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世昌》在臺北城市舞臺演出落幕,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衝進化妝室,來不及卸妝,連說,「觀眾反響太好了。」五一小長假,上海滬劇院攜原創大戲《鄧世昌》、傳統戲《借黃糠》赴中國臺灣地區參加第7屆「海派文化藝術節」,前者的民族大義,後者的仁孝禮義,均讓臺灣觀眾感同身受。演出結束後,茅善玉被熱情觀眾圍住,「她們一見我就唱滬劇經典唱段《金絲鳥》,還讓滬劇院多多來演出。」
《鄧世昌》主演向觀眾謝幕。
柔情與豪情皆有觀眾
2014年上海滬劇院攜《雷雨》《庵堂相會》赴臺演出,反響不俗。此番再度來臺,茅善玉坦言依舊有壓力,「滬語會不會讓觀眾產生理解障礙?我一直在側幕觀察,《鄧世昌》第一幕水兵打完旗語,觀眾席響起熱烈的掌聲,我心頭一塊大石落地。」
4月28日《鄧世昌》在臺北城市舞臺上演,逾千座位的劇場幾近滿座。中場休息時,坐在二樓倒數第二排的陳小姐與哥哥再度翻起節目冊,研究角色。攻讀衛生福利專業碩士學位的陳小姐曾在上海交通大學進修,在上海她進劇場的機會並不多。聽說上海滬劇院來臺演出,她不僅自己買票,還把哥哥拉來看,「我第一次聽滬劇,特別喜歡鄧世昌和妻子的幾段戲,唱得好聽,曲調悠揚感人。」陳小姐的哥哥從《鄧世昌》中看到的是民族慷慨悲歌,「我在課本裡學過這段歷史,可自己親眼看真人在舞臺演繹,感覺不一樣。李鴻章與北洋水師的微妙關係,劉步蟾的複雜性格,看了戲才有感覺。」在臺北101工作的candy和媽媽一起看《鄧世昌》。演出謝幕時,candy的媽媽興奮地向演員揮舞雙手,久久不肯放下,「我先生是上海人,常和我們講起上海。」母女倆不熟悉滬語,但不妨礙她們看戲,「邊看字幕邊聽,鄧世昌和妻子訣別那段,我想起林覺民《與妻書》。」
「《鄧世昌》將一直根據劇場反應不斷調整,打造一部觀眾稱道、年輕演員能夠接班演、傳得下去的精品。」來臺北演出前,《鄧世昌》又進行一輪修改。茅善玉透露,「我們在北京演出《鄧世昌》後,把北京專家建議融入本輪修改,刪去開場水兵在海底靈魂甦醒後的哼唱,加快節奏;尾聲時鄧世昌有一段唱,抒發對妻子的情感,鑑於前一幕有過夫妻訣別,這段唱變為他對民族命運的反思。」
《鄧世昌》演員與觀眾合影。
陳漪珮在臺灣戲曲學院學習客家戲,第一次看滬劇的她驚嘆於上海地方劇種的大氣,「劇本特別棒,角色個性鮮明,尤其是丁汝昌亦正亦邪,很帶感。舞臺設計先聲奪人,像電影一樣大幕拉開,能一下抓住沒看過滬劇的觀眾眼球。」臺北市立國樂團團長鄭立彬則表示,「《鄧世昌》音樂,一聽就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有戲曲傳統,又有現代化的一面,年輕觀眾會喜歡。」
青年團演員獨當一面
「水兵吹海風,別白白嫩嫩地登場了。」《鄧世昌》開演前,茅善玉忙著化妝,不忘叮囑扮演水兵的青年演員粉底塗得深些。除了在《鄧世昌》擔任水兵等群眾角色,4月30日,上海滬劇院青年團演員在《借黃糠》挑起大梁,從主角到配角,清一色是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
茅善玉指點《借黃糠》青年演員。
《借黃糠》人物一舉一動牽動觀眾的心,演到小囡典當舊裙,朝奉先生調侃,「好幾十年了,也算是古董了」,觀眾席發出低聲悶笑;小囡父女被逼跳河,上半場在高潮中結束,劇場燈亮,不少人神情凝重。臺灣文化學者林谷芳看完《借黃糠》,連贊演員「表現非常好,不見生嫩,有直追中生代演員的成熟,從小小一面可見戲曲人才培養的全局。」臺灣傳統藝術中心主任吳榮順建議,國光劇團青年演員與上海滬劇院青年演員多多交流,互相激勵。
