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上海市人民政府舉行新聞發布會,邀請徐匯區委書記鮑炳章,區委副書記、區長方世忠,區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局長茹國明,區文化旅遊局局長伍彥心介紹徐匯區經濟、社會、文化、民生等各方面的發展情況,市政府新聞辦副主任、市政府新聞發言人尹欣主持新聞發布會。徐匯濱江如何打造卓越水岸?徐匯AI的未來有哪些願景值得期待?資源稟賦何以轉化為產業優勢?兩網建設有哪些創新?……趕緊來看發布會上的亮點信息吧↓
徐匯未來如何改變?
今天新聞發布會的主發布內容請戳→「AI」無處不在!看徐匯如何邁向卓越之區
——熱點問答——
徐匯濱江努力打造有魅力、有溫度、有活力的卓越水岸
Q
解放日報:徐匯濱江經過十年磨一劍,成為上海文化新地標科創新地標,現在徐匯濱江地區的發展情況如何?下一步有哪些大動作值得大家期待?
A
鮑炳章:徐匯濱江北起日暉港、南至關港,面積9.4平方公裡,岸線長度11.4公裡。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和歷屆區委共同努力下,徐匯濱江「十年磨一劍」,聚焦規劃引領、文化先導、生態優先、科創主導的工作思路,努力打造有魅力、有溫度、有活力的卓越水岸。
一是注重營造宜人的環境,構築品質水岸。經過十年開發建設,我們已經建成近9公裡的沿江景觀岸線、50萬平方米的公共開放空間、10萬平方米的親水平臺,漫步道、騎行道貫穿全線,你在任何一個道上行走都能品得了江、看得了綠。沿岸百年的工業文化煥發新生,龍美術館、餘德耀美術館、油罐藝術中心等工業遺存改建的公共藝術空間成為網紅打卡地。特別是初春時節,龍美術館外櫻花盛開,吸引眾多市民遊客前來觀賞。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合作開展五年展陳項目,以及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徐匯濱江已經成為重要的承載平臺,寶馬、天貓等品牌紛紛以這裡作為首發首秀場地。這裡是上海國際馬拉松賽最重要的一段賽段,成為市民休閒遊樂的重要區域。在建設過程中,我們以文化為中心,以市民為中心,達到了比較融合發展的氛圍。
下一步發展要注重創新產業生態,構築城市活力水岸。除了生態文化,我們突出科創主導,大力推進人工智慧和徐匯濱江融合發展的一號工程。打造「一港一谷一城一灣」高品質的產業空間,形成人工智慧、生命健康、藝術傳媒、科技金融四方面同步驅動的徐匯產業生態。
西岸傳媒港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長三角總部和上海總站為旗艦,包括湖南衛視、騰訊華東總部,努力打造產業融合重鎮。構筑西岸智慧谷,AI Tower東塔樓在年內基本完成整體企業入駐,微軟亞研院、期智研究院、依圖、阿里巴巴都會把相關產業功能入駐進去。重點是構築AI總部辦公、國際交流、應用展示、研發轉化於一體的綜合型地標。整個區塊建成後,超過一百萬平方米。西岸金融城2月20日大地塊土地出讓給香港置地,主要是將對標紐約哈德遜城市廣場、倫敦金絲雀碼頭,地上面積110萬平方,希望打造面向未來上海的新地標。同時,啟動規劃西岸楓林灣,打造生物醫藥總部、研發高端製造的基地。研發和製造集中起來,不包括其他辦公,超過60萬平方米。
除了產業文化以外,我們必須用心用情服務,構築有溫度有情懷的水岸。聚焦沿江公共服務缺口,新建完善交通道路23公裡,下一步將加快完善建設商業配套60萬平方米,文化配套20萬平方米,標杆項目「AI PLAZA西岸生活美學中心」融合智慧藝術與商業創新,將於明年5月向公眾開放,面向市民遊客推出「水岸匯」服務品牌,整合演講文化場館、活動場地等20餘處公共空間,因地制宜提供衛生、諮詢、休憩、運動、寄存、應急等多種服務功能。
同時,下一步注重疊加運用雲技術+5G+AI綜合手段,打造能感知會呼吸有溫度的智慧水岸。整個發展內容非常多,很重要的是對每年的項目,做到路徑目標清晰、任務具體、推進有利,真正把徐匯濱江城市功能、城市標杆水準、功能服務效率展示給社會各界,達到我們預期的目標。
「四新」「四最」摹畫徐匯AI發展願景
Q
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剛剛結束的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AI Tower正式亮相,徐匯人工智慧產業如何實現從無到有,未來又有哪些值得我們期待和希望的新願景?
