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劇《鄧世昌》《借黃糠》在臺灣演出,觀眾每一次掌聲都拍在點上

2021-01-09 上觀

《鄧世昌》在臺北城市舞臺演出落幕,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衝進化妝室,來不及卸妝,連說,「觀眾反響太好了。」五一小長假,上海滬劇院攜原創大戲《鄧世昌》、傳統戲《借黃糠》赴中國臺灣地區參加第7屆「海派文化藝術節」,前者的民族大義,後者的仁孝禮義,均讓臺灣觀眾感同身受。演出結束後,茅善玉被熱情觀眾圍住,「她們一見我就唱滬劇經典唱段《金絲鳥》,還讓滬劇院多多來演出。」

《鄧世昌》主演向觀眾謝幕。

 

柔情與豪情皆有觀眾

 

2014年上海滬劇院攜《雷雨》《庵堂相會》赴臺演出,反響不俗。此番再度來臺,茅善玉坦言依舊有壓力,「滬語會不會讓觀眾產生理解障礙?我一直在側幕觀察,《鄧世昌》第一幕水兵打完旗語,觀眾席響起熱烈的掌聲,我心頭一塊大石落地。」

 

4月28日《鄧世昌》在臺北城市舞臺上演,逾千座位的劇場幾近滿座。中場休息時,坐在二樓倒數第二排的陳小姐與哥哥再度翻起節目冊,研究角色。攻讀衛生福利專業碩士學位的陳小姐曾在上海交通大學進修,在上海她進劇場的機會並不多。聽說上海滬劇院來臺演出,她不僅自己買票,還把哥哥拉來看,「我第一次聽滬劇,特別喜歡鄧世昌和妻子的幾段戲,唱得好聽,曲調悠揚感人。」陳小姐的哥哥從《鄧世昌》中看到的是民族慷慨悲歌,「我在課本裡學過這段歷史,可自己親眼看真人在舞臺演繹,感覺不一樣。李鴻章與北洋水師的微妙關係,劉步蟾的複雜性格,看了戲才有感覺。」在臺北101工作的candy和媽媽一起看《鄧世昌》。演出謝幕時,candy的媽媽興奮地向演員揮舞雙手,久久不肯放下,「我先生是上海人,常和我們講起上海。」母女倆不熟悉滬語,但不妨礙她們看戲,「邊看字幕邊聽,鄧世昌和妻子訣別那段,我想起林覺民《與妻書》。」

 

「《鄧世昌》將一直根據劇場反應不斷調整,打造一部觀眾稱道、年輕演員能夠接班演、傳得下去的精品。」來臺北演出前,《鄧世昌》又進行一輪修改。茅善玉透露,「我們在北京演出《鄧世昌》後,把北京專家建議融入本輪修改,刪去開場水兵在海底靈魂甦醒後的哼唱,加快節奏;尾聲時鄧世昌有一段唱,抒發對妻子的情感,鑑於前一幕有過夫妻訣別,這段唱變為他對民族命運的反思。」

《鄧世昌》演員與觀眾合影。

 

陳漪珮在臺灣戲曲學院學習客家戲,第一次看滬劇的她驚嘆於上海地方劇種的大氣,「劇本特別棒,角色個性鮮明,尤其是丁汝昌亦正亦邪,很帶感。舞臺設計先聲奪人,像電影一樣大幕拉開,能一下抓住沒看過滬劇的觀眾眼球。」臺北市立國樂團團長鄭立彬則表示,「《鄧世昌》音樂,一聽就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有戲曲傳統,又有現代化的一面,年輕觀眾會喜歡。」

 

青年團演員獨當一面

 

「水兵吹海風,別白白嫩嫩地登場了。」《鄧世昌》開演前,茅善玉忙著化妝,不忘叮囑扮演水兵的青年演員粉底塗得深些。除了在《鄧世昌》擔任水兵等群眾角色,4月30日,上海滬劇院青年團演員在《借黃糠》挑起大梁,從主角到配角,清一色是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

茅善玉指點《借黃糠》青年演員。

 

《借黃糠》人物一舉一動牽動觀眾的心,演到小囡典當舊裙,朝奉先生調侃,「好幾十年了,也算是古董了」,觀眾席發出低聲悶笑;小囡父女被逼跳河,上半場在高潮中結束,劇場燈亮,不少人神情凝重。臺灣文化學者林谷芳看完《借黃糠》,連贊演員「表現非常好,不見生嫩,有直追中生代演員的成熟,從小小一面可見戲曲人才培養的全局。」臺灣傳統藝術中心主任吳榮順建議,國光劇團青年演員與上海滬劇院青年演員多多交流,互相激勵。

