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 | 王昌齡:詩家夫子,七絕聖手

2021-02-23 華廣傳媒


      王昌齡(王江寧,698年—757年),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

他早年貧苦,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有「開天聖手」「詩天子」的美譽,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

開元十二年甲子(724年),二十七歲約在是年前後,赴河隴,出玉門。其著名之邊塞詩,大約作於此時。開元十四年丙寅(726年),二十九歲。隱居於京兆府藍田縣石門谷。是年有《同從弟銷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之作。「山陰崔少府」即崔國輔。

    
    開元十五年(727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官汜水尉校書郎)。
開元十九年辛末(731年),三十四歲。在長安,以博學宏詞登科,再遷河南汜水縣尉。

開元二十一年癸酉(733年),三十六歲,當年四月,在長安參加宴會,有《夏月花萼樓酺宴應制》詩。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齡選博學宏詞科,超絕群倫,於是改任汜水縣尉,再遷為江寧丞。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齡北歸,遊襄陽,訪著名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癒了,兩人見面後非常高興,孟浩然由於吃了些許海鮮而癰疽復發,竟因此而死,在這時期,王昌齡又結識了大詩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詩,還有《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冬,王昌齡離京赴江寧丞任,此時已與名詩人岑參相識,岑參有《送王大昌齡赴江寧》詩,王昌齡也有詩留別。途經洛陽時,又與綦毋潛、李頎等詩人郊遊,也都有留詩。



天寶十五載、唐肅宗至德元載(七月,肅宗即位靈武,改元至德)丙申(756年),五十九歲。約在此年離開龍標,還鄉。其去龍標,過辰溪,經武陵,扁舟沿江東去,約在今年七、八月後,有《留別司馬太守》《留別武陵袁丞》等詩為證。

唐肅宗至德二載丁酉(757年),六十歲。756年冬到757年十月之間,王昌齡路經亳州,為亳州刺史閭丘曉所殺害,後張鎬杖殺曉。


     王昌齡存詩181首,體裁以五古、七絕為主,題材則主要為離別、邊塞、宮怨。就數量之多,體制之備,題材之廣說,王昌齡的詩實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適、岑參,但他的詩質量很高。邊塞詩可並高適、岑參而三,四傑以後,詩壇幾乎沒有邊塞詩作。唐玄宗改府兵制為募兵制後,文人掀起了從軍熱以求邊功。開元十三年,王昌齡漫遊西北邊地,有了較深的邊塞生活體驗,創作了大量的邊塞詩,此時岑參11歲,高適還沒有開始邊塞生活,後人依次考證稱王昌齡為邊塞詩的創始和先驅。

初唐七絕僅七十七首,盛唐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齡七十四首,幾乎佔了六分之一。王昌齡在盛唐詩人中年輩較長,寫作七絕時間也早,是唐朝詩人中較早大量寫作七絕並獲得優異成就的「七絕聖手」,獨以七絕成為名家。七絕因為他以及李白等人的努力,逐漸地成為唐代流行的體裁,因此在七絕方面他與李白齊名。中唐、晚唐七絕數量之多,僅僅次於五律。由此可見,七絕至王昌齡而體制大定,表現手法完全成熟,給後人以很大影響。

