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聖手」王昌齡:八月的塞外,寒冷像一道命令丨周末讀詩

2020-12-12 新京報書評周刊

落下一片葉,便知是秋天。長安的秋天,就是天下的秋天,但不是塞外的秋天。塞外是另一個時間,一個時間外的時間,一場黃昏的降雪便可將你置身到公元前。

茫茫戈壁,巍巍雪山。亙古的廣漠之中,人類文明虛化成些許模糊的蜃景。在那裡,時間反芻著時間,靜得天崩地坼。

撰文 | 三書

1

寒冷是一道命令

/ /

《塞上曲》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并客,皆共塵沙老。

莫學遊俠兒,矜誇紫騮好。

/ /

去過古長城的人,一定記得即使在八月,吹過樹林的風聲多麼蕭索。斷壁殘垣上斑駁的磚塊,城牆內外萎黃的秋草,風過的絲絲荒寒,都在對你耳語一個詞:邊塞。

寫這首樂府詩時,王昌齡26歲。他已在嵩山學道三年,出山後先去了并州(今山西),不久又隨軍赴河隴,出玉門。他的邊塞詩大多寫於此時。

塞上、塞下曲,出自漢代的出塞、入塞曲,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稱,《塞上曲》者,乃古徵戍十五曲之一也。

昌齡此詩詠徵戍途中,塞外早寒在他心中悚起的慨嘆。蕭關在寧夏,農曆八月,桑樹林已空曠稀疏。寂寂古道,秋蟬的鳴唱在將夏天的記憶打撈。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這兩句是詩人初到邊塞,感受原始而新鮮。邊塞的寒冷像一道命令,嘹亮地奏響在空氣中。這是邊塞的性格,每一個踏上那片土地的人,都會在第一時間接到這道命令,並立刻臣服於它。

蘆草多叢生於河邊沙地或鹽鹼灘上,夏時蒼翠生機盎然,立秋即萎枯黃無力。時光中似乎有一扇門正在關閉,寒冷之神已然君臨。蘆草的枯黃,加強了塞外荒涼的印象。

這樣的季節,這樣的荒野,本不該有行人。然而他們,戍邊的將士們卻在行軍。從古至今,他們並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從來幽并客,皆共塵沙老」。或許連塵沙也感到不解,這些人類究竟在戈壁尋找什麼?生命本應是對神的讚美,卻芻狗般成了對戰爭的獻祭。

昌齡此時想的還不是他自己,而是以往和未來同樣走在這條路上的人,這些戍邊的幽并客,有多少老死在這裡,化為塵沙。領略了什麼叫邊塞,他又想到長安市上身騎紫騮馬翩翩馳騁,恃權勢、逞威風、輕性命的無賴子,那些遊俠兒對什麼是戰爭什麼叫英雄真的一無所知啊。

高其佩(清)《雙駿圖》。

2

在臨洮與鬼魂交談

/ /

《塞下曲》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 /

漢樂府古題有《飲馬長城窟行》,行軍至長城,飲馬於此,為寒威所懾,為曠野所愁。塞外高原上的河水,盛夏都涼得令人畏縮,入秋更加冰冷刺骨。渡過這樣的河,心情更加如同赴死。邊地的悲風,刀子一樣刮在身上。

莽莽黃沙,殘陽的餘暉中,遙見一片孤城,模糊如蜃景。那是臨洮,秦時築長城,西起於此。昔日長城多少場戰爭,多少次轟轟烈烈,全都蒸發於曠野,被時間漠然地抹去。

所謂歷史正如眼前的黃塵,往事如雲朵,卷舒變幻,在天空無聲飄過。真實的指證是這些白骨,它們隱現於蓬蒿中,曾被溫暖的血液和肌膚包裹著,裡面有一顆跳動的心。凌亂無主的白骨,或許有的猶是春閨夢裡人。