 

2015年12月,著名滬劇表演藝術家解洪元誕辰100周年之際,他的代表作之一《借黃糠》由上海滬劇院最年輕的90後演員韓朝群、朱麟飛、錢瑩等搬上逸夫舞臺。一年多來,傳承版《借黃糠》演出超過60場,這讓韓朝群有信心對臺北亮相說出「不太緊張」。出發前,滬劇院專門打磨《借黃糠》,重新梳理劇本,刪除不合理情節,小剪一刀,新觀眾聽得流暢;保留好聽傳統唱腔,老觀眾聽得舒服。整部劇越來越成熟。韓朝群表示,「有時候在社區演出,臺上走3步;到了劇場,舞臺變大,要變成走5步,節奏不能亂。」

 

《借黃糠》演出前,茅善玉對演員們最後叮嚀,「『哎』要拖長,不要1秒就沒了」「掙扎時,另一隻胳膊動起來,不能等戲」……她對青年演員們以各自鮮明的流派特色繼承《借黃糠》感到欣慰。韓朝群2014年拜滬劇名家汪華忠為師,攻解派。「《借黃糠》導演周中庸告訴我,小謝進步大,表演鬆弛。以前他的特色不分明,聽解洪元老師的唱片,又跟著汪華忠老師學,如今念白唱腔有模有樣。」朱麟飛、錢瑩、金世傑、丁葉波……每個青年演員進步都讓茅善玉看在眼裡,喜在心頭。韓朝群算了算,「從2006年進入市戲曲學校滬劇班到進入上海滬劇院,我們這群人在一起11年了,共同研究唱腔,彼此挑刺毫不留情,同臺演出有默契。」

 

海峽兩岸思考同一個問題

 

臺灣觀眾習慣於提前候場。在城市舞臺大堂,一位祖籍江蘇高郵的老觀眾,與一對穿著新店中學校服的中學生攀談,「滬劇和歌仔戲、粵劇一樣,各有各的調調。我們古老的戲太多了,非常精彩,可惜年輕人沒有時間。」劇場裡,年輕觀眾同樣有共鳴,聽到鄧世昌唱「逆風獨行尋光明」「民族要自強」,全體鼓掌;聽到「誰做你敵人都要撲街」「該問不該問你總是要問的」,響起一陣輕笑。用茅善玉的話,「臺灣觀眾熱情、懂戲,掌聲拍在點上。」

 

上海滬劇院挑選《鄧世昌》《借黃糠》兩劇參加由中華文化聯誼會、上海文化聯誼會、上海市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與臺北市文化局聯合主辦的第7屆「海派文化藝術節」,經過深思熟慮。原創大型滬劇《鄧世昌》是上海滬劇院為紀念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和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重點打造,以「甲午海戰」為背景,講述鄧世昌與劉步蟾、何如真、丁汝昌等眾多人物的戰友情、夫妻情、同僚情。著名滬劇演員朱儉領銜主演,茅善玉、李建華、錢思劍、凌月剛、洪立勇等聯合主演,令觀眾感受到一種「向上」的民族精神,傳達兩岸中華民族兒女愛好和平的美好心聲。滬劇傳統經典《借黃糠》以「百善孝為先」中華傳統文化為核心,讓觀眾聽到滬劇的老味道唱腔。

 

4月25日,上海文化聯誼會還組織校園行團隊赴臺灣戲曲學院、文化大學舉辦首次藝術講座,茅善玉為臺灣師生講述「滬劇與上海文化」,結合上海與臺灣兩座「雙子城」的文化共性,暢談上海城市的語言特徵、文化記憶和世俗風情。問答環節,師生們一個接一個的問題讓茅善玉應接不暇——滬劇怎樣發展沿革,滬劇流派如何產生,滬劇表演與京劇有什麼不同,如何引起觀眾興趣、讓他們進劇場,上海戲曲教育的就業情況。有的問題嚴肅宏大,有的問題直切現實,讓茅善玉感嘆,「海峽兩岸同宗同源,演戲心心相惜,看戲有共鳴,連戲曲從業者關注的話題都一脈相承。」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圖片編輯:蘇唯  編輯郵箱:scljf@163.com)

