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醫療痛點的「新解法」:從醫學科普普惠到AI助力醫療

2020-12-23 36kr

文 | 徐風


疫情「黑天鵝」正在催化公眾健康意識的真正覺醒。

根據騰訊醫典聯合Ipsos Healthcare聯合製作的《2020公眾健康行為洞察報告》顯示:42%的公眾認為免疫力是最主要的健康標誌;67%的人表示疫情後接種疫苗意願度更高;當身體出現不適時,76%的受訪者願意選擇主動幹預,包括就醫檢查、網上搜索信息、服藥等。

其中,醫學科普資訊的價值格外突顯。除了傳統的線下醫院外,包括社交媒體、搜尋引擎、新聞網站/app、健康相關APP等成為現今最主要的健康科普資訊渠道。公眾對權威醫學知識的獲取更高頻、主動,對內容的需求往便捷化、實用性方面發展。

圖片來自騰訊醫典

醫學科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醫療信息的不對等是醫患關係的隱患,其次醫學科普特別是線上醫學科普將是用戶進行醫療就診、用藥等行為的優質流量入口,比如美國的醫學健康信息平臺WebMD就是這條發展路徑的典型例子。

WebMD形成了一套藉助網際網路上的專業醫學科普平臺延伸醫療服務的時間和空間,從醫院拓展至家庭、社區甚至全社會的模式。值得注意的是,騰訊醫典已與WebMD達成獨家戰略合作,獲得超過60000篇醫學內容的全球獨家中文授權。

網際網路醫學科普的3.0時代

疫情之下,網際網路醫學科普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迭代升級。「網際網路醫學科普從『劣幣驅逐良幣』的1.0時代,到『深水區』2.0時代,如今已迎來3.0時代——以社交化、場景化的傳播方式,重塑科普連接,重構科普的『人-內容-場景』,知識的生產、傳播、形態都更加開放多元。」11月8日,騰訊醫療副總裁黃磊在2020騰訊醫學ME大會上解釋道。

首先是社交化,帶來了科普載體、科普方式、科普生產者的變化。隨著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的發展,網際網路科普應該在兼顧醫學權威的基礎上,讓碎片化知識像拼圖一樣,即有局部也有整體的線索與關聯。

疫情期間,騰訊各大內容平臺的統計數據顯示,有超過5000名醫生在疫情期間開設了線上直播,總時長超過7000多個小時。與此同時,垂直疾病領域的患者社群,也成為醫學科普傳播的密集地帶。知識不再僅僅是由醫生到公眾單向流動,用戶也可以反向影響,參與到科普內容的生產環節。

其次是場景化,通過雲端連接,醫學科普知識得以擴展到各類線上、線下應用場景,甚至硬體終端。同時人工智慧和算法的進步,實現了海量內容基於用戶需求的個性化篩選、推薦,實現不同場景下精準的知識觸達。

信息圍牆的打破、科普資訊的全場景觸達,使得用戶隨時隨地可以獲得想用、能用、可用的信息。與此同時,科普平臺通過內容開放共享,可與不同平臺相關服務進行深度整合。

黃磊表示:「醫學科普的場景將更加便捷化、個性化、服務化,科普不只是存在於紙質書、APP中,而是出現在新聞客戶端、天氣預報等場景裡。甚至通過雲端連接,擴展到手錶等智能終端上,用戶隨時隨地可以獲得想用、能用的信息。」

為了應對醫學科普在「人+內容+場景」上的新變化,騰訊醫典在ME大會上正式宣布啟動三大計劃——醫學科普官計劃、大眾科普官計劃、內容開放計劃,期望匯聚更多專業醫生、機構、公眾力量。而今年的ME大會以「痛點」為主題,意圖尋找個體、醫學、社會的痛點和解決方案。

科技與醫療的無縫對接:AI成救命「幫手」

隨著公眾對健康的關注與日俱增,醫療數據急劇增加。在眾多醫療信息中,醫學影像是疾病篩查和診斷、治療的最主要的信息來源,目前該領域也是國內AI與醫療行業應用結合最成熟的領域。

目前醫學影像領域還存在諸多痛點:首先,基層醫院和一二線城市三甲醫院的影像檢查資源存在「冰火兩重天」的局面;其次基層醫療機構的誤診數量高企,有數據表明,中國每年醫學影像誤診人數高達5700萬,主要發生在基層醫療機構,而美國的這一數字為1200萬;此外,還存在重複拍片、過往影像資料存管難、醫生培養缺口大等難題。

