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尋求宰相,識人用人的五個標準,學會就能輕鬆辨別人才

2020-12-26 小魏說

春秋戰國時期的魏文侯是一位非常傑出的君王,曾經魏文侯問過自己的大臣李克,他問李克說,正所謂是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將。現在選擇宰相的人選,不是魏成的話就是翟璜,那麼先生您怎麼認為呢?李克這時候便回答道,臣只不過是一個在野之人,根本就不敢去妄圖議論那些朝中大臣。而魏文侯則是說這是國家大事,先生還是不要推辭。李克就說大王只需要用心留意觀察一個人就可以了,看一個人的時候不要去看他的個人能力,而是要去看這五點。第一要去看他平時親近的人,第二要看他富貴時資助了哪些人;第三看他在發達時保舉過哪些人,第四看他遇到困境的時候不會做什麼事;最後則是貧窮的時候不要什麼利。

這時候魏文侯也就明白了李克的用意所在,於是就告訴李克說可以去休息了,他心裡已經早就有了答案。那麼李克說的這五點是不是很精闢獨到呢?看人確實可以按照這五個方向去考察。李克出門之後就遇到了兩個人選中的翟璜,翟璜就趕緊詢問李克,今天在討論宰相的時候人選會是誰呢?而這時李克則是說選擇了魏成。翟璜聽了就有些不高興了,居然不是自己。

李克說鎮守在西河的吳起是我舉薦給大王的,國君在擔心沒有人可以管理鄴城的時候,是我推薦了為西門豹。國君在想要討伐中山的時候,又是我舉薦了樂羊。中山在打下來了以後,沒人可以管理,我又推薦了李克先生你。國君的兒子沒有老師的時候,我有推薦了侯鮒。從這些角度來看,我是什麼不如魏成了?為什麼要推薦魏成而不是推薦我呢?看來翟璜非常不滿,甚至感到不服氣。

這時候李克則是緩緩回答,翟璜推薦了自己作為中山的官員,難道是為了結黨營私嗎?國君再問我誰可以成為在想的時候,我不過是如實回答罷了。其實國君還沒有做出最後的決定,但是卻可以猜到會是魏成。因為魏成雖然有著千鍾俸祿,但是卻只用了十分之一作為養家餬口的費用,而剩下的九成全部都用來結交賢士。所以魏成推薦的人才有卜子夏、田子方等人,而國君都把這些人封為老師,至於翟璜推薦的,都只是臣子而已,這兩者之間怎麼去比較呢?翟璜聽到了這裡之後,終於是羞愧萬分,表示願意一輩子師從李克。

李克所說的識人用人的辦法一共有著五條,而這五條基本上就可以辨別出誰是有能力的人,誰又會是一個不堪大任的人。我們不妨用這個標準來看看歷史當中的人物就能明白了,秦漢時期劉邦在進入關中之後,所有人都在盯著金銀財寶,就連劉邦自己也是亂花漸欲迷人眼,差點就迷失在這裡了。這時候的蕭何在做什麼呢?蕭何不但是沒有任何的貪慾,反而是一個勁搶救秦王宮中的古籍寶典,還有山川地圖。也正是因為蕭何的這一個舉動,才讓之後的劉邦得以了解天下兵馬分布和人口分布,哪裡有糧食,哪裡有艱險,都明白的一清二楚。

同樣在眾人都沒有看出韓信的時候,是蕭何選擇了月下追韓信。夏侯嬰雖然也發現了韓信的才能,但舉薦他只能做到管理糧草。但蕭何的推薦,直接就締造了將才,並且成為了三傑之一。可想而知這是蕭何識人用人方面的才華,在蕭何落魄的時候又做了什麼呢?他明白了自保需要自汙,所以成功躲避了災難,得以保全自身最後安然老去。所以蕭何才能成為一代名相,這就在於蕭何的為人處世。

當然我們去學習這五條標準的時候,更為關鍵的不是去看待別人,說誰的不好。而是要學會對照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會犯錯誤。先看看自己身邊的朋友都是什麼人,正所謂人以群分,雖然不絕對但是卻有依據。同樣想想自己富貴的時候會想到誰,發達的時候又會去幫助誰。最後再想想自己面對困境的時候,什麼事情不會去做;在自己非常窮困潦倒的時候,什麼樣的禮儀自己不會去要。只有當你把這五條都自己做好的時候,你才是真正明白了這裡的道理。學習歷史的意義一直都是自我鑑別,而不是去鑑別他人。沒有誰會願意讓你評頭論足,那麼就從自己開始做起吧。

