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是個「禮賢下士」的好演員

2021-01-11 喬志峰

魏文侯是個「禮賢下士」的好演員

喬志峰

一直以來,「禮賢下士」都被當成是統治者的美德之一來大肆宣揚,甚至時至今日,依然很有市場。

其實,「禮賢下士」本身,就是不符合現代社會文明的,其至少暴露出兩方面的問題:1,人和人之間不平等。一個「下」字就清晰地表明,統治者對人才假以辭色,並非出於對人才的真正尊重和重視,而是一種恩賜與施捨;2,人治。人才的標準是什麼、誰才配稱為人才、對人才該如何任用,都是統治者說了算,全憑個人好惡,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當然更沒有科學合理的「人才評價機制」和「選拔任用」體系。

也正因此,所謂的「禮賢下士」,往往淪為「明君聖主」自我標榜賢明的形象工程,以及粉飾太平的那一抹廉價的口紅。「禮賢下士」的主要作用,一是收買人心,二是維護社會穩定——讓那些有才能或自以為有才能的人,認為自己是有希望的,只要自己足夠努力、足夠出名,上位者一定會賞識、提拔自己,躋身上流社會、封妻蔭子指日可待。人人汲汲於功名富貴,狗苟蠅營,幻想著有朝一日能得到統治者的賞識和重用,還哪有精力和心思去鬧事?更遑論思考什麼社會變革和社會進步了。

隨便翻幾頁歷史書,都可以看到不少對大人物「禮賢下士」的描寫和歌頌。而魏文侯,是《資治通鑑》隆重推出的第一個「禮賢下士」的先進典型。

魏文侯是魏國百年霸業的開創者,戰國時期魏國的開國君主。與他有關的最有名的故事,就是「皮之不存,毛之焉附」——魏文侯一次外出,看見一個路人將裘皮衣服翻過來穿。魏文侯問:「你為什麼將裘皮衣服翻過來穿呢?」那人回答說:「我愛惜它的毛。」魏文侯說:「你不知道它的裡子沒了,毛就沒地方附著了嗎?」故事真假很難考證,但「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卻作為成語盡人皆知,成為魏文侯「英明神武」的一個註腳為後人津津樂道。

《資治通鑑》裡,講述了魏文侯「禮賢下士」的幾個具體事例。

1,魏文侯拜儒門弟子卜子夏、田子方為國師,他每次經過名士段幹木的住宅,都要在車上俯首行禮。四方賢能之士聽說了很感動,爭先恐後前來歸附他。

2,一天,魏文侯與群臣一起飲酒作樂,正在管弦齊鳴、歌舞昇平之時,突然下起了大雨。魏文侯卻下令準備車馬,前往郊區山野之中。左右侍臣不解,紛紛拜問:「今天飲酒正酣,快活得很,外面又下著大雨,國君您卻要出門,打算去哪裡呢?」魏文侯說:「我與山野村長約好了去打獵,雖然這裡很快活,也不能不遵守約定啊!」於是前去,親自告訴停獵。

3,一次,魏文侯問群臣:「我是什麼樣的君主?」群臣紛紛拍馬屁,爭先恐後頌揚:「您是仁德的君主!」只有一個叫任座的大臣說:「國君您得了中山國,不用來封您的弟弟,卻封給自己的兒子,這算什麼仁德君主!」原來,不久前魏文侯派樂羊攻打中山國,攻克之後,封給了自己的兒子魏擊。魏文侯勃然大怒,任座很害怕,就快步離開,跑到外邊去了。魏文侯又問大臣翟璜對自己怎麼看,翟璜回答說:「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反問:「你是怎麼知道的呢?」翟璜說:「臣下我聽說只有國君仁德,他的臣子才敢直言。剛才任座的話很耿直,於是我知道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聞言大喜,派翟璜去追任座回來,還親自下殿堂去迎接,從此奉為上客。

上述三件事,一直以來被傳為美談。我記得某大學副教授在《百家講壇》上,對此也讚譽有加。可是,如果我們對這三件事稍加推敲,便會發現並非那麼回事。

先說第一件事。魏文侯任用儒生,一點都不奇怪。那時候,狡猾的統治者已經發現,儒家理論略加改造,就非常適合拿來對百姓進行思想控制,進而成為維護統治、鞏固政權的最好工具。更何況,當時儒家學說是諸子百家中最有名的學說之一,在社會上有了較大的影響,任用儒生、宣揚儒家學說,既顯得君主有學問、有追求,同時更能籠絡人心,爭取到「儒粉」的認可和支持。至於「每次經過名士段幹木的住宅,都要在車上俯首行禮」,就顯然是扯淡了。尊重人才的最好方式,一是委以重任,二是身體力行其學說,何必要玩當眾行禮這套把戲呢。無非是為了表演給別人看,蹭段幹木的名氣和熱度罷了。