2015年12月,著名滬劇表演藝術家解洪元誕辰100周年之際,他的代表作之一《借黃糠》由上海滬劇院最年輕的90後演員韓朝群、朱麟飛、錢瑩等搬上逸夫舞臺。一年多來,傳承版《借黃糠》演出超過60場,這讓韓朝群有信心對臺北亮相說出「不太緊張」。出發前,滬劇院專門打磨《借黃糠》,重新梳理劇本,刪除不合理情節,小剪一刀,新觀眾聽得流暢;保留好聽傳統唱腔,老觀眾聽得舒服。整部劇越來越成熟。韓朝群表示,「有時候在社區演出,臺上走3步;到了劇場,舞臺變大,要變成走5步,節奏不能亂。」
《借黃糠》演出前,茅善玉對演員們最後叮嚀,「『哎』要拖長,不要1秒就沒了」「掙扎時,另一隻胳膊動起來,不能等戲」……她對青年演員們以各自鮮明的流派特色繼承《借黃糠》感到欣慰。韓朝群2014年拜滬劇名家汪華忠為師,攻解派。「《借黃糠》導演周中庸告訴我,小謝進步大,表演鬆弛。以前他的特色不分明,聽解洪元老師的唱片,又跟著汪華忠老師學,如今念白唱腔有模有樣。」朱麟飛、錢瑩、金世傑、丁葉波……每個青年演員進步都讓茅善玉看在眼裡,喜在心頭。韓朝群算了算,「從2006年進入市戲曲學校滬劇班到進入上海滬劇院,我們這群人在一起11年了,共同研究唱腔,彼此挑刺毫不留情,同臺演出有默契。」
海峽兩岸思考同一個問題
臺灣觀眾習慣於提前候場。在城市舞臺大堂,一位祖籍江蘇高郵的老觀眾,與一對穿著新店中學校服的中學生攀談,「滬劇和歌仔戲、粵劇一樣,各有各的調調。我們古老的戲太多了,非常精彩,可惜年輕人沒有時間。」劇場裡,年輕觀眾同樣有共鳴,聽到鄧世昌唱「逆風獨行尋光明」「民族要自強」,全體鼓掌;聽到「誰做你敵人都要撲街」「該問不該問你總是要問的」,響起一陣輕笑。用茅善玉的話,「臺灣觀眾熱情、懂戲,掌聲拍在點上。」
上海滬劇院挑選《鄧世昌》《借黃糠》兩劇參加由中華文化聯誼會、上海文化聯誼會、上海市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與臺北市文化局聯合主辦的第7屆「海派文化藝術節」,經過深思熟慮。原創大型滬劇《鄧世昌》是上海滬劇院為紀念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和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重點打造,以「甲午海戰」為背景,講述鄧世昌與劉步蟾、何如真、丁汝昌等眾多人物的戰友情、夫妻情、同僚情。著名滬劇演員朱儉領銜主演,茅善玉、李建華、錢思劍、凌月剛、洪立勇等聯合主演,令觀眾感受到一種「向上」的民族精神,傳達兩岸中華民族兒女愛好和平的美好心聲。滬劇傳統經典《借黃糠》以「百善孝為先」中華傳統文化為核心,讓觀眾聽到滬劇的老味道唱腔。
4月25日,上海文化聯誼會還組織校園行團隊赴臺灣戲曲學院、文化大學舉辦首次藝術講座,茅善玉為臺灣師生講述「滬劇與上海文化」,結合上海與臺灣兩座「雙子城」的文化共性,暢談上海城市的語言特徵、文化記憶和世俗風情。問答環節,師生們一個接一個的問題讓茅善玉應接不暇——滬劇怎樣發展沿革,滬劇流派如何產生,滬劇表演與京劇有什麼不同,如何引起觀眾興趣、讓他們進劇場,上海戲曲教育的就業情況。有的問題嚴肅宏大,有的問題直切現實,讓茅善玉感嘆,「海峽兩岸同宗同源,演戲心心相惜,看戲有共鳴,連戲曲從業者關注的話題都一脈相承。」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圖片編輯:蘇唯 編輯郵箱:scljf@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