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聖手」王昌齡10首詩詞,一首一個千古名句!

2021-02-19 最美詩畫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

1、芙蓉樓送辛漸

唐代: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詩人在這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於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了解和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2、出塞

唐代: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徵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是複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願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3、從軍行七首·其四

唐代: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盛唐優秀的邊塞詩有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並不迴避戰爭的艱苦,本篇就是一個顯例。

4、採蓮曲

唐代: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這首詩寫的是採蓮少女,但詩中並不正面描寫,而是用荷葉與羅裙一樣綠、荷花與臉龐一樣紅、不見人影聞歌聲等手法加以襯託描寫,巧妙地將採蓮少女的美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全詩生動活潑,富於詩情畫意,饒有生活情趣。

5、送柴侍御

唐代:王昌齡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人通過樂觀開朗的詩詞來減輕柴侍御的離愁。而實際上自己卻是十分傷感。這種「道是無晴卻有晴」的抒情手法。更能表達出詩人濃濃的離愁。

6、閨怨

唐代: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這首詩正是抓住閨中少婦心理發生微妙變化的剎那,作了集中的描寫,從而從一剎那窺見全過程。

7、春宮曲

唐代:王昌齡

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 

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

詩文中的寫作特點就是詠的都是漢宮舊事,實際上是以漢喻唐,借古諷今。這首詩通篇寫春宮之怨,卻無一怨語怨字。作者著力於背面敷粉,以側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

8、送魏二

唐代:王昌齡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 

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裡長。

這首詩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前兩句寫景,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後兩句想像魏二夢裡聽見猿啼,難以入眠。詩歌表面寫好友分別後愁緒滿懷,實際上是寫作者送別魏二時感嘆唏噓的情感。

9、西宮春怨

唐代:王昌齡

西宮夜靜百花香,欲卷珠簾春恨長。

斜抱雲和深見月,朦朧樹色隱昭陽。

這首詩以一個「春色惱人眠不得」的花月良宵為背景,描寫一個被幽閉在深宮裡的少女的一連串動作和意態,運思深婉,刻畫入微,使讀者如臨其境,如見其人,並看到了她的曲折複雜的內心活動。

10、龍標野宴

唐代:王昌齡

沅溪夏晚足涼風,春酒相攜就竹叢。

莫道弦歌愁遠謫,青山明月不曾空。

這首詩表面上表現了詩人的安逸生活,其實內心還是有被貶謫的苦。歡聚、暢飲並不能使遠謫的王昌齡獲得真正的心理平衡,所以「青山明月不曾空」便自然而出。「青山」「明月」是天地間永恆的美好存在,是作者譴懷寄情的對象,更是詩人精神人格的物化。

