年學程,分2年2級。第一年學「中觀新論」,第二年學「中觀舊論」。學習的主要論著有龍樹的《中觀本領》,月稱的《中觀明句論》,佛護的《中觀佛護釋》及宗喀巴的《人中論廣釋》、《人中論攝義》,甲曹傑的《中觀廣論攝義》,第一世嘉木樣的《中論大疏》等。
俱舍部。4年學程,為一學級。第一年學初四品,第二年學後四品,第三四年總複習。學習的著作有世親的《俱舍頌》、《俱舍自解》,宗喀巴的《俱舍論》和第一世嘉木樣的《俱舍大疏》等。
拉卜楞寺外觀
律學部。只此一級。修業期限不定。主要學習功德光的《戒律本有》及宗喀巴師徒3人的《菩薩戒釋》和《比丘戒釋》,第一世嘉木樣的《律部大疏》。
聞思學院的學習時間,一年分為九個學期,即四個大學期,每學期為一月;二個中學期,每學期20天;三個小學期,每學期15天,學經的方法以背誦與辯論相結合為主。學僧每年必須經過嚴格的考試,方能升級,時間為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九日。考試時,考生坐中間,回答格西和僧人們提出的問題,回答圓滿,不漏點滴,方為及格。
聞思學院設有3種學位,然堅巴,凡般若部畢業或六至十二年級學僧,可以申請,參加考取然堅巴學位,科目以因明和般若為主。每年舉行2次,第一次在農曆五月十七日至六月十七日之間進行,第二次在農曆十一月十七日至十二月十七日之間進行。尕仁巴,凡俱舍部學完4年功課者,全部稱尕仁巴。多仁巴,是聞思學院最高學位,考僧必須是俱舍部畢業者。考試科目為五部大論,非常嚴格,每年僅錄取兩名。分兩次進行,第一次在農曆正月十七日至二十日;第二次在七月九日至十三日。
續部下學院
續部下學院。專修密宗,設三個學級。初級,學修生起次第,學僧主要背誦《怖畏九首金剛經》、《六臂護法經》、《法王護法經》、《集密經》、《大自在經》、《續部經》等。升級時,必須背誦《大自在生起與圓滿次第經》、《集密生起與圓滿次第經》、《怖畏九首金剛生起與圓滿次第經》三部經中一部,方可升人中級。中級,必須背誦《集密自入經》、《大自在自入經》、《燒壇經》、《續部經》、《佛贊》,講要求學會用彩色細砂製造壇城。高級,依據《生起與圓滿次第經》中規定程序修行。每年農曆二月十七日至二十一日通過密宗教義的辯論考試,取得俄仁巴學位,每年只取1名。
拉卜楞寺全圖
這個學院教規極為嚴格,戒律繁多。
時輪學院
時輪學院。除學習修觀有關的時輪密乘外,主學時輪天文歷算。
該學院分三個學級,年限無定。初級,主學《妙吉祥名稱經》、《無上供養經》、《普濟經簡釋》等。中級,學習和背誦《時輪金剛經》、《現證菩提經》,學會壇城的描繪。高級,主修聲明、詩詞、歷算、書法,並研究時輪金剛和怖畏金剛的生起與圓滿之道。
醫藥學院
醫藥學院。學僧主修藏醫,也分三個學級。初級,學僧必須背誦《皈依經》、《綠度母經》、《觀音心經》、《不動佛經》、《根本續》、《後續》。中級,背誦《釋續》、《藥王經》、《馬王白蓮經》等。高級,主要研究《四部醫典》及《菩提道次第廣論》。
醫學院的學僧除了學習藏醫原理外,還從事實踐活動。每年四月下旬、六月上旬、八月份要外出採藥,七月下旬開始製藥,成藥有散、丸、膏三種,並給各地患者看病治療。醫學院曾培養出許多傑出的藏醫。現今該學院生產的「潔白丸」、 「九味沉香散」、」九味牛黃散」三種藥物已被列入國家藥典;還有18種成藥單方被列入西北五省(區)地方成藥,拉卜楞寺還成立有藏醫研究所。藏醫學正在得到繼承和發揚。
喜金剛學院
喜金剛學院。主要研究喜金剛的生起和圓滿次第之道。分三個班級,年限無定,初級學僧主要背誦《無上供養經》、《妙吉祥名稱經》、《大威德經》、《滿願經》、《喜金剛迎請、加持、自入、燒壇、祝願、回向經》、《金剛手大輪經》、《虛空瑜伽經》等,同時學會彩砂繪製喜金剛等壇城。中級主修漢歷、藏文文法、書法、法舞,法舞仿照西藏第穆林。高級要遵守三律,禪坐靜修,以求正果。
俯瞰拉卜楞寺全景
續部上學院
續部上學院。是仿拉薩續部上學院修建的,主要研究密宗生起和圓滿次第之道,分三個學級,年限無定,修習經典基本上相同於續部下學院。
屬寺
拉卜楞寺的屬寺總稱108寺,實際不止此數,其中甘肅境內有66寺,青海境內6寺,四川境內21寺,內蒙古境內7寺,西藏境內5寺,山西1寺,北京1寺。
這些寺院都是拉卜楞寺的子寺,但它們與拉卜楞關係之密切程度不同,基本上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政教兩權統屬拉卜楞寺院管理,並由拉卜楞寺院派「更察布」(代表)、「吉哇」、法臺管理該寺及所屬部落的一切政教事務;第二種教權屬於拉卜楞寺管理,由拉卜楞寺派法臺或經師、僧官、更察布,只管理教務,不管政務;第三種在宗教上有著密切關係,但拉卜楞寺不直接管理其政教事務。
