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2020特別報導:一輩子 一件事

2020-12-18 人民日報

專注成就品質,堅守鑄就輝煌。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行行皆可出狀元;擇一業成一事終一生,事事皆可譜華章。

自2019年初開設「講述·一輩子一件事」欄目以來,本報已刊發35篇報導,涵蓋科學家、專家學者、人民教師等眾多群體。他們身上,既有「十年磨一劍」的專注,也有「甘坐冷板凳」的堅守;他們身上,折射著中國精神、中國價值與中國力量。

臨近歲末,「講述·一輩子一件事」欄目推出2020特別報導,記者分赴五路,重訪曾經報導過的人物,記錄他們一如既往的生活狀態,展現他們執著堅守的精神風貌,續寫他們發光發熱的人生篇章,以饗廣大讀者。

——編 者

65歲「大國工匠」朱恆銀——

「鑽探行業也要求創新」

鏡頭回放:為不打擾家人休息,朱恆銀每天都在狹小的廚房裡寫作。天冷,要等煤球爐子燒暖和點,手才不至於凍僵,在平日裡吃飯的小方桌上一筆一畫寫下日間研究與實踐的經驗。

隆冬時節。一大早,推開門,安徽省地礦局313地質隊,高級工程師朱恆銀的辦公室裡,寬大的書桌上鋪滿了設計圖紙。一手拿筆,一手執尺,朱恆銀在白紙上開始寫寫畫畫……

雖已年過花甲,他握筆的手依然很穩。「幹鑽探,技術創新、野外試驗缺一不可。今年我們正抓緊5000米新型能源勘探智能鑽探設備及技術研發。」朱恆銀一邊將腦海中的構思描繪在紙上,一邊告訴記者,「研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別看我現在65歲了,還是歇不住呀。」

遇事愛琢磨,做事有韌勁,朱恆銀在全隊出了名。調配好的泥漿,小心翼翼地放進儀器,不出半小時,密度、黏度、含沙量和酸鹼度等參數依次呈現。看著機器監測的數據,朱恆銀不由地長舒一口氣:「這是我們團隊最新研發的鑽井液多參數自動化監測設備,與過去人工手動測量相比能省近一半時間,如今馬上進入野外試驗階段。」聊到鑽探技術研發新進展,朱恆銀興致盎然。

鑽井液性能好壞與鑽井施工密切相關。一直以來,鑽井液性能全靠人工測量,既繁瑣耗時,又存在誤差,還會對皮膚造成傷害。在朱恆銀看來,機器測量有望成為鑽探行業的一大利器。因為熱愛鑽研,屢有突破,朱恆銀當選2018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

四十多載鑽探生涯,要麼在野外採礦,要麼在實驗室裡鑽研,朱恆銀對鑽探事業的熱度不減。「各行各業都在創新,鑽探行業也要求創新。作為地質人,我的初心就是奉獻國家。」朱恆銀說。

(本報記者 遊 儀採訪整理)   

圖片自上至下依次為胡昇、朱恆銀、葉培建、葉連平、白春蘭及本報相關報導版面。  資料照片

73歲志願講解員胡昇——

「我很願意繼續講下去」

鏡頭回放:「講解詞要準確,連一個措辭都不能含糊,既要具備『說明文』的特性,也要用文學的語言描繪,展現鏡頭感、畫面感,還要運用哲學的思辨,將講解內容上升至精神層面,談人生哲理。結合當下,闡發對文物的理解和思考。」胡昇說。

12月15日下午,記者來到湖北省博物館,走進楚文化建築風格的綜合陳列館,只見一樓大廳右側的曾侯乙展廳門口圍著一群人……

「不要小看這份工作,文化自信是凝心鑄魂的大事。你們要用歷史學的嚴謹、文學的語言和哲學的思辨,通過旅遊這個窗口,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好。」在人群中間,一位老者正娓娓道來……原來,湖北省博物館001號誌願講解員胡昇,正在對一群年輕的導遊進行業務實訓。

疫情防控期間,胡昇始終沒閒著。他不僅在家關注外界情況,還通過線上直播繼續做志願講解,傳遞正能量。「武漢是英雄的城市,武漢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自古以來便是如此……」直播中,胡昇熟練地運用史實講解「為什麼說武漢是英雄的城市」;很多網友聽完後表示,「疫情過後一定要來武漢看看」。胡昇還積極聯繫對接四川、廣東等地的志願者和愛心人士,為湖北省博物館、武昌醫院等單位募集捐贈了不少防疫物資。