A
方世忠:徐匯被很多人稱之為「全A學生」,這幾年一直努力放飛想像力,勇闖無人區,希望打造能領先有硬核的「單項冠軍」,徐匯人工智慧產業集群發展從無到有,無中生有,是其中一個生動的實踐。在2017年徐匯強佔科技風口,服務上海戰略,率先在全市提出了打造上海建設國家人工智慧高地的新地標和核心區的徐匯AI發展願景。我們聚力推進「四個新」。
一是率先制定AI新戰略,發布AI新高地建設「T計劃」,明確創新策源地、產業磁力場、應用試驗田功能定位,同時著力規劃「一核一極一帶」空間布局,目前徐匯已經成為上海人工智慧產業地圖「人字形」布局的交匯點。
二是重點布局雙T新載體,AI TOWER上海西岸人工智慧中心首次向全球遞出新名片,這是西岸智慧谷核心項目,目前正在打造國際人工智慧總部基地。這裡已經匯集了一位圖靈獎得主、六位院士、158位博士、三千名左右員工,形成了垂直AI生態圈,預計樓宇單位面積產值可達一萬元。目前正在建設AI TOWN北楊人工智慧小鎮,也是一百萬平方米,將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慧產業生態集聚區、全域應用示範區和國際產城融合區。
三是參與創辦峰會新平臺,2017年市區聯手舉辦全球上海人工智慧創新峰會,首次展示了上海和徐匯的人工智慧發展願景。2018年,我們突出了科技峰會與水岸生態、藝術人文、智能體驗相結合的特色,成功承辦首屆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經過三年多努力,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已經成為人工智慧界行業對話的新平臺,成為投資環境的放大器和優質資源的引力場,徐匯在這個過程中人工智慧產業顯示度、集聚度和貢獻度得到顯著提升。
四是全力打造產業新生態,徐匯圍繞人工智慧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已經形成比較優良產業生態和企業集群。這裡擁有微軟、期智、樹圖等一流研發機構,也有阿里、華為、網易等行業領軍企業,商湯、依圖、明略等獨角獸企業,以及世界人工智慧高校聯盟、青年AI科學家聯盟等國際學術聯盟。目前上海千餘家人工智慧核心企業中,徐匯佔了1/5;人工智慧及相關產業總產出佔全市1/3,連續兩年保持30%的高位增長。徐匯人工智慧產業集群成為上海唯一入選國家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徐匯在人工智慧方面搶下先手棋,更聚力於後續力。我們提出打造「四個最」,實現「從有到優」的新跨越 。一是最精準高效的AI生態,希望打造最適合人工智慧高質量發展和企業加速集聚的制度供給試驗田。二是最開放創新的AI平臺,希望推動高校和企業科研院所形成創新共同體,加速提升AI基礎能力。三是最高端的集聚AI產業,放大AI「賦能百業」效應,力爭到2025年形成千億級產業規模。四是最智慧共享的AI城區,希望推動城市治理實現從數位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的躍升。
我們一直與人工智慧一起奔跑,我們也有徐匯AI夢。世界很多創新企業最早都是誕生於車庫,徐匯AI是誕生於大飛機機庫,我們希望徐匯AI能夠誕生出像姚期智院士這樣的圖靈獎領軍人才,徐匯人工智慧產業也能夠像飛機一樣跑出「馬赫級」加速度,為上海建設國家人工智慧高地貢獻徐匯智慧和徐匯力量。
以人為本,提升活力,將資源稟賦轉化為產業優勢
Q
企業觀察報:徐匯人氣旺盛,徐家匯地區是傳統商業區,請問商業繁榮評價指標體系是什麼?徐家匯商圈五一假期消費復甦率達到137%,居全市第二,假期消費復甦率指標的具體含義是什麼?徐匯的特點是什麼?
