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被貶龍標之時,寫下《送柴侍御》,後兩句成贈別的千古名句

2020-12-14 可愛的小萱萱58

這一年來,日本舞鶴市政府曾向大連運送救援物資。上邊附兩句唐詩:青山同雲雨,明月何曾為兩鄉。

很多網友見過這首詩後感嘆「日本是中國文化的發祥地」,但他們不知道這兩句是真正的唐詩,作者是大詩人王昌齡。王昌齡是唐代開元、天寶年間一位很有名的詩人,著名的《七絕聖手》。唐對他的評價僅次於李杜,元人辛文房曾稱他為「詩家天子王江寧」。接下來,讓我們來欣賞這位「七絕聖手」的七絕——《送柴待御》。詩中的後兩句,成了贈予另一個千古名句。

《送柴待御》——唐·王昌齡

流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知離傷。

青山綠水一片雲,明月何曾是兩鄉。

詩意翻譯:江水一路流經湖南武岡,為你送行,並不覺得傷感。青山把兩地分開,但云、雨和月亮,仍然籠罩著這兩個鄉間。

此詩寫於天寶七年(748年),當時王昌齡被貶為龍標。今天在湖南黔陽一帶龍標,他的朋友柴待御,正從龍標前往武岡。

這首詩還有一種版本,叫《沅水通波接武岡》,沅江是洞庭湖的支流,是湖南第二大河流。利用沅水,王昌齡可以暢通無阻地流入龍岡,表示龍岡與武岡之間交通方便。

所以第二句才繼續說:送別給你,我沒覺得太難過。由於兩國距離較近,如果想讓朋友們見面,還是比較容易的。

接著,他又在詩的最後兩句中,連用比喻來「化解」離別之情。青山綠水,相得益彰,不會隔絕我們的友誼,因為無論風雨飄搖,我們在青山綠水的兩旁所感受到的感情都是一樣的。

在古代詩歌中,明月常用於寄託對親人、朋友的思念。月亮高懸在神州,思念之光在天涯飄蕩。不管身在何方,只要彼此的心還在,我們就仍在同一個故鄉。

有一句話是「離愁遠而不窮」,但王昌齡這首「離別詩」卻偏偏不言愁。還有人說,「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河為兩鄉」,但王昌齡卻偏要說,「青山同雲,明月何曾為兩鄉」。

王勃有詩云:「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對此,王昌齡又換了一個說法,他說:明月照不到的地方,就是我們共同的家。它暗含的意思是:只要我們彼此心繫在一起,就好像每個人永遠不會分開。

王昌齡一生交往廣泛,朋友遍及社會各階層。在他生前,雖然身為卑微之人,但在張九齡、孟浩然、李白等人面前,可見他情商之高。在被貶龍標之際,孟浩然、李白等人為他寫了名篇,為他感到痛心,於是他自己也可以坦然接受,並寫了一首詩:「洛陽親朋相問,冰心在玉壺。」

不管是朋友給自己送別,還是自己給朋友送別,都不是第一次。誰也不能比自己更清楚分離的感覺。痛不欲生習以為常,他反而倒要寫詩安慰朋友,說自己並不太難過。事實上,心傷,已在不語中。

王昌齡大約生於公元698年,聖歷一年,出生於長安灞陵,在西芷陽村出生。從小家貧,長到21歲時,他還在家裡打魚耕田。公元719年冬,王昌齡打算出外長途跋涉,尋找一條通往升遷之路。一開始他上山學過道,後來又跑到邊塞從軍。所以現在我們可以看到他寫的那些邊塞軍旅詩。

但從軍也很難得到提升。經過一段混跡軍營的時間,他發現自己還是比較會寫詩,於是二十六歲時,轉回長安參加科考。"不能及第"的結果,也不能獲得公職。因此王昌齡又四處遊蕩,過著「柘林春煙,落日隱居」的生活。一直到三年後(公元727),二十歲的王日齡考取進士及第,才成為宮中的校書郎。

