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的這首詩,短短4句,氣吞山河,令人熱血沸騰

2020-12-16 騰訊網

縱觀我國古典詩詞史,我們不僅能欣賞江南煙雨的迷濛,大漠孤煙的壯闊;還能感受巴山夜雨的纏綿悱惻,長風破浪的豪情萬丈。品讀古典詩詞,我們可以擁抱歷史長河裡的萬千氣象。「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浩如煙海的古典詩詞,總有一首是你喜歡的。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古從軍行七首·其四》,便是古典詩詞中比較經典的一首邊塞詩。它出自於唐代邊塞詩人王昌齡之手,是王昌齡的名作《古從軍行七首》中的第四首。我們都知道盛唐詩人,尤其是盛唐邊塞詩人,他們視野開闊,胸懷激蕩,作品中多充滿了氣吞山河的氣勢和一往無前的英雄主義精神。王昌齡的這首《古從軍行七首·其四》便是代表之一。

《古從軍行七首·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首先,我們來看詩的前兩句「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即青海湖上烏雲密布,連綿的雪山一片黯淡,一座邊塞古城,遙遙望著玉門關。從字面意思來看,王昌齡先是對邊塞的環境進行了刻畫。「雪山」,指的是河西走廊南面橫亙廷伸的祁連山脈。「孤城」,則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邊城。這座邊城再往西,就是大唐的軍事要塞玉門關。

所以別看這兩句詩只有寥寥十字,它展現出來的畫面卻極其寬廣遼遠,可以說是對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做到了「縮萬裡於咫尺,使咫尺有萬裡之勢」。那麼王昌齡為何要描繪如此廣闊地域的長卷呢?主要是因為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而當時河西節度使的任務就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防禦西方、北方兩個強敵。

因此這兩句詩,其實還為我們展現了當時整個西北邊陲的地理形勢,尤其是「孤城」的重要性,它既要北拒吐蕃,也要西防突厥。另外,玉門關還是中原和西域分界的關隘。也就是說,出了玉門關,就遠離了家鄉。正如王維所說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所以這裡孤城中的將士們遙望玉門關,實際上就是寄託鄉愁情思,表現出他們的思鄉之切。

然後,我們再來看詩的後兩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即守邊將士們身經百戰,身上的鎧甲早已磨穿,但他們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回家鄉。這裡王昌齡借用了漢代傅介子斬樓蘭王的典故,表明了徵戰將士們誓平邊患的決心和輕身許國的英雄氣概。至於戰爭的殘酷和艱難,從百餘場戰爭和磨穿金甲就可以得知。