而AI已經在圖像識別領域取得了技術突破,比如AI能夠識別患者的醫學影像並自動標註病灶等關鍵信息,從而提高診斷效率和準確率。因此,AI也被看作是解決國內醫學影像領域問題的「良方」。

在這次疫情中,AI影像發揮了不俗的實力。首先,面對大量新冠肺炎病人的診斷和治療,CT檢查需求激增,但前線疫區CT裝備數量有限。如何能夠幫助前線醫生提高效率,成為了急需解決的問題。

今年2月,搭載最新「騰訊覓影」AI的應急專用CT裝備奔赴湖北。這套CT裝備能在患者CT檢查後,最快數秒就能完成AI模式識別,1分鐘內即可為醫生提供輔助診斷參考,大大緩解了當地CT篩查能力不足的壓力。同時,「騰訊覓影」對新冠肺炎的影像識別模型也做了針對性優化。AI會對肺炎病灶區域進行精確圖像分割,提供肺炎病灶定量分析,幫助醫生準確評估患者肺炎的嚴重程度及其發展過程。

圖:應急專用CT裝備運抵醫院

「騰訊覓影」是騰訊首款AI醫學影像產品,聚合了騰訊內部包括騰訊AI Lab、優圖實驗室、架構平臺部等人工智慧團隊的能力,能夠輔助醫生進行疾病篩查和診斷。據騰訊官方數據,「騰訊覓影」已與國內100多家三甲醫院達成合作,通過共建人工智慧聯合醫學實驗室的形式,推進AI在醫療領域的研究與應用。

此外,預測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情發展成為早期分診的關鍵。為此鍾南山院士團隊與騰訊AI Lab合作開展了一項研究,其研究成果為:基於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所建立的生存模型,對COVID-19患者入院時的10項臨床特徵進行分析,可分別預測5天、10天和30天內病情危重的概率,幫助醫護人員為病人精準分診。

當然AI在醫學影像上的應用還面臨著挑戰,比如算法的魯棒性以及數據的數量、質量和隱私問題。目前而言,AI影像需要基於臨床應用,增強臨床價值屬性,成為醫生的助手從而減少漏診風險。

除了醫學影像領域,AI正在成為一些疑難疾病診斷和管理的「幫手」,比如帕金森病。據統計,目前中國的帕金森病患者高達300萬,世界衛生組織專家預測,到2030 年中國的帕金森病患者將達到500萬。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重,帕金森病演轉變為重要的社會問題。

針對日益嚴峻的疾病發展趨勢,騰訊AI Lab和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王堅教授團隊以人工智慧為發力點,通過AI幫助分析帕金森病患者的運動視頻。

這是全球首個嘗試通過視頻運動捕捉分析技術,實現了帕金森病的 AI 輔助診斷。這項技術無需患者穿戴任何傳感器,只需要站在手機攝像頭前,按照指示完成一系列動作,3分鐘內就能結束對患者運動視頻的分析。

「這給醫生診斷病情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素材,同時 AI 能輔助醫生定量評估患者帕金森病的嚴重程度。」王教授表示,醫生鼓勵患者每3個月定期按要求拍下自己的這些動作,並通過手機上傳。

不論是「騰訊覓影」、新冠重症AI預測研究、AI輔助診斷還是AI新藥研發,這些產品的背後都是騰訊AI Lab的技術結晶,同時也是騰訊打造「會救命的 AI」的成果展示。

科技向善:技術賦能醫療的「底色」

過去一年,也是騰訊堅持「用戶願景,科技向善」新使命願景的一周年。具體而言,騰訊新使命和願景的含義是:一切以用戶價值為依歸,將社會責任融入產品與服務之中;推送科技創新與文化傳承,主力各行各業升級,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騰訊給自己出了一個大難題,因為很多時候「科技向善」可能意味著與利益背道而馳。作為一家商業巨頭企業,當發生這樣的矛盾時,其思考和行動的走向將是最大的考驗。和騰訊的願景類似,谷歌最初「不作惡」的價值觀廣受外界好評,後又修改為「做正確的事」。

