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很著名的一首詩,短短4句送別知己,最後14字已家喻戶曉

2021-01-08 沉醉古詩文

文/顧無

【引觴漫談】

唐代,尤其是初盛唐的送別詩,都寫得獨具一格,樂觀而豪邁,帶有整個時代賦予地進取開拓精神,那時候的人們,好像著眼點都不在離別上。

而在於相互分離之後,祝福對方擁有更加輝煌成功的前途。而空間上的離別,不過是一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事情,不過是一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事情,不過是一句「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的事情。

盛唐有一個著名的詩歌派別,叫做邊塞詩。這與詩人們四處漫遊,意圖建功邊塞的進取精神是分不開的。細數盛唐時期的幾位大詩人,幾乎都與邊塞有過交集,或者親身去過邊塞,或者寫邊塞的詩歌,嚮往著邊塞的風光,嚮往著沙場立功,揚名萬裡。

這些詩人中間的送別詩,也是最令人慷慨激昂的一派。或者送朋友去邊塞幕府,或者朋友送自己去邊塞從軍,總之是為了搏一個功成名就的機會,彼此之間是說不盡的豪情壯志與相互祝福。

今天我們來欣賞一首「詩家夫子」王昌齡的送別詩,是一首七絕。而且我敢打包票,即使這整首詩你沒有完整的見過,詩歌的最後兩句你也一定從什麼地方聽說過,堪稱是送別詩中最為經典的千古名句之一,堪比「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知名度。

【臨其詩境】

我們先來看看王昌齡這個人。

與其他詩人各種有背景有傳奇的出身不同,王昌齡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出身於一個農民家庭。像所有窮人家的孩子一樣,早年因為家境貧寒根本沒有條件讀書,半耕半讀到快要40歲的時候才中了進士,開始自己的仕途。

人生的前半段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勵志故事,此後仕途一路順遂,先是擔任秘書省校書郎,後來又考中了博學宏辭,封出去作了地方官,汜水尉。按照常理,做完地方官再回中央就可以得到重用了,可是王昌齡不拘小節的特點給自己惹了禍,被貶到了嶺南。

嶺南是漢族與少數民族雜居的地方,民風混亂。王昌齡在嶺南任上很重要的一功就是調節了民俗民風,緩和了民族之間的矛盾。後來返回長安,又被授為江寧丞,王昌齡後來被稱為王江寧,就是從此而來。

可惜這一任也不太平,在中央被毀謗,貶到了龍標。《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這是一個很熟悉的題目,就寫於此時。後來安史之亂爆發,王昌齡在路上被刺史閭丘所殺,死得不明不白。

這樣的一生比之其他盛唐詩人或瀟灑或顯赫的履歷,顯得很平凡。但就是在這樣的平凡中,我們看到了詩家夫子王昌齡一顆熾熱的盛唐之心。因為平凡,反而能將時代精神展現得更加純粹。

來看這首《送柴侍御》。

【經典原文】

送柴侍御唐代:王昌齡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條分縷析】

一首送別詩,寫在龍標任上。

一般人被貶,心情肯定是抑鬱的,如後來不久的柳宗元,借山水抒發自己的孤獨與悽寒,最終鬱郁早夭。

可是王昌齡不同,雖然被貶謫至此,依然以一種樂觀的態度看待著世間一切,即使是朋友之間最難接受的離別。

沅水的水流一直通往武岡,所以送你的時候,也感覺不到有什麼離別的傷感。這一條水流,足以將我們的友誼連在一起。

「送君不覺有離傷」,大家可以試想一下,你與誰分別的時候會說出這句話,一定是一個親密要好到了一定程度的朋友。送一個不太熟的人,你告訴他我其實不怎麼難過是很奇怪的,從中也可以看出兩人的交情。

後面就是這一千古名句,「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你我之間並無青山相隔,風雲卷席,傾盆大雨或者淅淅瀝瀝,我們都可以一起感知。

更何況,夜夜面對同一輪明月,我們何曾分別兩鄉呢?

