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產業背景下民族醫藥民俗的傳承與保護研究

2021-02-12 大品種聯盟

來源:《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6,36(4)

大健康產業背景下

民族醫藥民俗的傳承與保護研究

肖遠平1,王偉傑2

(1.貴州民族大學南方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2.貴州民族大學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傳統醫學不應僅僅指漢族所創造的醫學,而應當包括全國各民族所創造的傳統醫學。各民族的民俗與傳統的民族醫藥學之間有密切的關係。在傳統醫學受到強烈衝擊的今天,傳承保護民族醫藥及其相關民俗顯得甚為迫切。隨著公眾對「大健康」觀念逐步認同並接受,民族醫藥將在大健康產業的飛速發展下逐步成為公眾日常重要的醫療資源,為全國各族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福祉發揮著積極作用。

一、大健康時代傳承保護民族醫藥民俗的重要意義

民族醫藥民俗是一個以民族醫藥為核心的民俗體系,大健康產業的迅猛發展為民族醫藥民俗的傳承提供了新的機遇,而保護我國的民族醫藥民俗並保持其本真性和活態性,將會對我國大健康產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1.民族醫藥是我國傳統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現代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55個少數民族文化中蘊含了豐富的傳統醫藥知識,各民族醫藥知識相互交流借鑑又自成體系,共同成為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產。保護民族醫藥的本真性及完整性,有防止民族醫藥重蹈「中醫西醫化」的覆轍的重要意義。在中醫和西醫沒有傳入我國民族地區的歷史時期,民族醫藥為我國各個少數民族民眾的生命健康作出了不可替代的歷史貢獻;在傳統中醫傳至民族地區後,傳統中醫與民族醫藥互為融合併共同發展。在歷史發展長河中,逐步形成了藏醫藥《四部醫典》、蒙古醫藥《碧光琉璃醫鑑》等經典醫學著作。進入現代社會後,西醫的強勢傳入並逐步成為主流,民族醫藥雖受衝擊卻依舊能在大健康產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雖與西醫格格不入卻依舊能夠在現代社會中倔強地生存。傳統醫藥簡(方法簡易)、便(應用方便)、驗(行之有效)、廉(價格低廉)的鮮明特徵,的確是我們應該去主動繼承和挖掘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遺產中的精髓。

2.民族醫藥的醫療方法克服了中西醫治療中的一些弊端,與大健康產業倡導的綠色醫療不謀而合。使用民族醫藥來治療疾病和保健,能克服化學藥品帶來的一些弊端。如貴陽中醫學院杜江教授就曾指出:「在治療某些疾病方面,苗藥有特別的藥效,苗族用藥的習慣多用新鮮藥和植物藥,少用動物和礦物藥,在用藥的安全與環保方面,比較天然、綠色。」長期以來,化學藥物的使用存在著較多的弊端,例如「治標不治本」,毒副作用層出不窮,藥源性疾病逐步增多及高額的藥品研發費用等等。進入21世紀以來,這些弊端不僅沒有得到解決,反而呈現出惡化的趨勢。因此,人們開始嚮往返璞歸真的傳統醫藥,將希望寄託於天然藥物和綠色植物以治療疾病和保健。以民族醫藥為代表的傳統醫藥取材於自然,熬製方法簡單,毒副作用較少,價格較為實惠,從而迎合了人們「回歸自然」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同時,民族醫藥民俗本身就含有一些養生保健的知識和療法,為人們治療疾病帶來了極大的福音。

3.民族醫藥延伸了大健康產業鏈,為大健康產業的核心環節「綠色治療」提供了有力支撐。民族醫藥為治療疑難雜症提供了獨特的方式和藥劑。一是我國民族聚集區有著獨特的自然條件和生活習俗,少數民族群眾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針對某些疾病獨特的治療經驗。如高寒地區專長於治療風溼病,鄂倫春族對凍傷有獨特治療方法,草原遊牧民族則善於治跌打損傷和腦震蕩等。二是民族醫藥的開發涉及的民族和地區十分廣泛,產品劑型多種多樣。20世紀70年代至今,雲南各族人民已從傳統民族醫藥中開發出20種新藥,如著名的「傣肌松」,就是從傣醫藥「亞乎奴」中研發出的一種肌肉鬆弛劑;「神衰果素片」是從景頗族草藥「木札」中分離出的豆腐果甙中提取的;用哈尼族藥青葉膽開發出的「青葉膽片」,可以治療肝炎;用「莫阿宰呢」生產的「昆明山海棠片」,則可用來治療類風溼和紅斑狼瘡等病症。