如今,73歲的胡昇日程表依舊安排得滿滿當當。除了繼續奔走在各大博物館、黃鶴樓等地進行志願講解,為新招收的一批批志願者開展講座和培訓,他還擔任武漢市青山區「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群眾宣講員」,到機關、社區等地開展宣講活動。不久前,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受邀回湖北參觀,他一大早就趕到湖北省博物館,為他們講解了3個小時……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希望更多年輕人加入志願者行列,在傳播歷史文化的過程中不斷進步。我很願意繼續講下去,做潤物無聲的那滴水。」胡昇表示。

(本報記者 範昊天採訪整理)

75歲「人民科學家」葉培建——

「工作和生活依舊飽滿」

鏡頭回放:有人擔心,嫦娥四號落到月球背面的風險太大,還涉及中繼通信難題,葉培建說:「中國的探月事業總要向前走,只做別人做過的事情,怎麼能創新?科學就是要走別人沒走過的路。走,到月球背面去!」

12月3日23時10分,嫦娥五號上升器月面點火,3000牛發動機工作約6分鐘後,順利將攜帶月壤的上升器送入預定環月軌道,成功實現我國首次地外天體起飛。中國科學院院士、「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葉培建,和年輕的航天人一起,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見證了全過程……那天,他幾乎整夜沒合眼,而這也是他近期的工作常態。

航天事業是葉培建一生的堅守。在與記者交談的時間裡,75歲的他三句話不離老本行:「7月23日,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後續還要完成近火制動、『落火』等高難度任務。未來,我還要繼續和年輕人一起努力!」

雖然已於今年年初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辦理了退休手續,葉培建依然忙碌。作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院長,他編教材、教學生、搞科研、抓思想教育,一樣也沒落下。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完成的工作還有很多。」葉培建說。「我們計劃與別人合作出一套叢書,給年輕人創造更好的培養、發展平臺。」

葉培建格外注重將航天精神傳承下去。「航天人要耐得住寂寞,樹立為航天強國作貢獻的理念。」葉培建說,很多年輕航天人在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衝突時,把國家利益放在前面,用成功報效祖國,用成長鑄造輝煌,「他們大有希望」。

葉培建經常通宵達旦工作,並保持著閱讀的習慣。「總的來講,工作和生活依舊飽滿。」他說,「航天工作、航天教育工作、社會工作,每天都很忙,該加班還是要加班。」

(本報記者 谷業凱採訪整理)

92歲鄉村教師葉連平——

「只想為孩子多做點事」

鏡頭回放:葉連平一手背在身後,一手拿著教鞭指向黑板,在講臺上來回踱步。他精神很好,臉上掛著笑容,連皺紋都舒展開來……「Where color is my T-shirt?這句話錯在哪裡呀……」

推開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的房門,偌大的教室裡只有葉連平一個人,他正認真地備課,不時在紙上寫寫畫畫……

講臺、桌椅、黑板,和兩年前相比沒有什麼區別;有所更換的,只有教室後牆上貼著的學生測驗成績單,測驗時間、哪個班級、學生的姓名和成績,寫得工工整整……門口一張紅紙格外顯眼,上面寫的是2020年葉連平獎學金發放公告,都是各個年級成績優秀的孩子,密密麻麻幾十個名字。其中相當一部分,已考取重點高中或大學。

葉連平,和縣卜陳學校退休教師,先後從事教育工作40多年;退休後為當地學生義務補課至今。

「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現有50多個學生,分成4個班級。「所有學生的作業,我都要先做一遍;不備課就不講課,這是我幾十年來的習慣;老師講錯一個字,也是大責任。」葉連平說。

近年來,葉連平的事跡逐漸為人所熟知,也得到一些褒獎,但在葉連平眼裡,「自己只是名退休教師,只想為孩子多做點事」。

提起教學,葉連平眼中充滿了光彩;說到學生,他更是如數家珍。很多學生每年都來探望他,送的鮮花變成乾花,還擺在教室裡,他捨不得扔……

臨行前,葉連平又拿出一張成績單,是今年卜陳學校的中考成績單,有5名學生曾在這裡補課,英語成績名列前茅,其中兩人,分列總成績第一、二名。

(本報記者 徐靖採訪整理)

67歲「治沙勞模」白春蘭——

「舍不下那一大片林地」

鏡頭回放:白春蘭每天要步行往返16公裡,丈夫則會在毫無遮蔽的沙漠中過夜,照看白天栽種下來的小樹苗。「為了照看樹苗,一家人每天帶著玉米餅子過來,水需要來這裡挖,鐵鍬一鍬一鍬,直到挖出水來。」

記者再次見到白春蘭時,她正在二兒子家中,剛剛把一歲半的孫子哄睡著;陽光穿過窗戶,家裡亮堂堂,暖氣也熱騰騰的。「現在日子好了,困難總是會過去的……」白春蘭開門見山,講起了自己的2020年。