有評價稱,騰訊的新願景完成了科技倫理標準的第二次定義——從谷歌「不作惡」的中立走向了「善意」。而騰訊在醫療領域的種種探索,彰顯了其「科技向善」的應有之意——用科技和產品來幫助解決社會問題。

以騰訊醫典為代表的醫學科普產品有望彌合信息鴻溝,隨著內容的不斷豐富拓展和技術創新,同時與政府、權威醫療機構、專業人士等各界全面合作,建立醫患之間的有效連接,消弭醫患信息不對稱,讓患者就醫更從容,醫者行醫更輕鬆。這也是「科技向善」的應有之意。

早在這次疫情之前,騰訊就關注醫護工作者,並致力做與他們並肩戰鬥的「同行人」而不是「旁觀者」。2019年,騰訊發揮「科技向善」的力量,與中國醫師協會攜手,為醫生搭建一個智能化、個性化、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醫師服務平臺——「中國醫師之家」,助力中國400多萬醫師成長。

堅持「科技向善」也意味著企業將加大投入提高社會福祉,不將商業回報放在首位。今年11月騰訊再次發起了「騰訊科學周」,主要包括騰訊科學WE大會、騰訊醫學ME大會、 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以及面向社會公眾的科普性活動X-Talk四項活動。

其中「醫學ME大會」邀請了全球頂尖的醫學科學家,聚焦癌症、抑鬱症與愛滋病等最受關注的疾病話題,展現前沿的醫學突破。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曾表示,騰訊醫學ME大會的初衷是「希望引導更多人關注生命、認識自我,通過權威醫學科普提升大眾健康,減少病痛之苦。」


今年,ME大會以「痛點」為主題,意圖探尋個體、醫學、社會的痛點和解決之道,揭示生命與文明的反思與進化,推動醫學科普全民普惠。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院士在寄語ME大會中提到,「馬化騰先生曾說過,網際網路的任務是解決用戶的痛點。這跟醫學的使命很像,我們是解決人類最根本的痛點,生命之痛。」鍾南山院士還表示,未來的醫學研發實踐還應該積極地投入前沿科技力量。

ME大會致力於為科技與醫學打造同頻共振的舞臺。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總裁湯道生在會上表示,「我們相信,科技應當向善, 與醫學結合共同助力消除人類的痛點。以科技守護生命之光,讓每個人的健康變得可度量、可管理、可改善。

實際上,在如今的數位化社會中,不僅需要大企業堅持「科技向善」的底色,也需要每個人守住「向善」的底線。正如騰訊研究院發布的《千裡之行·科技向善白皮書2020》所言:「科技向善」這場大型社會實驗的下半場才剛剛開始,對於踏入數字社會的每一個人來說,都無法置身事外。