4.充分挖掘和發展傳統民族民間醫藥,是世界醫學發展的普遍趨勢。民族醫藥、民間醫藥等傳統醫藥為保障各國民眾的生命健康發揮著重要作用,與西醫相比傳統醫藥更具特色優勢,充分開發利用我國的民族醫藥等傳統醫藥,對於全世界人民抵抗病魔、保護健康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從亞洲各國到北美地區乃至西歐各國的草藥市場逐步興起並蓬勃發展。每年12月22日更是成為「世界傳統醫藥日」,昭示著民族醫藥等傳統醫藥的春天已經到來。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與人類疾病譜變化相伴隨的,是民眾「回歸自然」潮流的興起,中醫藥等傳統醫藥受到了來自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其國際地位也不斷上升。我國中藥不僅在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得到應用,一些歐美發達國家如英國和美國也逐漸開始重視我國傳統醫藥。

二、民族醫藥民俗保護、傳承及利用的成就

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受到各級各地政府的重視,我國民族醫藥民俗的傳承與保護工作得到了良好的開展。名錄式保護、生產性保護以及產業化利用等方式促進了民族醫藥的合理保護、傳承及利用。

1.民族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的逐步完善。一是建構了日趨完美的五級名錄體系。2006年,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以後,各地各級政府也相繼頒布了不同種類和批次的名錄體系,包含國家級、省級、市級和縣級非遺名錄體系,加上聯合國頒布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因此形成了日趨完美的五級傳統醫藥名錄體系。二是少數民族傳統醫藥名錄數量不斷增多,先後批准了13個少數民族傳統醫藥為國家級非遺名錄:第一批為藏醫藥。第二批為蒙醫藥、畲族醫藥、瑤族醫藥、苗醫藥、侗醫藥和回族醫藥。第三批為壯醫藥、彝醫藥、傣醫藥和維吾爾醫藥。第四批為布依族醫藥和哈薩克族醫藥。三是名錄分布地區相對集中,在已經頒布的國家級傳統醫藥非遺名錄中,其申報單位和地區主要集中我國西部地區,尤其是密集處於5個自治區。四批名錄中少數民族傳統醫藥分別分布在西藏1項,四川1項,貴州4項,寧夏1項,浙江1項,福建1項,內蒙古1項,雲南2項,廣西1項,新疆2項。

2.少數民族非遺傳承人隊伍逐步發展壯大,且在高校中開辦了民族醫藥相關專業。非遺傳承人在非遺的傳承、保護、延續、發展中,起著超乎常人的重大作用,評定並保護數量可觀的傳承人是非遺保護工作中的重點。2007至2014年,我國先後頒布了四批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第一批國家傳統醫藥類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19人,其中8人為少數民族;第二批沒有傳統醫藥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第三批國家傳統醫藥類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24人,其中13人為少數民族;第四批國家傳統醫藥類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21人,其中7人為少數民族。從比重上來看,第一批為42.1%,第三批為54.2%,第四批為33.3%,四批總計比重為43.8%,地域分布也較為集中。除此之外,部分民族院校和醫學院開設了相關的民族醫藥專業,為培養民族醫藥的接班人提供了人才保障。