我才疏學淺,用現代的語言很難解釋這一句詩的魅力,古詩的意韻在於它構建出的詩境,而這首詩中的青山,明月,流水,就構成了一種明朗的,開闊的送別,很美很美。

相關焦點

  • 唐詩中很有名的一首送別詩,最後7字是神來之筆,令人叫絕
    如我們所熟知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等,都出自於送別詩。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謝亭送別》,便是唐詩中很有名的一首送別詩。它出自於唐代詩人許渾之手,是許渾在安徽宣城送別友人後寫的一首七言絕句。比較有意思的是,許渾的這首詩久負盛名,但他自己在唐代群星璀璨的詩人中卻只能算一位不知名詩人。
  • 王昌齡最著名的送別詩,情真意切,最後七字道出詩人不變的初心
    在初唐、盛唐尚武精神和崇尚軍功社會風氣的影響下,王昌齡從青年時代就充滿了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王昌齡是一名優秀的邊塞詩人,他生於唐朝,因擅長寫七絕詩而被稱為「七絕聖手」。王昌齡的詩歌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邊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第二類是贈友人系列,這都與他的人生經歷相關,戍守邊塞是他最鬥志昂揚的時光, 與朋友的友誼也是他一生最看重的情誼。
  • 小學課本中很熟悉的一首詩,短短4句寫盡西湖之美,名句家喻戶曉
    【臨其詩境】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楊萬裡筆下的西湖。其實楊萬裡寫西湖,並不是為西湖之美所觸動,而是有著特殊的寫作目的。這一點我們從他詩的題目上也能看到,《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送別之作。林子方是楊萬裡多年的好朋友,他們兩個志同道合,互相視為知己。
  • 王昌齡的這首詩,短短4句,氣吞山河,令人熱血沸騰
    「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浩如煙海的古典詩詞,總有一首是你喜歡的。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古從軍行七首·其四》,便是古典詩詞中比較經典的一首邊塞詩。它出自於唐代邊塞詩人王昌齡之手,是王昌齡的名作《古從軍行七首》中的第四首。
  • 白居易最有畫面感的一首送別詩,20字直擊內心,結尾韻味無窮
    有些是傷感的,比如岑參的「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許渾的「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有些是依依不捨的,比如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有些卻是振奮的,比如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
  • 王昌齡送別友人後,寫下一首七言絕句,千年後成了高考作文題
    二月份的時候,日本援助中國的物資包裝上就印著這兩句詩。還有今年高考語文全國卷2的作文題幹上,也出現了這兩句詩。就是這短短的14字,將全國,全世界人民的心連接在了一起。王昌齡是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被譽為「七絕聖手」、「詩家天子」。王昌齡的七絕寫得有多好?
  • 與王昌齡有不解之緣的「芙蓉樓」,有兩處,哪處才是他送別之地?
    提到王昌齡,我們都知道他是一位唐代著名邊塞詩人,但同時他也很擅長寫送別詩,他的一首《芙蓉樓送辛漸》就聞名於世,特別是詩中最後一句,更是成為千古名句。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 日本捐贈物資時引用王昌齡的一句送別詩,想表達什麼意思呢?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繼「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之後,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一首送別詩,又被日本友人捐贈物資的時候引用了,印在了捐贈物資的箱子上,從日本運往中國大連。唐代詩人王昌齡很重友情,流傳下來寫送別、留別的詩就不少,這一詩句還不算是王昌齡最為人熟悉的詩句。最耳熟能詳的恐怕是這兩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芙蓉樓送辛漸》)。對於日本人來說,中國文化影響至深。他們引用這句唐詩是想表達什麼情意呢?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 王昌齡的這首贈別詩,比「青山一道同雲雨」更別致
    邊塞詩人王昌齡一生落拓不羈、不拘小節。他的好友遍天下,與李白、孟浩然交往甚密,互為知己。王昌齡第一次被貶嶺南,孟浩然寫詩相送,其中有「意氣今何在,相思望鬥牛」的深情厚誼;王昌齡二貶龍標,李白寫詩相送,其中有「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的惆悵不舍。
  • 王昌齡很著名的一首詩,開篇20字寫盡邊塞風光,背後卻「唱反調」
    【臨其詩境】今天來欣賞一首不是專門寫馬的詩,但是詩中所描寫到的人物,他們的日常生活與馬也脫不開關係。作者是唐代的王昌齡,是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之一。王昌齡一直到不惑之年才中了進士,開始自己的仕途,他的官運也不順,正在上升期被貶到了嶺南,直到開元末年,才回來做了個江寧丞,因此後世又稱他為「王江寧」,有「詩家夫子王江寧」的美譽,又號「七絕聖手」,都是詩壇上響噹噹的名號。他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的交情都很好,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後來被貶到龍標,還惹得李白寫了首《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流傳後世。
