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抽出一定時間堅持練習古樂器
蘇本棟作為傳承人到臺灣藝術大學做藝術交流,向該校贈送牡丹畫 (資料片)
蘇本棟用松香對樂器進行保養
弦索樂是來源於宮廷的雅樂和宋元的諸宮調,它那古樸典雅的旋律曲調,嚴謹規整的曲式結構,靈活多樣的樂器搭配,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讓很多人沉醉其中……
今年66歲的蘇本棟是菏澤弦索樂的省級非遺傳承人,先後被聘為菏澤學院客座教授、濟南大學客座教授。他十歲時,在伯父的耳濡目染下喜歡上民間音樂,上小學二年級開始跟隨其伯父學習弦索樂,考入大學後也選擇了民間樂器二胡作為主修專業,畢業後在菏澤地區藝術館做民間音樂工作,其間記錄整理了大量民間音樂。1978年,在民間考查發現琴箏清曲,遂拜民間藝人陳乃端為師,學習琴箏清曲,並為其記錄了牌子曲217首。
據蘇本棟介紹,菏澤弦索樂主要分布在鄆城、鄄城等縣的鄉村,也是唯一在民間活態傳承的「北方風格」的弦索樂。它是幾件彈撥樂器和拉弦樂器結合在一起演奏的民間合奏樂,素有北弦樂、南絲竹之稱,在明清時期流行於北京。由於其風格典雅、歷史悠久,有「雅樂」和「古樂」之稱。它通常有箏、琵琶、揚琴、如意勾四件絲弦樂器合樂演奏,有時只有箏、揚琴二者合奏,或是箏與揚琴、琵琶合奏,亦有加入軟弓胡、墜胡、二胡等合奏的形式,樂器組合靈活多樣,演奏樂器可增可減。菏澤弦索樂旋律音調優雅柔美、渾厚動聽,既有古色古香的風格,又有鮮明的地方色彩。
2011年,蘇本棟成立了琴箏清曲古月社,也是目前全國唯一一支成熟的弦索樂樂團。之後幾年,整理恢復了一大批菏澤弦索樂、古箏樂傳統曲目和琴箏清曲的牌子曲,並創作改編了一批新曲目,並帶領樂社團隊多次參加全國重要演出和高校藝術交流演出活動。
「我們菏澤是民間藝術之鄉,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厚,像弦索樂等一些非遺項目都可以在學校開設課程。」蘇本棟表示,為了更好地傳承菏澤弦索樂,他計劃在全市的初高中學校做一次巡演,讓學生們了解弦索樂,然後再與學校進一步接洽,開設校本課程,這樣就可以對其進行更好地傳承,讓菏澤弦索樂煥發時代光彩。 來源菏澤日報記者 時蘇建 孫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