在長安的時候,王昌齡曾經結交了不少朋友,也曾得到宰相張九齡的賞識,但他的官位一直不高。人生最大的官位只有江寧縣丞(八品),所以後世稱他王江寧。不知是什麼原因,使他在仕途中屢次遭貶,史書上也沒有記載,只是在貶龍的時候,提到他「不矜細」。但猜測他應該不會是個性格問題,否則他不會有這麼多的朋友。也許是因為交友太多,品流太雜,引起別人不滿。

現在學生知道王昌齡,多半是因為他寫的軍旅詩。例如《出塞記》和《塞下曲二首》。傳世詩作不多,但質量極佳。七絕部分,可與李白一較高。但他一生中寫得最多的並非軍旅詩,而是「送別詩」,這類詩佔了他全部詩歌的62%。

唐人對王昌齡詩歌的評價很高,同時期的《河嶽英靈集》中有十六首王昌齡詩歌,是所有詩歌中最好的。不過,和他聲名狼藉的大名鼎鼎的人物相比,他在官場的地位卻是他一生中最高的一次。

如今史書上關於王昌齡的記載很少,只知道他家裡很窮。21歲起四方遊蕩的境況,再加上身後「露投桑林,夜隱荒墅」的境況,他家中恐怕沒有多少親戚。而且他在《芙蓉樓送辛漸》中提到的「親朋好友」,恐怕全是他出仕前後,在文壇、官場所結識的朋友。

王昌齡傳世的大部分詩篇都是以"送別"為題的,這一點不難理解。由於「送別」的次數太多,心傷的次數也太多,他漸漸能夠承受這種「離別之傷」。因此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安慰朋友,不要太過悲傷。