相關焦點

  • 醫療健康行業周報 | 「金匙醫學」獲2.3億元A輪融資;「網際網路+醫療...
    該公司新一代齒科專業3D印表機SprintRay® Pro系列產品和列印伴侶已上市,並正在推往國外口腔市場。 據悉,「金匙醫學」已於近日完成2.3億元C輪融資。本輪融資投資方為華蓋資本、杏澤資本和元生創投,A輪投資方君聯資本第三次追加投資,華興資本擔任本次交易獨家財務顧問。「金匙醫學」全稱北京金匙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7年8月,是一家基因檢測醫學診斷服務商。
  • AI新基建元年,為什麼要記住這十家醫療科技「探路者」?
    作為全行業最先專注AI賽道的科技媒體之一,雷鋒網重磅啟動「2020最佳AI新基建年度榜」評選,尋找AI+汽車、IoT、晶片、金融、安防、醫療等15個行業的新基建領航企業,以及其新基建標杆項目。為政、產、學、研、投五界的決策者,做權威參考與項目引薦。
  • 北大深圳醫院:「炫酷科技」助力智慧醫院,為高質量醫療賦能
    中心藥房減少多名庫管員,藥品平均庫存時間降低到 8.1 天。2020 年 9 月,醫院新發熱門診完全獨立運營後,使用智慧藥房管理後,實現 24 小時無人值守,減少醫務人員感染風險,減少防護物資消耗。李貝護士長向記者展示了智慧化生命支持設備管理系統。
  • 醫療影響力排行榜:網際網路醫院、康泰醫學、聖湘生物
    01 「聚焦:網際網路醫院、民營醫療、北京首家基於MAH醫療器械CMO平臺」 近400家公立醫院「跑步」入場後,網際網路醫院還有哪些堵點和空間?
  • 瞄準運動醫學治療,「德美醫療」完成億元D輪融資
    據悉,「德美醫療」已於近日完成億元D輪融資。本輪融資由高瓴資本領投,啟明創投、元生創投和博行資本繼續跟投,這是繼「德美醫療」2018年數千萬元B輪融資和2019年數千萬元C輪融資後的新一輪融資。「德美醫療」從事設計和製造運動醫學手術器械、術中耗材和康復產品,主要做關節鏡手術和運動康復產品的研發生產。
  • 第二屆中國醫學影像AI大會 I 深睿醫療融合AI 建設智慧醫療
    9月19日,由中國醫學影像AI產學研用創新聯盟主辦的第二屆中國醫學影像AI大會在上海召開,以「AI助力健康中國」為主題,深入探討人工智慧在健康中國行動中的應用實踐。在與中國醫師協會的合作中,深睿醫療依託智慧影像雲助力基層醫療水平的提升,在2019年青島華人醫師年會期間舉辦「智能影像雲閱片」比賽,通過AI創新技術,讓基層醫師雲端閱片,通過實戰,提升基層診斷精度,向基層地區普及影像雲,推動基層醫院開展智慧醫療建設的步伐;疫情防控期間,在中國醫師協會指導下,小睿醫助提供智能問診導診,避免交叉感染,有效減輕了醫護人員的工作負荷,受到了董家鴻院士的肯定。
  • 第三屆「亞洲醫學創新與發展論壇」聚焦疫情防控、智慧醫療
    張欣迪攝在疫情防控大背景下,各醫院及醫學專科如何保持學科高速發展、更好地為患者服務?12月12日至13日在上海舉辦的第三屆「亞洲醫學周——亞洲醫學創新與發展論壇」,聚集全球多地醫療界「大咖」,以新時代、新形勢、新常態下醫院管理和學科發展為主要內容,聚焦疫情防控、智慧醫療、腫瘤防治、檢驗醫學、心血管疾病等多個領域,探討學科發展策略和科室管理創新,為各國醫療機構與創新型醫療企業提供有效交流平臺。
  • 年度醫學盛會直擊痛點 鍾南山騰訊醫學ME大會揭示「治未病」
    11月8日,2020騰訊醫學ME大會正式上線,全球頂尖醫學領軍者共聚,從「痛點」出發,聚焦新冠疫情、心臟病、癌症、生殖醫學、抑鬱症等前沿醫學,結合網際網路科技對用戶痛點的洞察,為大眾解碼生命的前沿思考。
  • 向全球開放--點內AI 新冠肺炎X-ray分析平臺
    自2月5日國家衛健委發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診療方案》的第五版開始,中國的CT影像被列為臨床診斷的重要依據,在這場抗疫戰中,國內外很多人工智慧公司踴躍發揮自己的技術優勢研發了相應的產品和應用助力抗疫,甚至有廠商將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胸部CT影像智能解決方案部署到海外地區,積極加入抗擊疫情的大戰中。
  • 2020醫生雲論壇:新冠疫情重塑全球面貌 醫療健康新時代來臨
    證券時報記者在現場看到,鍾南山院士、樊代明院士、張伯禮院士、陳君石院士、曾溢滔院士等二十餘位院士,以及百餘位行業權威人士與嘉賓領導,圍繞後疫情時代的醫學發展和健康管理策略展開討論,重點關注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如何藉助「網際網路+」整合醫學智慧、如何利用人工智慧賦能醫療健康,以及如何更好地發揮中醫藥的優勢來提高醫療服務質量。醫生雲的開發應用離不開政府的關心和幫扶。
  • 從IP到「首條滿足」再到共享門診 有來醫生正圍建健康科普版圖