再說第二件事。這件事,嚴格來說不能算完全的「禮賢下士」,因為山野村長算不得什麼賢能之士。但魏文侯卻試圖通過冒雨親自傳話,來表明自己的誠信和對下屬的尊重,而這一點,對酸腐的「士」們來說是很重要的。也或者,魏文侯這一番做作演戲,就是演給「士」們看的——看看,我對山野村長尚且如此,何況你們這些人才呢。這其實跟「千金市骨」的表演如出一轍。可惜,演戲就是演戲,魏文侯又不是拿過小金人的影帝,表演的痕跡太過明顯。沒下雨的時候,喝著花酒不亦說乎,下雨了,卻急不可耐要出門去,表現得太明顯了。況且,傳一句話的事兒,至於要勞君主親自出馬嗎,隨便派個人不就行了嘛。除非,君主「日理萬機」的說法是騙人的,天天閒得蛋疼。這麼興師動眾、前呼後擁鬧騰一陣子,又浪費了多少人力物力?君主演戲,累的是手下幹活的,要賣力配合;糟蹋的是民脂民膏,這都是要成本的啊。

第三件事尤其有趣。公開問手下人「我是什麼樣的君主」,擺明是屁股癢了,想讓別人給拍拍撓撓,太自戀了,太無恥了。當然,也或者他有幾分「引蛇出洞」的意思,想試探試探手下人的忠心。大多數人都很聰明、很湊趣,當即阿諛奉承爭舔屁溝。只有一個任座有點傻不拉幾,拿起雞毛當令箭,真的提起意見來了。魏文侯聽了「大怒」,只此一怒,便顯出他並非真心聽取意見了。最厲害的是翟璜,一頓操作猛如虎,拐彎抹角、左右開弓,不僅狠狠拍了魏文侯一記超級無敵大馬屁,還救了任座。這種人,天生就是當官的特殊材料啊。

有人或許會說,這也沒什麼不好啊,畢竟最終魏文侯還是聽取了任座的意見,任座也因直言善諫得到了認可,君臣皆大歡喜,實現了其樂融融的安定團結局面。可是,我且問你:魏文侯將中山國從兒子手中要回來,重新封給自己的弟弟了嗎?並沒有。他只是表現出一副「禮賢下士」、虛心納諫的姿態,對別人提出的意見並沒有落實,錯誤也並未糾正。這恐怕才是問題的本質,所謂「聽取意見」,不過是忽悠;所謂「禮賢下士」,也不過是表演。

記述了魏文侯的「光輝事跡」後,司馬光沒有慷慨激昂地來一大篇「臣光曰」,對此大發議論。或許他認為,事實勝於雄辯,無須饒舌,只要將魏文侯的先進事跡一一列明,一位英明神武、「禮賢下士」的高大全君王形象便呼之欲出,矗立在人們面前了。可他想錯了,這幾個事例所呈現的,並非什麼高大全形象,只不過是典型的沽名釣譽、虛偽造作的偽君子和「表演藝術家」罷了。而這種影帝級的「表演藝術家」,充斥著整個歷史舞臺,構成一個虛偽虛假的醜陋群體形象。