3.民族醫藥產業化已經取得初步發展,並伴隨著大健康產業的推動而逐步加快。如素有「黔地無閒草,夜郎多靈藥」之稱的貴州,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倡導大健康醫藥產業的背景下,民族醫藥產業化步伐加快。截至2013年底,貴州傳統民族醫藥的工業總產值為301.46億元,比2012年增長了33.8%,佔到了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的20%。其中銷售收入突破億元大關的醫藥品種有36個,苗藥產值更是達到了驚人的150億元,雄踞全國各民族藥產值榜首。貴州已有5個中藥材品種通過國家良好農業規範(GAP)認證,22個中藥材品種獲得國家地理保護標誌。強勢的大健康醫藥產業發展勢頭也催生了一大批民族醫藥龍頭企業。如國內知名的苗藥龍頭企業———貴州百靈集團,擁有獨家苗藥國藥準字產品17個,申報並獲得授權專利126件、商標119件,先後在醫藥市場上推出了銀丹心腦通、咳速停糖漿等醫藥產品,並得到了醫藥界的眾多讚譽。無一例外的是,這些醫藥產品都是「源於苗藥而高於傳統苗藥的現代協同創新研究成果」。目前,民族醫藥已被列入貴州省輕工業發展的「五張名片」,貴州省正努力打造、重點發展區域民族醫藥特色產業集群,推動民族醫藥產品品牌化發展。

三、大健康產業背景下民族醫藥民俗傳承與保護中的不足

由於我國傳統醫藥作為非遺存在的身份較為短暫,在傳承與保護方面還面臨著極大挑戰。尤其是在大健康產業逐步發展的今天,對民族醫藥的傳承與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看來還存在著較多不足。

1.民族醫藥的名錄保護方式還亟待改進。一是由於民族醫藥多為複合型名錄,因而代表性項目名錄較少,數量嚴重不足。雖然我國已經建立了從上至下的五級非遺名錄體系,但美中不足的是,我國的傳統醫藥類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只有針灸,而沒有少數民族傳統醫藥。同中醫藥一樣,少數民族傳統醫藥同樣有著完整的醫療體系,包含民族醫藥文物、民族醫藥古籍、民族醫藥圖譜、民族醫藥器物、民族醫藥人物、民族醫藥基礎理論、民族醫藥、民族醫藥方劑、民族醫藥養生保健、民族醫藥疾病、民族醫藥療法、民族醫藥符號等多種類別的內容。每類都包含了較多的醫藥資源。然而,我國目前的民族醫藥名錄數量極少,在各級各批次的名錄中所佔的比例極低,與傳統醫藥在整體名錄中所佔的份額較低的情況基本類似。四批國家級非遺名錄總計1372項,傳統醫藥只有23項,佔1.68%,民族醫藥僅13項,佔0.95%,因此,在名錄中數量較少、佔比較低的現實,已經影響到傳統醫藥的有效傳承與保護。二是各少數民族非遺單獨分類,諸如藏醫藥、蒙醫藥等等,因此,我國民族醫藥最多只能評定55個,造成了民族醫藥非遺名錄數量不足。三是民族醫藥沒能與醫藥民俗結合為一體,多為醫藥方劑或方法,卻沒能與民族醫藥文化、民族醫藥健身方法、民族醫藥習俗等結合為一體,形成完整的民族醫藥體系。如中藥中的安國藥市被劃入民俗中,華佗五禽戲列入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類,從而割裂了傳統醫藥民俗的整體性,不利於系統地傳承和發展。