今年1月份,在寧夏鹽池老家的白春蘭看到小區上上下下齊心協力應對疫情,她主動向社區申請,要在小區站崗值守。社區負責人考慮到她年齡大,沒讓她去。於是,白春蘭便買了水果、牛奶,託兒媳婦送給站崗執勤的志願者……

可是3月底,白春蘭在打掃治沙紀念館時不小心摔傷右腿。67歲的她閒在家中,一邊配合治療,一邊想找點事做。7月,有單位來紀念館參觀,邀請她做講解。白春蘭拖著還有些不便的右腿,來到館裡,堅持一步步挪上臺階,給大家介紹治沙固沙的經驗。「不論什麼時候,都舍不下那一大片林地」,白春蘭說。

兩周前,因為二兒子忙著上班,白春蘭便來到銀川,照看起了孫子。「現在不用種樹,自己的3400畝地,樹都種滿了。」昔日黃沙漫天,今天綠樹成蔭,白春蘭忙活了40年,終於可以稍事休息一下了……過去因為刨沙刨泥,她的指甲縫裡總有黑色的汙垢,皮膚粗糙蠟黃,現在則看上去指甲白淨,整整齊齊。在家休養了大半年後,白春蘭腿部逐步恢復,膚色也紅潤起來。

23年前,白春蘭丈夫冒賢積勞成疾,倒在了治沙路上;後來,大兒子也因病不幸去世。然而,親人的逝去並沒有打垮這個「治沙勞模」,她默默堅持著治沙,一路走到現在。談起未來,她注視著孫兒,臉上帶著笑:「未來會越過越好!」

(本報記者 秦瑞傑 禹麗敏採訪整理)