一個戍邊經過這裡的人,不可能不恐懼,不可能不質疑,因為那些白骨瞪著你,那些白骨已預示了你。

趙孟《滾塵馬圖》。

3

以提筆結束並開始

/ /

《從軍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裡愁。

/ /

《從軍行》是漢樂府舊題,屬相和歌平調曲,多反映軍旅辛苦生活。昌齡的組詩總共七首,系他近三年戍邊親身體驗的提純。這些詩來自現實,但不是寫歷史,而是比歷史更普遍的人性,更純粹的現實。

第一句「烽火城西百尺樓」,起得壯逸。或許這就是所謂盛唐氣象,一種剛健的美感。想像烽火城那樣的地方,想像百尺樓的方位和視野,在無邊的夕照餘暉中,便覺蒼涼悲壯。

接著又是黃昏,又是獨上,寒風撲面,越瀚海而來,一個人要如何才能抵禦這鋪天蓋地的孤獨?今天即使在青海西藏旅行,裝備齊全無憂無慮,但是當天色黑下來,如果隻身在曠野,你也會有動物般的恐懼,也會像飛蛾渴望撲回人間的燈火。

前二句情已不堪,接著「更吹羌笛關山月」,「更吹」有意外之感,不意而被徹底擊倒。何況吹的又是別離思歸的《關山月》,一語囊括萬種愁情,此時真無可奈何也。末句「無那」,轉至山高水遠的家鄉,但說金閨萬裡愁,則愁上加愁,更覺傷神。

《王闓運手批唐詩選》評此詩曰:高響,是絕句正格。昌齡在唐代即被譽為「絕句聖手」,四句之間,往往頗多意外,跌宕生姿。如此以提筆結篇的寫法,尤為他所擅長。絕句《閨怨》前面鋪敘閨婦凝妝登樓,第三句「忽見陌頭楊柳色」轉得心跳,結句「悔教夫婿覓封侯」,也是提筆,以另一個開始來結束,吊人胃口而意味無窮。

這種筆法頗似《易經》六十四卦的「未濟」。「既濟」是倒數第二卦,並不是結束,最後一卦是「未濟」,即結束只是另一個開始,物不可窮,事不可盡。

李迪《雪樹寒禽圖》。

4

高高秋月照長城

/ /

《從軍行·其二》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 /

第二首是第一首的變調。第一首先是景令人愁,然後延及傷心事;這一首則先已傷心,而後擴至即景。

「琵琶起舞換新聲」,起句之前,音樂已奏了一會兒了,人也已愁了半天。置酒作樂,為了排遣邊愁,而琵琶起舞,而換新聲。新聲就是當時最流行的曲調,本應很好聽的,但第二句卻說「總是關山舊別情」。不管怎麼換,聽來聽去都讓人心煩,聽到的總是關山舊別情。

「總是」的原因,一在於樂器本身。羌笛、琵琶、胡琴,這些西部樂器的發聲,本身就有異域色彩,令人聽了更添天涯漂泊的心酸。二在於聽者本人,也不怪樂器,也不怪歌舞,而是自己思家的愁苦太重,無論什麼娛樂也無法消釋的。

邊愁越撩越亂,所以第三句以總結的語氣說,「撩亂邊愁聽不盡」,樂舞都廢,乾脆撇在一邊。心情和詩筆都有山窮水盡之感。

末句怎麼才能柳暗花明而無一村呢?「高高秋月照長城」,這個意象簡直不能再好了。高高秋月,如鏡高懸,靜靜俯瞰著關山。象徵著人類歷史和戰爭的長城,在清冷的月光下愈顯悲哀。如果我們的心貼得再近點,或許就能被那月光撫摸,就能聽見死亡的寧靜。明月高懸,映照千年歲月,似乎在問:難道死亡也不能教育一個人?