2.民族醫藥保護的傳承人隊伍結構嚴重不合理,評審規則有待創新。一是各民族傳承人分布不均。四批國家少數民族傳統醫藥類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藏族最多為18人,滿族1人,蒙古族4人,苗族1人,回族2人,維吾爾族2人,其他少數民族均無一人。二是傳承人隊伍中男性處於壓倒性優勢。除第三批國家少數民族傳統醫藥類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有女性1人外,其餘批次都為男性。整體統計,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醫藥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有27人為男性,佔96.4%。三是傳承人年齡偏高。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醫藥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呈現出較為嚴重的年齡偏大的現象。第一批和第四批國家少數民族傳統醫藥類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平均年齡約為72歲,幾乎與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持平,很容易形成「人亡技絕」的悲劇。不幸的是這種現象已經發生,如我國著名的針灸傳人王雪苔先生業已離世。王老先生雖不是民族醫藥的傳承人,但傳統醫藥傳承人年齡偏大的現實使傳統醫藥的傳承面臨著極大隱患。四是傳承人評比的滯後性影響了部分少數民族傳統醫藥名錄的傳承與保護,如第四批非遺名錄批准的布依族醫藥(益肝草製作技藝)和哈薩克族醫藥(布拉吾藥浴燻蒸療法、臥塔什正骨術、凍傷療法)暫時沒有傳承人,影響了布依族和哈薩克族傳統醫藥的傳承與保護。五是傳統醫藥傳承人多為醫院有造詣的老專家,不利於發揮一些身懷絕技的「赤腳醫生」的積極性。同民間醫藥一樣,民族醫藥的高手很多也隱藏在民間,主要是草醫、鄉村醫生和宗教活動有關的人員(和尚、喇嘛、東巴、巫醫等)。由於原有的學醫識藥的傳承機制已被廢止或中止,此類人員極少,如納西族的東巴以及雲南金平深山密林中的拉祜族村寨中的民間醫,都鮮有年輕人繼承。然而,就目前的傳承人評選制度,此類鄉醫也恐怕很難入圍。

3.民族醫藥產業化開發不合理。在國內傳統醫藥市場中佔據的份額較少,同樣的在國際市場中也處於產業鏈的低端,附加值不高。一是在國際市場上,我國出口的多為中草藥原材料,而中成藥較少,且中藥資源在我國已經處於瀕危狀態。據統計,我國出口的傳統醫藥中,成藥的比例竟然不足30%。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韓日兩國在世界中草藥市場上竟然佔據了90%的份額,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韓日兩國所出口的中草藥的原料大概80%都需要從中國進口。二是我國的民族醫藥企業規模小,缺乏一定的資金,創新能力不足,因而出現了低水平重複建設的情況。三是產業化發展缺乏一定的行業標準,亟待建立統一的生產標準,制定與國際接軌的生產制度。四是大健康產業還沒能細化,沒有根據整體的民族醫藥民俗而衍生相關的細分行業,如大健康醫療器械、康體保健、養生旅遊、醫藥研發等,也沒能結合大數據等新時代技術而衍生大數據醫療、現代醫藥保健產品研發製造、可穿戴設備製造、健康生命信息管理服務、個性化檢測檢驗、健康遠程服務、旅遊醫療、養老養生等相關服務。總體來看,我國傳統醫藥企業的生產工藝雖然較之以往有一定的提高,但始終難以從根本上擺脫「作坊式」的生產格局,從而使較多中方企業間為爭取市場份額而打價格戰,形成惡性循環。

4.同傳統中醫藥的情況類似,民族醫藥專利與智慧財產權保護不容樂觀。西方發達國家通常將我國的傳統醫藥看作是一個「公知領域」,竭盡全力進行產業化開發。如以色列科學家向美國申報「治療消化性潰瘍和痔瘡的中藥組方」專利並順利獲得了授權,但其專利說明書中直接承認其配方來自我國《中華本草》的英文版。日本「漢方製劑」工業的蓬勃發展,得益於其無償開發了《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方》等中華醫典中的200餘個中醫古方。2002年中藥青蒿素(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早於1972年從中藥青蒿中分離得到抗瘧有效單體,命名為青蒿素)被國外企業依據科研論文進行了結構改造並搶先註冊了專利,致使我國每年至少損失2億美元的出口額。一些日本醫學專家直接指出,漢醫藥對日本醫學界來講早已不是秘密,能感到神秘的是民族醫藥。目前,眾多國家醫學機構已經加大對我國民族醫藥的研究力度,實則是看準了我國民族醫藥背後蘊藏的巨大商機。

四、大健康產業背景下民族醫藥民俗的傳承與保護對策

民族醫藥在西方醫學和中醫藥沒有進入少數民族醫學領域前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對維護少數民族人民身心健康和治癒各種疾病居功至偉。作為我國傳統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建立民族醫藥民俗的傳承體系,將民族醫藥同現代知識和科技相結合,傳承保護民族醫藥民俗並實現其可持續發展。