相關焦點

  • 魏文侯的故事
    魏文侯在位時禮賢下士,師事儒門子弟子夏、田子方、段幹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為相,樂羊、吳起等為將。這些出身於小貴族或平民的士開始在政治、軍事方面發揮其作用,標誌著世族政治開始為官僚政治所代替。魏文侯是魏武侯的父親,魏國百年霸業的開創者。
  • 讀資治通鑑——魏文侯
    時間進入戰國時代,魏國在諸侯國中脫穎而出,是因為在三家分晉以後,魏國出了一位承上啟下的賢明君主——魏文侯。魏文侯是為君的典範,在《資治通鑑》中有句話叫做「四方賢士多歸之」。他的臣子當中,在現代被人們熟知的有吳起、李悝、子夏和西門豹,在當時被稱為賢士的有魏成子、田子方、段幹木、樂羊、屈侯鮒、翟璜。
  • 求賢若渴的魏文侯致命失誤:忽略了人才高層次需求,無法人盡其才
    在歷史上,魏文侯是以尊賢好士、任人唯賢聞名於世。賢人段幹木聲名遠揚,魏文侯為此親自上門拜訪。可段幹木卻無心仕途,聽說魏文侯來了,竟然從家中後牆爬了出去,來個避而不見。見此情形,萬般無奈的魏文侯只能悶悶不樂地回去了。不過,此後每當魏文侯駕車經過段幹木家門口時,都會忽然站起來,向他致敬。
  • 魏文侯麾下三大名將:一人破秦,一人敗齊,一人攻滅中山國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認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春秋時期的巨無霸晉國分為韓國、趙國和魏國三個諸侯國,韓虔、趙籍、魏斯分別成為韓趙魏三國的第一任國君,其中魏斯就是戰國初期稱霸列國的魏文侯。魏文侯之所以能在戰國初期稱霸一時,和他禮賢下士麾下人才濟濟有莫大關係,其中文有李悝、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武有吳起、樂羊、翟角,今天就來說一說魏文侯麾下三大名將:一人破秦,一人敗齊,一人攻滅中山國。
  • 商鞅範雎送秦國,魏文侯死後氣哭
    自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冊封為侯,魏國於公元前344年稱王。魏文侯可謂魏國170餘年歷史中最優秀的君主了。魏文侯作為魏的開國君主,三家分晉以來,賢明而善治。尤其非常善於用人,對於優秀的人才他禮賢下士,求賢若渴。魏文侯任用李悝為相,重法制,教法理,使百姓和官員遵紀守法。
  • 【名人歷史百科】戰國初期的一條大鱷——魏文侯魏斯
    在位時禮賢下士,師事儒門子弟子夏、田子方、段幹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為相,樂羊、吳起為將。這些出身於小貴族或平民的士開始在政治、軍事方面發揮其作用,標誌著世族政治開始為官僚政治所代替。賞析:魏文侯與管理森林的一個小官約好了去打獵。這天,魏文侯與文武百官開懷暢飲,天又下起雨來。魏文侯準備去赴約,周圍的官員們說:「今天您喝酒喝得高興,天又下雨,您將要到什麼地方去(玩呢)?」魏文侯說:「我與小官約好了去打獵啊,雖然這裡有樂趣,但是怎麼能不去赴約呢?」(魏文侯)便前往(約定的地方),親自趕去取消了約會。魏國從此開始變得強盛了。
  • 好施「仁義」的戰國首霸——魏文侯
    事實上,魏國能由一弱小國家迅速成長為一大強國,進而在中原稱霸,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當時的君主——魏文侯。魏文侯斯出生於公元前472年,在公元前446年魏桓子去世後接任魏氏宗主,他在其後長達五十年之久的執政生涯中,主要做了破除世卿世祿、發展農業生產、維護三晉聯盟這三件小事,遂成魏國霸業之基。先說破除世卿世祿。
  • 為打勝仗不惜食子,卻遭魏文侯猜忌
    魏國的強大離不開一代明主魏文侯,魏國正是在他的苦心經營下,具備了稱霸戰國初期百餘年的實力。那麼魏國的崛起靠的是什麼呢?毋容置疑,是魏文侯的知人善任聚集了一大批響噹噹的人物,為魏國不遺餘力的貢獻光和熱。說到魏國的稱霸之路,不得不說一場戰爭,魏滅中山之戰,正是這場戰爭打出了魏國的威名。
  • 戰國最划算買賣,魏文侯何以行個禮,就建了魏國霸業
    話說戰國初年,三家分晉之後,初生的魏國迎來了第一位名君,這人特有名呼為:魏文侯。一般而言,用文做點綴的君主帝王,都非常人可比,要麼文成武德,要麼強國謀局。(牛人魏文侯)這魏文侯就是如此,屬戰國時代,經營管理界的大才全才。最具代表意義的就是,他非常善於發掘人才,吸引人才,任用人才。
  • 魏文侯寶庫失火,大臣說:燒得好:讀懂這個故事,你也能做成大事
    戰國時,一天,魏文侯正在跟大臣們欣賞歌舞。這時,一個內侍匆匆忙忙跑進大殿,一不小心跌倒在地上,也顧不得爬起來,哭喪著說:「君上,出大事了!」魏文侯吃了一驚,心想:難道敵人進犯?不應該啊,魏國這麼強大,誰敢招惹?