相關焦點

  • 王昌齡送別友人後,寫下一首七言絕句,千年後成了高考作文題
    這兩句出自唐朝「七絕聖手」王昌齡的《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在他之前的「閨怨詩」尤其是「宮怨」,大多擺脫不了六朝綺麗浮豔的色彩,而他的詩歌有一種洗盡鉛華之美,他也因此被譽為「成功地用七言絕句寫宮詞的第一人」。至於他的送別詩,也許不如邊塞詩有名,也不如「閨怨詩」成就高,但是也不乏傳世名句。
  • 王昌齡很著名的一首詩,短短4句送別知己,最後14字已家喻戶曉
    或者送朋友去邊塞幕府,或者朋友送自己去邊塞從軍,總之是為了搏一個功成名就的機會,彼此之間是說不盡的豪情壯志與相互祝福。今天我們來欣賞一首「詩家夫子」王昌齡的送別詩,是一首七絕。而且我敢打包票,即使這整首詩你沒有完整的見過,詩歌的最後兩句你也一定從什麼地方聽說過,堪稱是送別詩中最為經典的千古名句之一,堪比「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知名度。
  • 王昌齡的這首贈別詩,比「青山一道同雲雨」更別致
    邊塞詩人王昌齡一生落拓不羈、不拘小節。他的好友遍天下,與李白、孟浩然交往甚密,互為知己。王昌齡第一次被貶嶺南,孟浩然寫詩相送,其中有「意氣今何在,相思望鬥牛」的深情厚誼;王昌齡二貶龍標,李白寫詩相送,其中有「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的惆悵不舍。
  • 日本捐贈物資時引用王昌齡的一句送別詩,想表達什麼意思呢?
    唐代詩人王昌齡很重友情,流傳下來寫送別、留別的詩就不少,這一詩句還不算是王昌齡最為人熟悉的詩句。最耳熟能詳的恐怕是這兩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芙蓉樓送辛漸》)。對於日本人來說,中國文化影響至深。他們引用這句唐詩是想表達什麼情意呢?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 小學課標必背古詩詞 | 135、《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唐詩】
    3、龍標:也就是今天的湖南省黔陽縣,王昌齡這次是被貶為龍標尉。5、子規:即杜鵑鳥,又稱布穀鳥,相傳它的啼聲哀婉悽切,甚至啼血。6、龍標:詩題中的「龍標」指地名,而這句詩中的「龍標」指的是王昌齡這個人,古人常用官職或任官之地的州縣名來稱呼一個人。7、五溪:是五條溪流的總稱。當時屬於黔中道,在今天的湖南省西部、貴州省東部。
  • 「七絕聖手」王昌齡10首詩詞,一首一個千古名句!
    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1、芙蓉樓送辛漸唐代:王昌齡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在這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於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了解和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
  • 「青山明月」王昌齡帶著他的《詩集》來了
    這兩句詩出自王昌齡《送柴侍御》。王昌齡被貶龍標(今湖南黔陽)時,朋友柴侍御要從龍標前往武岡,作者寫了這首詩為他送行,藉助青山一道、明月與共的意象,含蓄地表達了對朋友的深情安慰,意味悠長。王昌齡雖中進士,卻仕途坎坷,先被遠貶嶺南,又被貶到江寧,晚年再被貶往龍標。迎來送往之間,與朋友飲酒餞別,不覺就寫了60多首送別詩,《送胡大》《送魏二》《送張四》《送李五》《送程六》《送竇七》《留別郭八》《送十五舅》,看看這些可愛的題目,雖然這些人的名字多數已無法追蹤,僅以排行留存在王昌齡的詩裡,但那份朋友間的惜別之情卻千古不變:遠謫誰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還鄉。
  • 初一課內古詩文詳解精練——《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背景】王昌齡和李白是好朋友,兩個人都曾經想求仙得道,相交甚歡。按照史書記載,王昌齡考中進士之後,因為「不護細行」而被貶官到湖南的龍標。「不護細行」就是不注意小節,估計是王昌齡在生活中比較隨性,因此得罪了上級。李白聽說王昌齡被貶官的消息後,深有感觸,寫下了這首詩。
  •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注釋:⑴王昌齡:唐代詩人,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間被貶為龍標縣尉。左遷:貶謫,降職。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職稱為左遷。龍標:古地名,唐朝置縣,今湖南省黔陽縣。⑵楊花:柳絮。子規:即杜鵑鳥,相傳其啼聲哀婉悽切。楊花落盡:一作「揚州花落」。⑶龍標:詩中指王昌齡,古人常用官職或任官之地的州縣名來稱呼一個人。
  • 757年,寫下「青山一道同雲雨」的詩人,死於一場謀殺
    《芙蓉樓送辛漸》《巴陵送李十二》(李白)《同王維集青龍寺曇壁上人兄院五韻》《送譚八之桂林》《送崔參軍往龍溪》《留別武陵袁丞》《送東林廉上人歸廬山》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常建《宿王昌齡隱居》孟浩然《送王昌齡之嶺南》岑參《送許子擢第歸江寧拜親,因寄王大昌齡》……簡直快要湊齊盛唐的才子傳。