A
鮑炳章:徐匯有幾個特點,一是地理位置重要特殊。政府如何服務好社會,確保社會的和諧平安,提升社會品質,這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徐匯是最早開放的地方之一。上海開埠以後,高端的人才、醫療、教育等最大的集聚地是在徐匯,綜合資源稟賦,這麼多科研機構、文化團體,上海集聚度最高的醫療機構大部分在徐匯。徐匯在認真思考,如何把資源稟賦優勢變成產業優勢。
一是風貌區品質必須是保留,發展要有新的突破,這是城市非常重要的特質。
二是徐匯改革開放前期地鐵1號線延伸,有一個先發效應,今天產業布局、城市建築已經告一段落,它新的發展、新的轉型提升在哪裡。
徐家匯需要有一個大突破,所以我們做了徐家匯國貿中心,在2013年作為整體城市更新,土地出讓。2023年將要全面落成,第一期約五萬平方米的商業+辦公已經取得非常好的成效,促使港匯也有很大的提升,同時東方商廈等也在思考怎麼轉型。
我們覺得支撐徐匯發展,必須還要有新的亮點,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必須要有點睛之作,什麼作品?就是利用世博,加快徐匯濱江土地收儲。按照「規劃引領、文化先導、生態優先、科創主導」思路,城市競爭力,產業活力是關鍵,文化先導是徐匯濱江有近二十個各類美術館場館,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主要平臺在這裡落地。去年11月份,在進口博覽會之際,法國總統馬克龍參加了中法合作項目,西岸美術館與法國蓬皮杜合作展陳開幕式,作為中法重要的民間交流活動就在徐匯,我們為中國和上海更多走向國際化交流作出貢獻。
以人工智慧為主的產業集聚,包括漕河涇開發區園區提升轉型,以及和各大院校、科研機構、民營企業、跨國公司戰略合作,把營商環境做好,真正把市場主體活力發揮出來,以人為本,把老百姓的感受度、需求、安全感、滿意度做好,這些工作內容給了我們更多的鞭策、鼓勵和要求。我們更多從查找問題的角度,從輿論對我們觀察的角度,接受社會各界對我們工作的指導。
抓住兩網建設三個核心,做優「必答題」,搶做「加分項」
Q
新華社:兩張網建設是城市治理現代化的「牛鼻子」,上海在徐匯區「一網通辦」入選示範區,「一網統管」又是上海先行區,在兩張網建設中,徐匯有哪些創新探索,怎麼賦能老百姓的生活?
A
方世忠:「一網通辦」和「一網統管」是城市治理牛鼻子的問題,徐匯圍繞「高效辦成一件事」和「高效處置一件事」兩個目標,抓住整體政府、以人為本、智慧治理三大核心要義,推進「兩張網」建設。徐匯作為國家「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示範區和上海「一網統管」先行區,在「兩張網」建設過程中,既做優「必答題」,也搶做「加分項」。
2018年徐匯率先提出打響「一網通辦」,做優「一窗辦成」,希望實現「進一網能通辦,來一窗能辦成」的目標。很多媒體稱為我們現在政務大廳是「網紅政務大廳」,「一網通辦」有三個特點。
第一,指尖上。做強科技支撐,率先落地人口庫、法人庫等六大基礎資料庫,通過對政務數據的深度治理和共享應用,96%的涉企審批事項實現全程網辦,同時正在試點機器智能審核當場辦結,使市民辦事能夠像網購一樣便捷。
