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
1、芙蓉樓送辛漸
唐代: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詩人在這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於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了解和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2、出塞
唐代: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徵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是複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願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3、從軍行七首·其四
唐代: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盛唐優秀的邊塞詩有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並不迴避戰爭的艱苦,本篇就是一個顯例。
4、採蓮曲
唐代: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這首詩寫的是採蓮少女,但詩中並不正面描寫,而是用荷葉與羅裙一樣綠、荷花與臉龐一樣紅、不見人影聞歌聲等手法加以襯託描寫,巧妙地將採蓮少女的美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全詩生動活潑,富於詩情畫意,饒有生活情趣。
5、送柴侍御
唐代:王昌齡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人通過樂觀開朗的詩詞來減輕柴侍御的離愁。而實際上自己卻是十分傷感。這種「道是無晴卻有晴」的抒情手法。更能表達出詩人濃濃的離愁。
6、閨怨
唐代: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這首詩正是抓住閨中少婦心理發生微妙變化的剎那,作了集中的描寫,從而從一剎那窺見全過程。
7、春宮曲
唐代:王昌齡
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
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
詩文中的寫作特點就是詠的都是漢宮舊事,實際上是以漢喻唐,借古諷今。這首詩通篇寫春宮之怨,卻無一怨語怨字。作者著力於背面敷粉,以側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
8、送魏二
唐代:王昌齡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
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裡長。
這首詩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前兩句寫景,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後兩句想像魏二夢裡聽見猿啼,難以入眠。詩歌表面寫好友分別後愁緒滿懷,實際上是寫作者送別魏二時感嘆唏噓的情感。
9、西宮春怨
唐代:王昌齡
西宮夜靜百花香,欲卷珠簾春恨長。
斜抱雲和深見月,朦朧樹色隱昭陽。
這首詩以一個「春色惱人眠不得」的花月良宵為背景,描寫一個被幽閉在深宮裡的少女的一連串動作和意態,運思深婉,刻畫入微,使讀者如臨其境,如見其人,並看到了她的曲折複雜的內心活動。
10、龍標野宴
唐代:王昌齡
沅溪夏晚足涼風,春酒相攜就竹叢。
莫道弦歌愁遠謫,青山明月不曾空。
這首詩表面上表現了詩人的安逸生活,其實內心還是有被貶謫的苦。歡聚、暢飲並不能使遠謫的王昌齡獲得真正的心理平衡,所以「青山明月不曾空」便自然而出。「青山」「明月」是天地間永恆的美好存在,是作者譴懷寄情的對象,更是詩人精神人格的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