音樂聲聲漸遠,昌齡遂飄零到自身之外,走向曠野,成為長城,成為秋月,成為茫茫黑夜。最後這句頂一萬句,不言愁而寫盡了愁,且不只是愁,個人的,歷史的,人類的,宇宙的,全部納入這一個意象之中。

馬遠《踏歌圖》。

5

魂傷古戰場

/ /

《從軍行·其三》

關城榆葉早疏黃,日暮雲沙古戰場。

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

/ /

也是秋天,關城榆葉疏黃,人世開始瑟瑟作響。日暮時分,如雲的沙漠,更是無邊的荒涼。此時途經古戰場,寒月照著白骨,十分陰森恐怖。

戰死餓死凍死的無數將士,暴屍大漠,未能入土,作了無主的野鬼,隨風東西。杜甫親眼見過這樣的景象,他在《北徵》詩中說:「夜深經戰場,寒月照白骨」。將士橫屍疆場不得安葬的事,古來猶然,在可以作為史料的《兵車行》一詩的最後,杜甫還寫道:「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

「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為國捐軀的將士們,應該被正式埋葬,應該被祭祀,應該被獻上《楚辭·國殤》的安魂曲。然而,或許因為戰敗,也許因為路遠,或許因為這那,理由總歸有的。

暴屍荒野的士兵們,或許並沒有「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的偉大,他們不過是你我一樣的普通人,是某人的兒子某人的丈夫某人的父親。他們和正在看自己白骨的將士們一樣,而將士們看到這麼多白骨,就是看到自己的死亡,怎能不害怕不痛哭?

八大山人《孤禽圖》。

6

烽火燃不息,徵戰無已時

/ /

《從軍行·其七》

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

人依遠戍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

/ /

寫玉門關一帶的客觀環境,應推王之渙的《涼州詞》為最好,「一片孤城萬仞山」,一筆畫出塞外的荒涼冷寂。

昌齡此詩焦點在於烽火,「玉門山障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固然由此可見唐朝在邊防設置的堡壘之多,但亦同時可見守邊之難之久,可見投入的兵力之龐大。

在那樣的重山疊嶺,戍邊的士兵要燃起烽火,才能被看見,不,是被知道那裡有人。這烽火倒不像警報,而是他們彼此存在的一種陪伴。偶爾一馬匹馳過,飄忽一閃,失蹤不見,餘下的一點點蹄音很快消散。

快馬踏過之後,吃人的寂靜又圍上來。

《從軍行》七首,第四首「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向來為今人作為豪邁自信或渴望建功立業的盛唐氣象所稱道。然而從語氣上稍加辨別,即知為悲壯語,清代詩人學者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評曰:「不破樓蘭終不還」句,作豪語看亦可,然作歸期無日看,倍有意味。

近代學者劉永濟在《唐人絕句精華》更加斷稱:「寫思歸之情而曰『不破樓蘭終不還』,用一『終』字而使人讀之悽然。蓋『終不還』者,終不得還也,連上句金甲著穿觀之,久戍之苦益明,如以為思破敵立功而歸,則非詩人之本意矣。」

赴西北邊塞近三年之後,28歲的王昌齡回到長安,隱居於京兆藍田縣石門谷。翌年進士及第,登上仕途,而後在現實的風浪中反覆沉浮,謫赴嶺南,再貶龍標。59歲時,昌齡告老還鄉,途經亳州,竟無端地被默默無聞的刺史閭丘曉所殺。一代詩才,意外死於小人之手,天乎?命乎?哀哉!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作者:三書;編輯:張進。校對:李項玲。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延伸閱讀