相關焦點

  • 滬劇《蘆蕩火種》沙家浜實景演出
    上海滬劇院和沙家浜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九周年共建活動滬劇《蘆蕩火種》實景演出7月1日 9:30 隆重舉行敬請關註上海滬劇院抖音直播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無論走得多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滬劇人無論走得多遠,都不會忘記與沙家浜的情誼以及創作《蘆蕩火種》的歷程。1960年初,人民滬劇團首次上演《蘆蕩火種》,丁是娥飾阿慶嫂、石筱英飾沙奶奶、解洪元飾陳天民、邵濱孫飾刁德一、俞麟童飾胡傳奎、張清飾郭建光。滬劇名家、名角同臺獻演,轟動全國,廣受好評。同時期,北京京劇團將該劇改編為現代京劇《沙家浜》,聲名遠播,影響巨大。
  • 民營院團「走出去」,方更有作為-上海,滬劇,民營,無論是,劇目,團...
    上海的民營院團,無論是品類豐富程度、演出活躍程度還是節目質量高度,都在全國佔領先地位。因而走出上海,走進長三角演出,頗受當地業內外觀眾歡迎。上海從1984年上海誕生第一家民營院團,現今上海註冊的民營院團數量已超過300家,年演出場次超過一萬場,已遠超上海國有院團的演出體量。
  • 滬劇《上海屋簷下》演出上海味道
    「滬劇《上海屋簷下》很有煙火氣、生活氣,很有上海的氣息,好像感覺專門為我們上海的滬劇觀眾寫的。」經過幾輪試演,由長寧滬劇團帶來的名著三部曲第三部《上海屋簷下》得到了不少資深戲迷的好評。長寧滬劇團的名著三部曲系列之前已上演了《雷雨》《原野》。在上海市重大文藝創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吳孝明看來,區級劇團在文化追求上已經達到一定的高度,而且「三部曲」完全是上海導演、上海編劇、上海演員、上海作曲,構成了「本土維度」。
  • 春來茶館、蘆葦蕩裡唱響《蘆蕩火種》,沙家浜實景演繹滬劇紅色經典
    真茶館、真蘆葦蕩,實景演出,實時直播……今天,上海滬劇院的經典滬劇《蘆蕩火種》在其故事原型的誕生地沙家浜進行了一場沉浸式的實景演出,並通過網絡向廣大觀眾直播,以這樣一種特殊的演出方式慶祝建黨九十九周年。
  • 【文旅資訊】滬劇:沙家浜《智鬥》丨唱響紅色革命史
    滬劇,上海市地方傳統戲劇,早期源於上海農村說唱,初名花鼓戲,或名東鄉調。2006年,滬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通過這場滬劇,我們在追憶,追憶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如何砥礪前行,這就是找尋初心使命的過程。將歷史與現實相聯繫,你才能明白今天的一切都是那麼來之不易。述說革命歷史譜寫英雄讚歌
  • 展演、電影、展覽...上海滬劇院一系列主題活動即將來襲
    1月14日,上海滬劇院發布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系列演出計劃。茅善玉、錢思劍、凌月剛、朱儉、程臻、徐蓉、居峰、吳爭光、王麗君、洪豆豆、錢瑩、丁葉波、金世傑、朱麟飛、徐祥等滬劇院老中青演員們將集結亮相,為觀眾帶來《蘆蕩火種》《紅燈記》《回望》《江姐》《壹號機密》等經典劇目。
  • 《戲臺》再登昆明劇院,陳佩斯讓觀眾樂得「巴掌都拍疼了」
    10月20日晚,被譽為「當代舞臺喜劇又一座高峰」的《戲臺》在昆明劇院大劇場再度上演,觀眾忘情的笑聲與掌聲給出了最好答案。陳佩斯為昆明觀眾傳遞了有笑果、有溫度、有深意、雅俗共賞的喜劇魅力,該劇也是「2020年昆明第三屆首戲演出季」重磅演出。10月21日晚,《戲臺》還將在昆明劇院上演一場。
  • 如何才能贏得掌聲?秘訣都寫在這篇文章裡了!
    先給大家說這麼一個小故事吧,可能還有人聽說過,說有兩名年輕的雜技演員,之前都是在訓練,結果剛剛出師不久,就迎來了一次參加演出的機會,那是他們第一次正式的登臺演出,心中有多緊張我們應該能夠想像。關鍵雜技這玩意吧,雖然說熟能生巧,但是那也得在心態正常的情況下,本身登臺就極為緊張,萬一出現一點小紕漏,兩個人在臺上摔了下來,疼倒是其次,關鍵是太丟臉了,整場演出也會垮掉。雖然心中緊張,但越來越近的演出日期,並沒有留太多時間讓他們去傷春悲秋,每一天都在爭分奪秒地進行練習。儘管他們再珍惜時間,演出的日期還是到了。
