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白樸《慶東原·暖日宜乘轎》

2021-02-19 每天一首古詩詞

暖日宜乘轎,春風堪信馬。恰寒食有二百處鞦韆架。對人嬌杏花,撲人飛柳花,迎人笑桃花。來往畫船邊,招颭青旗掛。

【譯文】 

春天的白晝是那樣溫暖,煦和的春風把大地吹遍。

這樣的天氣既適宜乘轎出遊,騎馬信行也令人怡然。

正值寒食,鞦韆林立,處處可見。

杏花逞嬌鬥妍,柳花飛撲人面,桃花綻開笑臉。

彩畫的遊船在水中來來往往,酒家的青旗高掛著迎風招展。

【注釋】 

信馬:騎馬任其馳騁。

寒食:在清明節前一或二日。是日有禁止生火,食冷食的習俗。

招颭(zhǎn):招展,飄動。青旗:舊時酒店前懸掛以招客的幌子。

日暖風和,是春季晴日的基本特徵。所以起首的兩句,是互文見義,意謂在暖日春風之中乘轎信馬都十分適宜。一句分作兩句表達,是為了細細品示春天的好處,也帶有轎兒馬兒陸續登程,絡繹不絕的意味。

  由「宜」、「堪」的無往不適,帶出了下文的遊賞。作者首先印象至深的是「恰寒食有二百處鞦韆架」。為什麼要強調這許多鞦韆架呢,原來這與唐代傳沿下的風俗有關。據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競豎鞦韆,令宮嬪輩嬉笑以為宴樂。」可見鞦韆林立,是寒食節特有的景觀。寒食節在舊曆冬節後一百零五日,與清明的節氣毗連,正是百花齊放的大好時光。接下三句,就用排比的句式,拈寫了其中的代表——杏花、柳花與桃花。杏花妍麗雅潔,如玉容呈露,是「對人嬌」;柳花飄舞輕颺,如依依隨身,是「撲人飛」;桃花豔美奪目,如佳人多情,是「迎人笑」。這三句不僅刻畫了春花各自的妍態,並且將原本無情的花木擬人化,從而顯示了遊人悅目賞心、全身心陶醉於大自然美景的情態。

  結末又用一組對仗,添出了「畫船」與「青旗」的新景。前者不僅補充了「轎」、「馬」之外的又一遊覽工具,而且隱示了郊野之中水流的存在。後者則以青旗招展表現酒店的誘惑,有花有酒,這春日的遊賞就更盡興了。全曲純用白描,卻因典型景物的選置與生動形象的表述,使讀者如同身臨其境,深切感受到了春日郊野的勃勃生機與遊人的暢樂心情。此曲又見於馬致遠《新水令·題西湖》套數中的第二支曲子,其全套衍出十二支曲子,由此可見這首作品的藝術感染力量。

白樸(1226—約1306) 原名恆,字仁甫,後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漢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後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終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曲作家、雜劇家,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合稱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牆頭馬上》、《董月英花月東牆記》等。

      部分內容和圖片來自網絡,旨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僅供學習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無法考證,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敬請諒解,並請及時告知我們。