第二,家門口。突出線上速度和線下服務溫度相結合,行政服務中心政務大廳入駐98%區級審批事項和100%「全市通辦」個人事項。「一網通辦」24小時自助辦理點延伸到徐家匯商圈、漕河涇科技園區、徐匯濱江,同時在重要的銀行網點裡有徐匯「一網通辦」24小時自助辦理點。
第三,一體化。強化改革系統集成,「一網通辦」背後是政府自我革命,實施了審批「兩集中」、受理「零差別」改革,原來83個部門專窗已經被壓縮成18個政府綜窗,實現企業和市民辦事「跑一個窗,辦所有事」。大力推進業務流程革命性再造,目前承諾的時限比法定時限平均減少70%,提交材料平均減少56%。還有82個事項已經實現了電子證照互認零材料提交,95%以上的政務服務事項實現「最多跑一次」。
「一網統管」堅持先行先試,既按照上海市提出的「一屏觀天下、一網管全城」,同時創新「一雲匯數據、一人通全崗」。作為區級政府,更多城市運行是實際處理問題,所以徐匯在「一網統管」建設過程中,努力實現「四個全」,即全域感知、全息智研、全程協同、全時響應,重點體現出「三個用」:
實戰管用。明確「一梁四柱」平臺架構,「一梁」即統一的區級城運平臺,打造集專業研判、高效協同、綜合決策於一體的城市運維「決策艙」;「四柱」即大平安、大建管、大市場、大民生四大城市治理領域的深化應用。區城運平臺有兩個實體指揮中心:區城運中心負責7×8小時日常管理服務,區應急聯動指揮中心(區公安指揮中心)負責7×24小時應急響應處置,實現兩個指揮中心平戰結合和晝夜銜接,統一指揮、數據共享、實時調度,及時處置城市運維中發現的問題。
基層愛用。在「一網統管」建設過程中非常關注樹立基層主戰導向,一方面,讓技術圍著業務轉,城運中臺建設了數據中臺、AI中臺、業務中臺,這樣可以賦能跨業務、跨層級、跨領域、跨系統的高效處置應用,目前已經重點研發平安指數、風貌保護、營商服務、精準救助四大應用場景。另一方面,讓人力圍著業務轉,推動各個條線力量向基層網格單元進行集中,打造「一專多能、全崗能通」的網格隊伍,努力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街鎮、難事不出徐匯」。
群眾受用。這次疫情期間,徐匯火線開發「匯治理」系統,上線口罩預約購買、小區風險提示、居家觀察服務等功能。另外還開發了全區近萬家沿街店鋪的智慧商鋪「匯商碼」,現在掃一碼就能實現對店鋪的了解、評價以及監管。同時,深度開發「12345」熱線智能感知系統,對近五年來徐匯18萬條熱線工單進行智能研判,用數據分析代替經驗判斷,用主動發現代替被動處置,希望努力通過「一網統管」把問題解決在群眾發聲之前。
徐匯「兩張網」建設永遠在路上,我們正在思考下一步的建設,希望推動「一網通辦」「一網統管」相互融合、相互賦能,讓城市服務更加有溫度,讓城市治理更加有智慧。
三方面著力增強文化軟實力,用文化惠民生
Q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長三角總部、上海總站:徐匯是中西文化交匯地,也是海派文化發源地,文化資源比較多。如何整合這些多元化的文化,增強文化軟實力?用文化惠及民生?