寫成了電影的花間詞

相關焦點

  • 七絕聖手多情客,詩家天子王昌齡
    最早認識王昌齡,是在他的《出塞》裡。被「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這樣的詩句深深震撼。讀著這些詩句,眼前就仿佛浮現出跨馬擎刀的戰士馳騁疆場的一幕。在那一刻,就把王昌齡這個名字和邊塞詩緊緊的聯繫在了一起。
  • 第7天 詩家天子七絕聖手 王昌齡
    今天是第7天,我們學習的是「 詩家天子七絕聖手」 王昌齡。王昌齡 (698—757),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宏辭、汜[sì]水尉,因事被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時謂王江寧。後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 「七絕聖手」王昌齡
    其中,送別詩有52首,七絕74首(佔盛唐的絕句的1/6)。有《王昌齡集》留世,集六卷,今編詩四卷。王昌齡的七言絕句以邊塞詩第一、閨怨詩第二、送別詩第三。(1)邊塞詩。盛唐邊塞詩人以高適、岑參為首,他倆人都擅長歌行長篇,高適的作品昂揚奮激,如《燕歌行》,岑參的作品瑰麗雄奇,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家夫子」王昌齡
    王昌齡是盛唐時的著名詩人,在當時也是聲名顯赫,可是一生卻命途坎坷。他出生在武則天聖曆元年(698年),家境貧寒,曾一度住在嵩山學道。開元十二年(724年),王昌齡赴河隴,出玉門,來到了西北邊疆。塞外的大漠雪山,將士的浴血奮戰,化作了詩人筆下一首首的邊塞詩。王昌齡是盛唐時較早的邊塞詩人,他的邊塞詩體現了盛唐時代的主旋律。
  • 王昌齡的一首詩,大氣磅礴,氣象萬千,被稱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
    這樣的詩句只有面對塞外的風景才能寫得出來。今天介紹一首著名的邊塞詩人王昌齡的一首詩。他也被稱之為「七絕聖手」他的一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的,這就是王昌齡的《出塞》。王昌齡的《出塞》有兩首,第一首最為有名: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前人評價很高,曾被明代詩人李攀龍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王昌齡早年曾北遊我國西北邊地,對邊塞生活有深入體驗。
  • 「七絕聖手」王昌齡二十首「七絕」:一片冰心在玉壺
    「七絕聖手」王昌齡二十首「七絕」:一片冰心在玉壺明代王世貞說:七言絕句,少伯與太白爭勝毫釐,俱是神品。少伯就是王昌齡。盛唐七絕詩有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齡七十四首,幾乎佔了六分之一。因此,王昌齡被後人稱為「七絕聖手」。王昌齡的七言絕句主要有三種類型:邊塞詩、閨怨詩和送別詩。
  • 王昌齡最有名的8首詩,讀後才知七絕聖手是這樣煉成的!
    王昌齡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詩人,其創作的七絕詩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較高的地位和影響力,因此也被稱為「七絕聖手」。
  • 王昌齡被稱為什麼 為何被稱之為七絕聖手
    王昌齡擅長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被人們成為是「七絕聖手」,總是用最簡單的手法來刻畫,這就是他的精髓。  王昌齡簡介  王昌齡(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漢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
  • 山西人 | 王昌齡:詩家夫子,七絕聖手
    其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有「開天聖手」「詩天子」的美譽,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開元十二年甲子(724年),二十七歲約在是年前後,赴河隴,出玉門。其著名之邊塞詩,大約作於此時。開元十四年丙寅(726年),二十九歲。隱居於京兆府藍田縣石門谷。是年有《同從弟銷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之作。「山陰崔少府」即崔國輔。
  • 「七絕聖手」王昌齡,將盛唐時期的邊塞詩,寫出了中晚唐的味道
