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璨,又作僧粲,生卒年及事跡不詳,為中國佛教禪宗三祖,曾跟隨二祖慧可學佛數年,後得授與衣缽為禪宗三祖。三祖在入寂前,傳衣缽於弟子道信為禪宗四祖。據說他曾著有《信心銘》傳世,但經考證,《信心銘》的真實作者應是牛頭法融。
1982年在杭州出土一塊銘文磚,刻有下列文字:「大隋開皇十二年(592)七月僧璨大師隱化於舒之皖公山岫,結塔供養。道信為記。」這塊磚銘 所記,與現代佛教典籍相符,應當是可信的。 僧璨出家後,逢周武滅佛,他就隱居在舒州的皖公山(今安徽境內),「往來太湖縣司空山,居無常處,積十餘載,時人無能知者」。在隱居期問,他曾與道友 去廣東遊羅浮山。後又回到舒州。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圓寂。唐玄宗溢為鑑智禪師。
這一年的3月18日,僧璨受足具戒。後北周武帝宇文邕滅佛,僧璨隨二祖慧可南遁隱居,往來於司空山和天柱山之間長達15年之久,後接衣缽,是為禪宗三祖。隋開皇十年(590)僧璨正式駐錫山谷寺,公開弘揚禪法。
僧璨最初以居士身份謁二祖慧可(487-593),北齊天保三年(552),慧可授法弟子僧璨,當時僧璨已經40多歲了。以後,他就隱居於舒州 皖公山。北周武帝(560-578年在位)滅佛期間,僧璨隱居於嶽西縣司空山,居無常處,十多年來無人知曉。隋開皇十二年(592),十四歲的沙彌道信前來拜師,說:「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僧璨說:「誰縛汝?」道信答:「無人縛。」僧璨說:「何更解脫乎?」於是道信大悟。
僧璨(510—606)被稱為禪宗三祖。他到二祖慧可處請求開示佛法的典故,見於《祖堂集》記載:北齊天保初年(550)有一居士,不言姓氏, 年逾四十,到二祖慧可處。求曰:「弟子身患風疾,請和尚為我懺悔。」慧可說:「把你的罪對我說,我為你懺悔。」來者沉思片刻說:「我還說不出我的罪究竟在 什麼地方?」慧可說:「我已為你懺悔過,你最好皈依佛法,出家僧住。」居士說:「今日見到和尚,已知自己是一個僧人了,但不知何為佛法。」慧可說:「是心 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汝知之乎?」居士領悟地說:「今日始知人的罪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在於其心,佛法也是如此。」慧可聞言,十分喜悅,深器來者,即為剃度,高興地說:「是吾寶也,宜名僧璨。」
在禪宗發展史上,三祖僧璨是一個重要的坐標。初祖達摩將禪法帶到中國,當時人們是遇而未信,至二祖慧可時,人們是信而未修,在三祖僧璨時才是有信有修。僧璨對禪宗的漢化改造發展,有幾個明顯的表現。其一,變面向達官顯貴為面向下層群眾。佛教初入中國,信仰接觸者多為貴族,僧璨改變靠上層弘法的方略,變為在村夫野老中隨緣化眾;其二,變在都市城廓建寺院為在深山僻壤布道場;其三,變居住無常的「頭陀行」為公開設壇傳法;其四,變「不立文字」為著經傳教。禪法初傳,有「不立文字」之說,主張靜坐安心漸悟。僧璨在公開弘法的同時,精心著述《信心銘》,以詩體寫成,146句,四字一句,584字,從歷史與現實,祖師與信徒、教義與修持的結合上,闡明義理,大開方便,應機施教。有學者稱《信心銘》是禪宗第一部經典,與《六祖壇經》並稱最中國化的佛門典籍,為禪宗以文字總結其修習經驗開創了理論先河。
隋煬帝大業二年(606),三祖大師說法時合掌立化。唐天寶四年(745),舒州別駕李常取僧璨遺骨火化,得到五色舍利300粒,用其中 100粒塑造三祖像,又拿出自己俸祿,建造一座三祖舍利塔,把塑像放置於底層。
唐乾元元年(758),肅宗李亨賜山谷寺名「三祖山谷乾元禪寺」。公元772年,唐代宗李豫諡僧璨名「鑑智禪師」,賜塔名「覺寂塔」。現在的塔幾經重修,塔宮裡珍藏有三祖舍利子,唐代的塔基、宋代的塔剎、明代的塔身,樓閣式塔體,磚木結構,飛簷翹角,鬥拱相乘。塔為5層,外旋中空,螺旋而上,每層4門 相對,兩虛兩實,遊人登塔,常被虛實所迷。塔頂置有相輪,由8條碗口粗的鐵鏈牽制,鏈上系有400餘只風鈴,風吹鈴動,叮噹悅耳。
禪宗作為佛教的一個支派,自達摩西土東來,二祖慧可斷臂求法,傳至三祖僧璨,方使之中國化,暢行於世,成為漢傳佛教中最具中國特色的宗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