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來,日本舞鶴市政府曾向大連運送救援物資。上邊附兩句唐詩:青山同雲雨,明月何曾為兩鄉。
很多網友見過這首詩後感嘆「日本是中國文化的發祥地」,但他們不知道這兩句是真正的唐詩,作者是大詩人王昌齡。王昌齡是唐代開元、天寶年間一位很有名的詩人,著名的《七絕聖手》。唐對他的評價僅次於李杜,元人辛文房曾稱他為「詩家天子王江寧」。接下來,讓我們來欣賞這位「七絕聖手」的七絕——《送柴待御》。詩中的後兩句,成了贈予另一個千古名句。
《送柴待御》——唐·王昌齡
流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知離傷。
青山綠水一片雲,明月何曾是兩鄉。
詩意翻譯:江水一路流經湖南武岡,為你送行,並不覺得傷感。青山把兩地分開,但云、雨和月亮,仍然籠罩著這兩個鄉間。
此詩寫於天寶七年(748年),當時王昌齡被貶為龍標。今天在湖南黔陽一帶龍標,他的朋友柴待御,正從龍標前往武岡。
這首詩還有一種版本,叫《沅水通波接武岡》,沅江是洞庭湖的支流,是湖南第二大河流。利用沅水,王昌齡可以暢通無阻地流入龍岡,表示龍岡與武岡之間交通方便。
所以第二句才繼續說:送別給你,我沒覺得太難過。由於兩國距離較近,如果想讓朋友們見面,還是比較容易的。
接著,他又在詩的最後兩句中,連用比喻來「化解」離別之情。青山綠水,相得益彰,不會隔絕我們的友誼,因為無論風雨飄搖,我們在青山綠水的兩旁所感受到的感情都是一樣的。
在古代詩歌中,明月常用於寄託對親人、朋友的思念。月亮高懸在神州,思念之光在天涯飄蕩。不管身在何方,只要彼此的心還在,我們就仍在同一個故鄉。
有一句話是「離愁遠而不窮」,但王昌齡這首「離別詩」卻偏偏不言愁。還有人說,「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河為兩鄉」,但王昌齡卻偏要說,「青山同雲,明月何曾為兩鄉」。
王勃有詩云:「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對此,王昌齡又換了一個說法,他說:明月照不到的地方,就是我們共同的家。它暗含的意思是:只要我們彼此心繫在一起,就好像每個人永遠不會分開。
王昌齡一生交往廣泛,朋友遍及社會各階層。在他生前,雖然身為卑微之人,但在張九齡、孟浩然、李白等人面前,可見他情商之高。在被貶龍標之際,孟浩然、李白等人為他寫了名篇,為他感到痛心,於是他自己也可以坦然接受,並寫了一首詩:「洛陽親朋相問,冰心在玉壺。」
不管是朋友給自己送別,還是自己給朋友送別,都不是第一次。誰也不能比自己更清楚分離的感覺。痛不欲生習以為常,他反而倒要寫詩安慰朋友,說自己並不太難過。事實上,心傷,已在不語中。
王昌齡大約生於公元698年,聖歷一年,出生於長安灞陵,在西芷陽村出生。從小家貧,長到21歲時,他還在家裡打魚耕田。公元719年冬,王昌齡打算出外長途跋涉,尋找一條通往升遷之路。一開始他上山學過道,後來又跑到邊塞從軍。所以現在我們可以看到他寫的那些邊塞軍旅詩。
但從軍也很難得到提升。經過一段混跡軍營的時間,他發現自己還是比較會寫詩,於是二十六歲時,轉回長安參加科考。"不能及第"的結果,也不能獲得公職。因此王昌齡又四處遊蕩,過著「柘林春煙,落日隱居」的生活。一直到三年後(公元727),二十歲的王日齡考取進士及第,才成為宮中的校書郎。
在長安的時候,王昌齡曾經結交了不少朋友,也曾得到宰相張九齡的賞識,但他的官位一直不高。人生最大的官位只有江寧縣丞(八品),所以後世稱他王江寧。不知是什麼原因,使他在仕途中屢次遭貶,史書上也沒有記載,只是在貶龍的時候,提到他「不矜細」。但猜測他應該不會是個性格問題,否則他不會有這麼多的朋友。也許是因為交友太多,品流太雜,引起別人不滿。
現在學生知道王昌齡,多半是因為他寫的軍旅詩。例如《出塞記》和《塞下曲二首》。傳世詩作不多,但質量極佳。七絕部分,可與李白一較高。但他一生中寫得最多的並非軍旅詩,而是「送別詩」,這類詩佔了他全部詩歌的62%。
唐人對王昌齡詩歌的評價很高,同時期的《河嶽英靈集》中有十六首王昌齡詩歌,是所有詩歌中最好的。不過,和他聲名狼藉的大名鼎鼎的人物相比,他在官場的地位卻是他一生中最高的一次。
如今史書上關於王昌齡的記載很少,只知道他家裡很窮。21歲起四方遊蕩的境況,再加上身後「露投桑林,夜隱荒墅」的境況,他家中恐怕沒有多少親戚。而且他在《芙蓉樓送辛漸》中提到的「親朋好友」,恐怕全是他出仕前後,在文壇、官場所結識的朋友。
王昌齡傳世的大部分詩篇都是以"送別"為題的,這一點不難理解。由於「送別」的次數太多,心傷的次數也太多,他漸漸能夠承受這種「離別之傷」。因此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安慰朋友,不要太過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