  • 杜牧為贈別歌妓,寫下一首詩,短短4句,千年來廣為傳誦!
    離別的內容則多種多樣,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是友人之別,盧照鄰的「此中一分手,相顧憐無聲」是親人之別,王昌齡的「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是同僚之別。除此之外,還有夫妻之別、過客之別等等。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贈別二首·其二》,便是杜牧為贈別歌妓所寫的一首詩。公元835年,也就是大和九年,杜牧由淮南節度使掌書記升任監察御史,即將離揚州奔赴長安。
  • 杜牧的這首詩,短短4句,堪稱誇人典範!
    譬如,漢代音樂家李延年創作的樂府詩《李延年歌》中就有「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之句。再如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為了誇楊貴妃好看,寫下了著名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當然,諸如此類詩歌作品,不勝枚舉。本文就讓我們通過晚唐詩人杜牧的一首《贈別·其一》,來具體看看文人怎樣浪漫的誇女生好看?
  • 王勃的一首送別詩,僅有40字,卻有兩句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送別時,除了送一些紀念品和生活日用品外,就是飲酒賦詩,舉杯痛飲,慷慨高歌。然後互相贈詩寄語,互道珍重,依依惜別。與送別相關的詩歌,從《詩經》就開始出現了,到南北朝有了較大的發展,專門寫送別的詩歌,漸漸多了起來。到了隋朝,有一位無名氏寫的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未歸。」楊柳青青,柳條垂地。楊花隨風飄舞,不論東西。
  • 杜甫很著名的一首詩,被評為「七律鼻祖」,短短4句恢宏而悲壯
    文/顧無【引觴漫談】最近特別喜歡杜甫的詩,買回來中華書局的《李太白全集》幾乎沒怎麼看,全在鑽研唐詩三百首中的杜詩,還有他特別著名的幾首七律組詩,秋興八首,詠懷古蹟五首,這些詩篇後續都會出賞析與大家一起分享
  • 王勃的一首經典離別詩,別具一格,傷感離愁之間卻滿含溫情!
    王昌齡的一首送別詩,意境優美,最後7字為千古名句,人人皆知!因此才有了: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這樣令人痛斷肝腸的詩句。在送別詩中,名篇頻出,王勃可謂是送別詩的奠基之人、扛旗之人。比如之前我們介紹過的一首王勃享譽世界的送別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除了這首詩以外王勃還有很多著名的送別詩,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首詩,這首詩在名氣上雖然不能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提並論,但讀來同樣能夠感受到傷感的離別之情。這首詩就是《別薛華》: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 悲涼千裡道,悽斷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 王昌齡很罕見的一首七律,語言淺顯,卻寓意深遠
    王昌齡是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聞名,人稱其為七絕聖手。王昌齡28歲進士及第,雖然才華超凡,但一生仕途坎坷。他曾經被流放到嶺南,後來又擔任江寧丞,這期間他與李白、孟浩然、岑參等著名詩人都有詩歌唱和。
  • 杜牧的這首詩無一悲字,卻處處有悲意,短短4句令人叫絕
    杜牧的詩以七言絕句見長,一向享有盛譽。管世銘在《讀雪山房唐詩序例》中說:杜紫微天才橫逸,有太白之風,而時出入於夢得。七言絕句一體,殆尤專長。沈德潛也認為杜牧的七言絕句託興幽微,可稱盛唐絕之嗣響。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過勤政樓》,便是杜牧水平很高的一首七言絕句。它是杜牧通過勤政樓見到其荒涼的景象後,所創作的一首詠史抒懷詩。其特色是議論警拔、韻味雋永。
  • 王維很經典的一首送別詩,感情真摯,後兩句10個字讓人回味無窮!
    王維是我國唐朝時期非常著名的一位詩人,也是山水田園詩派的一位代表人物,他主要以山水詩為主,並且還自創了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獨特意境,可以說是對後世詩壇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而今天為大家分享的就是王維很經典的一首詩,這首詩是一首送別詩,是一個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作品,在後世也有很深的影響力。詩文很短,只有短短4句20個字,然而與友人分別時那種萬分悲傷的感覺,卻讓人回味無窮。
  • 王昌齡送辛漸,寫了兩首詩,只有一首成為佳作流傳千古
    《芙蓉樓送辛漸》是唐朝詩人王昌齡所做的送別詩,由兩首詩歌組成的組詩,作者採用倒敘的寫作手法,送別的時刻寫的一首收錄在部編教材中,其實,在頭天晚上他就寫了一首,但沒有出名,主要寫了頭天晚上在芙蓉樓為友人辛漸餞行時的情景。
  • 唐伯虎很經典的一首詩,短短4局豪邁驚人,最後4字成郭德綱口頭禪
    熟悉郭德綱的人,對於他常念的這首詩應該都有印象。我現在打字打出來這首詩,都能腦補出郭德綱在臺上念這首詩的腔調和語氣。這句詩往往用來謝場,念完就該鞠躬下臺了,既是總結人生經驗,表達一種人生的態度,也是對觀眾,對「衣食父母」的感謝。這句詩最後一句的出處是唐伯虎的名篇《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