1.加快傳統醫藥單一類項目的申報及審批步伐,增加其非遺數目的總量。民族醫藥項目名錄數量少是傳統醫藥中的普遍現象。究其原因,傳統醫藥項目名錄數量較少除了一大部分失傳之外,與其擁有較多複合型項目相關。在傳統醫藥類非遺中,國家級名錄一般都表現為複合型名錄,而省級及以下級別的名錄多為單一型項目。由於單個名錄中包含較多的子名錄和擴展名錄,使原本不多的傳統醫藥名錄更顯得數量奇缺。如藏醫藥(拉薩北派藏醫水銀洗鍊法和藏藥仁青常覺配伍技藝、甘孜州南派藏醫藥)入選我國第一批非遺名錄,在第一批擴展名錄中增加了藏醫外治法、藏醫尿診法、藏醫藥浴療法、甘南藏醫藥、藏藥炮製技藝、藏藥七十味珍珠丸配伍技藝、藏藥珊瑚七十味丸配伍技藝、藏藥阿如拉炮製技藝、七十味珍珠丸賽太炮製技藝,第二批擴展名錄中又增加藏醫骨傷療法,第三批擴展名錄中又增加山南藏醫藥浴法、藏醫放血療法。如此之多的藏醫藥療法和藏醫藥製作技藝專門以一項複合型項目代之,顯得尤為不合理。因此,要對我國傳統醫藥尤其是民族醫學進行拉網式的清理,摸清家底,盡最大努力將傳統醫藥資源發揚光大,建立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四級傳統醫藥名錄保護體系。同時要克服「重開發輕保護、重申報輕管理」的觀念,對傳統醫藥應該做到「申報與管理並重,開發與保護並重」。另外,針對我國的省級、市級、縣級傳統醫藥的評審中大多為呈碎片狀的單一型項目的實際情況,不仿改革傳統醫藥的申報及評定規則,將以往包容性較強的複合型項目革新為單一型項目,以此來更有針對性地對其分類傳承與保護。革新後,國家級與省市縣三級非遺體系的標準將基本統一。

2.建立梯隊合理、結構完善、層次分明的傳承人隊伍,並逐步向活態化、年輕化、多元化轉變。我國目前民族醫藥的傳承人不僅數量少,而且面臨著老齡化嚴重的問題。在未來傳承人的培養及評定中,可以積極採取以下措施優化傳承人的隊伍建設。首先,應該積極擴大傳承人隊伍,針對已經評定的民族醫藥名錄,每項可以評定多名乃至幾十名的傳承人隊伍,並且要考慮到在性別、區域和年齡方面的差異。尤其是對一些較為年輕卻醫術精湛的中醫專家,應該積極將其吸納至傳承人隊伍中來,保持傳承人隊伍的穩定性和年輕化。其次,應將民族醫藥傳承人的培養和審定列為未來工作的重點,對於那些沒有國家級傳統醫藥名錄的少數民族,要在其項目及傳承人的申報及審批上給予特殊照顧,爭取在短時間內建立起我國健全完整的民族醫藥名錄及傳承人體系。最後,大膽吸納具有特殊技藝的民族醫藥「赤腳醫生」進入傳承人行列。這就要求我們要摒棄傳統觀念,改變以往只有中醫科學院和知名醫院才能申請非遺的傳統做法,逐步推動並鼓勵民族醫藥企業申請自身的民族醫藥知識及技術成為非遺,以積極的態度實現民族醫藥在我國廣大的鄉村社會及民族地區得到傳承和發展。針對有些雖然沒有獲得傳承人的身份,但其技藝精湛、藥到病除的醫學造詣令較多百姓嘆服的民間醫,應加強走訪調研工作,給其建檔,加強對此類人的了解和保護。

