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最文藝的地方是哪裡?很多人把雲華林看作武漢最文藝的地方,其實還有一個,正確的是範圍,不僅有文藝,也有復古的氣氛,20世紀初,芝加哥被稱為「東方」,是相當規模的國際大都市,漢口舊租界區。
漢口舊租界區位於武漢市江岸區中山大道到沿河大道之間,是漢口英租界、漢口露租界、漢口德租界、漢口日租界和漢口比利時租界的總稱,歷史上有6個國家在這裡設立過租界,在內陸城市中僅次於天津,這一帶現在還聳立在19世紀到20世紀初西列強遺留下來的舊式建築上。
其中,黎黃附路被改造成了雲華林般的文藝慢坡路,道路兩側還殘留著約17處租界時代遺留下來的西式建築,被稱為黃疸路街頭博物館,但是,這些建築幾乎都被包裝在咖啡店、餐廳和其他文藝店。
我對武漢不太熟悉,所以來到舊租界區也不知道方向,一邊在舊樓之間散步一邊拍照的話,可以感受到黎黃的節奏比道路還慢,黎黃附路,有一座被盆景和青藤遮斷的紅樓,的確很美,但是粉飾得太過的文藝環境讓我感到不快,我還是喜歡一個人漫不經心地拍攝目的行,往返於英法日比利時租界區中。
歷史不會說話,文物不是更漂亮的姑娘,西方列強留下的建築背後,有著我們一個人無法忘懷的過去,舊租界區現在可以留下很多舊房子作為觀光景點,例如,江漢關大廈、大智門站、美國海軍青年會、德明酒店、俄羅斯東正教會、民眾樂園、花樓街等。
當時,隨著《天津條約》的籤訂,漢口向外國人開拓租界,允許外國人在這裡遊歷、通商、傳教等,從今天留下的舊房子來看,可以看出當時武漢的繁榮,但是,與武漢其他觀光景點相比,漢口租界的人氣幾乎集中在黎黃陂路一帶。
這裡還是我最喜歡的地方之一,和出土的文物一樣,地上遺留的建築物也是城市的歷史證據,經歷過風雨的漢口在歲月的長河中目睹了武漢盛衰的突變,20世紀初,租界、金融、宗教、外交、民居、工商等歷史悠久的建築物構成使漢口成為當時最繁榮的城市之一。
以前裝載著熱鬧的建築物,當時是什麼用途,誰住的?租界的遺構有很多銀行、洋行等洋館,當然也有民房、教堂、酒店、碼頭倉庫和少量貨店,比如江漢關大廈原本是海關辦公大樓,當時這裡的稅金僅次於大上海的內陸港,比如像德明(江漢)酒店那樣,有很多政界名人入住過,訪問中國的各國首腦也幾乎都來過這裡,到90年代為止,是武漢最受歡迎的酒店之一。
這些建築雖然失去了原來的作用,但仍然不影響其歷史地位,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部門,走在街頭,可以看到當年古希臘建築風格大樓的漢口HSBC銀行、等腰三角形巴公之家、武漢現代建築中的經典作品武漢美術館等。
現在也有歷史的橫流不能一直這樣下去的店,成為街角的咖啡店,把身體交給博物館,同時很多婚紗攝影機構將這裡作為室外攝影場所,無論是文化遊客還是遊客,武漢的漢口舊租界區都值得探究,每個人的視角都不一樣,所以看風景也不一樣,思考的程度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