拉卜楞寺所屬部落按依附程度分為四類。第一類稱「拉德」,意為神民,是蒙藏王公貴族從自己的屬部中轉給寺院的 「香火戶」,有河南蒙旗十一支箭地、拉卜楞寺附近十三莊、桑科、甘加六族、科才、歐拉、尼瑪、阿壩六族、多合爾部落等。第二類稱「穆德」,意為政民,是拉卜楞寺利用教權控制的部落,有阿木去乎、扎油、博拉、下巴溝、美武五族、三喬科、阿萬倉等。第三類「曲德」,意為教民,主要由世襲大土官頭人統治,宗教上受拉卜楞寺的影響和控制,這些部落有麥科爾、上作格浪哇、牙端木、唐科爾、上南那、經科爾、木拉小俊、曼龍、下卡加等。第四類稱「栓頭」,表示和拉卜楞寺院有往來關係,這類有科哇乃門、拉馬吾建等。
拉卜楞寺院對「拉德」和「穆德」部落大都派有「郭哇」 (頭人)或「更察布」,代表嘉木樣和拉卜楞寺統領該部落的一切政教、軍事大權。郭哇和更桑布的人選,均從嘉木樣的八十隨從中選任。一般牧區稱「郭哇」,在農業區和半農半牧區稱「更察布」。郭哇和更察布的不同是前者只管政務,後者兼管寺院。
拉卜楞寺及其主要活佛都擁有較多的土地、牧場、森林、牧畜、房屋等。拉卜楞寺的財產所有情況分以下幾類:屬全寺所有,屬六大學院所有,屬嘉木樣佛宮所有,屬各大小活佛所有和一般僧人個人財產。其數目十分龐大,很難一一估算。1958年前,拉卜楞寺出租土地2.17多萬畝,周圍13莊900餘戶都是它的佃戶。拉卜楞寺在夏河縣境內有羊36500多隻,牛7400多頭,馬9540匹,還出租房屋5100多間。再加上寺院還從事放高利貸、商業活動、信徒布施、僧徒募化等,使大量的財物流入拉卜楞寺,從而使拉卜楞寺具有雄厚的經濟勢力。
歷史沿革
公元1709年(清康熙四十九年)第一世嘉木樣協貝多吉(一切知妙音笑金剛)大師應青海蒙古和碩特部前首旗黃河南親王察罕丹津的邀請,從西藏返回祖籍建寺弘法。大師於當年夏天帶弟子來到扎西灘,看見這裡山川靈秀、瑞雲繚繞,是個建寺的理想所在。即開始在這裡建修拉卜楞寺院。經歷代嘉木樣大師和各大活佛的不斷擴建和完善,使它發展成為一個擁有佔地面積86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餘萬平方米,主要殿宇九十多座,僧舍一萬多間及六大扎倉(學院),諸類佛殿、眾多活佛宮邸及講經壇、法苑、印經院、佛塔、嘉木樣大師別墅等宏偉建築群。鼎盛時期有僧侶3600餘人。所屬寺廟有139處,教權範圍達甘、青、川、康、蒙古、東北及新疆等地域。它不僅成為佛家神聖的宗教禪林,而且是傳播知識的綜合性學府,也是整個安多地區藏民族的文化藝術中心。贏得了第二西藏之稱。
拉卜楞寺景觀(二)
至解放前夕,拉卜楞寺有經堂6座,大小佛殿48座。其中七層樓1座,六層樓1座,四層樓4座,三層樓8座,二層樓9 座,餾金銅瓦頂4座,綠色琉璃瓦頂2座,嘉木樣大師及各大昂欠的藏式樓房31座,各個昂欠活佛住舍30院,吉哇院6所,大廚房6所,印經院1所,講經院2處,嘉木樣別墅2處,經輪房500餘間,普通僧舍500多院,各種塔若干座以及牌坊等各種建築,共佔地面積達1000餘畝。整個建築氣勢雄偉,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堪稱安多地區第一名剎。這些建築可分為石木結構和土木結構兩類,外石內木,有「外不見木,內不見石」之說。建築形式有藏式,漢宮殿式和藏漢混和式。[3]
解放後,由於極左路線的幹擾,拉卜楞寺遭到了很大的破壞。那座樓高七層的頗章瑪繞佛殿在「四清」中被拆除修了電影院,殿裡的那尊最大的佛像(高24米)於1958年被砸碎煉了鋼鐵。十年「文革」更是不堪言狀,一座座佛殿變成了食品廠、屠宰場。寺門緊閉,僧眾四散。寺院建築僅僅保留原寺院西北一角,約佔原寺面積的四分之一。寺址大部分被機關單位佔用。[7]
拉卜楞寺院雖歷盡滄桑,但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中國政府的關懷下,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自從1980年拉卜楞寺院重新開放以來,國家前後撥款上百餘萬元對原留的經堂、佛殿作了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