3.利用新技術、新手段加快民族醫藥的創新步伐,加快制定統一的生產標準和行業標準,用生產性保護的方法使其重新煥發青春。與其他類別的非遺項目不同的是,民族醫藥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及產業基礎。在現代醫學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下,西醫由於緊密結合新興科學知識與技術,在醫學知識與技術方面不斷取得突破與創新,其發展速度可謂日新月異。民族醫藥由於不能較快地適應新科學與新技術的變化,以致發展緩慢甚至躑躇不前。尤其是一些民族醫學的藥方和療法,傳承猶恐不及,更何況創新。然而,一味地保護並不能實現最好的傳承,在生產及醫實踐中發揮傳統醫學的重要作用,才能實現其在現代社會的活態傳承。尤其是利用現代科技對民族醫藥進行合理的改造和創新,才能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發展的潮流,我國的傳統民族醫藥民俗文化才能走出去,被世界人民所接受,從而推動中國傳統民族醫藥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承和發展。

4.注重對民族醫藥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根據不同醫藥類別,創新智慧財產權保護形式。首先,要加強對民族醫藥的立法保護,儘快出臺專門針對民族醫藥等傳統醫藥智慧財產權保護的一系列法律法規,減少乃至避免我國未來再發生類似的傳統醫藥智慧財產權被不當侵佔的情形。其次,注重對藥方專利的申請與保護。我國現行的《專利法》顯然對傳統醫學的診療方法是不進行保護的,然而藥方等則可以通過正當合法手續逐步申請為專利,同時也可以通過企業註冊民族醫藥商標而得到品牌保護,或者通過著述實施版權保護。針對民族醫藥和民間醫藥中的「祖傳秘方」,一方面可以通過商業秘密,另一方面可以用《反不正當競爭法》實施保護。最後,借鑑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國際經驗,維護我國民族醫藥的合法權益。例如印度人常用一種名為「薑黃」的植物治癒創傷和皮疹,然而在1995年卻被兩名科學家申請獲得美國專利,理由為「利用薑黃治療創傷」。為保障印度自身的合法權益,印度科學和工業委員會向美國提供了古文獻等諸多證據,以充分的理由說明此專利在印度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不具備新穎性,最終迫使美國撤銷該項專利。我們可以收集整理相關國際案例,借鑑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成功的國際經驗,應對已發生或未來可能發生的對我國民族醫藥智慧財產權的侵權行為,盡一切可能最大限度地保護我國民族醫藥智慧財產權。

