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現行我國醫療服務體系效率與質量提升的關鍵在於推進分級診療,而落實分級診療的關鍵則在家庭醫生。
培養全科醫生,促進家庭醫生籤約服務,構築基層醫療「第一防線」,便成為落實分級診療、優化就醫秩序的關鍵,也成為目前醫改的重要方向。
早在2016年,《關於推進家庭醫生籤約服務的指導意見》就曾提出,2020年要實現城鄉每萬名擁有2-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力爭將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從重點人群擴大到全人群,實現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制度全覆蓋。
然而,距2020年結束僅2個月,筆者曾詢問身邊大多數人,尤其是年輕人,仍不知家庭醫生為何物。
2020年,你擁有自己的家庭醫生了嗎?你享受到家庭醫生提供的服務了嗎?生病之後,你會首先諮詢家庭醫生,而非直接前往三甲大醫院嗎?
近日,健康界對北京、廣州兩地家庭醫生發展狀況進行調研,試圖窺見目前家庭醫生發展面臨的困境,以及未來可能的出路。
政策層層加碼 籤約率仍不高
1961年新英格蘭雜誌曾發表一篇論文提出,1000名居民中,其中800人出現身體不適症狀,只有327人會尋求醫療服務,然而最終只會有8人住院,低於1人需要去醫療學術中心住院(可以理解為我國的醫學院附屬醫院)。
這意味著,絕大多數醫療問題都無須前往醫院。在國外,居民生病後會首先找全科醫生(即家庭醫生),由他們解決或轉診至大醫院。這種以家庭醫生為「守門人」的醫療秩序,被認為投入最少,效益最大,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最高。
而在中國,不乏不管大病小病,都習慣前往三甲醫院的患者,這不僅加劇了醫療資源的浪費,也有悖於解開「看病難、看病貴」的困境。
為改變國人的就醫習慣與秩序,國家早在1997年就提出「加快發展全科醫學,培養全科醫師,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戰略任務。尤其是2009年新一輪醫改後,隨著上海、廣州等地陸續開啟試點工作,家庭醫生籤約工作加速推進。
概括來看,家庭醫生基本的發展邏輯為:培養一定數量全科醫生,吸引其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開展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對籤約人群開展健康管理,吸引首診在社區,同時,實施醫保按人頭付費,使家庭醫生成為居民健康和醫療經費「守門人」,優化就醫秩序,提升醫療資源使用效率,節省醫保開支。
根據文件,家庭醫生提供的服務內容主要包括:為居民提供常見病診治、給予就醫指導、向上級醫院精準轉診,建立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為行動不便的居民提供上門服務及一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如何提供這些服務?文件指出,家庭醫生以基層醫療機構中的全科醫生為主導,配備相應的護理、藥劑等人員,籤約對象首先是老年人、慢性病和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孕產婦、兒童、殘疾人等重點人群,逐步擴展到普通人群。籤約費用則由醫保基金、籤約居民付費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費等渠道解決。
經過多年發展,全國全科醫生的數量逐年增加,家庭醫生相關的報導也常見諸報端。但是,即便以最簡單的籤約率指標來看,目前公開的信息均顯示,2020年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實現全人群覆蓋,仍有一定難度。
據媒體報導,截止2020年10月,天津家庭醫生團隊2400餘個,服務人數420萬左右(總人口超1500萬),其中重點人群佔比達60%;重慶家庭醫生團隊8427個,籤約人數為485萬(總人口超3000萬),重點人群約佔41%;截止2019年末,深圳庭醫生團隊2568個,重點人群籤約率72%,常住居民籤約率僅34.0%。可以看出,不管是重點人群,還是普通居民,家庭醫生的籤約比例都仍有提升空間。
大多數家庭醫生「籤而難約」
政策層頻頻發文,頂層框架愈發精細,家庭醫生籤約率雖有提升,但由於全科醫生數量少、任務重,籤約之後常常出現「無暇」履約的情況。
「全科醫生每天的工作還是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門診坐診,一天差不多得看一百多個病人,幾乎沒有多餘時間主動與居民聯繫,提供額外的籤約服務。」2016年北京開始全面推行家庭醫生服務籤約,作為北京某社區的一名全科醫生,郭春華也是600多個居民的籤約家庭醫生,她如是告訴健康界。
為吸引居民首診在社區,國家出臺了社區首診提高報銷比例、60歲以上老人免收掛號費等利好政策,將大量老年人導流至社區。給郭春華的感受是,他們前往社區的目的主要是拿藥,因為報銷比例高。
當接待門診患者成為全科醫生的主要工作之後,他們幾乎沒有額外的時間和精力做其他事情。「白天患者一個接著一個,這時如果有籤約居民打來電話諮詢,我們是沒有時間接的。」她每次都是在中午吃飯休息時,才有空給居民回撥過去詢問相關情況。「既要顧這頭又要顧那頭,兩邊很難同時兼顧,久而久之,很難與籤約居民之間建立密切的聯繫。」
上文提到,家庭醫生需要由全科醫生組成團隊提供籤約服務。但是在實際工作中,與在門診的全科醫生一樣,護士的工作也被「束縛」在社區衛生中心裡。
政府下達了任務,卻沒有給出具體的實現路徑與相應的保障機制,或許是北京家庭醫生服務「籤而難約」的重要原因。「說實話,我真正管到的可能只有200左右的重點人群,主要還是因為這部分人經常到社區看門診,聯繫比較緊密,其他的人群,真顧不上。」郭春華認為,北京家庭醫生的發展仍處於初級階段,服務內容、體系、價格等均需進一步明確和完善。
激勵不足是關鍵
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家庭醫生的收費。
在北京,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免費向居民提供,上門服務一次的費用為10元。此前,北京衛生局基層處處長許峻峰曾表示,社區衛生機構必須堅持公平、基本、公益,北京不希望家庭醫生實行收費的定製服務。
收費太低,全科醫生的工資基本上全部由財政負擔。郭春華所在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財政全額撥款的,籤約家庭醫生之後,全科醫生在年終經過相關考核後,會得到相應獎金。但據介紹,整體上獎金數量並不多,難以起到真正的激勵作用。
免費提供家庭醫生服務雖然惠及了民生,但由於免費或上門服務價格太低,難以真正體現醫務人員的服務價值,醫務人員雖會按要求完成上級交代的任務,但缺乏把服務做好的動力。