相關焦點

  • 人才興則事業興:企業識人用人之道
    如今的商業競爭時代,如何識人用人,如何構建企業核心人才隊伍,關乎著企業的發展命脈。誰擁有人才,誰重視人才的培養,誰就能佔有更大的優勢,立於不敗之地。今天,我們就從兩個階段五個維度來具體談一談企業應當如何識人、用人。曾國藩說「用人必先知人」,其所著《冰鑑》至今被很多企業家奉為識人相人的寶典;嚴介和也是「察人於微」,其「嚴氏」理論聞名商界。莊子談到遴選人才也曾說要「遠使之而觀其忠,近使之而觀其敬」等。
  • 識人術:認清一個人,看這4點就夠了,一看一個準!
    俗話說得好:「知人知面不知心」,從古至今,要真正看清一個人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想認清一個人要注意觀察一個人的「4點」,只要掌握「4點」基本上就能看到他的真面目!《史記》中記載了一個故事,魏文侯想找一個聰明人做宰相,當時有兩個候選人,一個是魏成子,另一個是翟璜,他們倆都很有才華,魏文侯不知道如何選擇,所以他去請教一位將軍李克,李克列出了評判一個宰相的4個標準供魏文侯參考。後來魏文侯按照李克的用人標準,聘請了魏成子為宰相。認清一個人,4點就夠了!千古識人術,一看一個準。
  • 求賢若渴的魏文侯致命失誤:忽略了人才高層次需求,無法人盡其才
    在歷史上,魏文侯是以尊賢好士、任人唯賢聞名於世。賢人段幹木聲名遠揚,魏文侯為此親自上門拜訪。可段幹木卻無心仕途,聽說魏文侯來了,竟然從家中後牆爬了出去,來個避而不見。見此情形,萬般無奈的魏文侯只能悶悶不樂地回去了。不過,此後每當魏文侯駕車經過段幹木家門口時,都會忽然站起來,向他致敬。
  • 鬼谷子智慧:百智之首,識人為上,記住這句話讓你輕鬆看透人心
    從古至今,我們都把識人看得非常的重要,關於識人這一點有人總結說:「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謂之知人」,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知人不深、識人不準就會出現任人不當,用人失誤的情況。大多數人的人生只是用來經營事,只有那些具有遠大理想的人才能夠經營好人才。在我們這個社會上,從古到今用人識人的道理也是隨處可見的,比如杭州小區保姆縱火案,可以說是震驚全國,一位母親和三個未成年的孩子不幸遇難了,造成悲劇的原因就是因為不識人,沒有看出保姆心懷鬼胎,而引狼入室了,最終埋下了禍根。
  • 不可思議的魏國流失了多少人才?商鞅範雎送秦國,魏文侯死後氣哭
    自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冊封為侯,魏國於公元前344年稱王。魏文侯可謂魏國170餘年歷史中最優秀的君主了。魏文侯作為魏的開國君主,三家分晉以來,賢明而善治。尤其非常善於用人,對於優秀的人才他禮賢下士,求賢若渴。魏文侯任用李悝為相,重法制,教法理,使百姓和官員遵紀守法。
  • 領導識人術:一個人是不是人才,掌握這兩個識人技巧,就能看出來
    作為領導,懂得識人是最重要的一種能力,領導應該如何識人?比較是最常用的手段,沒有比較的話,就沒有鑑別,對人才也是如此,通過對比考慮,可以知人之長、識人之短,從而更好地識別和選拔人才。從比較識人的角度講,一個人是不是人才,掌握以下這兩個識人技巧,就能看出來;如果你不懂識別人才,牢記這兩個技巧,一看一個準。
  • 讀資治通鑑——魏文侯
    這件事講的是求才和如何對待人才,司馬光在這裡告訴君王,人才難得,如果遇到人才並想要他為自己服務,一定要禮賢下士,給予人才足夠的尊重。第二件事是「與虞人期獵」。魏文侯在某個下雨的天氣中同群臣飲酒十分歡樂,突然他命令身邊的隨從把車架趕到園囿。
  • 看看李克給魏文侯的建議你就知道了
    交個好朋友,能幫助自己提高,朋友發達了還能拉自己一把。怎麼樣選人才?魏文侯的大臣李克告訴你!魏文侯想選個宰相,有兩個候選人魏成和翟璜,魏文侯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於是找來李克,對李克說:「先生您曾經說過『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我現在想選個良相,有兩個候選人魏成和翟璜,不知道選哪個好,您給出個注意。」
  • 遇人不淑易吃虧,若能掌握《史記》識人五法,凡事多長個心眼
    那聖人孔子在識人上都會失手,我們更要學一學了,《史記》中就有另外一個故事,清晰地講述了獨門秘方的識人五法,不聽一聽嗎?這個故事記載在《魏世家》中,魏文侯詢問謀臣李克,「說先生曾經說過:「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現在我正想要一個丞相,翟黃和我弟弟魏成,哪個更好呢?」
  • 【名人歷史百科】戰國初期的一條大鱷——魏文侯魏斯