相關焦點

  • 瑤醫藥發展高峰論壇在金秀召開 共謀民族醫藥未來
    18:46 來源:廣西新聞網 作者:梁玲鳳 餘雪鋒 編輯:黎鑫 廣西新聞網柳州12月5日訊(通訊員 梁玲鳳 餘雪鋒)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瑤醫藥產業
  • 蒙古族民俗體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通過不斷繁衍、傳承、保護擁有著它獨特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本文採用文獻資料法對蒙古族民俗體育文化概況進行介紹;同時進一步分析了蒙古族體育文化現狀,得出蒙古族體育文化現狀存在的問題,並針對它的現狀問題總結出制約因素;即要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發展、要與學校體育相結合、自身認識不夠三方面,最後根據其發展問題制定一系列的保護與傳承的途徑與措施,以更好的保護與傳承蒙古族民俗體育文化。
  • 南華生物支持健康中國目標 助力民族醫藥發展
    12月11日-12日,第三屆民族醫藥傳承振興與發展大會、民族醫藥與健康產業發展論壇在湖南長沙順利舉辦。南華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國資控股、主板上市公司,以「支持民族醫藥,開發生物資源基因庫」為主題,南華生物市場總監吳樂發表演講,深入剖析了民族醫藥與生物科技企業在當前健康產業環境下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希望與各大民族醫藥高校
  • 城鎮化背景下白茆山歌傳承與保護
    城鎮化背景下白茆山歌傳承與保護策略近年來,當地政府興建「山歌館」「傳唱堂」,成立研究會,編寫山歌,舉辦山歌節等,對白茆山歌的傳承和發展產生了現實意義。但是,白茆山歌作為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像文物一樣被保護起來,因此,要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保護性的開發與傳承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其一,建立山歌館配套設施。山歌館的建立對白茆山歌的傳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除此之外,還應融入「民族文化」。
  • 生命家助推凱裡苗侗醫藥文化及大健康產業發展
    (凱裡市委副書記、市長羅傑同志接受授牌)凱裡市以積極行動,搶抓省、州大健康醫藥產業的發展戰略機遇,制定出臺了《凱裡市健康醫藥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凱裡市推進大健康產業全面發展的實施意見》,把健康醫藥產業打造成凱裡市支柱產業
  • 張桂紅 張鋒 | 生態文明背景下廣西村落風景林文化傳承與發展研究
    生態文明背景下廣西村落風景林文化傳承與發展研究張桂紅  張鋒摘要
  • 民俗體育摔跤撓羊賽傳承研究
    基於以上研究和論述,民族民間體育指的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廣大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及活動空間中直接創造的、有著固有存在方式和文化內涵的體育文化。(二)民俗與民俗體育 民俗學是專門研究民間風俗習慣的一門科學。包含歷史民俗學、理論民俗學、應用民俗學三個大的學科分支。
  • 中國民俗學會會長葉濤:活態傳承是「非遺」保護的基礎
    11月30日上午,齊魯大講壇第187期在山東大學中心校區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會長葉濤做了《何謂「非遺」——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原則》的專題講座。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的興起背景,到非遺概念的演變,再到非遺保護的基本原則,葉濤研究員為「非遺熱」帶來了一場正本清源的「冷思考」。
  • 庫倫旗著力打造蒙醫藥產業經濟新增長點
    庫倫旗作為中國蒙醫藥文化之鄉,依託內蒙古庫倫蒙藥有限公司、庫倫旗蒙醫醫院兩家蒙醫藥文化傳承基地,突出蒙醫蒙藥綠色醫療、治未病特色功能定位,積極打造集種植、生產研發、醫養結合、傳承保護於一體的蒙醫蒙藥全產業鏈,持續推動蒙醫蒙藥振興發展
  • 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中國中醫藥健康產業座談會在醫藥港成功召開
    為貫徹落實全國、全省中醫藥大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關於中醫藥發展的重要指示,9月24日,中國中醫藥健康產業座談會在廣州國際醫藥港隆重舉辦。來自全國省市區衛健中醫藥領域的領導、嘉賓、中醫藥健康行業專家和企業代表接近40人匯聚一堂,共話中國中醫藥健康產業的發展前景和機遇,共同探討中醫藥的發展,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促進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為國家發展中醫藥產業做出積極貢獻!
  • 【人才工作】庫倫旗著力打造蒙醫藥產業經濟新增長點
    庫倫旗作為中國蒙醫藥文化之鄉,依託內蒙古庫倫蒙藥有限公司、庫倫旗蒙醫醫院兩家蒙醫藥文化傳承基地,突出蒙醫蒙藥綠色醫療、治未病特色功能定位,積極打造集種植、生產研發、醫養結合、傳承保護於一體的蒙醫蒙藥全產業鏈,持續推動蒙醫蒙藥振興發展