縱觀王昌齡的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的4句,但是它內涵極其豐富。既表現了將士們的思鄉之切,也抒發了將士們誓死衛國的豪情壯志。儘管我們知道他們最後的結果是「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是「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氣吞山河的氣勢,讀後還是令人熱血沸騰的。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杜牧的這首詩無一悲字,卻處處有悲意,短短4句令人叫絕
    杜牧的詩以七言絕句見長,一向享有盛譽。管世銘在《讀雪山房唐詩序例》中說:杜紫微天才橫逸,有太白之風,而時出入於夢得。七言絕句一體,殆尤專長。沈德潛也認為杜牧的七言絕句託興幽微,可稱盛唐絕之嗣響。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過勤政樓》,便是杜牧水平很高的一首七言絕句。它是杜牧通過勤政樓見到其荒涼的景象後,所創作的一首詠史抒懷詩。其特色是議論警拔、韻味雋永。
  • 王昌齡很著名的一首詩,短短4句送別知己,最後14字已家喻戶曉
    這與詩人們四處漫遊,意圖建功邊塞的進取精神是分不開的。細數盛唐時期的幾位大詩人,幾乎都與邊塞有過交集,或者親身去過邊塞,或者寫邊塞的詩歌,嚮往著邊塞的風光,嚮往著沙場立功,揚名萬裡。這些詩人中間的送別詩,也是最令人慷慨激昂的一派。或者送朋友去邊塞幕府,或者朋友送自己去邊塞從軍,總之是為了搏一個功成名就的機會,彼此之間是說不盡的豪情壯志與相互祝福。
  • 杜牧的這首詩,短短4句,堪稱誇人典範!
    譬如,漢代音樂家李延年創作的樂府詩《李延年歌》中就有「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之句。再如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為了誇楊貴妃好看,寫下了著名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當然,諸如此類詩歌作品,不勝枚舉。本文就讓我們通過晚唐詩人杜牧的一首《贈別·其一》,來具體看看文人怎樣浪漫的誇女生好看?
  • 王維的這首詩,寧靜自然,短短4句就寫出「靜」的最高境界!
    唐詩中,說到令人讀後即能安靜下來的詩,毫無疑問要屬詩佛王維的詩。王維崇尚佛法,其詩作大多充滿了禪意,不僅意境優美且其中還含有豐富的哲理。例如他的《鹿柴》、《竹裡館》、《畫》、《過香積寺》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 杜牧為贈別歌妓,寫下一首詩,短短4句,千年來廣為傳誦!
    離別的內容則多種多樣,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是友人之別,盧照鄰的「此中一分手,相顧憐無聲」是親人之別,王昌齡的「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是同僚之別。除此之外,還有夫妻之別、過客之別等等。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贈別二首·其二》,便是杜牧為贈別歌妓所寫的一首詩。公元835年,也就是大和九年,杜牧由淮南節度使掌書記升任監察御史,即將離揚州奔赴長安。
  • 李商隱很著名的一首詩,不是無題勝過無題,短短4句令人神清氣爽
    「晚晴」這兩個字,在劇中好像是主角的名字來著,當時就覺得這兩個字很有韻味。晴天在大眾心目中的印象,應該是晴空萬裡,盛夏裡太陽正好的模樣。而晚間的晴天,則別有一番韻味。或許是下了一天的雨,颳了一天的風,到了傍晚才漸漸地天氣轉好,晴天姍姍來遲,但終歸是值得珍惜的晴天美好。
  • 王昌齡的這首贈別詩,比「青山一道同雲雨」更別致
    王昌齡愛朋友重感情,一生寫過很多贈別詩。他的贈別詩情文並茂、各具特色,不但有「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的高潔開闊,更有「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照兩鄉」的瀟灑曠達。筆者今天介紹的這首詩,是王昌齡贈別詩中比較別致的一首,構思巧妙,情義深遠。我們先來看看原文:《送魏二》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
  • 王昌齡很清新的一首詩,開篇7個字美妙絕倫,令人沉醉了一千餘年
    本來人生就這樣下去,當一個汜水蔚其實很好的,但是由於一些原因而遭到貶謫,而後又改遷龍標尉,最終死於刺史閭丘之手,他的死甚至連一個理由都沒有,死的不明不白,令人嘆息。王昌齡以七言邊塞詩見長,而他的邊塞詩多是在中進士之前,為了抒發自己的激情豪邁而寫的,後世稱其為「詩家夫子王江寧」。
  • 王昌齡這首閨怨詩,一句一轉折,波瀾橫生
    王昌齡這首《閨怨》詩中的女主人的丈夫就是走向了這條建功封侯的道路。閨怨唐代: 王昌齡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詩題是閨怨,首句卻寫閨中少婦「不知愁」,緊接著又寫她在春光明媚的日子裡盛裝打扮後登上翠樓賞春的情形,活畫出青春女子天真爛漫的憨態。然而,她是真的不知道憂愁嗎?縱觀全詩,顯然並非如此。接下來「忽見」一詞,輕輕一轉,於不經意處翻出「陌頭楊柳色」。
  • ...裡最霸氣的一首詩,雖然只有短短的28個字,但讀來令人熱血沸騰
    ,整首詩意境高遠;並且是氣勢磅礴,讀來更是讓人熱血沸騰。,因此只要提起這首詩,相信對於絕大部分的人來說,那都是不會陌生。我們從這首詩中,也最是能夠感受到詩人獨特的氣質,還有骨子裡的家國情懷。