    這裡同樣也能說明人才的重要性,不過更側重於說明的在於,不識不用人才的悔恨場景,也就是引申說明會使用人才的重要性。【成語典故】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反裘負薪)出處:漢·桓寬《鹽鐵論·非鞅》:「無異於愚人,反裘而負薪,愛其毛,不知其皮盡也。
  • 魏文侯是個「禮賢下士」的好演員
    魏文侯是個「禮賢下士」的好演員喬志峰一直以來,「禮賢下士」都被當成是統治者的美德之一來大肆宣揚,甚至時至今日,依然很有市場。其實,「禮賢下士」本身,就是不符合現代社會文明的,其至少暴露出兩方面的問題:1,人和人之間不平等。一個「下」字就清晰地表明,統治者對人才假以辭色,並非出於對人才的真正尊重和重視,而是一種恩賜與施捨;2,人治。
  • 任人唯賢、選賢與能的用人標準
    不過,用人之效又遠優於用兵,用人得當給國家人民帶來的好處,無異於點鐵成金、妙手回春。 總結古人用人的經驗和教訓,「識人」「任人」「御人」環環相扣。分而言之,用人之難,莫過於無人可用,所以要「識人」並「任人」,這是利用現有的人才資源;用人之弊,莫過於各失其宜,所以要「任人」並「御人」,這是為未來準備。
  • 學會識人術,看人不走眼
    學會識人術,看人不走眼古人云:事之至難,莫如知人,意思非常明了,就是說識人就是天下最難的事情。在當今社會也是如此,我們身邊有形形色色的人,怎麼看出身邊朋友的性格,怎麼看出一個男人有沒有前途,都是需要學習的東西,而這個方法,就被大家稱作「識人術」。在這方面,有一句話道出了識人術的精髓,那就是——「脫谷為糠,其髓斯存」,神之謂也。
  • 每個成功的企業都求才若渴,王健林的人才標準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只要你工作幹得好,你真有本事,你就一定能講出來,愛用什麼方法用什麼方法,有本事的人都能講出來,而且學生愛聽,都能聽懂,學完了回去就能用上。這樣的培訓才有用。——王健林2011年11月11日,萬達在廊坊投資7億元建設的萬達學院一期宣布竣工。
  • 這五個標準,管理者應該熟讀
    我大概知道她的意思,老闆應該是怕公司內部拉幫結派、埋沒人才。我跟她說:我先跟你講一個故事吧。魏文侯要選擇一個人做相國,有兩個候選人:魏成和翟璜,他拿不定主意。於是,請教李克。李克不想摻和這種得罪人的事,於是推脫說:「下邊的人不應摻和上邊的事,外圍的人不應摻和圈子裡的事,您就別為難我了!」魏文侯說:「先生就不要推辭了!」
  • 識人用人,就看三點
    看資料不夠過癮,我們採訪了PDP專業導師羅永新,深度解讀PDP背後的識人用人邏輯,從中受益許多。希望本文對你有所啟發。角色的我我們每個人都要適應環境,看「角色的我」是否合理,需不需要調整。舉個例子:如果你的自然本我是「老虎」,目標是做老師,那你的「考拉」(最有耐心的行為風格)就要往上提。因為別人能力沒你強,你輔導的過程中,要諄諄教誨,不能強迫人家。
  • 中國傳統之治⑥|任人唯賢、選賢與能的用人標準
    不過,用人之效又遠優於用兵,用人得當給國家人民帶來的好處,無異於點鐵成金、妙手回春。總結古人用人的經驗和教訓,「識人」「任人」「御人」環環相扣。分而言之,用人之難,莫過於無人可用,所以要「識人」並「任人」,這是利用現有的人才資源;用人之弊,莫過於各失其宜,所以要「任人」並「御人」,這是為未來準備。三者之中的「任人」,又是用人者最常面對且難以把握的環節,可以說是選賢之關鍵、任能之璇㺲。
  • 曾國藩識人口訣:簡單4句話,教你認清君子和小人
    都說真正的識人高人,只看人面相,便能對一個人有所了解。曾國藩正是這樣的高人。眾所周知,曾國藩作為清代中興的名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人們說他的成功,跟他的知人善用、不拘一格的選才智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好施「仁義」的戰國首霸——魏文侯
    在戰國變法之前,中原諸侯皆以血緣關係遠近用人,且一旦進入大貴族行列,幾乎就可以確保世代為卿而不必擔心失業問題,這固然保證了上層統治集團的政治穩定,卻也使整個社會的人才幾乎沒有出路,更不利於社會向前發展。魏斯執掌魏氏大權後,曾與李悝有過一段經典對話,經過一番討論,雙方達成共識,要想治理好國家,一定要做到「使有能」,「來四方之士」,「因能而授官」,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講的「不拘一格降人才」。
  • 聽他兩句話,足以學會做人做事
    關於曾國藩慧眼識人,有這樣一個故事:一次曾國藩招了三個人,約定在一處相見。可是曾就是不見他們,讓他們在屋子裡等。幾個小時過後,其中一人坐在屋子裡,默不做聲;另外一人在屋子裡一邊走動,一邊沉思,好像胸有成竹;還有一人等了一會兒,就已經顯得不耐煩了。什麼都還沒談,曾國藩就確定這三人就是他要用之人,告知他們過時間來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