相關焦點

  • 王昌齡最有名的8首詩,讀後才知七絕聖手是這樣煉成的!
    王昌齡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詩人,其創作的七絕詩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較高的地位和影響力,因此也被稱為「七絕聖手」。
  • 「七絕聖手」王昌齡二十首「七絕」:一片冰心在玉壺
    「七絕聖手」王昌齡二十首「七絕」:一片冰心在玉壺明代王世貞說:七言絕句,少伯與太白爭勝毫釐,俱是神品。少伯就是王昌齡。盛唐七絕詩有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齡七十四首,幾乎佔了六分之一。因此,王昌齡被後人稱為「七絕聖手」。王昌齡的七言絕句主要有三種類型:邊塞詩、閨怨詩和送別詩。
  • 第7天 詩家天子七絕聖手 王昌齡
    今天是第7天,我們學習的是「 詩家天子七絕聖手」 王昌齡。王昌齡 (698—757),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宏辭、汜[sì]水尉,因事被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時謂王江寧。後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 ▏七絕聖手——王昌齡
    他的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足以讓他享譽後世,獨享「七絕聖手」的美名。他的名字叫王昌齡,字少伯。與王維比起來,王昌齡的出身就顯得寒酸了,雖然王氏是當時的豪門望族,但王昌齡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他需要親自躬耕隴畝,到田間地頭忙碌,農閒時取來書本誦讀,這樣的生活一過就是二十多年。
  • 王昌齡的一首詩,大氣磅礴,氣象萬千,被稱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
    王昌齡與高適、岑參、王之渙齊名的「四大邊塞詩人」之一,是有著「詩家天子王江寧」美譽的「七絕聖手」,他的七絕在唐代無論質量還是數量堪稱第一。他也被稱之為「七絕聖手」他的一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的,這就是王昌齡的《出塞》。王昌齡的《出塞》有兩首,第一首最為有名: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前人評價很高,曾被明代詩人李攀龍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王昌齡早年曾北遊我國西北邊地,對邊塞生活有深入體驗。
  • 「七絕聖手」王昌齡,將盛唐時期的邊塞詩,寫出了中晚唐的味道
    提起「王昌齡」,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或許就是「秦時明月漢時關」,這齣自其招牌詩歌《出塞》。據統計,流傳下來的盛唐詩歌,單以「七言絕句」一種體例來說,大概只有472首,而其中的七十四首出自王昌齡,佔了六分之一左右。王昌齡流傳下來的詩歌作品有180首左右,七絕一體也佔據了三分之一還多。
  • 七絕聖手王昌齡
    ,武則天等人,還有跟王昌齡同一時代的田園詩人王維,號「摩詰居士」。或者是那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確實,王昌齡這位詩人,大家應該都不會陌生,他的詩詞早就進入了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而他到底是一位怎麼樣的詩人呢?像李白那樣狂放浪漫還是像杜甫那般憂鬱悵然?當然不是,每一位詩人都有自己鮮明的特點,而王昌齡的人生座右銘便是:不怕折騰,勇敢追夢!        出生貧苦卻也是佛系青年。
  • 「七絕聖手」王昌齡
    其著名的邊塞詩大約作於此時,包括著名的《出塞》、《從軍行七首》等。第一次及第:開元十五年(727年),30歲,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一個文職小官)。第二次及第:開元十九年(731年),34歲,以博學宏詞登科,遷河南汜水縣尉(相當於現在的公安局長)。
  • 山西人 | 王昌齡:詩家夫子,七絕聖手
    其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有「開天聖手」「詩天子」的美譽,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開元十二年甲子(724年),二十七歲約在是年前後,赴河隴,出玉門。其著名之邊塞詩,大約作於此時。開元十四年丙寅(726年),二十九歲。隱居於京兆府藍田縣石門谷。是年有《同從弟銷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之作。「山陰崔少府」即崔國輔。
  • 王昌齡被稱為什麼 為何被稱之為七絕聖手