  • 滬劇《家·瑞珏》直播排練現場,千餘戲迷「圍觀」茅善玉當導演
    上海滬劇院的抖音直播間,已經連續兩天為網友呈現滬劇《家·瑞珏》的幕後排練。不是為了演出,而是參與錄製中國戲曲「像音像」工程,滬劇院第一次將排練、配樂、練唱、配排等一系列幕後過程全部搬到了網上。5月12日和14日上午,還將有兩場《家·瑞珏》的直播探班。
  • 上海民營劇團創作演出會議上 「當家人」齊齊說打算
    前天上海民營劇團創作演出會議中,市演出行業協會會長韋芝叮囑各院團當家人「早準備」。大家顯然有備而來,創作計劃滿檔,劇目首演時間精確到月、日,韋芝感慨,「民營劇團不只忙眼前的、當月的活,已經想到明年、後年。」將演出危機變為創作轉機音樂劇《趙氏孤兒》原定今年6月在上海首演,由於疫情推遲到明年。
  • 「我們的舞臺我們唱」新浜專場演出在飛航廣場火熱上演
    10月7日,新浜鎮文藝骨幹帶著他們的拿手好戲在永豐街道飛航廣場開始了「小康點亮生活 綠色遊遍雲間——我們的舞臺我們唱」2020年松江區國慶群文展演之新浜鎮專場演出,吸引著數百位觀眾駐足觀看。演出以喜慶祥和的節日氣氛為主線,以多種多樣的文藝形式反映出時代變遷和人民美好的生活。
  • 臺雲林縣百姓:歡迎大陸殘疾人藝術團再來臺灣演出
    10月17日晚,當北京「心靈之聲」殘疾人藝術團演員王心陽在臺灣雲林縣鬥六市公所鬥六廳唱響膾炙人口的閩南語歌曲《愛拼才會贏》時,演出大廳裡所有的觀眾都一起鼓掌並大聲唱和起來。 這是「第八屆中華文化快車」——北京「心靈之聲」殘疾人藝術團在臺灣的第三場演出。
  • 真正的大俠,鄧世昌,救國救民,永遠的民族英雄
    前言:大俠,一直都是我們心目中比較崇拜的形象,俠之大者,他們為國為民,心中大義高於一切,他們為民除害,一直都是人民的守護神,他們救國家於危難之際,報效國家。真正的強者,從不以欺凌弱者而強大。而真正的大俠,都是以救國救民為己任。
  • 「哈音時間」系列音樂會首場落幕 觀眾爆滿掌聲不斷
    日前,「哈音時間」系列室內樂音樂會首場演出在哈爾濱老會堂音樂廳落幕,本次音樂會由哈爾濱音樂學院鋼琴系俄籍主任布格裡諾夫·安德烈·維塔利耶維奇、管弦系主任費得琴科·安德烈·鮑裡索維奇及管弦系教師古利亞耶夫·弗拉基米爾·葉甫根尼耶維奇參演。
  • 「演藝大世界」唯一駐場演出,獨腳戲《石庫門的笑聲》帶來2021第一笑
    圖說:《石庫門的笑聲》迎來2021年首演作為上海「演藝大世界」唯一駐場演出,備受追捧的獨腳戲《石庫門的笑聲》今晚迎來2021年的首場演出。這部由上海藝動天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品的獨腳戲,在短短兩年演出逾70場,觀劇達4.5 萬人次。
  • 中央民族樂團經典曲目在臺灣嘉義演出 反響熱烈
    中央民族樂團經典曲目在臺灣嘉義演出 反響熱烈 2013年01月09日 08:00 來源:中新社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久違的掌聲再次響起,上交音樂廳迎來疫情後首批觀眾
    今晚7時30分,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也迎來了疫情之後的首批20位觀眾。他們在闊別近四個月後,再次坐到久違的觀眾席中,雖然相隔數米之遠入坐,並且帶著口罩,但仍能從他們眼神裡看出愜意與喜悅。 「現場聽音樂,無可替代。」 資深樂迷鄭榕幸運地「秒殺」到一個名額,「太難搶了,瞬間就秒殺完了。」對於鄭榕來說,現場聽音樂和看在線直播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 聽到黃河之濱的掌聲、歡呼聲了嗎?是因為這場演出太精彩!
    8月1日、2日晚 作為甘肅省首屆 「黃河之濱藝術節」 在蘭州體育公園體育文化廣場的 重量級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