A
伍彥心:說到徐匯文化,大家熟悉衡復地區梧桐深處的建築、名人、故事,也熟悉龍華古寺的悠遠鐘聲與上海交響樂團經典音樂遙相輝映,當然也少不了西岸美術館大道和工業遺存營造的卓越水岸。毫無疑問,中西文化交匯地、海派文化發源地、國際文化標杆地集於徐匯一身。但是對標卓越,我們更有責任延續歷史文脈,能夠傳承好紅色基因,並且將」海派文化之源」品牌打響。我的理解,徐匯文化的軟實力,應該體現在「三個度」上,就是歷史文脈的厚度,世界一流的高度,還有文化服務惠民的溫度。
一是找準「源頭」,繼續挖掘文化資源,體現歷史文脈的厚度。當前正在制定「十四五」專項規劃,專項規劃的名字是海派文化之源品牌建設,借這個機會,有兩個關鍵詞,一是再度梳理江南文化為基底、海派文化促創新、紅色文化顯張力的歷史文脈,以文化內涵賦能衡復、西岸、徐家匯等中央活動區建設。圍繞龍華烈士陵園、徐家匯源,我們挖掘更多的歷史文脈。二是注重激活,促進經典文化與現代生活相融相交。利用「建築可閱讀」的項目,去年一年積累了六百多萬線上閱讀量,線下也不少,通過大數據的分析,我們從受歡迎程度、受教育指數、可進入度等進行分析推介,形成星火之路、自強之路等優秀紅色旅遊線路,運用更多技術賦能的方法和營銷手段,將歷史文脈資源進行更多的活化利用。
二是建好「碼頭」,揚帆輸出一批海派文化超級IP,發展產業,保持世界一流的高度。徐匯有的是爆款,武康大樓、黑石公寓,我們有值得反覆推敲的文化大IP,徐家匯源、衡復風貌、藝術西岸等,但還是要不斷注入新內容。在西岸的藝術品交易產業已經具備世界一流特徵,並且能夠在今年疫情特殊情況下,積極展示我們資源優勢,能夠發展產業,將傳統文化IP賦予新生。包括濱江「ART&AI」戰略,推動文化的資源稟賦轉化成產業的發展動能。
三是滿足「盼頭」,全新打造一批公共文化空間,把文化惠民溫度保持好。我們正在致力於擴建徐匯區圖書館,新建徐家匯書院,這是一兩萬平方米左右的大空間,讓徐匯市民和更多遊客能夠在書香中提升人文素養。徐匯打造完成了「鄰裡匯」,遍布各街鎮,加上即將陸續推出的「水岸匯」,這些將由公共文化服務注入更多內涵,同時,我們有四個以上國家級的非遺傳承項目,還有群眾活動等優質元素,能夠讓更多百姓享受到又有顏值更有品質的公共文化服務,增強城區文化認同和歸屬感。
風貌品質提升和精細治理雙向賦能,打造全球城市衡復樣本
Q
上海電視臺:徐匯一直重視風貌保護,曾經提出打造「全球城市衡復樣本」,請問「衡復樣本」現在建設進展如何?
A
方世忠:怎麼看一個城市的特點?一個城市最大的特點就是文化,有人說一個城市的文化是這個城市最大的標識,也是最重要的競爭軟實力,我們現在生活在上海,海派文化的發源地在徐匯,徐匯這個區域最大的特徵是蘊含了非常重要的海派文化特點。
徐匯衡復風貌區有4.3平方公裡,優秀的歷史建築有1074幢,上海「永不拓寬的道路」64條,其中31條在徐匯。上海以居住為特徵的萬國建築博覽群在衡復風貌區,衡復風貌區是海派文化最具特徵的地理標識,也是徐匯最重要的一張城市文化名片。
這幾年對於風貌區的保護和活化非常重視,提出了微設計、微更新、微治理的理念,我們希望風貌品質提升和精細治理雙向賦能,能夠打造「全球城市的衡復樣本」。
一是「規劃師」把關繪就「工筆畫」。徐匯是全市最早實施以社區規劃師引領風貌區保護和活化的城區,武康路等一批風貌道路是上海海派經典示範。2019年從首創實踐走向制度常態,發布了上海市第一個社區規劃師制度的實施辦法,把社區規劃師納入到風貌保護規劃建設和管理的大體系和全過程,用專業性來賦能風貌區的精細治理。
二是「精細化」設計喚醒「老房子」。「由點及面」,做精歷史建築的修繕,加強城區城市設計,以精品項目帶動片區品質提升,打造業態、生態、形態、文態「四態融合」的特色街區。建業裡為代表的成片石庫門裡弄,構成了嶽陽路-建國西路慢生活街區靜、雅、柔的時尚底色;黑石M+園區的建成和東平路的改造提升,將助力汾陽路—復興中路音樂街區成為亮眼的城市音樂名片。「由表及裡」,延續城市歷史文脈,敘說老房子的百年故事,先後開放了巴金、張樂平、柯靈、夏衍、草嬰等名人故居,推動「建築可閱讀」,開發30餘條文旅線路,讓市民遊客充分體驗風貌區的歷史文化魅力。
三是「人情味」治理留住「煙火氣」。統籌推進歷史建築修繕和小區治理,特別是針對風貌區業態治理,在治理過程中,沒有簡單用行政命令的方法,而是充分聽取商家、居民、業主和專家意見,我們提出「便民小店優先發展、特色小店鼓勵支持、無證小店有效管理」的工作思路,為元龍音樂書店等文化小店紓困解難,為伊麗包子鋪等便民小店風貌更新,打造了一批「和美小店」,留住了街區的煙火氣和人情味。
我們在風貌保護過程中始終堅持從群眾的感受度出發,把握好制度、審美和治理三維統一,實現「建築是可閱讀的,街區是適合漫步的,公園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誠信文明的,城市始終是有溫度的」。
圍繞「四個一」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傾力解決民生短板
Q
澎湃新聞:徐匯作為中心城區,有不少老舊小區,在改善居民居住條件,提升居住品質方面有什麼舉措?