    有意義的事醫院的專家們說,預防醫學的崛起,是這個時代醫療衛生健康的重點。因為人們不僅僅有病需要治療,更需要的是無病促進健康。從國家、社會、家庭層面來說,無病促健康,會構建一個和諧、溫暖、富足的氛圍。真正跨越鴻溝和矛盾事實上,醫療科普是一項牽涉面很廣的工作。業內大概會分為兩種路線:一種是大眾類的醫學科普,一種是醫生間的高端醫學科普。醫生間的高端醫學科普內容,主要是新技術、新疾病趨勢、新治療方式等等。而面向大眾的醫學科普,主要集中在疾病相關知識方面,包括健康知識、疾病介紹、預防、康復護理須知等等。
  • 醫療數據安全是醫療信息化發展優先議題,數據智能技術助力醫療大...
    原創 機器之心產業研究 機器之能隨著醫療信息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和網絡安全等級保護2.0制度(等保2.0)的施行,醫療數據安全這一領域也步入了新時代。等保2.0時代的醫療數據安全2019年5月,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制度2.0相關標準正式發布,該標準在1.0的基礎上,實現對新技術、新應用安全保護對象和安全保護領域的全覆蓋。
  • 疫情大考後,AI醫療該何去何從?——探訪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兒科AI病房
    疫情期間,人工智慧技術在影像輔助診斷、分級診療、遠程醫療等領域的應用對疫情防控立下汗馬功勞。疫情過後,AI醫療業內人士更加關注,AI醫療技術能在醫療服務、輔助診斷和醫藥研發等方面守住陣地,持續開花結果。
  • 獵雲網2020「年度醫療健康領域最具影響力創新企業TOP10」榜單發布!
    獵雲網在「逆勢生長-NFS2020年度CEO峰會暨獵雲網創投頒獎盛典」上,頒布了2020「年度醫療健康領域最具影響力創新企業TOP10」榜單。一直以來,網際網路醫療受制於政策監管和醫療體制而發展緩慢,新冠肺炎疫情在打亂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助推了網際網路醫療企業的市場教育和用戶習慣養成,在線問診、送藥上門、健康教育等網際網路醫療服務得到了催化。隨著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醫療健康產業正面臨著發展的新機遇,產業也將迎來新格局,尤其是5G時代的到來,更為遠程醫療和網際網路醫學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引擎。
  • 醫療健康行業周報|微創醫療機器人獲30億融資;國家兒童區域醫療...
    36氪首發 |「華龕生物」完成數千萬元人民幣A輪融資,創新3D微載體技術瞄準幹細胞治療產業化痛點問題應世生物完成1.3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2020年9月4日,應世生物科技(南京)有限公司宣布完成1.3億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
  • 膝關節痛怎麼辦?暨大首部醫療科普著作提供專業指導
    據介紹,該書是暨南大學首部醫療科普著作,回答了膝骨關節炎的常見問題,為民眾膝骨關節健康養護提供了科學依據和專業指導。活動現場為大眾贈送了50本新書及精美禮品。 暨南大學副校長葉文才 暨南大學副校長葉文才指出,該書是暨南大學首部醫療科普著作,傾注了查振剛教授團隊的專業學識、臨床研究和醫者仁心,傳播了當前該領域學科科普的新理念
  • 新基建+醫療健康專題報告:醫療AI創新的道與智
    蛋殼研究院通過採訪 23 位創業者、10 位投資人、5 位醫務工作 者、2 位器械評審專家、調研 20 家企業,我們發現 2020 年醫療 AI 的五大變化: 變化一:由於新冠疫情突發,AI+公共衛生成為醫療新基建 的重點,AI 在疫情監測預警、影像篩查診斷、實驗室檢測、疫 苗研發、醫療資源調控等方面積極發揮作用。
  • 循證AI賦能基層醫療,盤點百度在數字健康領域的布局大事件
    5)百度AI多人體溫檢測方案落地北京清河火車站2020-02-01日前,百度正在把擁有的領先AI技術投入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防控中。近日,北京清河火車站落地應用了百度的AI多人體溫快速檢測解決方案,助力遏制疫情在公共場所的傳播。
  • 後疫情時代,醫療器械龍頭的秘密武器-醫療器械龍頭-產經要聞-hc360...
    ▲NB350新生兒無創呼吸機     在傳統新生兒無創呼吸機的基礎上,NB350基於EasySyncTM呼吸同步專利技術和IOC智能氧控技術,能夠幫助新生兒自如呼吸,減輕了醫護工作強度;用科技創新,解決臨床痛點
  • 關於舉辦第二屆健康中國創新傳播大會暨第七屆中國醫療品牌建設...
    今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席捲而來,全國健康傳播工作者以網際網路和新媒體為新戰場開展科普闢謠、輿情引導,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