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是春秋初期齊國國君,軍事統帥。
姜姓,名小白。春秋時,齊國的國君有兩個兒子:一個叫糾,一個叫小白。
齊桓公就是公子小白。當時,管仲跟隨公子糾,而他的朋友鮑叔牙則跟隨公子小白。
當齊國發生內亂時,糾與小白分別逃到鄰國。
後來,齊國君齊襄公被殺,公子小白率鮑叔牙等人,公子糾率管仲等人,分別向齊國進發,爭奪王位。
兩股隊伍在山東路上相遇。管仲為把公子糾扶上王位,對準公子小白射了一箭,而且正好射中。
管仲等人都以為公子小白已死,便帶著公子糾慢悠悠地向齊國前進。
然而,公子小白並沒有死,那一箭只射在了衣鉤上。
他帶領人馬加緊前進步伐,搶先回到了齊國,於是登上了王位,當上了齊國的國君,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
齊桓公為了感謝鮑叔牙,決定任用鮑叔牙為相,並下令捉拿殺死管仲。
鮑叔牙卻推薦自己的好朋友管仲為相,自己情願當副手。
齊桓公很是想不通,但鮑叔牙卻說:
那時我與管仲都是各為其主,管仲在射您的時候,他心中只有公子糾。我們二人相比,管仲要強我千萬倍。
如果您想富國強兵,成就霸業,非得用管仲為相不可。
您要是重用他,他將為您射得天下,哪裡只射得衣帶鉤呢?
於是,齊桓公便不計前嫌謙恭地拜管仲為相。
齊國在今山東省的北部,是東方一個大國。
它地處海濱,擁有豐富的魚鹽和礦藏,從太公開始,就「通商工之業,便漁鹽之利」,到了春秋年間,農業、手工業,特別是冶鑄、紡織取得了迅速的發展。
當管仲被拜為相後,他心裡萬分感激,衷心效主。
為相後果真不同凡響,對內積極地推行一系列富國強兵之策,實行經濟、政治、軍事諸多方面的整頓改革,使齊國國力驟增;
對外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組織齊、魯等八國,討伐不向周王進貢的蔡、楚兩國,另一方面又幫助燕、衛等國反擊少數民族的進攻,終於使齊國成為眾諸侯國的領袖,齊國也由亂而治,稱雄於諸侯,並使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除了齊桓公謙恭得管仲,齊桓公還謙恭禮待下士深得人心,為他的霸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呂氏春秋·下賢》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為請教霸業之事,齊桓公去拜見小臣稷,他一日之內去拜訪了三次,都沒有能見到稷,跟隨齊桓公的侍從們都不耐煩了。
侍從們說道:「尊敬的萬乘之君,您去見這麼一個小小的官吏,一天之內來了三趟都還沒見到,就此作罷,別再去了吧。」
齊桓公回答道:「那怎麼能行?蔑視權貴的臣子,固然會輕視他的主人;而蔑視霸業的主人也會輕視他的臣子。縱然你蔑視權貴,我哪敢輕視霸業呢?」
侍從們聽後都暗自佩服齊桓公的寬闊胸襟和謙恭待士的高貴品格,都不再多說什麼了。
於是,齊桓公鍥而不捨連續五次拜訪後最終見到了稷,虛心向他請教霸業的事情。
稷得知齊桓公已五次來訪的事後很受感動,與齊桓公促膝長談。
齊桓公受益匪淺。
這件事很快就傳為了佳話。
大家都說:「桓公都能禮賢下士,何愁國家不興?」於是,眾士歸之。
桓公所以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者,遇士於是也。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齊桓公就是最好的例子。
躬身待人,是對人的尊重,而敬人者人恆敬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往往就是如此。
有大才之士不會屈膝求人,居高位的人要向他請教,就要恭身以待,他才會因為感激而盡力相助。
齊桓公身為一國之君主,為求教霸業之士,不計身份五次拜見布衣之士,不厭其煩,最終得見。
足見其為實現稱雄諸侯的千秋偉業的氣魄,也有禮賢下士、謙恭待士的心胸氣度。
即便你有雄才大略、足智多謀,但一個人的力量有時往往是單薄的。
「眾人拾柴火焰高」「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身居高位的人要有禮賢下士的胸懷,謙恭地對待屬下,集眾人的力量為己所用,以實現自己的既定目標。在一個團隊中,領導者特別要注意運用這種智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