A
茹國明:提升老舊小區居住品質,涉及千家萬戶,事關民生福祉,雖然我區已完成成片二級舊裡改造,去年基本解決了拎馬桶問題,但是我區老舊小區多,全區一共937個小區,老舊小區佔到一半以上,不成套的房屋八千餘戶,特別是小梁薄板房還有36幢,風貌區內「72家房客」問題依然存在。如何關注這些「沉默的少數」,特別是居住困難人群,我們這幾年一直在加大力度推進。針對以上存在的短板民生問題,我們提出圍繞「四個一」:
一是盤好一本底帳。「十二五」「十三五」以來,我區先後完成了不成套舊住房改造20.8萬平方米,惠及居民5200餘戶,目前還剩餘28萬多平方米,共191幢分布在九個街道,涉及居民8200餘戶,其中包括36幢小梁薄板房屋。這幾年對舊住房改造加大更新力度,已先後完成了斜土路1155弄、沈家裡一期等成套改造項目,另外通過置換房屋、結構性修繕等方式,先後處置了永嘉路492弄,襄陽南路452弄21號、129號等小梁薄板房屋的安全隱患問題。特別是永嘉路492弄,現在已成為風貌區城市微更新的示範案例。
二是畫好一張圖。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按照「確保結構安全,完善基本功能,提升居住環境」的總體要求,結合正在編制的「十四五」規劃,形成三年行動計劃,特別是針對36幢小梁薄板房屋,建立項目庫,形成項目清單,落地上圖,掛圖作戰。除了今年已啟動11幢改造以外,我們力爭再用兩年的時間完成剩餘小梁薄板房屋改造。
三是打好一套組合拳。該留的堅決留,探索在風貌區保護保留建築進行試點,同時將歷史建築修繕與安全隱患處置、廚衛改造、小區環境提升統籌考慮,今年將計劃實施三萬平方米優秀歷史建築以及五萬平方米裡弄房屋修繕,惠及居民2600餘戶。比如淮海大樓的修繕,不僅僅是修房子,而且把外立面安全隱患處置與店招店牌、沿街道路綠化景觀提升結合起來,提升街區整體風貌。可改的精心改,綜合採用結構性修繕,完善居住功能,優化配套設施,提升小區環境。該拆的加快拆,針對建築結構差、安全標準低、無修繕價值的小梁薄板房屋主要採取以拆除重建的方式,同時把加裝電梯、小區環境治理通盤考慮。
四是交出一份成績單。目前沈家裡一期38戶居民已經陸續搬遷,天龍八期將於下月竣工,惠及居民330戶。今年舊房改造有三個特點:一是任務重,除了有八個存量項目,今年又新啟動十個項目,總面積達13.2萬平方米,共涉及居民3500餘戶,佔剩餘總量的50%。二是難度高,由於受到規劃限制、建築間距、老百姓意願等因素影響,特別是拆除重建項目,需要意願、方案、搬遷達到三個100%,這是工作推進當中所遇到的難點問題。三是關注度高,除了龍華新村拆除重建項目,今年主要對漕河涇成片小梁薄板房屋進行拆除重建,這也是市裡重點試點項目。
總之,按照可改願改,盡改快改原則,對全區剩餘不成套房屋實現一個輪次的帶方案的徵詢,讓每戶居民都有一次改造的機會,成熟一幢推進一幢,積極回應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舊住房改造是攻堅戰,必須持續用力,久久為功,我們將帶著責任、感情、智慧,用心用情用力,用我們的辛苦指數換取老百姓的幸福指數,在人民城市建設的偉大實踐中留下卓越典範徐匯的華彩一頁。
「鄰裡匯」「水岸匯」,打造品質民生
Q
東方網:鄰裡匯是民生服務特色品牌,當初怎麼會想到建鄰裡匯?除了鄰裡匯之外,徐匯還有什麼其他民生服務品牌?