相關焦點

  • 第7天 詩家天子七絕聖手 王昌齡
    今天是第7天,我們學習的是「 詩家天子七絕聖手」 王昌齡。王昌齡 (698—757),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宏辭、汜[sì]水尉,因事被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時謂王江寧。後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 「七絕聖手」王昌齡,將盛唐時期的邊塞詩,寫出了中晚唐的味道
    提起「王昌齡」,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或許就是「秦時明月漢時關」,這齣自其招牌詩歌《出塞》。據統計,流傳下來的盛唐詩歌,單以「七言絕句」一種體例來說,大概只有472首,而其中的七十四首出自王昌齡,佔了六分之一左右。王昌齡流傳下來的詩歌作品有180首左右,七絕一體也佔據了三分之一還多。
  • 王昌齡被稱為什麼 為何被稱之為七絕聖手
    王昌齡擅長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被人們成為是「七絕聖手」,總是用最簡單的手法來刻畫,這就是他的精髓。  王昌齡簡介  王昌齡(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漢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
  • 「七絕聖手」王昌齡
    唐武則天聖曆元年(698年),王昌齡出生在山西太原。自幼家世清苦,邊耕邊讀。唐玄宗開元八年(720年),23歲,曾居嵩山學道。開元十二年(724年),27歲,出玉門,闖邊塞。其中,送別詩有52首,七絕74首(佔盛唐的絕句的1/6)。有《王昌齡集》留世,集六卷,今編詩四卷。王昌齡的七言絕句以邊塞詩第一、閨怨詩第二、送別詩第三。(1)邊塞詩。盛唐邊塞詩人以高適、岑參為首,他倆人都擅長歌行長篇,高適的作品昂揚奮激,如《燕歌行》,岑參的作品瑰麗雄奇,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 七絕聖手王昌齡
    昨天《山海經》神話人物屬於插曲,今日回歸正題,介紹山西名人系列三之王昌齡,在唐朝山西歷史名人很多,包括太原起家李淵李世民家族,以及楊貴妃
  • 「七絕聖手」王昌齡二十首「七絕」:一片冰心在玉壺
    「七絕聖手」王昌齡二十首「七絕」:一片冰心在玉壺明代王世貞說:七言絕句,少伯與太白爭勝毫釐,俱是神品。少伯就是王昌齡。盛唐七絕詩有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齡七十四首,幾乎佔了六分之一。因此,王昌齡被後人稱為「七絕聖手」。王昌齡的七言絕句主要有三種類型:邊塞詩、閨怨詩和送別詩。
  • 王昌齡的一首詩,大氣磅礴,氣象萬千,被稱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這樣的詩句只有面對塞外的風景才能寫得出來。今天介紹一首著名的邊塞詩人王昌齡的一首詩。王昌齡與高適、岑參、王之渙齊名的「四大邊塞詩人」之一,是有著「詩家天子王江寧」美譽的「七絕聖手」,他的七絕在唐代無論質量還是數量堪稱第一。他是著名的邊塞詩人,詩句壯美,格局開闊,大氣磅礴,氣象萬千。
  • ▏七絕聖手——王昌齡
    他的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足以讓他享譽後世,獨享「七絕聖手」的美名。他的名字叫王昌齡,字少伯。與王維比起來,王昌齡的出身就顯得寒酸了,雖然王氏是當時的豪門望族,但王昌齡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他需要親自躬耕隴畝,到田間地頭忙碌,農閒時取來書本誦讀,這樣的生活一過就是二十多年。
  • 王昌齡最有名的8首詩,讀後才知七絕聖手是這樣煉成的!
    王昌齡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詩人,其創作的七絕詩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較高的地位和影響力,因此也被稱為「七絕聖手」。
  • 「七絕聖手」王昌齡10首詩詞,一首一個千古名句!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
  • 七絕聖手多情客,詩家天子王昌齡
    最早認識王昌齡,是在他的《出塞》裡。被「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這樣的詩句深深震撼。讀著這些詩句,眼前就仿佛浮現出跨馬擎刀的戰士馳騁疆場的一幕。在那一刻,就把王昌齡這個名字和邊塞詩緊緊的聯繫在了一起。
  • 詩家夫子——王昌齡
    (698— 757),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
  • 王昌齡:大唐赫赫有名的邊塞詩人,交遊甚廣,被稱「七絕聖手」
    王昌齡,字少伯,公元698年出生於山西太原,公元757年從龍標尉任上返回家鄉,途經亳州時,遇上粗暴的亳州刺史閭丘曉,莫名其妙地被他拳打腳踢致死。其死因據《唐才子傳》說,(王昌齡)"以刀火之際歸鄉裡,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這位聲名遠播的大唐邊塞詩人,就這樣無釐頭地冤死,卒年60歲。
  •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家夫子」王昌齡
    如對本文感興趣,請點擊上面藍色字體王昌齡,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也說是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
  • 課本裡的大詩人——「詩家夫子」王昌齡
    王昌齡,字少伯,河東晉陽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他早年貧困,束縛於繁忙的農事,30歲時中進士入朝為官。
  • 一天一首古詩詞丨《出塞》-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出塞》是樂府舊題,也是是唐朝詩人王昌齡所作的七言絕句,邊塞詩的代表之一。內容主要是是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體現出了詩人對戰爭勝利的渴望與期盼以及對士兵們的信心。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
  • 詩家夫子王昌齡最美的三首詩,都是經典
    說到盛唐傑出的詩人,不得不說的一個就是王昌齡。王昌齡,字少伯,今陝西西安人,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王昌齡是一個慕俠尚氣、縱酒長歌的性情中人,所以他在文人圈裡的人緣很好,和李白、王維、高適、王之渙等一流詩人都是好朋友。王昌齡是專攻七絕的高手,無論些什麼題材,表達什麼感情,格調都是高昂開朗,雄渾跌宕。他的七絕留存下來的只有七十餘首,但是每首都是精品。
  • 王昌齡《出塞》注音,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想起了誰
    王昌齡,字少伯。世稱王江寧、王龍標。王昌齡與高適、岑參、王之渙等人同為邊塞詩派的代表作家,擅長七言絕句,時有「七絕聖手」、「詩家夫子」之稱。有《王昌齡集》。樂府舊題《出塞》,其傳統寫法都是歌詠徵戍之事。原作共兩首,這是第一首。
  • 唐代王昌齡《送魏二》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玄宗天寶後期(748—756)王昌齡貶龍標尉時,當是在一個清秋的日子(從「橘柚香」 王昌齡簡介: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
  • 王昌齡的《出塞》,是樂府詩還是七絕?
    有朋友問:王昌齡的《出塞》是七絕還是樂府詩。能不能解釋詳細點?什麼是樂府詩?樂府是古代音樂機關,秦代以來朝廷設立的管理音樂的官署。為什麼朝廷會專門設置一個音樂機關來管理詩歌和音樂?是不是類似於我們今天的廣電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