  • 高適意境深遠的一首詩,短短二十八字,讀後令人咀嚼不盡!
    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又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為「邊塞四詩人」。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塞上聽吹笛》便是高適創作的一首邊塞詩,但是它與那些金戈鐵馬、宏大氣魄的邊塞詩又有著不同之處。即在這首詩中,高適表現出了邊塞生活中難得一見的恬靜祥和的一面。
  • 劉禹錫這首詩,短短4句,笑中帶淚,道盡一生委屈,令人唏噓!
    這哪裡是浪跡偏遠異鄉的謫客,分明是激情滿懷鬥志不減的勇士。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瀟灑一世,樂觀向前,這就是劉禹錫。然而在青年時代劉禹錫就捲入到政治鬥爭的漩渦之中,最終成為了一個犧牲品,不僅被貶至偏遠地區,還一直倍受打壓,這一切也都使得他的內心充滿苦楚。
  • 李賀:只活了27歲,寫下一首詩,短短4句卻火了千年
    《南園十三首其五》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人們常說浮生如夢,一生的長短如白駒過隙,太匆匆。生命的長度不能決定生命的厚度,常常聽人說二十小半生,對於詩人李賀而言,二十已經幾乎是他全部的人生。雖如蜉蝣之短暫,卻可擬青天白鶴之孤勇。李賀的一生雖短,卻有太多的標籤和符號。
  • 王昌齡在嶽陽送別李白,這首詩意味深長,但很多人讀不懂
    但您可能還不知道,王昌齡也給李白寫過一首詩,更加意味深長。這首詩非常含蓄,很難讀懂。不過您別怕,我耐心講給您聽,您肯定能明白王昌齡的良苦用心。(1)王昌齡公元727年進士及第,公元738年被貶嶺南。公元739年遇赦北歸,這一年秋天路過嶽陽,遇到李白,寫下了這首詩。
  • 王昌齡和他的詩
    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置於玉壺的比象之間又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使精巧的構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渾成,不著痕跡,含蓄蘊藉,餘韻無窮。  《新唐書》王昌齡本傳稱」其詩緒密而思清」。他的絕句大都有這一特點,此首也不例外,特別是」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二句,細緻精密,給人以冰清玉潔之感。
  • 此人從未上陣殺敵,卻寫出一首邊塞詩,短短28個字令人熱血沸騰
    因此,很多詩人也都寫過這一類型的題材。例如,著名詩人王昌齡就曾描述過這樣的詩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而如此詩句,也被後人稱之為邊塞詩。當然,除了王昌齡以外,還有很多詩人都寫過邊塞詩。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岑參、高適、王之渙等人。
  • 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這首《出塞》是七絕還是樂府詩?
    一、王昌齡的《出塞》是七絕王昌齡的《出塞》兩首,都是七言的絕句,不過這兩首有區別,第一首是近體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是一首平起平收,首句押韻的七言近體絕句,平仄、黏連、押韻都符合格律要求。第二首是古體 :白花垣上望京師,黃河水流無盡時。窮秋曠野行人絕,馬首東來知是誰。
  • 詩家夫子王昌齡最美的三首詩,都是經典
    說到盛唐傑出的詩人,不得不說的一個就是王昌齡。王昌齡,字少伯,今陝西西安人,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王昌齡是一個慕俠尚氣、縱酒長歌的性情中人,所以他在文人圈裡的人緣很好,和李白、王維、高適、王之渙等一流詩人都是好朋友。王昌齡是專攻七絕的高手,無論些什麼題材,表達什麼感情,格調都是高昂開朗,雄渾跌宕。他的七絕留存下來的只有七十餘首,但是每首都是精品。
  • 詩家夫子——王昌齡
    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有文集六卷,今編詩四卷。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王昌齡存詩181首,體裁以五古、七絕為主,題材則主要為離別、邊塞、宮怨。就數量之多,體制之備,題材之廣說,王昌齡的詩實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適、岑參,但他的詩質量很高。
  • 王昌齡最有名的8首詩,讀後才知七絕聖手是這樣煉成的!
    為了更好的認識王昌齡,通過詩歌了解他那個時代的人、事、情,哲學詩畫特意精選了他最有名氣的幾首詩,一起來誦讀經典,品味詩歌人生。1,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這點可能是唯一令我們感到遺憾的,即生的灑脫,死的不明不白。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又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有文集六卷,今編詩四卷。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