A
方世忠:這幾年徐匯在解決「老小舊遠」底線民生和基本民生的基礎上,努力打造品質民生,其中做了「兩匯」,「一匯」是面向社區居民的「鄰裡匯」,「一匯」是面向市民遊客的「水岸匯」。
我們一直倡導行走式的辦公,我們在行走式的調查研究過程中,發現了現在社區的公共服務空間比較少,資源比較散,功能比較弱,特別是嵌入式社區養老會遭遇鄰避效應,同時社區治理缺少有效抓手和平臺。所以提出建設一站式「鄰裡匯」,打造居民家門口的黨建站、客堂間、便民點、託老所,實現「鄰裡匯、匯鄰裡,美好生活共同體」的願景。
一是在「特」字上下功夫,打造有標識度的便民點。鄰裡匯突出「小載體大服務」,匯集各方各類服務資源,重點滿足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便民生活服務以及年輕人需要的託育服務。
二是在「治」字上下功夫,打造有認同度的客堂間。匯鄰裡突出「小平臺大創新」,強化社區黨建引領,圍繞社區居民區共同話題,通過在鄰裡匯的活動激發社區自治共治活力。
三是在「共」字上下功夫,打造有輻射度的共同體。共同體突出「小空間大集聚」,按照15分鐘社區生活圈、5分鐘家門口服務圈為標準,累計建成18家街鎮級鄰裡匯,306個居民區鄰裡小匯,啟動建設漕河涇地區4萬平方米國際鄰裡中心,形成「1+18+306」三級網絡體系,實現資源匯集、聯動發展。鄰裡匯不是一家,不是一個盆景,而是一片風景。
「水岸匯」源於濱江卓越水岸發展過程中的服務需要。現在徐匯濱江是雙A戰略,ART&AI,徐匯濱江既有高顏值,也有文藝範,更有硬實力,但是還要進一步提升服務體驗感。我們正在打造有溫度有顏值的連鎖公共服務品牌,叫水岸匯,「水岸匯、匯你我,共享卓越西岸新生活」。
水岸匯的logo是六滴水構成的,有三個特點:一是濱水特徵,特別把沿江二十多處公共空間打造成水岸匯,同時在文化場館外部增設外擺服務區域,讓遊客和市民享受到「藝術+生態+服務」濱水服務新體驗。二是功能特色,六滴水代表了六大服務功能,即衛生、資訊、休憩、運動、寄存、應急,希望為市民提供「一張座椅、一杯咖啡、一份簡餐、一套服務」。三是服務特質,六種顏色代表水岸匯的運作機制不是過去政府單一運作模式,我們希望引入百勝、星巴克以及喬家柵等專業力量,共同打造水岸匯,推動實現優勢品牌、優質空間、優良服務的強強聯合。
我們希望把水岸匯建設成既有卓越水岸品質又有西岸文化特色,更有生活服務溫度的公共服務新品牌,讓市民遊客能夠到西岸望得到江水,觸得到綠色,品得到文化,享得到服務。最後, 我想用一句話來總結:來徐匯,你一定會愛上上海,知徐匯,你就能了解什麼叫海派。
編輯:張進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