  • 與王昌齡有不解之緣的「芙蓉樓」,有兩處,哪處才是他送別之地?
    提到王昌齡,我們都知道他是一位唐代著名邊塞詩人,但同時他也很擅長寫送別詩,他的一首《芙蓉樓送辛漸》就聞名於世,特別是詩中最後一句,更是成為千古名句。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 被疫情帶火的七絕之王,死於一場謀殺
    唐代詩人王昌齡也有兩句詩隨著火出圈。在海外支援中國抗疫的一批醫療物資包裝箱上,寫有《送柴侍御》一詩的名句:這是王昌齡被貶龍標(今湖南黔陽)時期寫的一首送別詩。當時,詩人的朋友柴侍御正要從龍標乘船前往武岡(今湖南武岡)。你與我之間,青山一路相連,共沐雲淡風輕,我們在同一月下,又何曾分處兩地?兩地山川阻隔,王昌齡捨不得好友老柴,以詩相送。
  • 王昌齡最有名的8首詩,讀後才知七絕聖手是這樣煉成的!
    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之亂時,被刺史閭丘曉所殺。這點可能是唯一令我們感到遺憾的,即生的灑脫,死的不明不白。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
  • 【詩詞賞析】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王昌齡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好朋友。他的七言絕句寫得極好,被譽為七絕聖手!他的詩大家也非常熟悉,比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左遷,古人以右為尊,所以一般把貶謫、流放叫做左遷,直譯就是向左遷移,向下遷移。龍標,是地名,在湖南洪江市。王昌齡被貶謫到龍標這個地方擔任縣尉,相當於現在的縣公安局長一類負責治安的官職。詩的第一句說「楊花落盡子規啼」。
  • 至誠金蘭之情,跨越萬千山水 ——讀《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舊唐書·文藝傳》載唐玄宗天寶年間,王昌齡從江寧丞被貶為龍標尉,是因他「不護細行」。也就是說,他的得罪貶官,並不是什麼重大問題所致,而只是由於不注重生活小節。此時的李白亦被朝廷排擠出來,東遊揚州,心情苦悶憂憤。當王昌齡被貶龍標的消息傳出,他深感同情與不平,大有「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便題詩抒懷,遙寄友人,予以安慰,這便是《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 劉禹錫和白居易把酒言歡,席間寫下一首詩,其中兩句流傳千古
    將近十年內,劉禹錫先是在京城任職,之後又到淮南、揚州做官,朝廷對他一番考核後,提拔劉禹錫為監察御史。喜好交友的他,與韓愈、白居易和柳宗元關係都非常好,其才學受到王叔文賞識,卻也因參與「永貞革新」被貶外地。從此時起,劉禹錫鬱郁不得志,一直漂泊在各地,皇帝仿佛將他忘記,這種情況持續二十餘年。
  • 17.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所以呢,第一次在唐玄宗開元25年,也就是公元737年的時候他就被貶嶺南,這個貶謫的是比較嚴重的啊,一下就貶到嶺南地區了。三年之後呢改任江寧縣丞,這算是對這個貶謫的減輕一種罪責吧。但是第二次呢,到了唐玄宗天寶六載公元747年他第二次又被貶謫,而且這次被貶到龍標,也就是現在湖南省洪江市。所以這一次他任江寧縣丞在芙蓉樓送辛漸也是他在仕途上比較倒黴的時候。江寧縣丞本來也不是個什麼很大的官。
  • 當你被貶,仍有一人念你冷暖,寄你的詩千古流傳
    02《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唐·李白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公元753年,時值暮春時節,柳絮飄零,杜鵑悲啼,李白在揚州聽聞好友王昌齡獲罪貶官,從江寧丞被貶為龍標尉。王昌齡將要到達貶所時,李白才聽說,趕忙遙寄一首詩深表安慰。猶記得那一年,他和王昌齡在巴陵不期而遇,二人一見如故,自此結成好友。
  • 示愛慘被拒,李白悻悻寫下一首詩,最後兩句卻成就千古名句
    從古至今有才華的男子都是備受女孩子追求的。你可以長得不帥,但你必須要有才華。但,李白這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向女子示愛時被拒絕了,這讓高傲的李白很是難堪啊!他悻悻而歸後寫下了一首酸味十足的唐詩,最後兩句還成為了千古名句!我們就透過詩文來看看當時事情的經過吧!相逢行唐代:李白朝騎五花馬,謁帝出銀臺。秀色誰家子,雲車珠箔開。金鞭遙指點,玉勒近遲回。夾轂相借問,疑從天上來。
  • 唐詩三百首最高潔的七絕古詩,王昌齡: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
    雖然很多都是詩人在仕途當中受挫而後的自我安慰,但是卻也寫出了很多經典的詩詞名句。這些詩詞,寫出了詩人的豁達胸懷,寫出了詩人的蔑視世俗,寫出了詩人們的高潔品格。而這首詩,堪稱唐詩三百首最高潔的七絕,寫出了王昌齡的品格: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