  • 建言獻策,共謀發展|曲靖市民族民間醫藥發展座談會在曲召開
    座談會由曲靖市民族民間醫藥學會秘書長楊麗萍主持。座談會前,雲南省名中醫專家團在曲靖市民族民間醫藥學會會長袁建平教授的帶領下參觀了曲靖生物醫藥健康產業科技創新園。據了解,該創新園以國家發展生物醫藥健康服務業系列政策為指導,以中醫藥、雲南民族醫藥建設發展為特色優勢,打造集健康服務業科技創新、項目孵化、創業培訓、民族醫藥文化交流、中醫藥、民族醫藥科技普及、會議中心等為一體的健康服務業科技創新園區。
  • 一切為了人類的健康:昆明高新區矢志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紀實
    園區目前已經形成生物醫藥大健康、金屬新材料、IT和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2019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241.8億元。其中,生物醫藥產業是重中之重,園區對其有著深刻的理解、理性的選擇和篤定的堅持,經過數代人的不懈努力,打造成為了雲南最重要的醫藥研發和生產聚集地,也是我國重要的生物產業基地。
  • 長沙醫學院校長何彬生受邀第四屆中醫藥、民族醫藥健康科普大會
    紅網時刻11月25日訊(通訊員 尚蕾)近日,長沙醫學院校長何彬生受邀參加第四屆中醫藥、民族醫藥健康科普大會。本次大會在杭州盛大召開,參加大會的還有國家民委原專職委員、中國民族醫藥協會會長葛忠興等50餘名重量級嘉賓領導。
  • 庫倫旗:加快推動蒙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小康通遼每一刻#庫倫旗作為中國蒙醫藥文化之鄉,近年來,依託內蒙古庫倫蒙藥有限公司、旗蒙醫醫院兩家蒙醫藥文化傳承基地,突出蒙醫蒙藥綠色醫療、治未病特色功能定位,積極打造集種植、生產研發、醫養結合、傳承保護於一體的蒙醫蒙藥全產業鏈,持續推動庫倫旗蒙醫蒙藥振興發展。
  • 寶雞市陳倉區旅遊產業與民俗文化融合發展的思路及對策建議
    、健康有序的文化旅遊市場體系。重視開展民間節慶,並在此基礎上匯集眾多的遺產項目,策劃舉辦多項融經貿、體育、文化、旅遊為一體的節慶活動,如"西鎮吳山登山旅遊節""虢鎮四月八廟會節"等,使很多平時難得一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不同的展演形式閃亮登場,讓參觀者大飽眼福,也讓來自民間的藝人或表演者無論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得到收穫,提高傳承保護民族文化的積極性。
  • 雲南麗江:著力推進大健康產業協同發展
    近年來,麗江市緊緊圍繞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重點工作任務,強化規劃引領,草擬了《麗江市大健康產業推進工作分工方案》,制定了《麗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加快發展健身休閒產業的實施意見》《「健康麗江2030」規劃綱要》等配套政策措施,著力推進大健康產業協同發展,去年全市大健康產業規模達到
  • 醫藥零售行業看好中藥大健康 「龍鳳堂」厚積薄發進軍大健康領域
    傳承精華中醫藥守正創新龍鳳堂。第八屆健康中國醫藥連鎖高峰論壇匯聚全國醫藥零售連鎖企業高管以及中醫藥、健康管理、衛生經濟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共商中藥大健康產業和醫藥零售行業發展大計。「和熙共生,熙華共榮」,由江蘇龍鳳堂中藥有限公司主辦的第八屆健康中國醫藥連鎖高峰論壇(又稱「和熙論壇」)12月1日在江蘇省泰州市召開。
  • 新時代巴蔓子精神傳承研討會召開 校地合作推進民族史學研究
    利川巴蔓子雕塑(周洵 攝)日前,新時代巴蔓子精神研究暨利川市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學術研討會在武漢召開。中南民族大學巴蔓子課題研究組公布最新權威研究成果。巴蔓子是中華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巴蔓子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弘揚和傳承利用好巴蔓子忠勇剛烈、以身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推動傳統文化保護傳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巴人的後裔,利川人也提煉出「開放包容、誠實守信、勇於擔當、敢為人先」的十六字精神,其主要內容與巴蔓子精神一脈相承。正是這種勇武仗義的民族性格和頑強進取的民族精神,才造就了一個富有個性的山地民族。
  • 東北地區民族文化與設計藝術史研究學術研討會召開
    國家民委國際交流司副司長吳金光以《淺析赫哲族與那乃族文化交流互鑑的積極作用》為題,探討中國赫哲族與俄羅斯那乃族的文化交流,探索民族文化產業建設與發展的途徑。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蘇日娜教授以《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民族傳統袍服工藝的傳承和創新》為題,以蒙古族服飾裁剪工藝、縫製工藝、鑲邊工藝、刺繡工藝、扣袢兒工藝等為例,探討在新型城鎮化及傳統工藝振興的背景下如何傳承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