  • 魏文侯一翻問話,引眾人尷尬,職場老油條一個馬屁何以解憂
    又通過魏文侯故事,還有前前一篇故事,訴說了魏文侯如何進行統一戰線和政治鬥爭。 在連續三輪廣告營銷,吸引人才,統一內外戰線之後,魏文侯終於將三大法寶中的兩個籌備完全,最後開啟了武裝鬥爭的序幕。 按經驗而論,三大法寶,兩個齊備,這第三個一般而言就無往而不利了。
  • 禮賢下士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新唐書 李勉傳》:「其在朝廷,鯁亮謙介,為宗臣表,禮賢下士有終始,嘗引李巡、張參在幕府。」近義詞有:彬彬有禮、以禮待人,反義詞有:居高臨下、盛氣凌人,禮賢下士是褒義成語,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 戰國時期改革的先行者李悝,魏武卒的奠基人,魏文侯手下得力幹將
    根據先生所教,我認為,看一個人的優劣高低,可從五個方面入手:看他平時親近什麼樣的人;富裕時,看他接濟什麼人;顯貴時,看他舉薦什麼人;困窘時,看他幹不幹非禮的事;貧賤時,看他拿不拿不義之財。」魏文侯聽了,讚賞地點了點頭,說道:「謝謝您的指教!我心中有數了。」
  • 看看李克給魏文侯的建議你就知道了
    交個好朋友,能幫助自己提高,朋友發達了還能拉自己一把。怎麼樣選人才?怎麼交到好的朋友?魏文侯的大臣李克告訴你!魏文侯想選個宰相,有兩個候選人魏成和翟璜,魏文侯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於是找來李克,對李克說:「先生您曾經說過『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
  • 一盆潑得讓魏文侯高興的冷水,謀士的辯證思維及欲揚先抑的溝通
    翟璜在歷史上是一個很有成就的謀士,他給魏文侯推薦了吳起、西門豹、樂羊等名將,幫助魏國成就了一番霸業。本文的主人公是魏文侯的謀士翟璜。《資治通鑑》裡,記錄翟璜的一個故事,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使樂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擊。文侯問於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
  • 禮賢下士才能得到人才
    足見其為實現稱雄諸侯的千秋偉業的氣魄,也有禮賢下士、謙恭待士的心胸氣度。即便你有雄才大略、足智多謀,但一個人的力量有時往往是單薄的。「眾人拾柴火焰高」「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身居高位的人要有禮賢下士的胸懷,謙恭地對待屬下,集眾人的力量為己所用,以實現自己的既定目標。在一個團隊中,領導者特別要注意運用這種智謀。
  • 魏文侯尋求宰相,識人用人的五個標準,學會就能輕鬆辨別人才
    春秋戰國時期的魏文侯是一位非常傑出的君王,曾經魏文侯問過自己的大臣李克,他問李克說,正所謂是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將。現在選擇宰相的人選,不是魏成的話就是翟璜,那麼先生您怎麼認為呢?李克這時候便回答道,臣只不過是一個在野之人,根本就不敢去妄圖議論那些朝中大臣。
  • 魏文侯為何要跨過趙國攻打中山國?《吳子》這本兵書裡給出了答案
    戰國戰爭場面春秋戰國時期,兼併戰爭打響之後,飛地的治理難度之大開始突顯,而當時飛地最多的,就是分晉而形成的韓趙魏三個諸侯國,它們三家聯合滅了智氏,瓜分土地的時候,也比較犯難。魏文侯執意要攻打中山國。中山國,又被一些人士稱為戰國第八雄,位於今天的河北省太行山東麓一帶,它是白狄人建立的政權,因城中有山,故名中山國,我們所熟知的東郭先生與狼故事中,這個狼就是中山狼,後來又被比喻忘恩負義的人,這裡暫不贅述。魏文侯經過李悝的變法,又加上一大批能臣的輔佐,國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國力強了就要對外擴張,但魏文侯環顧四周發現,並沒有合適的目標。
  • 大秦帝國(三)秦魏兩國重開戰,秦國險遭滅國,魏文侯卻放過秦國
    大秦帝國(三)秦魏兩國重開戰,秦國險遭滅國,魏文侯卻放過秦國 大秦帝國(三)秦魏兩國重開戰,秦國險遭滅國,魏文侯卻放過秦國 公元前446年,魏文侯嗣位。這位雄才大略的魏國君主在思考魏國的擴張方向時,陷入了該往何處去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