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是中國企業界的一個標杆和獨一無二的商業傳奇。在70多年的商業歷程中,李嘉誠幾乎從未遭受過太大的損失,換句話說,他做生意很少虧錢。這是為什麼呢?其實,李嘉誠做生意很少虧錢,秘訣就只在於「趨利避害」這四個字!不要小看這四個字,幾乎每個生意人都想做到趨利避害,可真正能做到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那麼,李嘉誠如何認識到趨利避害的重要性的呢?這實際上源於他在創業初期遇到的一次事件,這次事件也奠定了他的財富傳奇。
22歲那年,李嘉誠創立了長江塑膠廠,決心大展一番拳腳,也就是在這一時期,他遭遇了這次影響他一生的事件。
原來,創業之初,李嘉誠依靠自己的勤奮和商業頭腦取得了一些小成就,但是長江塑膠廠仍然是一家小工廠,他一直在尋找發展壯大的機會。一天,長江塑膠廠突然接到來自美國的一大筆訂單的意向電話,但對方的要求非常嚴格,並要求長江塑膠廠先設計一組9種花樣的塑料盆栽花卉的樣品,看過後再決定下不下單。
李嘉誠非常高興,因為只要他能贏得這個大訂單,長江廠肯定就能向前邁出一大步。因此,李嘉誠增加了數個夜間班次,設計出了讓客戶滿意的樣品,並迅速將它們投入生產。出乎意料的是,當所有樣品都生產出來後,李嘉誠收到了一個壞消息。
原來,那家美國公司遭遇了嚴重的財政危機,導致資金鍊一下子斷裂了,無可奈何之下,取消了很多訂單,長江塑膠廠也是其中之一。美國公司打來電話,表示誠摯的歉意。按理說,這儘管是誰都不想面對的意外,是商場上常有的變故,但畢竟屬於一種違約行為,如果換做別的生意人,肯定會很憤怒,甚至訴諸法律,尋求賠償,畢竟,這是你們美國公司因為危機不能履約,但卻給長江廠帶來不小的損失,尤其是時間和人力上的,長江廠有權索賠。
對此,李嘉誠是如何應對的呢?他沒有選擇索賠,也沒有發脾氣,而是非常大度地表示:出現這樣的事情,是大家都不願意的,樣品已經設計出來,就送給你們,以後如果需要,就不用再麻煩了。李嘉誠做出這樣的選擇,讓初創的長江廠損失不小,但卻讓美國公司感動不已,也十分敬佩,覺得這個生意人儘管目前事業還很小,但絕非池中之物!
這件事情過去後的一段時間,李嘉誠在經營上遭遇了一次不小的危機,急缺周轉資金,而一個美國商人主動找到了他,表示願意投資,李嘉誠感到奇怪,因為雙方並不認識,後來一聊之後才知道是之前那個美國公司推薦過來的。
在經歷這次事件後,李嘉誠受益匪淺,既堅定了自己做生意就是做人的商道精神,又啟發他深入思考,做生意怎樣才能趨利避害?遭遇意外的危機應該如何應對?如何與合作夥伴和對手相處?就這樣,他養成一個很好的商業思維,那就是不斷假設危機,然後提前尋找趨利避害的解決方案,做到謀定而後動。如此,李嘉誠做生意,當然就很少虧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