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王江寧,698年—757年),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
他早年貧苦,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有「開天聖手」「詩天子」的美譽,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
開元二十一年癸酉(733年),三十六歲,當年四月,在長安參加宴會,有《夏月花萼樓酺宴應制》詩。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齡選博學宏詞科,超絕群倫,於是改任汜水縣尉,再遷為江寧丞。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齡北歸,遊襄陽,訪著名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癒了,兩人見面後非常高興,孟浩然由於吃了些許海鮮而癰疽復發,竟因此而死,在這時期,王昌齡又結識了大詩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詩,還有《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冬,王昌齡離京赴江寧丞任,此時已與名詩人岑參相識,岑參有《送王大昌齡赴江寧》詩,王昌齡也有詩留別。途經洛陽時,又與綦毋潛、李頎等詩人郊遊,也都有留詩。唐肅宗至德二載丁酉(757年),六十歲。756年冬到757年十月之間,王昌齡路經亳州,為亳州刺史閭丘曉所殺害,後張鎬杖殺曉。
王昌齡存詩181首,體裁以五古、七絕為主,題材則主要為離別、邊塞、宮怨。就數量之多,體制之備,題材之廣說,王昌齡的詩實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適、岑參,但他的詩質量很高。邊塞詩可並高適、岑參而三,四傑以後,詩壇幾乎沒有邊塞詩作。唐玄宗改府兵制為募兵制後,文人掀起了從軍熱以求邊功。開元十三年,王昌齡漫遊西北邊地,有了較深的邊塞生活體驗,創作了大量的邊塞詩,此時岑參11歲,高適還沒有開始邊塞生活,後人依次考證稱王昌齡為邊塞詩的創始和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