相關焦點

  • 詩詞鑑賞——《[雙調] 慶 東 原》
  • 慶東原·忘憂草——元·白樸
    慶東原·忘憂草——元·白樸  忘憂草,含笑花,勸君聞早冠宜掛。那裡也能言陸賈?那裡也良謀子牙?那裡也豪氣張華?
  • 十首描寫暖的古詩詞,心情放鬆煩惱不來,人間有愛暖意常在
    歐陽修開懷,「暖日遲遲花嫋嫋,花開未老人年少」;納蘭性德愁悶,「煙暖雨初收,落盡繁花小院幽。」牛嶠抒寫夢境,「舞裙香暖金泥鳳,畫梁語燕驚殘夢」;蘇軾描述春景,「照日深紅暖見魚,連溪綠暗晚藏烏。」願每個人眼中都有光芒,願我們都有幸福的模樣。元日 宋代: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 【每日詩詞】慶東原·忘憂草-白樸(元)
    慶東原·忘憂草白樸(元)忘憂草,含笑花,勸君聞早冠宜掛。那裡也能言陸賈?
  • 白樸:元代著名雜劇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歷史上的優才人物No.194
    白樸(1226-約1306), 原名恆,字仁甫,後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漢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也有資料顯示可能是山西曲沃縣,在河曲縣為他修有白樸塔。後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終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作家,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作家(另有一說為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白樸)。
  • 明朝前期實行「禁轎令」,為何中後期「觸底反彈」,興起乘轎之風?
    2.明朝的乘轎制度在慢慢變化明朝初期對官員的乘轎限制諸多,但是制度隨著時間的推移開始慢慢變松,景泰四年,頒布的政令中,規定了三品以上官員可以乘轎,其餘不變,這道政令是明朝乘轎制度的轉折點,從此之後官員乘轎就有了一道分界線,三品以上可以乘轎,以下不許。
  • 白樸家世
    善人白公是白樸的祖父,字全道。白全道十二歲喪父,由舅舅法澄撫養成人,金崇慶元年(1212)蒙古軍伐金,白全道舉家避難於太谷,去世後歸葬於河曲王家裡西原祖墳。也就是說白樸的河曲老家在王家裡村。  白全道生有五子,長子白彥升耕讀持家;次子白賁,泰和三年(1203)進士,做過岐山令;三子白華,即白樸之父,貞祐三年(1215)進士,官至樞密院判官,參與軍機要事。
  • 趙善慶《慶東原》:十載故鄉心,一夜郵亭月.
    在元代,文人們大多仕進無門,為了生計,許多人不得不奔走於外,或求為小吏,或作為清客,長期不能歸家。十年來,趙善慶經過多年世間的陶冶磨鍊,將對故鄉山水的懷想,對親人的無窮思念,孩提時的憧憬,成長後的奮發等都化為珍貴的記憶,深藏於腦際,而此時卻在這小小郵亭(即驛站)裡,在一輪秋月的牽動下,一起湧上心頭,創作出這首小令。
  • 元代文學名家馬致遠簡介及主要作品
    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於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題柱雖乘駟馬車,乘車誰買《長門賦》?且看了長安回去!15、落梅風·人初靜人初靜,月正明。紗窗外玉梅斜映。梅花笑人偏弄影,月沉時一般孤零。
  • 古詩詞文賞析之元曲《沉醉東風·漁夫》白樸
    元代社會中的漁夫不可能那樣悠閒自在,也未必敢於傲視統治他的「萬戶侯」。不難看出,這隻曲子所寫的「漁夫」是理想化了的。白樸幼年經歷了蒙古滅金的變故,家人失散,跟隨他父親的朋友元好問逃出汴京,受到元好問的教養。他對元朝的統治異常反感,終生不仕,卻仍然找不到一片避世的乾淨土。因此,他把他的理想投射到「漁夫」身上,讚賞那樣的「漁夫」,羨慕那樣的「漁夫」。
  • 慶東原·京口夜泊——元·湯式
    慶東原·京口夜泊——元·湯式    故園一千裡,孤帆數日程,倚篷窗自嘆飄泊命。城頭鼓聲,江心浪聲,山頂鐘聲。