    王昌齡擅長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被人們成為是「七絕聖手」,總是用最簡單的手法來刻畫,這就是他的精髓。  王昌齡簡介  王昌齡(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漢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
  • 王昌齡被貶龍標之時,寫下《送柴侍御》,後兩句成贈別的千古名句
    很多網友見過這首詩後感嘆「日本是中國文化的發祥地」,但他們不知道這兩句是真正的唐詩,作者是大詩人王昌齡。王昌齡是唐代開元、天寶年間一位很有名的詩人,著名的《七絕聖手》。唐對他的評價僅次於李杜,元人辛文房曾稱他為「詩家天子王江寧」。接下來,讓我們來欣賞這位「七絕聖手」的七絕——《送柴待御》。詩中的後兩句,成了贈予另一個千古名句。
  • 王昌齡的《出塞》,是樂府詩還是七絕?
    有朋友問:王昌齡的《出塞》是七絕還是樂府詩。能不能解釋詳細點?什麼是樂府詩?樂府是古代音樂機關,秦代以來朝廷設立的管理音樂的官署。為什麼朝廷會專門設置一個音樂機關來管理詩歌和音樂?是不是類似於我們今天的廣電總局?
  • 王昌齡:大唐赫赫有名的邊塞詩人,交遊甚廣,被稱「七絕聖手」
    一生留下了許多與朋友真摯往來的詩作與佳話,其送別詩就有52首留存於世,時稱名震大唐的"七絕聖手"、"詩家天子"。一、平淡坎坷的入仕之路出生於貧苦農家的王昌齡入仕較晚,走了一段有別於常人的青春之路。後來,王昌齡從京城長安趕赴江寧任職時,結識邊塞詩人岑參,兩人情趣相投,成為"忘年交"。那時的王昌齡是岑參的偶像,岑參還是一個小年輕,小王昌齡二十歲,對王昌齡仰慕不已,專程寫了一首送別詩《送王大昌齡赴江寧》感懷:對酒寂不語,悵然悲送君。明時未得用,白首徒攻文。
  • 七絕聖手多情客,詩家天子王昌齡
    最早認識王昌齡,是在他的《出塞》裡。被「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這樣的詩句深深震撼。讀著這些詩句,眼前就仿佛浮現出跨馬擎刀的戰士馳騁疆場的一幕。在那一刻,就把王昌齡這個名字和邊塞詩緊緊的聯繫在了一起。
  • 霸氣十足的十五句詩詞名句,讀後不禁熱血沸騰
    詩詞,仿佛浮在書頁上的一彎殘月,即使你合上書卷,也會在你內心灑下一道道似水光亮;詩詞,仿佛一方小軒窗,窗裡的人對鏡貼花黃,窗外的人早已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詩詞,仿佛一株雨後芭蕉,憂愁的雨滴滑落在黃昏,嘆息聲,隔窗點滴到天明。有些詩詞名句充滿了霸氣,讓人聽後熱血沸騰。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那些霸氣的詩詞名句。1、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 王昌齡送辛漸,寫了兩首詩,只有一首成為佳作流傳千古
    《芙蓉樓送辛漸》是唐朝詩人王昌齡所做的送別詩,由兩首詩歌組成的組詩,作者採用倒敘的寫作手法,送別的時刻寫的一首收錄在部編教材中,其實,在頭天晚上他就寫了一首,但沒有出名,主要寫了頭天晚上在芙蓉樓為友人辛漸餞行時的情景。
  • 王昌齡送別友人後,寫下一首七言絕句,千年後成了高考作文題
    這兩句出自唐朝「七絕聖手」王昌齡的《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王昌齡是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被譽為「七絕聖手」、「詩家天子」。王昌齡的七絕寫得有多好?
  • 《出塞》,唐詩中七絕的壓卷之作,出自著名王昌齡邊塞詩人之手
    ★聊體裁《出塞》是一首七言絕句,而且是唐詩中最好的七絕,被稱為七絕的壓卷之作。前邊,通過這個簡單的思維導圖來複習好好幾詩律詩和絕句,大家應該都能區分七律、五律、七絕和絕了。★聊作者,記標籤詩人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在七絕方面他與李白齊名,被譽為「七絕聖手」。他是邊塞詩的創始和先驅,盛唐著名邊塞詩人。
  • 詩家夫子王昌齡最美的三首詩,都是經典
    盛唐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高峰,盛唐時期的詩人也是中國古代傑出詩人最多的一個時代。說到盛唐傑出的詩人,不得不說的一個就是王昌齡。王昌齡,字少伯,今陝西西安人,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王昌齡是一個慕俠尚氣、縱酒長歌的性情中人,所以他在文人圈裡的人緣很好,和李白、王維、高適、王之渙等一流詩人都是好朋友。王昌齡是專攻七絕的高手,無論些什麼題材,表達什麼感情,格調都是高昂開朗,雄渾跌宕。他的七絕留存下來的只有七十餘首,但是每首都是精品。明人王世貞認為盛唐的七絕,只有他可以和李白相提並論,所以他又被成為「七絕聖手」。
  • 王昌齡吟詠蘇州的唯一唐詩,全文30字,一開篇就是濃濃的詩意
    我們談到王昌齡,就會想起他曾經被譽為「七絕聖手」。這個詩人在唐代文學史中確實非常出色,尤其是七言絕句寫得相當漂亮。同時這個詩人主要的創作地方還是在邊塞,一首首豪情萬丈的《出塞》,直到今天仍然散發出昂揚鬥志。 最著名的詩句,當然就是「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