    提起「王昌齡」,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或許就是「秦時明月漢時關」,這齣自其招牌詩歌《出塞》。據統計,流傳下來的盛唐詩歌,單以「七言絕句」一種體例來說,大概只有472首,而其中的七十四首出自王昌齡,佔了六分之一左右。王昌齡流傳下來的詩歌作品有180首左右,七絕一體也佔據了三分之一還多。
  • 詩家夫子——王昌齡
    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
  • 王昌齡與明月
    在現存的王昌齡的180多首詩作中,寫月的有60多處,佔三分之一。他筆下的月,感情飽滿、想像豐富、愛恨綿綿、超脫飄迤。王昌齡也把月的心境都寫進了詩中,只是換了一種模樣,不是大漠風光,取而代之的是內宮幽怨。「西宮夜靜百花香,欲卷珠簾春恨長。斜抱雲和深見月,朦朧樹色隱昭陽。」【西宮春怨】,好一派春宮怨思,望月興悲。
  • 王昌齡和他的詩
    殷璠《河嶽英靈集》把他舉為體現「風骨」的代表,譽其詩為「中興高作」,選入的數量也為全集之冠。這些都可見他在詩壇上的地位。王昌齡的詩以三類題材居多,即邊塞、閨情宮怨和送別。《全唐詩》對昌齡詩的評價是「緒密而思清」,他的七絕詩尤為出色,甚至可與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絕聖手」的名號。尤其是他的邊塞詩,流暢通脫,高昂向上,深受後人推崇。  邊塞詩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時期。
  • 課本裡的大詩人——「詩家夫子」王昌齡
    王昌齡,字少伯,河東晉陽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他早年貧困,束縛於繁忙的農事,30歲時中進士入朝為官。
  • 王昌齡的《古意》賞析
    盛唐詩人王昌齡長於七言絕句,被後世稱為「七言聖手」。這次抗擊疫情中日本捐贈配詩中的「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就是取自王昌齡的詩句。由於這次疫情的特殊性,所以今年高考,考生應該對盛唐詩人王昌齡的詩句多加留意。
  • 王昌齡的《出塞》,是樂府詩還是七絕?
    有朋友問:王昌齡的《出塞》是七絕還是樂府詩。能不能解釋詳細點?什麼是樂府詩?樂府是古代音樂機關,秦代以來朝廷設立的管理音樂的官署。為什麼朝廷會專門設置一個音樂機關來管理詩歌和音樂?是不是類似於我們今天的廣電總局?
  • 王昌齡:大唐赫赫有名的邊塞詩人,交遊甚廣,被稱「七絕聖手」
    一生留下了許多與朋友真摯往來的詩作與佳話,其送別詩就有52首留存於世,時稱名震大唐的"七絕聖手"、"詩家天子"。一、平淡坎坷的入仕之路出生於貧苦農家的王昌齡入仕較晚,走了一段有別於常人的青春之路。於是,他在23歲之前,在家鄉太原過著半耕半讀的生活。23歲時,離家到嵩山學道,感受了3年的道家隱居式生活。26歲時,毅然投筆從戎,到西北邊地當了一名戍邊軍人,白天縱馬巡邊,晚上揮筆寫(邊塞)詩,體驗了幾年的邊塞生活。直到公元727年,王昌齡快滿30歲了,才趕赴京城長安應試,運氣還好,得以一舉高中進士及第。
  • 王昌齡最著名的送別詩,情真意切,最後七字道出詩人不變的初心
    在初唐、盛唐尚武精神和崇尚軍功社會風氣的影響下,王昌齡從青年時代就充滿了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王昌齡是一名優秀的邊塞詩人,他生於唐朝,因擅長寫七絕詩而被稱為「七絕聖手」。王昌齡的詩歌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邊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第二類是贈友人系列,這都與他的人生經歷相關,戍守邊塞是他最鬥志昂揚的時光, 與朋友的友誼也是他一生最看重的情誼。
  • 七絕聖手王昌齡
    ,武則天等人,還有跟王昌齡同一時代的田園詩人王維,號「摩詰居士」。或者是那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確實,王昌齡這位詩人,大家應該都不會陌生,他的詩詞早就進入了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而他到底是一位怎麼樣的詩人呢?像李白那樣狂放浪漫還是像杜甫那般憂鬱悵然?當然不是,每一位詩人都有自己鮮明的特點,而王昌齡的人生座右銘便是:不怕折騰,勇敢追夢!        出生貧苦卻也是佛系青年。
  • 《出塞》,唐詩中七絕的壓卷之作,出自著名王昌齡邊塞詩人之手
    一、原詩★讀準字音,再誦讀我推送的是帶拼音的原詩,這樣能夠讀準,避免讀錯音。凡事先入為主,一旦讀錯,再糾正要花上好幾倍的時間。這首詩要注意兩個多音字,具體見下圖:二、譯文★關鍵詞讀熟了之後,就來了解詩的內容。詩「胡」的意思是「古代漢民族對北方少數民族的通稱」,見上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