(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一輩子 一件事(2020特別報導)
    圖片自上至下依次為胡昇、朱恆銀、葉培建、葉連平、白春蘭及本報相關報導版面。  資料照片  專注成就品質,堅守鑄就輝煌。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行行皆可出狀元;擇一業成一事終一生,事事皆可譜華章。
  • 一個人 一件事 一輩子
    這三十年,無論時代怎樣變化,我一直選擇做一名好醫生:一個人,一件事,一輩子。 我生於20世紀60年代,父親是一名軍人,從小對子女實行的是軍事化管理:不準穿奇裝異服,不準燙髮,不準穿高跟鞋,連報高考志願也不允許我們出河南,畢業工作更不準出漯河。這一系列的「不準」,註定了我與漯河的緣分之深。
  •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人一輩子,擇一事終一生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人一輩子,擇一事終一生 2020-08-17 18: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巾幗在線】蠟染「藍錦染藝」創始人張義蘋:一輩子堅持一件事
    【巾幗在線】蠟染「藍錦染藝」創始人張義蘋:一輩子堅持一件事 2020-11-05 08: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民日報》特別報導丨中國科技 自立自強
    2020年,我們共同見證了這樣一串數字——「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已累計飛行約3.7億公裡;在38萬公裡之外,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奮鬥者」號勇闖馬裡亞納海溝,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一項項成就,標註著我國科技發展的高度。
  • 用一輩子做好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據12月22日《人民日報》)  七十年,這是一個數字,也是一個時間段,更是一個人的一生。窮其一生,一心只做一件事,開始這件事可能是因為熱血與激情,而堅持這件事則需要足夠的耐力與信念。吳梅筠,用其一生的經歷向我們詮釋了什麼叫做堅持與奉獻,令人敬佩。  吳老說法醫學是冷門專業,如今,全社會都在追逐「熱門」,乍一聽冷門覺得新鮮。
  • 《人民日報》報導五峰這個村!
    《人民日報》報導五峰這個村! 2020-12-16 19: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周芬:認認真真一件事,兢兢業業一輩子
    湖南大學2017級研究生張玉山同學感慨道:「教學上,周老師一絲不苟,可以落到每一道題,每一個點;生活上,她無微不至,可以細到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她是我心中的榜樣!」周芬老師與畢業同學的合影。「從教十五載,工作生活雖酸甜苦辣五味雜陳,我只做平平凡凡一個人,認認真真一件事,兢兢業業一輩子。」周芬老師說,「湖大是我的母校,我愛我的母校,愛我的事業,我願意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以星星之火,點亮三尺講臺。」
  • 追光|一輩子太短,只夠做一件事……
    一根平平無奇的跳繩寄託了一位老漢的畢生追求對「中華跳繩王」胡安民來說一輩子太短只夠傾盡心血做一件事——2019年9月14日,胡安民(前)與團隊在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表演花樣跳繩。老胡曾這麼說只可惜他的參賽數字最終停留在連續六次從1999年到2019年,時光如白駒過隙2020年12月31日,就在很多人開始辭舊迎新、憧憬未來一年時與病魔抗爭了整整一年的胡安民在家中心臟病發去世,享年82歲去世前的幾天胡安民身體狀況已極度不佳可還是通過家人聯繫到西安市跳繩協會會長楊曉波
  • 「用一輩子做好一件事,何其幸運」
    「大道康莊」寧夏篇 「用一輩子做好一件事,何其幸運」 賈茹 2020年09月27日13:44  來源:人民網 編者按:曾被認為
  • 《人民日報》頭版報導杭紹臺高速公路臨海括蒼段建設
    2020-12-16 10:24 |人民日報
  • 嚴謹為學七十載(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科研是一輩子的事。」老人說,自己退休了,但對做學問的熱情永遠不會「退休」。坐冷板凳下苦功夫(記者手記)「板凳要坐十年冷」,吳梅筠近70年投身法醫學,孜孜不倦。有坐冷板凳的耐力與能力,這是科學工作者難能可貴的品質。在一些科學領域發展的早期,總需要先行的科學家奉獻自我、紮實進取,保住學科發展的星星之火。
  • 【人民網】嚴謹為學七十載(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科研是一輩子的事。」老人說,自己退休了,但對做學問的熱情永遠不會「退休」。坐冷板凳 下苦功夫(記者手記)「板凳要坐十年冷」,吳梅筠近70年投身法醫學,孜孜不倦。有坐冷板凳的耐力與能力,這是科學工作者難能可貴的品質。在一些科學領域發展的早期,總需要先行的科學家奉獻自我、紮實進取,保住學科發展的星星之火。
  • 赤誠守望在麥田裡(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培育新品種,為我國小麥增產200億公斤,程順和——赤誠守望在麥田裡(講述·一輩子一件事)程順和(左一)在新疆察看小麥長勢。資料照片上世紀90年代,程順和在麥田裡做研究。
  • 【鯉法動態】《人民日報》報導、調研交流、論文徵集動員會、庭務會
    【鯉法動態】《人民日報》報導、調研交流、論文徵集動員會、庭務會 2020-04-17 19: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湖南大學周芬:認認真真一件事,兢兢業業一輩子
    湖南大學2017級研究生張玉山同學感慨道:「教學上,周老師一絲不苟,可以落到每一道題,每一個點;生活上,她無微不至,可以細到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她是我心中的榜樣!」而她的初心從未改變,「只做平平凡凡一個人,認認真真一件事,兢兢業業一輩子。」圖片素材來源於湖南大學
  • 勞動者之歌|孫晨華:一輩子堅持做好一件事
    一輩子堅持做好一件事——記全國先進工作者、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首席專家孫晨華因為無線電特別抽象,孫晨華以前只是在課本上學習過,對實際的東西並沒太多接觸。而且當時微型計算機剛剛開始發展和應用,人們接觸得並不多。困難面前,孫晨華沒有退縮。為了讓自己很快進入工作狀態,孫晨華每天晚上加班到深夜,仔細研讀無線電書籍,反覆做試驗,不到一年便完成了師傅交給的任務。
  • 林國強院士:一輩子專注一件事——手性化學與藥物研究
    「一輩子做一件事情,我的確是做了一件事,就是手性化學與藥物研究。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極致。」想要增長才幹,欲善其事,必利其器。在改革開放的40多年裡,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林國強院士用最樸素的故事,分享了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來,自己作為科研工作者與祖國同成長的奮鬥經歷。年少時代小學課堂上學校發放的一杯濃稠豆漿,是他至今記憶猶新的珍貴食物。青年時期到農場參加勞動的經歷,對他世界觀的改變有著很大幫助。
  • 決戰之年這樣走過(2020特別報導)
    2020年是我國減貧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脫貧攻堅收官之年遭遇疫情、災情影響,各項工作挑戰更大、任務更重,全國上下幹勁十足。為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我國對52個未摘帽貧困縣和1113個貧困村實施掛牌督戰。 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較真碰硬「督」,加大資金支持和工作指導,幫助基層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各省區市凝心聚力「戰」,對標脫貧標準,對帳銷號全面清零。
  • 一心一意把一件事做到極致
    所謂的偉大,其實很簡單:就是用一生去把一件事情做到盡善盡美!對事情專心,一生只做好一件事情,並非不求上進,也非懶惰。它是一種契而不舍、全神貫注的追求。不但需要魄力,更要有定力,擺脫外物的誘惑,不為一切名利權位兒中途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