  • 官轎、民轎、花轎,轎中有轎,最早還叫「肩輿」,轎夫、轎埠出行史話!《我與老門牌的故事》365-197 教敷營
    明朝稱轎夫營,是轎夫集中地。清朝,此地成為練武打靶場地,遂為教敷營。教敷巷(1-22.1)東起教敷營,西至中華路。因教敷營得名。(1984年江蘇省南京市地名錄)看民國地圖情況好像是原來的堂子巷與教敷營南段改名為教敷巷,所以整體一起聊沒問題。教敷營位於三山街東南,清《同治上江兩縣誌》載:「教敷營,舊名轎夫,履業萃集之所,見《客座贅語》。」
  • 東原·東東摩「家有大明星」活動落幕
    9月1日,持續將近一月的東原·東東摩周年慶暨「家有大明星」系列活動,迎來了終極決賽。據了解,本次東東摩周年慶系列活動持續一個月,通過不同形式的商品、商家促銷活動,輔以每周末豐富多彩,參與性強的公關活動,在周邊社區掀起了夏季消費熱潮,達到了提升銷售、客流的預期,更增加了東東摩在南坪周邊的知名度及影響力。
  • 元代前期最有成就的散曲家,是關漢卿等接近下層人民的雜劇家
    元代前期最有成就的散曲作家還是那些社會地位不高、比較接近人民群眾的雜劇家,如關漢卿、白樸、馬致遠等,他們的主要精力和成就是在雜劇方面,但所寫散曲都較為質樸自然,內容也較多現實意義。在元代散曲中,這是一首高度性格化的不可多得的作品。白樸(1226-1285),字仁,一字太素,號蘭谷。原籍澳州(今山西河曲),後移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白樸是元代著名的戲劇家(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齊名),也是一位著名的散曲家。所作散曲現存小令37首,套數四套。
  • 大谷吉繼在關原之戰中,為何明知必敗,依然堅持討伐德川家康
    豐臣秀吉於慶長3年死後,由於死前委託之監護人前田利家病重離世,使五大老之一德川家康成為實力最強的諸侯,後來家康以討伐留在國內不肯上京輪值的五大老之一上杉景勝為號召,向全日本大名發出動員令,出兵會津。實際上在關原之戰爆發前幾年裡,吉繼罹患麻風病,早就雙眼失明。可是三成是文官不懂打仗,吉繼就這樣成為西軍的首腦開始出謀策劃,先是為了牽制東軍的前田利長,拉攏丹羽長重、山口宗永和上田重安等大名,逼使利長退回金澤城,使得他無法參與關原之戰。接著率領脅坂安治、朽木元綱、小川佑忠、戶田勝成、赤座直保等諸將襲擊美濃,將戰場決定在關原。
  • 白樸《寄生草·飲》--不達時皆笑屈原非,但知音盡說陶潛是.
    寄生草·飲朝代:元代作者:白樸原文:
  • 月圓華誕,情滿中秋|岱宗詩社詩詞慶雙節
    龍戰原無懼,獨尊當有期。悠悠我思遠,餘興好題詩。一剪梅.中秋一縷蟾光照九州,鴻雁來時,獨上西樓。何人萬裡覓封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古往今來多少愁,筆下新詞,夢裡舊遊。一江春水向東流,人過古稀,月到中秋。
  • 清朝時期,誰能在紫禁城內騎馬、乘轎?只有三種人可以
    根據史料記載,「國朝定製,王、貝勒、貝子皆乘馬入禁門,至景運門下騎,諸大臣一仍明制」。景運門位於乾清門前廣場東側,被稱作禁門,而乾清門是清朝皇帝進行「常朝」的地方,由此可見,皇室在清朝初年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可以享受如此高的待遇。然而一般的大臣就不能乘馬,只能遵照明朝的舊制,步行前往。
  • 朔州發現元代壁畫墓
    最早發現於2019年5月,同年6月由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聯合朔州市朔城區文物旅遊局對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該墓葬為仿木構單室磚墓,平面呈凸字形,由墓道、墓門、墓室三部分組成,全長7.8米,墓室頂部被毀,其內回填大量浮土。墓葬最南端為階梯式土壙墓道,全長2.87米。墓室土壙為圓形,穹隆頂磚砌單室,平面呈八角形,頂部上層已經坍塌,墓室底部用不規則的片石鋪地,棺床西半部分多已被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